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80|回复: 27

山西临汾尧陵祭尧活动一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1 21: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祭尧文:
巍乎帝尧!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千古勋业,日月同辉!蒙启先民,钦定历法。广凿水井,教民稼穑。设立谤木,广纳谏言。实行禅让,倡导仁德。平章百姓,协和万邦。教化九族,天下归心。划定九州,辐辏中国。民师帝范,文明始祖。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尧陵牌坊

尧陵牌坊

尧庙仪门

尧庙仪门

天下第一井

天下第一井

临汾市领导祭尧

临汾市领导祭尧

尧陵全景

尧陵全景
发表于 2011-6-11 21: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羡慕,我找对诸葛亮的祭祀活动只能在资料文献中发现,而张老师的直接就有真实的场景、实物,好得不得了。
发表于 2011-6-11 21: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旧碑亭什么年代的,好像真的很旧。

那张四大领导班子祭尧也很有意思,让我想到成吉思汗陵祭祀。现在什么活动都是政府主导。

最近祭敖包,政府又干预,夏天的那达慕好像也限制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1: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姜南 的帖子

谢谢姜南师兄的关注。由尧的传说与诸葛亮的信仰的生存现状相比,可见中国政府的力量。历史悠久的尧陵虽被毁,但有官员提议,在2008年开展斥巨资修复。尧庙98年被大火焚烧惨烈,政府不遗余力地进行重建,但也根据自己的意愿改造了许多。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1: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田甜 的帖子

“古帝尧”的碑亭,是从别处移来的,据说至少在明代以前,待我去考证。谢谢提问。
刚了解一点那达慕的常识,这是一项久远的民间传承,政府的干预无非是便于管理,所谓的安全因素又成了他们的托词。还有啊,田甜在草原上耳濡目染的地方活动,如骑马射箭长歌善舞等,怕也学会了一些吧,比如骑马?哈哈
发表于 2011-6-11 21:4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张晨霞 的帖子

惭愧惭愧
其实长期还是呆在呼和浩特。
除了吃都学会了,其他的啥也不会。
遗憾,不过还有机会。马上就快要田野了,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1: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辛勤战斗在一线的版主致敬

刚扫描了几个帖子,就看到了你对此贴的回复。而且大多数贴都留下过你的脚迹,如此敬业可佩可敬!赞一个
发表于 2011-6-11 21: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张晨霞 的帖子

呵呵,应该的。此论坛已荒废多时,实在力不从心啊。我们这边研究生的力量比较单薄。今天敖其老师号召了本科生,热闹了一下下。
发表于 2011-6-12 10: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田甜姐,辛苦啦
发表于 2011-6-12 11: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发表于 2011-6-12 11: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张晨霞 的帖子

地道的临汾人,还从来都没见过参与过祭尧
发表于 2011-6-12 18: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王慧娟 的帖子

所以就算是对自己生长的家乡,也并不一定那么了解。
不过从另一个侧面也应证了对尧的祭祀以官方主导为主,不知道据张姐了解的,现在民间祭尧的情况如何。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20: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王慧娟 的帖子

咱们是老乡啊。看到你发贴“威风锣鼓”了,写得挺好的,尤其是锣鼓与尧传说的关系也挺新鲜的。我家在襄汾县,土生土长,目前在华东师大从田老师读博士,以前也不了解地方文化,现在是打算将尧文化与临汾地域结合,写作博士论文了。有机会咱们交流交流。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20: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田甜 的帖子

民间帝尧活动,正是我撰写博士论文的基础,尧在当地可谓妇孺皆知,既是神王,也是祖先。自然,民间的祭尧活动也有一股势力,在临汾的尧庙,每个月都会有一些老人团体,自发去祭尧,他们在尧庙歌唱尧王,如其歌词“尧王是我们的老先人”。在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的尧陵,每到清明节祭尧,当地的许多百姓都会参加,他们对尧王也很有感情,而且认为尧王会保佑自己的,在他们心里,尧是老天爷,尧王爷,周围那些信基督的村民,都不值一提。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21: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有过间断性地访谈,但我的田野调查还很肤浅,只是表面的一些认识。导师说至少在当地调查三个月,我得依计而行,尽快到民众中去,再将所得所感及不惑一一汇报,可要多提意见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4 19: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