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21|回复: 6

《民间文化论坛》(双月刊)2004.06 目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5 14:3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间文化论坛》(双月刊)2004.06  目录

刊首语
冯骥才    田野呼唤理论

学术讲演
许嘉璐    保护肯綮国运——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会议上的演讲

田野作业
叶  涛    泰山后石坞元君庙与邹城西关泰山香社——当代民间信仰组织的个案调查

理论·方法
高丙中    知识分子、民间与一个寺庙博物馆的诞生——对民俗学的学术实践的新探索
户晓辉    论欧美现代民间文学话语中的“民”

专题研究
邓启耀    信息时代的口述叙录——口传文化与口述史研究概况
万建中    论民间禁忌的功能
陈江风    汉画的民俗文化价值与观念基础
金荣华    禅宗公案与民间故事
李稚田    关于英雄叙事:在视象文本中的考察
何红一    中国南方民间剪纸与民间文化

学科史鉴
刘锡诚    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
萧 放 陈纹珊  中国民俗文献史的整理与研究综述

抢救与保护
向云驹    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范畴
张  勃    以重构求生存——关于七夕节命运的思考

热点争鸣
艾利奥特·奥里恩著 宋颖译   反反-“民俗”  
陈泳超    我对于民俗学的学科理解  

域外译介
安德明    美国公众民俗学的兴起、发展与实践

人物纵横
刘守华    一位美籍华人学者的中国民间文学情结——追忆丁乃通教授

概念辨析
民俗(户晓辉)民间叙事(杨利慧)表演(杨利慧)文本(杨利慧)语境(杨利慧)

学术动态
“后钟敬文时代民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广州召开(叶春生)
中加萨满文化研究的首次交流(王宏刚 郭淑云)  
“端午民俗研讨会”上众学者论“民俗复兴”(高丙中)
期待中越文化的广泛交流(陶立璠)
“民俗、民间文化与保护开发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宣炳善)

书评书讯
我们究竟是什么? ——《中国鸟信仰》再度叩问人之初(柯  玲)
中国民俗学开创时期的经典荟萃《典藏民俗学》出版(李春兰)

编言读语
征稿启事

封二
中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

民间文化论坛第一期上网目录.doc

32.26 KB

发表于 2004-7-5 15: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间文化论坛》(双月刊)2004.06 目录

果然是众家云集,真是让小辈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呀
支持,支持,强烈支持
发表于 2004-7-6 16: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间文化论坛》(双月刊)2004.06 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的复刊,确实是一件值得祝贺的事,民俗学工作者又多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阵地,它对民俗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
发表于 2004-7-6 19: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间文化论坛》(双月刊)2004.06 目录

請問各位大俠前輩們:
      后钟敬文时代民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广州召开,請問詳細日期及地點是在何時及何地?不知會議的進行狀況如何,我很想進一步了解...麻煩各位大俠及前輩
                                                                               台灣  國益敬上
               
发表于 2004-7-8 10: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间文化论坛》(双月刊)2004.06 目录

幸甚幸甚,民间文学幸而没有完全被商业化,我们边缘人又多了一精神家园哪!

唯愿长足发展,红火发展!
发表于 2004-7-12 08: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间文化论坛》(双月刊)2004.06 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的复刊,是民俗学界的一件大喜事,可喜可贺。对复刊给予支持的各界朋友致以敬意,对为副刊工作付出努力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衷心地希望这份刊物越办越好。
发表于 2004-7-14 10: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间文化论坛》(双月刊)2004.06 目录

民间文化论坛第一期的出刊,全赖学界朋友的鼎力支持,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还盼诸位今后把她为自己的园地,在此耕耘与收获。真诚地盼望多赐稿件,也多提意见。
                                                                    编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8 14: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