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20|回复: 13

【会议论文】“接大王”:鄂东南游神祝福习俗之又一典型事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0 16:5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接大王”:鄂东南游神祝福习俗之又一典型事项
--阳新接大王可否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柯小杰
摘要:从田野调查及族志、宗谱等相关资料记载的情况看,“接大王”这一民俗活动流行区域的居民并非石敬瑭后裔,因而,“接大王”并非来源于祖先崇拜,其实质还是游神祈福。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特色明显,负载了诸多民间文艺样式,蕴含了普遍的岁时基因和民众心理,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和美学价值,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创建也有着现实的意义,是值得大力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接大王”;石敬瑭;后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Abstract: From all kinds of related records like field surveys, ethnography, genealogical trees and so on, “Jie Dai Wang”, a folk activity, is popular with the residents who are not descendants of Shi Jingtang. Thus, “Jie Dai Wang” does not originate from ancestor worship; instead, its essence lies in God Pageant Ceremony and Blessing, which may encompass, because of its long history, large scale, rich content and unique features, a variety of folk art styles and general times genetic and public thoughts. Since its higher folk and aesthetic values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building, “Jie Dai Wang” is worthy of strong protection as a kind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Jie Dai Wang”;Shi Jingtang;descendants;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阳新地处吴头楚尾,鄂东南一偶,与湘鄂赣三省四县六市相邻相望。南依幕阜山脉,北临长江。
    阳新富河北岸的太子、大王、湋源口、三溪、富水等地流传的一种祭祀地方自然神的大型禳祈活动,叫“接大王”,是一种驱疫民俗, 有悠久的历史,是鄂东南地区游神祝福民俗的又一典型民俗事项。
    接大王又称接太王、接王,接太王活动,一般由一个姓族欢送,另一个姓族接迎;“太王”的偶像取自然生长的椭圆型硪卵石,也有用木雕的神像,概用红色绸布包藏,严禁“世人眼”,后置神轿内,按姓族轮换供祈,并长年供奉于村族宗堂之内,与家神享有同等的“人间烟飨”待遇;按村族多少,轮流分工接王、送王,在不同的村庄坐案。届时,倾族出动,通宵达旦,尽娱尽飨。
    接王期间, 在宗堂中间,先请来众位道士立起“香案”与“坛堂”,摆上牺牲五谷供品,举行为期一日一夜的“太平醮”法事,“踩八卦”,进行“娱王”;接着由村族中的神轿手,将王轿抬离宗位,进入广场空旷地方,四周摆开仪杖队、鼓乐队、童男童女彩扎队、牺牲队等进行“娱轿神”,先由道士领唱《三元忏》、《贺逍遥》、《唱古人》等经典故事,由乡人接腔。其歌腔多取地花鼓中的“摆酒晏、讨学钱、抛彩球、哦嗬调”等。醮王法事持续至第二天清晨,接王活动步入关健时刻,是时,由接、送的村族中各出八名共十六名壮汉,扮成双八仙为轿夫(有时见双双八仙36人出抬),村中按户出丁,人执番旗、彩扎,接送双方配有多套吹打乐班演奏,仪仗队和土铳手若干随定,分列其间壮威,另有童男童女一百名,人各举烛簇拥王轿,随其后有活猪、活羊、礼担、供品、飨果等。当队伍上路后,在原野中,双八仙轮流将王轿疯狂地向顺、反方向间隔旋转,以三百六十圈为吉,谓之出天方“旋轿”,直至黎明到来,接方村族婉谢送方村族留步回程,再上路把王轿接回村中,将王体安于宗堂之上,其王轿用黑色太布裹藏,不得见“世人眼”,以避不吉。
    另外,接王民俗在南河的三溪八湘、农林一带,其崇拜对象再不是对“鹅卵石”这个自然神物的祭祀,人们而是在他的神轿中置放着一只盛谷的“斛桶”,内盛稻谷,视为谷神,于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把它当成“太王”来举族祭奠,其规模、民俗礼仪、目的等均与北河的接王仪节大同小异。
