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张勃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开启第二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20: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成艳:论坛应该改名,共同成长,有三个意思,我们之间共同成长,在这个集体里面有一个彼此激励的机会,有一个新的学术成长。二是我们与民俗学一同成长,我们交流对民俗学学科的提升,我们和社会一起成长,民俗学的意义就是面向历史的,面向当下的也要面向未来,我们要有一个前瞻性,在这种理念下应该有一个新的名字。
张勃:之前我想要换一个新的名字,但是这两天有一个改变,我觉得延续这个名字比较好一点。
冯莉:是否仅仅是民俗学的人参加,吸纳不同学科的人共同进来,共同思考同一个问题,但是以哪个为主体,还要去谈,在定位和群体上面还有一些不同。
叶涛:民间文化、青年,在题目的时候没考虑这些问题。
杨秀:不需要改名字,我们不用界定,我们拿出一个话题来,如果大家能对话下来,就可以。
韩成艳:
吕微:关于名称还得更多的人参与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20: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涛:还是要考虑我们这个圈子的,主要看用什么形式推出去。
施爱东:展示话语权的文章,要多出书评,评自己和评别人。
吕微:论坛有成功有失败,从失败这个教训总结经验。
吴真:论坛名字不改可以,但是新一代的人要有一个新的认同,是以一个年龄段还以一个联谊会的形式。
施爱东:把以前所有的板块封存起来,再开辟一个新的板块。比如把板块的颜色换掉或者是形式发生变化,把论坛重新装裱一下,给人从形式上有一个革新,重新设板块,重新做版主。开始的时候精简板块。
叶涛:以问题意识设板块,不能为了设置板块而设置板块,板块也可以更换,当然还有别的办法,比如你们哪里有可以挂网站的,如果有可以把网站拿过来。网对于你们的重要性已经不是第一位的了,有一个平台,有一个对外标志,它的开会啊联谊啊最重要的。
施爱东:对学界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一定要进行讨论,让后来人对你有敬畏之心。
施爱东:钟敬文那时候是办培训班,办高级研讨班。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20: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把70、80凝聚起来,如果不用网络,用联谊会的形式也比较好。
叶涛:造民俗学会的反,我们可以搭建平台。
施爱东:民俗学会的名目你们可以用起来,如民俗学会青年论坛,这个是很好的一个传承在里面,如果延续了这个东西我们还是元老。
杨秀:放在别的地方或者另起名字别人不知道
施爱东:中国民俗青年论坛,民俗学会的名字可以借给你们用。
发表于 2013-7-15 20:4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果然是一个前辈要求彻底革命,青年要求薪火相传的故事。。。。
发表于 2013-7-15 20:4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杰文说七零后脑子里全是西方的理论,学术交流很频繁,但70后面临的都是强手。而施爱东说70后面临的对手也不一样,他们当时面临的对手太弱了。这话说得很精彩。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20:5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借民俗学成立三十周年大会又开了一次会。这次陌上花开就知道了。呵呵
发表于 2013-7-15 20: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爱东兄说第一次会议应首先讨论60后成就和问题,要不大家讨论一下?爱东兄怎么还不上来?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20: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金荣也做了记录。我就原样照搬上去吧。
发表于 2013-7-15 20: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xuanbingshan 的帖子

重新回到这个论坛,非常怀念以前论坛上的品三和温柔地思想啊。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20: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年文化论坛第二季会议
时间:2013年5月29日下午2点
地点:东岳庙东岳书院
参会人员:张勃、吴新锋、关昕、肖志强、王均霞、毕雪飞、双金、宣炳善、彭伟文、张金荣、王鑫、王杰文、杨旭东、韩成艳、吴丽萍、陈果艳、刁统菊、冯莉
内容简介:
张勃:通报一下前期情况,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02年成立,2013年3月份开第10届会议,也是最后一次会议。新一季论坛成立后,前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创建青年论坛第二季QQ群,群号:254531356。4月16号邀请吕微、叶涛、施爱东、吴真、王杰文、冯莉、宋颖等老师在北京联合大学开讨论会,集中讨论了论坛名称、活动方式等六个问题。论坛获得了中国民俗学会和各位老师大力支持。4月18号在QQ群上也有讨论,包括论坛名称、活动方式、活动主题、网络板块设置等问题。
