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40|回复: 2

【公告】《楚辭》研討會新聞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7 12: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楚辭》國際會議展現中文學術的多元特質
各地學者發表二十九篇專論‧創先秦兩漢系列研討會新高

    主題為「上下求索-《楚辭》的文學藝術與文化觀照」的第四屆先秦兩漢學術國際研討會,將於本(十一)月二十六日起,在輔仁大學野聲樓谷欣廳一連舉行兩天。
    《楚辭》是中國傳統文學的經典作品;不單在文學史上擁有崇高的聲譽,在文化的發展過程當中,也有不可或缺的影響地位。此次以《楚辭》相關範疇為主題的國際研討會,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香港、中國大陸以及台灣本地的學者專家與會,將發表兩場專題講演、宣讀二十七篇學術論文,總計發表二十九篇專論(請參見本刊所載議程表)。發表專論的篇數之多,創下先秦兩漢學術系列研討會的新高。如果與前幾屆會議相比,由於本次會議的論文發表篇數眾多,所以主辦單位臨時取消「國際論壇」的議程安排,而將原訂該議程單元的內容,刊登於明年三月出版的第五期《先秦兩漢學術》國際學報之中。雖然少了各國學者即席對話的機會,但是讀者仍能透過《先秦兩漢學術》國際學報的刊載,了解各地漢學家對於《楚辭》研究的相關概況。
    本屆會議安排兩場專題講演,分別邀請台灣大學中文系彭毅教授主講:「楚辭中幾種信仰之隱現及其特質」、日本京都大學小南一郎教授主講:「〈天問〉之「天」何所指?」。目前兩位教授都已自原任教單位退休,此次講演是應主辦單位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的特別情商,而特意撰寫講稿,並蒞臨現場演說。就整體議程的安排來看,本屆會議無論是主持、論文發表或特約討論的邀約,頗有學術研究薪火相傳的意義,誠可謂群賢畢至,師生歡聚。其中,遠自韓國高麗大學前來與會並發表論文的宣釘奎教授,即是彭毅教授當年指導碩士論文寫作的學生。屆時師生二人在會場重逢,必定會爲本屆會議增添一番佳話。
    除上述兩場專題講演,將在會場宣讀的二十七篇學術論文,大致可以分為「屈原個人特質研究」、「楚辭的文學表現及其影響」、「宗教習俗與神話詮釋的楚辭研究」等等幾個面向,另外尚有關於《楚辭》的圖像表現,乃至於從新近出土文獻、音韻、戲劇、台灣文學研究等角度,對於《楚辭》的各種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二十七篇學術論文都是圍繞著《楚辭》這個主題,卻呈現出多元而廣博的學術視野,充分顯示出當代中文學術領域的多角化發展。
    由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先秦兩漢學術研究室承辦的「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自八十七學年舉辦第一屆會議開始,每兩年召開一次。除第一屆肇創之初未明定會議專題,第二屆主題為「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第三屆主題為「百家爭鳴-世變中的諸子學術國際研討會」。此次《楚辭》國際學術研討會為第四屆。同時,為鼓勵學術新秀彼此交流,提供研究心得的發表園地,在每屆會議召開的隔年,另外舉辦專屬博碩士生發表論文的「先秦兩漢學術全國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的這一系列關於先秦兩漢學術的研討會,每次舉辦均成為當年度的學術盛會,引起海內外學者的關注與討論。因此,在第三屆會議召開前後,經過多位學者的呼籲與鼓勵,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又創辦了《先秦兩漢學術》國際學報,成為國內第一本有關先秦兩漢學術的專業學報。
    先秦兩漢學術是中國學術發展的根基,所謂「本立而道生」,兼容傳統與現代的時代思考,懷抱科際整合的學術視野,促進國際漢學的學術交流,一直是輔仁大學中文系舉辦「先秦兩漢學術研討會」的宗旨目標。此次會議,與會學者將發表精闢的論文,從多角度、全方位的對《楚辭》作綜合而深入的探究。相信會議成果,必然豐碩而影響深遠。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2: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公告】《楚辭》研討會新聞稿

