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叶涛

【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2-3 21:54: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流萤 于 2004-12-3 21:46 写道:
偶手头有一本《轩辕黄帝传说故事》,其“序言”称“这些故事传说产生于中国文字形成以前”,又说该书是“民间文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但有些实在似曾相识。
这个肯定是唬人的,我这样说一点都不觉得粗暴!它相必是你前面说的流水线上炮制的.
发表于 2004-12-3 22: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pku 于 2004-12-3 21:54 写道:
这个肯定是唬人的,我这样说一点都不觉得粗暴!它相必是你前面说的流水线上炮制的.


偶也这么觉得。但是这些是偶毕业论文主要的研究对象啊,所以很头痛。给您抄一段瞧瞧:

   据说,有一次,锺山烛龙的儿子鼓,和钦(丕+鸟,丕pi3)同谋,把他们的国君葆江在昆仑山南边杀了,抢占了葆江的君位。黄帝知道后,认为这两个家伙犯了罪,便派人捉住鼓和钦(丕+鸟),把他俩在锺山以东的瑶崖那地方处死,以警戒其他的人。神话中还传说这两个凶徒戾气不散,钦(丕+鸟)后来变成了一只大鹗(愕e4),形状像雕,黑色的斑纹、白脑袋、红嘴壳,老虎的爪子,叫唤的声音好像是晨鹄(斛hu1)一样,它出现在哪里,哪里就要引起大战。鼓也变作了一只鵕(jun4)鸟,形状像鹞鹰,红爪子、直嘴壳,黄色的斑纹,白脑袋,鸣叫的声音像黄鹄,它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有大的旱灾。

刚看到时,还以外是《山海经》某篇的白话译文
发表于 2004-12-3 22: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流萤 于 2004-12-3 22:09 写道:
偶也这么觉得。但是这些是偶毕业论文主要的研究对象啊,所以很头痛。给您抄一段瞧瞧:

   据说,有一次,锺山烛龙的儿子鼓,和钦(丕+鸟,丕pi3)同谋,把他们的国君葆江在昆仑山南边杀了,抢占了葆江的君位?......

哈哈哈哈
这是民间书面文学?有讲述者/记录者/整理者吗?
这个文本应该严重回访一下,很有意思。
找到一个好素材呀。

发表于 2004-12-3 22: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施爱东 于 2004-12-3 22:16 写道:
哈哈哈哈
这是民间书面文学?有讲述者/记录者/整理者吗?
这个文本应该严重回访一下,很有意思。
找到一个好素材呀。


有一个整理者的署名,不过在这本薄薄的集子不足50个文本中,这位整理者有15篇作品 :cool:
发表于 2004-12-3 22: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这是本次会议的很好的个案呀。
“文献传统”与“口头性语言”。
这位老兄或许是用“口头语”从“文献传统”中“整理”出来的。
要不再弄个“讲述者,司马迁”也好啊。

发表于 2004-12-3 22:30: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施爱东 于 2004-12-3 22:26 写道:
这是本次会议的很好的个案呀。
“文献传统”与“口头性语言”。
这位老兄或许是用“口头语”从“文献传统”中“整理”出来的。
要不再弄个“讲述者,司马迁”也好啊。


如果有时间有精力,关键是有money,而那位老先生还健在的话偶就去回访一下。多半没什么机会了,sigh~ :
发表于 2004-12-3 22: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你的猜测一点不错,非但是<山海经>的白话翻译,而且按我看还有抄袭之嫌,你去翻看一下袁珂的<山海经校译>上古85版第48页就全明白了.所以你也不用去回访了,省些经费吧.
发表于 2004-12-3 22: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pku 于 2004-12-3 22:32 写道:
你的猜测一点不错,非但是<山海经>的白话翻译,而且按我看还有抄袭之嫌,你去翻看一下袁珂的<山海经校译>上古85版第48页就全明白了.所以你也不用去回访了,省些经费吧.


哈哈,这倒好了。
这集子中除了个别极富地方色彩的某些篇什,很多都跟上面提到的相似。但即使是地域色彩浓厚的那些也缺少口述特点。因为偶看了后,怎么也不能相信陕北人口头所讲的跟他的稿本相近。 :z:
发表于 2004-12-3 22: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pku 于 2004-12-3 22:32 写道:
你的猜测一点不错,非但是<山海经>的白话翻译,而且按我看还有抄袭之嫌,你去翻看一下袁珂的<山海经校译>上古85版第48页就全明白了.所以你也不用去回访了,省些经费吧.

我倒觉得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应该回访一下。
如果不回访,虽然你心中明白,但你只能心中明白,你不能写成文章。
回访一下,可以就一件小事说出一堆事来。
若是用文字说事,还是应该回访一下。
发表于 2004-12-3 22: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张勃 于 2004-12-3 21:31 写道:
叶涛 于 2004-12-3 16:19 写道:
我们有没有希望从文字中“看”出口头来呢?”


我们姑且假定传说一开始就是民众口头传播的,识字的文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将它记录下来,但其记录时又出于种种原因必然与他听到的是 ......
此论需细说才好。一是记录之人出何目的而录;一是所记未必文言;一是文献传统中的口头性判定可能(古音学、考古学、方言学、异文学);倘在此前提下,还是可以理出些“口头性”或生活日常意义的。
发表于 2004-12-3 22: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我希望本次会议能出现梅维恒的《唐代变文》那样的大作,其实梅维恒的著作是文献研究与口头传统探讨相结合的最好的典范,但是我们民俗学界的诸位好象没有怎么注意,希望有人介绍过来,反正我读了以后感触很深,而且学问做的非常好。
发表于 2004-12-3 22: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梅某人的《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也是一本非常牛的著作。
强烈推荐。
发表于 2004-12-4 21: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梅维恒在变文研究中的突破,就是因为他让变文变活了,而借助的恰恰是口头传统也。
发表于 2004-12-5 22:46: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口头表达常常言不由衷,文字记述怎么可能忠诚于心灵?
发表于 2004-12-5 22: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届会议主题阐释

稻草说成金条,支配言说的是言说背后的角色、地位、个性、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2 21: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