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37|回复: 22

关于梁祝传说: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9-25 00: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我最近一篇论文的内容提要,欢迎弟兄们扔砖头或是鸡蛋



补接与封闭:故事生命树的生长与寂灭

——以梁祝故事的结尾方式为例


考察梁祝故事的结尾,从单纯的同冢说,到传奇的裂墓说,再到浪漫的化蝶说,并不是唯一的生长方向。我们分几个步骤来看:
一,如果把最原始的“同冢”叙事所形成的缺失当成我们讨论的第一步,我们看到,民间叙事在解释同冢的原因时,可能补接了“英台投墓”、“死后合葬”、“后人阴配”等多种母题链。阴配说是建立在梁祝本不相识基础上的母题,当它封闭地解释了同冢的原因之后,就不再有进一步生长的动力了。合葬说分割了从死到葬的时间,中断了故事高潮,事实上只留下“尸解”一种生长的可能。以上诸说中,最多缺失、最开放的是投墓说。
二,祝英台投墓这一细节可以产生两类缺失。一是逻辑缺失。比如我们可能这样问:投墓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投墓之后,双方家庭,尤其是祝的未婚夫马某将作什么反应?祝英台被表为义妇的契机是什么?等等。二是情感缺失。投墓作为一出爱情悲剧,在人们的情感上形成缺失,造成紧张,具备了刺激故事生长的动力。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逻辑或情感的缺失都会形成紧张,需要补接新的母题链以消解这种紧张。故事的进一步生长只是对缺失的一种补接,不同的传播者会选择不同的母题链,补接并不特别地朝向某一个方向,而是朝向所有可能的方向。也就是说,在生命树的每一个枝节上,只要存在缺失,它就一定会产生尽可能多的生长点,枝枝叶叶,朝着最大限度的混乱和无序发展。
三,为了方便论述,我们试图在众多的枝蔓中,只选一根树枝向着尾端追踪。在投墓所产生的缺失中,我们只看祝英台的未婚夫马某对投墓行为的反应。
在本文据以分析的102个现当代故事中,共有40个故事有投墓细节,其中马某表现出5种行为可能(即5个母题链,其中有2个故事同时具有2,4两链):