《楚辭》—一門生命的學問◎張孝慈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我對《楚辭》的第一印象不是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而是〈九歌•湘夫人〉的起首四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短短的幾句,牽動著萬般的思緒,引領我進入浪漫瑰麗的《楚辭》世界。
楚地的秋風肅肅,吹得滿地的木葉,眼前是一片蕭瑟的秋景,卻依稀聞到夏日清新的氣息。教室外火熱的太陽伴隨著薰風自門缝熱烈的發送,深怕我們忘了「現實」的存在。一種複雜的感受,秋與夏;楚地與教室;過去與現實,分不清,也不想去分清。現實與想像的拉扯,在廖老師教學的催化下,不斷發酵,彷彿中了巫術,一發不可收拾。這是一門令人陶醉的課程,每週四的一二節,我們在老師的「呼喚」中,回到千年前的楚地,見識楚物、楚聲;目擊屈原的生命現場,聆聽詩人真誠的自訴。
孤獨的詩人,不需他人的同情,只需要深刻的理解。生命的矛盾與衝突,無情的撕裂著詩人的身心,〈離騷〉的真幻交錯與虛實互補,反映出詩人不昧俗的真性情。現實的放逐怎比的上自我的流放?「孤獨」成為「唯一」,而「唯一」也正是詩人「道德意義」的展現。試問,我們能否把屈原抽離出作品,而重新面對文本?我無法想像,也無法理解;正如一個失去靈魂的軀殼,其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屈原和他的作品,無疑是文學史上的特例。我們實在很難去割捨他們之間的關係。經過一年《楚辭》課程的陶冶,年輕的生命在此徜徉、伸展,學習一種傲岸的風骨。面對人生我們擁有更多的視角和體認。《楚辭》,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更不失為一門「生命的學問」。(中三甲)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7 12:24: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公告】《楚辭》研討會新聞稿

    楚辭與我◎杜信暹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這些句子很清楚的刻畫出屈原的形象,但是在上過廖老師楚辭課之前,我不知道屈原是什麼樣子的人。
  一個星期兩節課的時間,與其說是上楚辭課,不如說是談楚辭。廖老師的上課氣氛是自在的,不知道是廖老師的上課魅力;或者是屈原及其作品本身的魅力吸引人,就是會不知不覺的仔細傾聽老師所說,應該是兩著相乘以後才有這樣的魅力。老師時常以生活中實際的體驗來做比喻,楚辭是屈原對生命充滿熱情的作品,那不就是融合了生活中的體驗,以及自己的思想而來的,楚辭的文字之間已經滿溢著這樣的熱情,再由老師的詮釋,我彷彿也看見了行吟澤畔的屈原,就栩栩如生的在眼前走著,這樣的感覺一點也不緊張,但卻是嚴肅的,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被壓抑的熱情生命的消逝,其中的無助與困頓並不是志學少年可以理解,不過這樣的意象已深深的衝擊課堂上的每個人。老師是一個媒介,沒有經過這個重要的媒介,我們是絕對無法感受到這樣的震撼。
  與身邊的許多朋友也曾無意間討論過,原來楚辭課讓很多人感受到的都不一樣,有些人就算沒有深入理解過屈原的作品,在上過廖老師的課以後,也開始對屈原感到興趣,而開始閱讀關於楚辭的專書。這樣的循環之下,屈原的形象在我們心目中漸漸清晰,而廖老師在我們的心裡當然也佔有很重的地位,畢竟,要是沒有廖老師領我們入門,楚辭可能很難在我們的心中盪起漣漪,而一個禮拜兩節課的時間,能夠徜徉在老師談楚辭的氣氛下,那是最舒服的時光。(中三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14 17: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