    在大王店镇的一些乡村接太王,其崇拜对象多为祭祀的吴王“孙权”,其神轿中的偶像是一座白晰英俊的武将,傩像外着官衣,有兵器架护在手,民俗礼仪与其它地基本相仿。
    接大王的习俗,在不同的乡村就有不同的崇拜对象和表现形态,这是文化与民俗联姻后的结果。
    接大王习俗,已经成为本地民众生活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对民俗生活起着组织、规范、调节、娱悦、物质交流等作用。
    纸马灯、阳新布贴、“踩八卦”,是鄂东南地区优秀的民间文艺样式,也是湖北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原来阳新富河北岸的太子、大王、韦源口、三溪、富水等地都传承着接大王的民俗活动,经历文化大革命后,只有阳新太子这里八个庄门还在继续传承。在民众传承过程中,封建迷信色彩愈来愈浓,有关器具损坏严重,纸马灯、阳新布贴生产技艺传承濒临失传,“踩八卦”已经是很少人能进行了。
    一、“接大王”之谜
  为考察这种地域特色明显、内容丰富而独特的大型民俗活动,笔者自2007年以来,每到接大王时节,连续三年专程赶到阳新太子镇跟踪调查。据村民介绍,在当地民间有几个古老的传说:一是“石敬瑭”说,800多年前,生活在太子镇一带的李、徐、黄、费、何五姓一些人乘船去缴税粮,因大雪封冻,以致误了期限,而且税粮也被大家吃出了亏空,情势紧急。此时随船漂动一段木头,上面写有“石敬瑭”3个字。于是大家便以手击船祷告说:“石敬瑭啊石敬瑭,请您帮助交皇粮;要是交粮能过关,子子孙孙敬大王。”结果霎时河水解冻,亏空补齐。人们便把那一段木头雕成神像,尊之敬之,相沿成习,千百年来,年年相袭,世代传承至今。二是“鹅卵石”说:相传有十几位兴国人,将一船救荒的粮食从圻州过江回兴国时,船至江心被浪掀翻,危急中,船上人向天祈祷说:“请江神保佑兴国饥民救命粮,您若显灵救苦难,我们奉您为太王永世坐金轿,打马游街唱逍遥”。巧的是,祷告一会,忽从上流江中漂来一根大杉木,足有八丈长,三丈宽,内装一大堆粮食,并靠拢落水者,让他们一个个爬上了杉木仓内。当上岸后,它们的粮食一斤也没少,不过,神奇的是这根杉木拢岸后,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鹅卵石,为此,他们将鹅卵石带回家作为救命之神供奉在一个姓族的宗堂上。消息传开,这带百姓无论什么姓族,都争着这块石头供奉 ,因此,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这一天都要举行“接太王”活动,并依村湾排序轮流供奉。
    石敬瑭何许人也?
  翻开中国历史,原来石敬瑭是五代时期后晋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独一份的“儿皇帝”,其祖先为中亚人,原为后唐驸马,后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被围,便向契丹求援。石敬瑭灭后唐后,建立后晋,割幽云十六州献给契丹,使中原地区丧失了北方屏障,另外每年纳岁绢三十万匹,并向比他小10岁的辽太宗契丹主耶律德光称自己为“儿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当时“朝野咸以为耻”,直到现代还有史家斥之为“丑恶无以复加”。
  故此,后世史家一般认为石敬瑭是汉奸,为宋朝因不能守长城而积弱,以至日后亡国负责。不过,也有史学家指出,石氏不可被称为汉奸,原因是他本来就是胡人(沙陀人,突厥族的一个支系),石敬瑭行儿皇帝之礼亦是游牧民族之习惯。
  如此名声狼籍的“儿皇帝”,如何成为当地备受礼敬的“大王”呢?
  对此,有学者和民俗专家认为,石敬瑭在位仅6年便一命呜呼了,而且他的实际辖区只限于黄河流域,南边基本未过淮河,所以不管是就空间或时间来说,影响都非常有限。
    那么,“接大王”与石敬瑭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它怎么只影响到太子一带呢?五姓中为何没有石姓呢?他们又怎么会接受如此厚重的礼敬呢?特别是在“接大王”中,为什么会有100多匹马组成一个庞大的马队呢?这在江南地区民俗活动中是十分少见的。
  石敬瑭后裔?
  在太子镇大屋李村礼拜现场,我们发现,“接大王”活动,先由一个姓族欢送,另一个姓族接迎;“大王”的偶像取用木雕的神像,用红色绸布包藏,严禁“世人眼”,后置神轿内,按姓族轮换供奉,并与家神享有同等的“人间烟飨”待遇。同时按各村族姓轮流分工接送,接送之时,倾族出动,通宵达旦,尽娱尽飨。村民争相靠近“大王”,有的点香祈福,有的手执红色绸带以沾吉气。
  为了弄清“接大王”的历史渊源,笔者现场采访了很多村民,对于为什么供奉石敬瑭,村民都无法说出其中的原委, 湖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馆员韩致中的文章《积极引导,移风易俗》。他认为,太子镇属鄂东地区,为稻作区,通常都以水牛耕种,不养骡马。可是“接大王”时,却以马队为重要角色,而且骑马者包括女性。这显然是游牧民族的遗风,有游牧民族特征。而石敬瑭为沙陀人,正是半游牧民族。他推断,这一地区可能有迁移而来的石敬瑭后裔。
  文章还介绍,后晋亡后,石敬瑭的后裔大都被俘,押送至辽国后方软禁。其中,有一子两孙“不知其所终”。然而,石姓并非在“接大王”的五姓之中,而这五姓家谱上也都记载得很明白,他们都是在明代初年才从江西迁来的;而且各有祠堂敬其始祖,怎么能容忍“大王”“鸠占鹊巢”,硬充自家的祖先呢?那么,石敬瑭的后裔居住于何处呢﹖ 他大胆推测,在南距太子镇不远的大箕铺镇、白沙镇一带,居住着共约五六万人口的石姓人家。其中的石应高村为其中心,曾建有石敬瑭庙,当为石氏族裔。
