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56|回复: 1

【转帖】高有鹏:一部学术史的大度与厚重——读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3 14: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前,以民间文学为重要主题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应该说,民间文学学科可以为之大显身手,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理论资源,发挥得天独厚的作用。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相应的寂静,不无遗憾,整个学科在相当严重的程度上被隐没于民俗学之下,成为一种尴尬。
  刘锡诚在年轻时代就曾投身于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和宣传,出版过《苏联民间文学四十年》等著作。今天,七十多岁的他又以亲历者的身份,含辛茹苦,埋头数年,厚积薄发,出版了这部《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刘锡诚的《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及时而详细梳理了从20世纪初叶到20世纪末这一漫长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中国民间文学如何从近代学者的文化启蒙的知识体系中受到梁启超、鲁迅他们的青睐,又如何成为新史学的重要材料,继而影响到白话文为重要内容的新文学,特别是在民族独立与解放中发挥重要作用,显示了这一学科在科学与民主思想发展中的非凡品格。刘锡诚完整而清晰地勾勒了这一渐进与突变的过程,揭示了许多学术现象的实质问题,让世人不仅看到了民间文学学科几代学人的奋斗历程,而且能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个学科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价值与意义。从清理学术史的意义上讲,这是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的福音。这部著作给人最深的感受有两点,一是史料的翔实完备,一是史识的卓见。
  史料无论是哪一种史著都是必须的,然而对于民间文学学术史而言,史料的挖掘、钩沉、辨析与甄别、厘定的意义又更为特殊。刘锡诚是新时期以来民间文学学科发展的亲历者和重要领导组织者,他不仅留下了对一些重要事件记述的第一手材料,而且在相当一个长时期对这个学科的曲折发展深入思索,进行了艰辛的史料甄别与细致的搜集整理。回顾他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民间文学卷》等著述,便可看到这一切并不突兀,包括他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史料的保存,对薛汕、程憬等人对民间文学的贡献的论述,都是一种发现。我们的新文学研究包括民间文学研究,历来重视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大阵营的学者与作家的贡献,二元对立的学术立场使许多问题庸俗化、简单化;刘锡诚不惟从某一个方面来论述,而是正视文化发展的多元事实,耐心梳理出整个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建立与发展的真实历程,总结出不同阶段的学科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史识来自于史料的掌握,更离不开对史料的理性把握。刘锡诚对许多学术现象与学术事件所表现的慧识都是建立在这种冷静的学理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之上,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启发和思索,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其结合史实对我们的批评对于学科的发展更有益。这就是对叫好声中的指瑕,对忽视和冷落中的提醒。刘锡诚更多地是肯定了他们对学术命题突破性的贡献,然后给予相应的说明。这是认真的,包含着尖锐;这更是温馨的,体现了一位学术界长者的忠厚。奖掖是目的,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更应该是我们中国民间文学学科的良好氛围。《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大度与厚重是我们难得的一面明镜。
  在这部百万言的巨著中,作者对海外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关注和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理论研究的关注也是其鲜明特色。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于我们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前者是我们张望世界、与国际学术对话的重要窗口,否则我们的学科就没有深入发展与重要突破。特别是后者,我们尤其受益匪浅,这既是我们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发展的重要特色,更是我们的学术难题。作者用大量笔墨,凭着批评家特有的敏感对地域性问题、民族个性问题、学科发展瓶颈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当然,建立多元的中国民间文学理论体系,许多问题是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的,但是,我们在许多问题上所表现的冷漠与生疏都严重限制了学科的迅速发展。这部著作能给我们启发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提醒,给了我们激励与鼓舞。我相信,自此中国民间文学学科会有更大的飞跃发展。
来自:http://www.chinawriter.com.cn/zywxqk/wyb/wqml/wyb_07-05-08/4/9453_80895.htm
发表于 2008-10-19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博大精深,才气横溢,绝妙精彩之语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9 16: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