母题链        1,不做反应        2,就地掘墓        3,阴府夺妻        4,化身异类        5,其它反应
文本数        15            10               6                 9                  2
四,以上5个母题链基本上穷尽了马某的所有可能表现。在2,3,4三个链上,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伸展方向,这里只讨论第2个母题链“就地掘墓”。
掘墓之后再次形成新的缺失,即:掘墓发现什么?
这一缺失又被补接了4个母题链:1,出现凶物,吓退掘墓者,如所见为“两条大蛇”或“数不清的大蟒蛇”;2,马某找到尸骨,打击报复;3,梁祝发生尸解,如“只见两个白色的鹅卵石”、“只见两块青石板”;4,梁祝化为双飞物,在另一世界得到幸福,如“那白蛇、青蛇双双腾空驾雾飞去”、“两只鸳鸯鸟从里面飞出”、“只见得一双白蝴蝶飞出”等。
凡是出现链1的,掘墓者被吓退,情节得到封闭,故事失去了进一步生长的动力。链2出现尸骨,这是需要被安置的遗物,情节出现缺失,显然必须补接新的母题链。链3的结局是尸解,如果不把尸解理解为成仙这一原型状态,那它就还将继续生长。链4在逻辑上得到了封闭,但在情感上还有生长的可能。我们选择链3来讨论。
五,链3形成的逻辑缺失是:马某会选择对两块石头有所处理。链3共有4个文本,其中2个文本已经另接了化蝶母题,中止了对石头的处理。而另两个文本几乎补接了同一个母题链:石某试图分开两块石头,但怎么也分不开(或砸不坏),最后马某把它们分别丢到河的两岸(或坡的左右),终于把它们分开。
六,“分开”是一种明显的缺失,一定要补接一个有关“结合”的母题链才能消解这一紧张。我们看到的两个文本,一说两个石头变成两棵树,根连根,桠对桠。其后又补接了一个后人如何在这个地方开展纪念活动的母题链。另一个是两块石头分别变为杉和竹,杉做板、竹做篾,两者紧紧箍成桶。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就我们所追踪的这一枝来说,几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穷尽了它的生长可能,最终生长为整个故事生命树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
下一个问题是,在所有混乱无序的枝枝节节中,是否存在一个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枝干呢?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越富于传奇色彩的母题链,其缺失也越多、越容易形成紧张,需要而且能够补接更多的新的母题链,更容易生长成为粗壮的树枝,显示更强的生命力。如“英台投墓”就比“死后合葬”和“后人阴配”更容易成为主流枝干。
其次,越是成熟的、影响越大的母题链,越容易为传播者所理解和接受,只要它能合符逻辑地被补接,就能更加牢固地在广阔的范围内被传播,甚至喧宾夺主成为故事的主流枝干。如顾颉刚、钱南扬论证了祝英台投墓与《华山畿》中华山女子的入棺“何等相像”的关系。钱南扬论证了“盖魂化蝶的传说,实在也是从韩凭妻衍化而来。”这两个补接的新母题链,后来都成了梁祝故事的主流枝干。
但是,存在主流并不排斥其它枝节存在的合理性。当我们试图为某一同源故事的大量口头文本做一清晰罗列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异文的排列,呈现着最大限度的混乱和无序。故事情节在每一个缺失处都会被补接,这种补接可能出于逻辑的要求,也可能出于情感的目的,它们并不朝向任何先验的、确定的方向。当所有的缺失都被封闭的时候,故事就再也没有生长的可能,故事的生命树达到了“熵(entropy)最大”,其生命处于停止的状态。
“熵最大”的生命树如果要继续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外部环境中不断地汲取“负熵”。这些负熵不可能从口头传统这一自系统中获得,它只能在与宗教、仪式、表演、书面传播、政府行为、商业活动等非口头传统的“熵流”交换中获得。所以说,越是成熟的口头传统,越有“寂灭”的危险,因而也越是需要我们去保护。



[ 本帖由 施爱东 于 2005-3-31 20:51 最后编辑 ]

内容提要(补接:故事生命树的生长机制).doc

25.6 KB

 楼主| 发表于 2004-9-25 00: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打开附件,用word文档看,可能会稍微顺眼一点。
污了弟兄们法眼,真对不起!
发表于 2005-2-14 15: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很奇思异想的嘛.
发表于 2005-2-18 13: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笔】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写的蛮好玩的,有意思,有创意,79分,是你写的吗?
发表于 2005-3-23 21: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越是成熟的口头传统,越有“寂灭”的危险。恐怕也不尽然,那些优秀的的传说,千百年来不断被改造代代相流传,甚至在现代社会被发掘出意想不到的商业价值可作一证。 随口一说,见笑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3-23 22: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马bulan129898 于 2005-3-23 21:25 写道:
那些优秀的的传说,千百年来不断被改造代代相流传,甚至在现代社会被发掘出意想不到的商业价值可作一证。

你说的有道理,所以我在文中说到:

“熵最大”的生命树如果要继续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外部环境中不断地汲取“负熵”。这些负熵不可能从口头传统这一自系统中获得,它只能在与宗教、仪式、表演、书面传播、政府行为、商业活动等非口头传统的“熵流”交换中获得。所以说,越是成熟的口头传统,越有“寂灭”的危险,因而也越是需要我们去保护。
发表于 2005-3-23 23: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有道理。
只有开放的系统才能存活。这是物理思想,也是博弈之律。
同理,一门学科也只有不断完善其方法或引进新的方法才能得以发展。
发表于 2005-3-23 23: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一点疑问:把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否恰当?至少,要在定义上予以明确。对于某些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学科或许根本就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 本帖由 边缘 于 2005-3-27 17:2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3-28 22: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献上鲜花一束,表示支持!
发表于 2005-3-28 22: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边缘 于 2005-3-23 23:34 写道:
一点疑问:把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否恰当?至少,要在定义上予以明确。对于某些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学科或许根本就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 本帖由 边缘 于 2005-3-27 17:21 最后编辑 ]