  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仔细推敲,其中还有不少疑点,并无证据表明石氏族裔迁移至此,如果真的像韩先生说的那样,为什么五姓中唯独没有石姓呢?难道其中还有其他的隐情?
    但是,笔者于2010年元月2日陪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部主任朱林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鄢维新、大箕铺镇文化站站长侯剑云等一行8人,前往石应高村调查获知,该村村民石本梅(1941年出生)、石义波(1937年出生)、石义长(1931年出生)、石崇德(1950年出生)等,均说该村包括附近所有石姓,都没有建过石敬瑭庙;同时查阅《石氏宗谱》、《石氏总志》,皆无石敬瑭、石敬瑭庙的记载,其家谱说:“……越四传而及枟公迁兴国曾孙奋卿登宋解元四子仲四,卜居小箕山东之井塘保,即我族立籍之始祖也,自是占业诛茅规模渐大,且远焉,越今廿有一世。”(《石氏宗谱•武威石氏宗谱源流总序》,清咸丰十一年辛酉仲冬月吉日公刊),《石氏宗谱》载有《黄道岭仲四公墓图》说明为:“皇宋大理评事始迁祖仲四公葬地也,亥己立碑为茔,又宋末举人出户祖应高公亦葬此,由之西艮坤为茔,其余坟墓各详世系。”
    石姓始于春秋时卫国大夫石碏(音qúe)。石碏公大义灭亲,闻于周平王,被周平王封为忠纯大夫。石姓发祥地在今甘肃凉州石闽乡,赐姓石,即以德受封,因地赐姓。
  碏公食采,迄今2800年。嗣裔遍天下,居住地多次迁移,由甘肃武威郡而渤海郡(今之济南与河北)。石姓起源于西北,后由北向南迁至江西,又再北分迁,盛发于鄂东南。居兴国者自宋编籍以来,七百年矣。按全国各姓人口比例排列,石姓列63位,约460多万人。石姓渤海家声,武威世泽,有“徂徕堂”、“教义堂”等多个堂号。鄂州、大冶、阳新和通山四县多为“教义堂”。这一支总祠建在阳新县黄连港。
    这些足以证明,石姓家族早在宋代已经在这里落业了,可以肯定的说并非石敬瑭的后裔。
    再就是,鄂东南地区只要是红喜事大都是离不开马的,以致在婚俗中仍有新娘进洞房要过马鞍,难道是游牧民族的遗风?显然不是,只是民间的谐音祝福心理民俗的一种反映。
  二、阳新接大王申报“非遗”保护项目之争
    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黄石阳新一县就有采茶戏、布贴两项入选。那么影响最大的“接大王”是否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据阳新县文化馆李祥斌介绍,他们正在积极将“接大王”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8月,在湖北省举办的“20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会上有很多民俗专家和学者针对阳新太子“接大王”民俗活动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专家与学者认为敬奉石敬瑭不应该,因为他是大卖国贼,是民俗中的“糟粕”,没什么价值,但可作为研究对象。
  但也有学者与专家持有不同的见解,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陈建宪认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只作档案式的保留和研究,就不必作价值判断,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点就是活态传承,这就不能不有所选择,并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时代精神契合,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华与糟粕的判断要慎重。他说:“我们要保留有价值的东西,不能以单一的价值去评判,要经过细致和具体的研究。现在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可以先保留下来以后做甄别。”对于“接大王”风俗,他认为应当首先依据参与该活动的行为主体的感受,搞清楚这个活动究竟为他们带来了什么,不能只凭一点历史知识就下判断。
  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认为,石敬瑭说是很有意义的学术话题。契丹,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当年族群关系,是当时情景下的产物,要历史的分析。石敬瑭是一代帝王,后晋的开国皇帝,受到崇拜,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石应高村石氏,直得考察研究,石敬瑭庙,如果真有,那真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加上有传说的支持,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俗专家乌丙安认为,“接大王”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如果要进入“非遗”名录,则必须要经过选择。对于“大王”石敬瑭的不光彩历史而引起的异议,乌丙安表示,这类评判的价值标准是关键,不能以简单的“正面”“反面”为标准。他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判断不会在专家的争论中得出,应该征求广大群众、传承人的意见。
