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37|回复: 10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民俗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1-28 23:2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本人阅读施爱东先生博士论文《结语》后的一点感想,贴在这里,供批判。

    今天才把施兄的文章读完,读后甚快,因为文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首先,文章在两个维度上确定了民俗学的学术定位,第一,民俗学是一门国学,划清了中国民俗学与西方民俗学的关系。现代民俗学的开创者虽有向西方学习之心,却并没有向西方学到什么,民俗学产生于对传统经学的反动,是中国本土学术自身运动的产物。而在其对传统学术的反动中,却也继承了传统学术的方法,因为它毕竟是从传统学术这个母题中脱胎而出的,例如,顾颉刚的研究与今文经学的关系,就是不容抹煞的,但后人由于一味想傍西方这个大款,反而忽视现代民俗学与传统学术的关系。第二,民俗学在向人类学学习时却丧失了自己。因此,民俗学要确立自己的地位,必须对人类学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与人类学太相近了,甚至连今天的民俗学从业者也无法说情自己干的事情与人类学有什么区别。
    据我理解,施兄认为要确立民俗学的学术地位,一要重视民间文艺,一要注重传承的研究。这确实准确的把握了中国民俗学的特点。我一直认为,民俗学与人类学不同,后者是一门社会科学,而民俗学是一门人文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社会科学关系对社会现象的分析,从中得出规律性的东西,而这种规律可以被社会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作为可资参考的资料和理论,社会科学关心的不是人,而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相反,人文科学关心的是社会中的人,关心人在社会中的存在和意义, 关心人对现实、历史、世界、自我等等的理解,关心人为现实、历史、世界和自我赋予的意义。
    正因为民俗学是一门关注人的存在意义的人文科学,因此,民俗学就必定把民间文艺(包括歌谣、故事、神话、讲唱、戏剧、秧歌、仪式、建筑等)作为其首要的研究对象,因为,正是这些东西,蕴涵了民众对于世界、历史、现实和自我的理解,其与知识分子和统治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理解。
同样,也正是民俗学是一门关注意义的人文科学,民俗学才要以对民间文化传承规律的研究为主,这不仅是因为民间文艺是民间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更是因为,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主体正是“意义”,即一个民族对世界、历史、自我的理解,只有这种理解才是能够历经沧桑而薪火常传的历史财富,也只有这种理解才是一个民族的传统生生不息的血脉所在。历史学是研究民族文化传承的科学,但历史学所关心的仅仅是文献的而且主要是正统文献上的传承,而民族传统的传承更主要的是经由民间生活而代代相续的,而对这种传承的研究,就是顾颉刚的民俗学最初的动机,也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民俗学的安身之地。实际上,在古代,风俗志正是史官的职责,在四部分类中,也属于史部,归之杂史(野史)和地理类。
    据此,我们就可明白民俗学在学术建制中应有的地位了,它研究民众的意义世界及其载体民间文艺,因此,可以属之于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它研究民众的文化传承方式及其规律,因此,可以属之于历史学专业。
    据此,也可明确田野作业在民俗学中的地位,施兄“斗胆”说出了本人一直想说而不敢说的话,田野工作对于民俗学科当然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但对于一个具体的民俗学家而言,却不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民俗学的目的,并不止于记录、描述现实社会和生活,而是解释生活的意义,因此,田野研究是民俗学可以利用的材料,但并非是民俗学研究的归宿和目的,既然人类学对于田野研究有它的一套,并且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我何不拿来为我所用,用为“礼失求诸野”的证据呢?
    施兄能够说出这一点,在将田野研究等同于实证研究等同于科学性的今天,确实需要“斗胆”。
    实际上,田野研究,对于某些[/b]民俗学从业者而言,或许仅仅是一件自欺的皇帝新衣。因为丧失了老一辈学者的人文关怀和历史穿透力,也没有了先辈们的解读文献的功力,因此,就拿田野研究作挡箭牌。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还怕被人类学消化吗?应该被消化的反倒是人类学,将它作为民俗学食物链上的“一环”。
    民俗学本来是比人类学“高级”的科学,反倒被沦落到了人家的屋檐下,只能怪我们这些从业者不争气。
发表于 2002-11-29 14: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民俗学