我想,就是因为不知道是否恰当,所以才要试一试吧!
成功了固然是杀出一条血路,就算折戟沉沙,也可以让很多跃跃欲试者及时掉头。
况且,诗无达诂。
解的妙就是。

 楼主| 发表于 2005-3-29 12: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边缘 于 2005-3-23 23:34 写道:
一点疑问:把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否恰当?至少,要在定义上予以明确。对于某些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的学科或许根本就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兄弟:
1,这只是一份内容提要,我没有办法在一份内容提要中把“熵”的概念表达清楚,相关的问题,网上就能很容易地检索得到。
2,“熵”到底是一个人文科学的概念还是社会科学的概念,并不是固定的,学科是分离的,但学术之“道”是相通的。
3,既然你提到了“科学的方法”,我建议你读读《科学:什么是科学》(上海三联,2002)一个德国佬的著作。
4,关于“故事熵”的问题,我想,如果有可能,我们可以在一个会议的场合用语言交流一次。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我真的没办法用不长的文字表达清楚,如果你要等我的文字表述,可能起码要在一年之后。

谢谢关注!


[ 本帖由 施爱东 于 2005-3-29 12:3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3-30 09:39: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爱兄:
    很想你,无缘会面,作一下文字交流吧!我讨教一个问题。祝英台为什么会被统治者表彰为义妇?围绕着这一缺失是否也有补接?补接的内容是什么?对兄所云,“投墓是否具有合法性”一语弟实有不解,文学反映生活,但主要是遵循的情感逻辑,如果讲“合理(合乎生活逻辑)”、“合法”,哪里还有文学?按理鲁提辖打死镇关西是缺乏法治观念的表现,梁山诸兄也个个都该蹲在局子里。传说自然也不例外。呵呵,也许是弟误读了!
[ 本帖由 陈金文 于 2005-3-30 15:25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18: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金文兄:
一别经年,好在还有个论坛可作联络之所,常见兄台笔下生风,凛冽得紧。兄弟我眼儿尖,常随兄台笔尖转。
今秋当可借叶斑竹之盛情,朝觐东岳,言欢泰山。
兄台提及的问题,确实是兄弟我曾经考虑过的。先说祝英台被表为义妇一事。

[ 本帖由 施爱东 于 2005-3-30 18:38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18:32: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首先,义妇一说,得依附于东晋谢安。
各志均记此事为:“东晋丞相谢安奏封为义妇冢”

但是,据兄弟考证,此事关联谢安一说,极不可靠。

研究家们所谓该故事起于东晋之说,均从钱南扬《祝英台故事集》的说法,而钱氏本人反倒认为此说并不可靠,只是姑且借用此说。后人沿袭,渐成定论。今简述其不当之处(详情当另属专文):

起源东晋说所据为明末徐树丕《识小录》:“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金楼子》成书虽早,但《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在明初就已湮没,而徐氏卒于清康熙年间。以徐氏可见,没有可能直接采自《金楼子》。从《永乐大典》中析出的《金楼子》条目来看,也无此记载。因此,徐说甚不可靠。

《会稽异闻》从未见于书目载录,更不可靠。

清代翟灏《通俗编》又称《宣室志》言及此事,而现存《宣室志》同样无此记载。

张津《四明图经》所称的《十道四蕃志》今亦不存,而张津也有假托古书的可能。

以上各书所引,或者说,目前所有指认为宋前的传说证据,无一足信,我们确切知道的,最早记载梁祝故事的,就是张津本人。

同是宋代的《舆地纪胜》、《四明志》等相关著述也有些许记载,但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可见有宋一代,梁祝故事尚在十分简陋的阶段。

到了元代,袁桶延祐《四明志•鄞县》在作了相同引述之后,加了一句“旧志曰义妇冢,然此事恍惚,以旧志有姑存。”
可见到了元代,此事仍然“恍惚”,说明故事在元代还并不很盛行。


[ 本帖由 施爱东 于 2005-3-31 01:47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3-30 18: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篇想挨砖头的论文的“内容提要”

先去吃个饭,一会再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8 20: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