    三、阳新接大王之民俗价值及其积极意义
    阳新“接大王”,是我所见过的庙会、节日习俗中最壮观的一种民间盛会。湖北很多地方过去都有过庙会的习俗,然而传至现代,多只是名存而实不再。“接大王”居然完好地保留传承至今,实在难得。其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参与人数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富,都让人惊叹,引人深思。接大王又称接太王、接王,富河北岸的太子、大王、韦源口、三溪、富水等地流传的一种祭祀地方自然神的大型禳祈活动,是一种驱疫民俗,有悠久的历史。笔者认为,“鹅卵石”说,比较趋向于原始的本真义。接大王,还是是鄂东南地区优秀的民间文艺样式--纸马灯、阳新布贴、“踩八卦”等的主要载体。
    “接大王” 承载着富河北岸的太子、大王、韦源口、三溪、富水等地区民众的生活智慧、生活情趣、以及祈福求祥的善良愿望,从遥远的古代,一直走到了今天,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民俗生活史价值、乃至天人之际关系的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其活动虽然传承至今,却也迫切地需要人文关怀,需要更多的理解、支持、尊重与爱护。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接大王”现在太子一带表面上主要供奉的是石敬塘,还保存有清代立的碑,而“接大王”习俗本身内涵的岁时基因、民众心理要素,反而常被忽略。特别是“接大王”活动中的一些祈愿性心理和活动的表达,常被主流意识所排拒,因而人们把他来祭祀供奉:一则让他承接民众驱邪消灾、祈求丰收的愿望;二则是民众不满徭役的一种心理反映,上述两个传说,其实质是对封建社会繁重徭役的控诉。更重要的是,有了“接大王”的名义,而 民间有“打平安醮”的活动生存的空间,从而不至于被禁止或取缔,“接大王”也才能得以流传至今。这种现状很值得我们深思。其独特的原生态舞蹈“踩八卦”及相关的道教音乐、仪式是很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以为,“接大王”就是鄂东南游神祝福习俗之又一典型事项。与大冶的土主会、黄石的西塞神舟会正好相呼应。大冶的果城里土主会是典型的游神祝福庙会(详见柯小杰《土主会:游神祝福庙会》),“接大王”亦然,二者不同的是,巡游周期不同、具体时间不同、祭祀对象不同,仪式内容不完全相同。“接大王”,如前述李、徐、黄、费、何五姓轮流供奉,各姓氏又按按村族多少,进行排列,一个周期要八九年。其存在就是事实,当地民众信奉他,从某种意义上讲,接大王有利于社会生活的和谐,石敬瑭何许人也,在当今民众心理已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了,其实质是当地民众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不管你是何方神圣,只要能求得心理平衡,他们就拜之心理民俗的反映。
     实事求是地认识、解读“接大王”的活动内容,有利于我们科学地认知岁时节日习俗产生的真正根源,把握传统节日发展的规律,使传统节日文化为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谐的天人关系,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其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国人的自豪感和自觉为祖国奉献的责任感。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借此弥补法治的不足。有利于丰富人民生活。娱乐民俗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特别是全民参与的形式,成为民间自娱自乐的审美享受。更重要的是,这种娱乐还通过因果报应、讽刺不良现象等内容,起到了相当的教化作用。有利于繁荣经济,接大王给摊贩以及周边的商家带来可观的收入。只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加强经营管理,“庙会经济”这块“蛋糕”一定能做得更大。
     “接大王”这种地域特色明显、内容丰富的大型民俗活动,已经定为阳新县、黄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09年申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省非遗专家评委会反复审议通过,最后由于多种原因,这次政府没有公布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同时,还有另一游神祝福庙会:大冶市的“果城里土主会”, 经省非遗专家评委会审议通过并予以公示,但是最后亦没有公布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尽管如此,其积极意义不容忽视,黄石、阳新、大冶市县两级文化部门仍然在对其进行必要的抢救和保护,建立该民俗事项、传承人档案,制作了民俗专题片、申报片。同时,我们相信阳新接大王民俗、大冶“果城里土主会”,最终会成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参考文献