     自来每个民俗学爱好者和从事研究者无不曾对民俗学的尴尬地位与处境有所思考,民俗学与传统的历史学自不可同日而语,民俗学与新兴的人类学亦不是殊途同归,民俗学应该有她自己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发展空间。
    民俗学的兴盛与正名需要更多民俗学爱好者、关注者、从事研究的专门学者们的实践的、实证的努力;一门学术的确立与发展与从事这项学术的人是密不可分的,人们更多愿意在事实面前来实证某一事物的地位与作用;也许,近些年来,人类学者们的实践与努力更让他们看到希望,民俗界的同仁们面对事实的同时,更多的是值得反思自我!
     田野作业亦是我们民俗学前辈们艰辛间开拓的传统,在评议田野作业于民俗的意义时,我们不能不格外谨慎。田野中活态民俗事象的多样性无疑是我们的学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说我们民俗学研究成果不尽如人意,那也不能责罪于田野作业,他们之间尚不构成为因果关系;在思考民俗学研究的深入与民俗研究理论的深化时,我们更多应反省我们从事民俗研究的自我本身,兄弟学科的发展也许从另一侧面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对象吧!
     自知本人思考尚欠妥帖,仍斗胆在高手如云的论坛献丑,希望能在不断的探讨、学习中拓延自己的视野和学识!(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仁兄仁弟指正!)
发表于 2002-12-1 19: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民俗学

【民俗学的目的,并不止于记录、描述现实社会和生活,而是解释生活的意义,因此,田野研究是民俗学可以利用的材料,但并非是民俗学研究的归宿和目的,既然人类学对于田野研究有它的一套,并且积累了大量的材料,我何不拿来为我所用,用为“礼失求诸野”的证据呢?】
言之有理
【实际上,田野研究,对于某些民俗学从业者而言,或许仅仅是一件自欺的皇帝新衣。因为丧失了老一辈学者的人文关怀和历史穿透力,也没有了先辈们的解读文献的功力,因此,就拿田野研究作挡箭牌】
怎么能这样说呢?!!
【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还怕被人类学消化吗?应该被消化的反倒是人类学,将它作为民俗学食物链上的“一环”。】
笑话!!你先消化一下让我看看!!

[ 本帖由 淇园之竹 于 2002-12-1 19:5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2-12-1 19:59: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民俗学

我同意民俗学属于人文学科,在我看来,人类学同样也是人文学科
发表于 2002-12-2 23: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民俗学

仅限于文化人类学。我一直还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给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划清界限呢?(很弱智地问),向几位老师请教!
发表于 2002-12-3 10: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民俗学

sunny 于 2002-12-2 23:47 写道:
仅限于文化人类学。我一直还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给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划清界限呢?(很弱智地问),向几位老师请教!

人类学是什么?列维-斯特劳斯如是说:
请看列维-斯特劳斯《忧郁的热带》(北京三联书店2000月版,王志明译)第60页第2段的论述。
 楼主| 发表于 2002-12-3 11: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民俗学

【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还怕被人类学消化吗?应该被消化的反倒是人类学,将它作为民俗学食物链上的“一环”。】
【笑话!!你先消化一下让我看看!!】
竹子误解了,我说应该被消化的反倒是人类学,不是说将人家吞并,而是说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资以建设的材料。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吞掉,谁也没有这样一个胃口呀,况且也不一定合胃口。
发表于 2002-12-3 18: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民俗学

温柔地思想 于 2002-12-3 11:15 写道:竹子误解了,我说应该被消化的反倒是人类学,不是说将人家吞并,而是说将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资以建设的材料。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吞掉,谁也没有这样一个胃口呀,况且也不一定合胃口。

这还差不多
发表于 2002-12-3 18: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民俗学

列维-斯特劳斯曾说,人类学是在历史的垃圾箱中拣垃圾,并把垃圾当财富。但这并不是贬低人类学,而是说历史主要研究的是有文字记述的材料,而人类学主要研究的是没有文字记述的所谓的“历史"的“垃圾”(田野作业因此显得特别重要)。换句话说,历史学研究的是有意识的模式(文化自觉),而人类学研究的是无意识的模式。这只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对比,并不是划分高低贵贱。
 楼主| 发表于 2002-12-4 23:02: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民俗学

接着竹子往下说:
民俗学研究的就是如何把人类学的无文的历史和历史学的有文的历史贯通起来:在历史中理解田野的意义,在田野中寻觅延续的历史,文字和田野就这样在民俗学家的视野中相互交织。
发表于 2002-12-5 19: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民俗学

温柔地思想 于 2002-12-4 23:02 写道:
在历史中理解田野的意义,在田野中寻觅延续的历史


这样说人类学也没有人会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4 21: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