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85|回复: 4

【公告】第五屆論壇會議第一次通知-公佈會議主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4 20:4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五屆論壇台灣會議主題以及會議名稱如下:

「與傳統對話:民間文化的當代觀照」學術研討會
暨第五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會議

議題:1.當代民俗現象的觀察與討論
      2.民間文化傳統的學術省察與當代意義
      3.跨民族的民間文化比較研究
      4.新發掘的民間文本評析
      5.民間文化相關學科的定位與困境
      6.其他

相關說明:
1.會議日期暫定2007年8月初;地點暫定彰化師範大學。
2.因應來台手續辦理的前置作業時間,請於2007年3月1日前,將論文(或摘要大綱)張貼於論壇「第五屆會議‧台灣」欄目內,並於標題前註明【會議論文】。
3.本屆會議安排出席發言,將採會前審查方式,由本屆學術委員開會投票決定。
4.依照慣例,原則上旅費自理。(第二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獎得主依先前公佈的方式辦理)
5.未盡事宜,將後續公佈。
发表于 2006-10-15 11: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公告】第五屆論壇會議第一次通知-公佈會議主題

锺宗憲 于 2006-10-14 20:45 写道:
第五屆論壇台灣會議主題以及會議名稱如下:

「與傳統對話:民間文化的當代觀照」學術研討會
暨第五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會議

議題:1.當代民俗現象的觀察與討論
      2.民間文化傳統的學術省察與當代意義
   ......



看了前面的钟大侠公布的题目,十分高兴。小弟这次想递交给明年台湾会议的题目是《作为知识分子口头表演的晚清演讲及其民俗适应》。这个论文主要讨论晚清时期特别是1894年以后中国社会中出现的全国范围内的国民演讲热潮。

这个文章我准备了有一年多的时间,但一直在搜集材料中,今年在北京开的中国民俗学会第六届代表大会时,我只是提交了这个题目的一个提纲,没有提交全文,因为材料很多,没有整理好。而且学者们也不一定接受我的这一奇怪的视角,我记得当时刘晓春兄说我在挑战整个民俗学的基本理念,其实我没有挑战,我只是把一个大家不太关注的问题提出来了。不过,关于中国公民演讲传统的生成与现代性的内在关联问题,我以台湾的李敖在2005年大陆的北大、清华、复旦的三次大学演讲为中心,这个题目我已经公开发表了五篇文章,发表在《书屋》、《中国出版》、《粤海风》、《社会科学论坛》这四个刊物上,这些刊物除《中国出版》以外,其他三个都是一些思想性评论性的刊物,但都不是在民俗学专业刊物上发表的。这五篇文章加起来有六万多字。

因为公民演讲是一个社会公共话题,我的一个写作的方式是有些议题可以先放在非民俗学专业刊物上,引起文化界的关注,然后再回到专业刊物上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公民演讲是公民民俗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是一个正在生成的公民民俗新传统,在这方面,知识分子应是公民的一个榜样。

唯一可惜的是李敖这个个案人物,李敖是法律意义上的好公民,但绝不是什么伦理意义上的好人。好公民与好人的冲突在我看来就是现代性与传统的冲突。但我提交给台湾会议的论文不谈李敖,专谈晚清的历史人物与社会群体的口头演讲的学习与适应问题,如梁启超、章太炎、康有为等人,还有保国会等社会组织的组织行为。因为我在已经发表的大陆刊物上已经把一部份话说完了。欢迎各位批评。

发表于 2006-10-16 08: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公告】第五屆論壇會議第一次通知-公佈會議主題

本來的主題應該是「現代語境下的民間文化」。聽說後來經過一些討論,認為「語境」這個詞彙有疑義,所以改成目前公佈的主題。
「語境」到底該怎麼理解呢?
发表于 2006-10-16 12: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公告】第五屆論壇會議第一次通知-公佈會議主題

顶。
宣兄这么早就想好题目了,好快啊。
总感觉时间有点紧,不过,因涉及到繁杂的办理手续,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吧。
发表于 2006-10-16 22: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公告】第五屆論壇會議第一次通知-公佈會議主題

李岱融 于 2006-10-16 08:46 写道:
本來的主題應該是「現代語境下的民間文化」。聽說後來經過一些討論,認為「語境」這個詞彙有疑義,所以改成目前公佈的主題。
「語境」到底該怎麼理解呢?



我想“语境”这个概念用在非语言学的研究时,实际上是把社会生活也看作一个文本了,这样的话,“语境”当然也是可以的。林继富、王丹两位学者合著的《解释民俗学》中就是把民俗当成文本来处理的,这个思路相当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文本在语境中也能呈现出更丰富的意义。其实,现在“语境”这个词语的使用早就不限于语言学界了。就像“整合”、“断层”原来是自然地理学的术语,现在并不局限于自然地理学,也用在其他学科了。像“主题”原来是音乐学术语,现在也扩大了。学科之间的概念借用是很正常的。
我记得在今年三月底的北京民俗学会员大会时,中国人民大学的黄涛先生有一篇文章谈论这个“语境”和“情境”的翻译问题,也谈得很好。我想有些人接受,有些人不太接受,这也是正常的,为避免歧义起见,不用这个概念也完全没有关系。因为我们可以用其他概念的。现在改为现代与传统的对话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说的都是同一个事。

宜家妹子要快点想个题目了,我的题目是早就想好了的,虽然明年是否能去成还是一个问题,但先写了再说吧。要是真去成了,到时听听前辈们和兄弟们的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7 16:3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