吴建新、柯小杰、费上来,《阳新太子“接大王” 世代沿袭千百年》,《东楚晚报•东楚地理》,2008-11-21
池玉玺,《礼拜儿皇帝,能否入“非遗” 》,《中国文化报•文化遗产》,2008-10-19
韩致中,《积极引导移风易俗——评民俗活动“接大王”奇 风 异 俗》,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网站•荆风楚韵,2008-1-11
汪从元,《书信文学》内部资料,2010。
《石氏宗谱》
《石氏总志》

[ 本帖最后由 kxj2005 于 2010-3-23 19:4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09接大王

09接大王图片:守夜
QQ截图未命名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09接大王

09接大王图片:祖堂大门
QQ截图未命名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09接大王图片:

09接大王图片: 道士打醮
QQ截图未命名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09接大王图片

09接大王图片:交功德
QQ截图未命名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09接大王图片

09接大王图片:分菩萨红
QQ截图未命名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09接大王图片

09接大王图片:捐献的金银功德牌等
QQ截图未命名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09接大王图片

09接大王图片:头马
QQ截图未命名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10 17: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09接大王图片

09接大王图片:供奉大王
QQ截图未命名9.jpg
发表于 2010-1-10 18: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查做得很翔实,我们期待精彩的解释。
发表于 2010-1-11 2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石敬瑭说是很有意义的学术话题。契丹,汉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当年族群关系,是当时情景下的产物,要历史的分析。石敬瑭是一代帝王,后晋的开国皇帝,受到崇拜,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石应高村石氏,直得考察研究,石敬瑭庙,如果真有,那真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加上有传说的支持,就不是空穴来风了。
发表于 2010-1-12 10: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作为会议论文提交的吗?
谢谢柯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 18:3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田老师

田老师好,该文是参加会议的文章(初稿),还有提要、主题词什么的没有。待修改、补充,先让大家知道,会期不远了,抛砖引玉!
发表于 2010-1-20 16: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kxj2005 的帖子

很不错的说,我们上次去了咸宁那边,鄂东南、鄂南都还有很多可挖掘的民俗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2 07: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