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16|回复: 3

【推荐】王铭铭 :《心与物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2 09: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 者】:王铭铭 【丛编项】:无 【装帧项】:平装 16 / 253 【出版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6-9-1 【ISBN号】:75633617**  


【图书目录】 - 心与物游
自序
致谢
卷一 谈“天”录
“畏天之心”
Nhial:丁卡人的天
古代中国的天论
人论“浑天”
政治的“天人合一”
正统实践的“天经地义”
知识作为表述的“原道”
上帝相对于天
自然观念的诅咒
“杞人忧天”?
卷二 “人物”观念的原型
从“牛人”说起
君子比德于玉
乩·书写·神秘主义
卷三 物的文化史
说香史
茶及其“他者”
糖粒上的历史
槟榔与咖啡
水的精神
(附:关于水的社会研究)由冥币想到“钱的哲学”
卷四 物哲学三题
草木与“和”
物的非思
关于莫斯的《论礼物》
卷五 变与不变
诠释大转型时代
社会生活的道德想象
摩尔根与“政治文明”
戏说“全球化”
中国马达
后记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9:56: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王铭铭 :《心与物游》

《自序》文摘:

列维一斯特劳斯对于世界围绕“开化/智慧”与“蒙昧/愚蠢”形成的 “天下二分面貌”表现出极度的忧患,他看到文明如何踩踏地球,并将它所有的角落纳入自己的领地,毁之再毁,便陷入“忧郁的热带”丛林,想在蒙昧的“土着”那里发现神话,反思历史。 福柯让我们心烦,他似乎把我们当作近代欧洲交响乐的小小变奏。然而,他又使我们欣喜——从他那里,我们似乎能再度发现“神话思想家”的存在价值。 我总感觉,旅行所要抵达的境界,背后还是有一个地方——在那里,我们能寻找到反观自身的镜子,使我们在陶冶性情时,如同两千年前南郭子一样“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我所说的那些令人振奋的偶然发现,之所以令人惊喜,恰是它们令我如此心灰意懒,使我意识到,应引起沉思的,本非我们自己的生活遭际,而应是一个如此简单的事实:世界是由活生生的、风情万种、音韵万般的物(包括人)组成的,而我们因太躁动着欲求扮演世界认识“主体”的角色,而无法真正面对有生命、形态和音韵的世界。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09: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王铭铭 :《心与物游》

【图书简介】 - 心与物游
  前面分五卷排列出来的札记和随笔,自2004年开始分篇撰写,现在结为一集。概括起来说,它们的内容大体如下:作为卷一出现的“谈‘天’录”,实为一个前后连贯的单篇,我欲求以浅显的语言,对神话思维、古代思想与近代“认识型”作一个与我们生活世界相关的一般性比较。通过文章的写作,我想做以下几件事:一、始自己习知,起源于欧洲的宾代文化,无非是人类史的总体时间中的一个短短瞬间。二、以分类为基础的、脱离于活生生的世界的知识,对于世界近代化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这已无须再次重复论证,但神话思维与古代思想映衬出来的这现现代知识问题,则有等比较分析;三、继承现代人类学派的思路,我试图澄清原始文化与古代思想(特别是古代中国思想)之间存在的连续性(共同点),特别是试图澄清二者中共享的万物(包括天地)与人“合一”的认识及这一认识对于提示现代“知识型”的内在困境的潜在贡献。卷二到四所包括的文章,都牵涉“物”。所罗列的文章都是零星写的,不是一个研究课题成果,也无意解释所有的现象。大致说来,它们分别关注涉及“物”观念的以下几个方面:一、作为世界之内容的物与人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古代中国观念中蕴涵的人“人物合一”思想(以“物”字的字源及关涉士人的礼仪、玉的地位象征及书写的神秘主义为例证。)二、作为历史过程的物(如香料、茶叶、糖、水)之流动现象,特别是此一流动现象(其本质特片为“跨”文化)相对于以国族为单位的“通史叙事”而言的特征,及此一特征蕴涵的理论启发。三、作为哲学思考“对象”的“物”,在主客关系思考中的核心地位,及对于涉及这一关系的再思考,特别是对古代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分两篇以海德格尔与福柯为例诠解)中的“物”观念及对于法国年鉴学派有关物的思想再思考。最后一卷是简要的评论,针对的是现存有关“变迁”和“现代化”的解释框架,总的意图还是要借助他人的论述批判人文科学中的历史继裂主义和阶段论。
发表于 2006-12-12 14: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王铭铭 :《心与物游》

王老师的文字,一直是很灵性的。
那本人类学是什么,写得很通透。
在海滨邹鲁,作为曾经的高考状元,并非浪得虚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2 18:3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