刁统菊:举办活动的方式可以坚持会议、论坛网站定期的举办活动;发挥学生的力量;线下的会议还是要办,每年办一次,定好一个主题;做好网站维护,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将论坛坚持下去;区分和中国民俗学会的功能,要有自身的特色。
彭伟文:专门开辟一个硕士生论坛或者是博士生论坛,吸引他们到论坛上来,提升他们的科研能力,给他们多一些发言或者公开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
吴新锋:设置导师点评文章,促进研究生的提升。
王杰文:要明确青年论坛的定位是什么。
发表于 2013-7-15 20: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3# 张勃 的帖子

恩,这次我参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20: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勃:70后和80后共同成长,我们培养研究生是一部分,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70后)的成长。
王杰文:关于论坛主题的规划,重要的是找出70后区别于60后的建树是什么,至于怎么操作是线下的问题。70后集中讨论的话题是我们关注什么样新的问题,我们又有什么新的关怀,尤其应该考虑的是我们如何颠覆60后。首先我们得熟悉60后都做了些什么,我们需要从哪个地方下手。60后热门关注的问题“表演理论”、“公民社会”、“生活世界”、“城市理论”、“民俗主义”等都是上个10年取得的成果,我们应该关注的话题应该是这个领域的前沿问题,我们应该讨论、提炼的问题有哪些,从哪里下手?重要的是理论的深入和结合实际的问题。
吴新锋:回顾十届会议主题。
第一届论坛网络形式,是革命的宣言,《民间文化的关照》
第二届:民间叙事的多样性
第三届:文献传统的口头性解读
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
第五届:与传统对话——民间文化的当代关照,会上设置首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
第六届:民俗与公共社会
第七届:民间信仰与文化遗产
第八届:俗文学
第九届: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十届:民间文学文本问题
我们突破的主题可以是网络时代的民间文化,用网络视域看民俗文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学,少数民族参与文化建设;关于研究方法的问题,引进国外人文学科的视域和方法等。
刁统菊:对民俗学和民间文学学术大佬的研究;城镇化过程中的民俗;女性民俗专题,对于一些国外引进的新名词我们做内涵的界定,某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可以深入做一下。
张勃:关于活动方式的讨论主要包括网站,见面会议(由一个人来主要负责,其余人帮忙,确定主题和地点,在网上发布,大家写论文),确立网络活动日为一个月一次,每月的阳历15号,从6月份开始。一个是读书,另外是选择一个话题大家一起来讨论,在论坛上尽量不要讨论私人话题或者是贴笑话之类的。
宣炳善:讨论民间文化问题,对社会转型期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社会转型期民俗文化的变迁,这是我们民俗学的人文关怀,我门不再局限于文本的阐释和理论研究等问题,可以研究城镇化过程中公共生活概念。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生活由私人生活到公共生活,中间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这样社会生活的风险性提高了,民俗生活到市民生活到公民生活,社会的风险性是不断提高的。
王杰文:肯定了宣的说法,这就涉及到了详细的田野作业问题,这种长期细致的田野作业是60后缺乏的。
张勃:要谈我们的任务,一个是他们没有做过的或者是他们做的少的,另外一个是我们可以和60后对话的,还有一个是特别贴近现实的,民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经世之学,我们要关注现实直接切入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为国家和人民生活做出点事情,另外一个这样的研究也可以成就民俗学,提高我们的学科地位,梳理20世纪节日研究,三个阶段,发现2004年发现很多学科都在研究节日,但是2005年之后,民俗学就有一个迅速转型,不仅探求节日是什么,还研究节日在当下有什么用,这样民俗学就占领了一个比较高的点。城镇化过程中民俗的变化,这就是能和现实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史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能够提出解决办法的。
王杰文:宣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在学理上需要做一些论证,除了60后提供的现有的理论支持,我们还需要寻找到一些新的理论工具。
韩成艳:无论从操作层面还是观念层面,我们总是要定位一些任务,我们要做什么。我们不能说完全革60后的命,但是我们可以推进60后。一是关于学科意识的思考;二是学科对象,比如说民的问题,从民到公民的转化过程,什么是民什么是俗的讨论永远都不过时;三是民俗学学科属性的转变,民俗学走向社会科学,学科方法上,不管是文本还是田野,都是一个好的基础,但是存在一个落地话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基础。不管在网络上吸引人还是线下的讨论,我们要认识到面临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的优势,然后把它发挥出来。
宣炳善:民俗学原来偏向民间文学,我们在人文学科发展的基础上朝向社会学科继续发展,在高丙中老师“公民社会”开辟的方向下,我们继续“落地化”。
张勃:中国民俗学特质的问题我们还是要把握的,比如民俗文献前期做的还是不够的,讨论风俗观的问题,要有中国特色的。
宣炳善:历史民俗学也是不能忽视的,民俗和政治,礼和俗的关系问题,东西很多。
毕雪飞:中国特色的文献指导民俗,中国上层和下层好像有明显差别,在日本就不是特别明显。
彭伟文:中国文化的明河与暗流,真正交融的机会还是很少的,表面上政府好像在移风易俗,但是民间风俗有其自身的发展机理,比如说民间放鞭炮的问题,移风易俗有这个努力,但是是不是有这个效果?中国民俗文化的延续性还是非常明显的。
冯莉:王杰文提了下田野的事情,60后关注文本和民间文学多一点,当下的民间文学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虽然也是在民间文学的研究范畴里的,但是这种变化需要长期的访谈或者是调查,这对于70后已经形成共识。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关注,似乎也少一点,从它的民间看,距离“公民社会”好像很遥远。非遗和民间文化遗产有什么关系,需要做学术概念的分析,我们要把一些术语和方法论弄清楚。中国的政策如何影响城镇化的过程,政策颁布前和颁布后是因为政策的原因还是民众接受的原因,在细致田野调查之后我们再做一个理论反思,好多的理论的提出,与调查是否深入,是否照顾到了所有的辐射区域密切相关。
王杰文:把学术正规化,拿一篇论文来,我们做讨论,像讨论会一样,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张勃:我们自己成熟的时候可以做《中国民俗学评论》
王均霞:先有一个人发起一个话题,然后大家来讨论。
王均霞:我们做了半天田野,但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理论,我们讨论一些都市民俗学好多是国外的理论或者是思考。
张勃:都市民俗和乡村民俗是不一样的,做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田野调查的方法也是不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20: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冯莉:文化交融的地方怎么做田野,相互渗透的文化现象怎么做田野,跨地区的田野调查的方法,调查者本身怎么做准备,做的方法。
宣炳善:民俗学研究范式做一个根本性地改变,研究对象变了,民俗学理论也要跟随着发生一些改变。
张勃:讨论的问题是都市民俗学还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民间文化?
宣炳善:生活空间、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的变化。
张勃:都市民俗和城镇化过程中的变迁不是一回事。
彭伟文:我们要考虑从哪个路径去推动它。
王杰文:现代性这个概念已经在讨论,在学理的背景下进行讨论,上升到学术概念的层面。
宣炳善: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活方式的变化
杨旭东:我们对西方的东西慎用,我们和西方社会差别特别大,西方的理论解释不了中国的文化,也解释不了中国的问题。现在我们田野调查的问题非常不够,文献的利用不够,我们对自己的理论提升不够,只是就个案论个案,我们与现实的结合不够,我们需要就自己不够的地方做一下。我们对现实社会的介入不够,我们现在很多东西只是在象牙塔里讨论或者只是小范围的精神享受,我们的东西不能被人家拿去用,做太多形而上的东西,提不到真正切实有用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像政府一样“推倒重来”吗?我们能不能拿出一些我们渴望保存的东西能够为现代社会所利用。
冯莉:从多个学科、多个方向对一个村落做一个解剖麻雀式的全面调查。
张勃:明年的话题可以是一个比较窄但是可以往深度走下去的话题,比如中国人的风俗观的问题,与移风易俗有关系而且是从古到现代的,做些分割可以做一些不同人的,不同朝代的,不同文体里面所反映出来的,不同群体的,还有一种风俗观作用下移风易俗的实践。还有几个可做的题目: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的学术贡献,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贡献,社会风气的研究,民俗学和国家文化建设,民俗学和社会建设,民俗与社会保障(怎么样应对风险民俗学有自己的应对方式的)
张勃:关于网络设置改变还是延续过去的?
冯莉:设置的板块简单一点
肖志强:网站面对的人群要确定,网站是应该全球的人登陆,涉及到搜索引擎的问题,网站设置、内容、图片、关键词的设定等。
冯莉:注重多个QQ群的交流,注重多方互动。关于网页设计的问题是不是也要改变?
张勃:网站设置的板块:热点讨论、书评、学术动态、学术会议、田野札记、专业期刊(目录)。
发表于 2013-7-15 20: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的帖子讨论的更为火热
 楼主| 发表于 2013-7-15 20: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去另一个战场吧。那边热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1 20:0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