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20|回复: 12

学生作业选登(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5 00: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这学期在北大开民俗学全校通选课,期末考试就是写论文,现在选两篇给大家批评,这两位同学都不是中文系的学生。


关于小四教课桌文化的调查及浅析

序言
因为院系课程较多、学习较紧张的缘故,进了北大之后,常常去小四教(考试中心所在的那座紧贴着四教小楼)自习。比起其他的教学楼,那里的教室小,隔音的效果也好,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再加上那里晚上可以通宵供电,冬天时暖气即使在夜间也照常供应,因此小四教成为不少人自习的理想场所。特别是临近期末、临近考试时,白天常常是人满为患,夜里也不乏刻苦的求学者。在那里,的确让人感觉到北大向上的整体氛围。
去的多了,渐渐地开始注意到小四教的课桌文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课桌文化由来已久。大学的课桌文化早已多有耳闻,北大的课桌文化更是觉得让人向往。小四教则恰好为我提供了一个实地考察的机会。就课桌文化而言,较之学校里的其他教学楼,小四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它的开放时间在各个教学楼里应该算是最长的了(因为提供通宵自习),这就在客观上为课桌文化提供了较多的“创作”时间。其次,教室较小,楼内一般的教室只有八九张桌椅,因此相对而言每间教室的人数也较少,这使得“创作者们”常常可以尽情、大胆“创作”而不必有所顾及别人的谴责和异样的目光,这时反映出的内容常常最接近于真实的心理状态。第三,小四教主要是为研究生上课的场所,也有一些本科生的专业课,课桌文化的创作主体更加宽泛,这使得它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更具有全面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那里的课桌不像理教、一教是崭新的成套联体的桌椅,它还保留了不少很古旧的长板凳和双人课桌,并且使用时间也较长了。尽管多次更新过,但仍保留了许多的涂写的痕迹,这是考察课桌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综上条件,我们可以认为,小四教的课桌文化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比较能代表北大课桌文化特点的。

调查情况简报
笔者利用自习和周末的时间,花了3~4个小时,分了四次,对小四教的课桌文化进行了调查,对课桌文化的内容做了有选择性、代表性的摘录。此外,还特意就此和小四教的清洁人员交换了看法,了解到其他的一些有用的情况。很显然,小四教的课桌文化由来已久。不少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不少的字迹却还很新鲜清晰,其“创作”过程从未间断过。对于字迹不清之处,下文中以“□”代替;对于涉及人名和电话等内容,文中用“×”代替。调查的简单情况如下:
此次调查的对象原定是小四教五层楼里的所有课桌。但因为时间不巧,小四教二层在笔者调查期间始终没有开放。因此此次调查数据和分析不包括二层。小四教(二层除外)共有课桌椅271套,绝大多数课桌(73.8%)都或多或少有过涂写刻画的痕迹。其中刻划涂写达到比较严重程度的有51张,占18.8%;达到相当严重程度的有34张,占12.5%。
当然这样按照“比较严重”、“相当严重”的定义进行分类,具体标准难以准确地把握,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但是其中反映出的现象是无可置疑和不容忽视的,即:小四教的课桌文化是十分普遍的。这就为本次的调查提供了充足的素材。
就使用的“创作”工具而言,有笔、涂改液和其他物品三类。用笔涂写最为广泛。涂写者使用最多的是圆珠笔,也有少量的使用钢笔、铅笔。笔墨主要是蓝颜色,红色、黑色的次之,其他颜色较为少见。用圆珠笔、钢笔的涂写大多是在较为陈旧的课桌上。此类课桌很多表面的一层三合板已经剥落。涂鸦是直接在木质材料上进行的。在新的课桌,即表层三合板仍完好未脱落的课桌上,最多见的是铅笔的印记。涂改液的使用情况与铅笔相似,集中在新的课桌上,在旧课桌上几乎绝迹。其他物品包括硬物和烟头等高温物质。新旧课桌都有小刀等硬物刻划的痕迹,以新课桌的刻划更为明显,并且刻划之后作者往往在其中填充进黑颜色。为数不少的黑色的、烧焦的烫痕全部都在新的课桌上,从形状上看来以烟头居多,但并不排除其他物品的可能性。
    就涂写的内容而言,主要有画和字两类。
先说画。图画内容主要有地图、抽象图案、花鸟等自然景物、房屋等人文景物以及人物像。总体而言,大多数的图画还算较为健康。地图包括绘制粗糙的世界地图、中国疆域轮廓和其他国家的大体轮廓图,比例失调的居多。抽象图案以线条的形状和颜色的明暗搭配,有的的确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有的更像是信手涂鸦。其中有的看了很久也没有揣摩清楚其中的涵义。笔者私自揣测可能创作者当时追求的只是一种形式的美感而已,确实没有别的特殊寄寓。花鸟、人物的绘画就比例而言是最少的,但单纯就画的质量而言也不乏精品。图画之中要属人物的肖像画为最多,也最为复杂。人物肖像又以女性的居多,也有少数画的是长相清秀的男性。女性画像中,相当大一部分画的是女性的头像,也有不少是女性的全身相,以及身体部分特写,比如手部、腰部、腿部等。笔法大多是属于唯美的漫画,线条细腻且较为连贯,可以看出创作者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所画的女性的面容大多姣好,身材丰满或是苗条的都有。另外,还有一部分的内容较为猥亵,画的是女性的侗体、乳房、女性或男性的生殖器等。
再说文字。文字的内容较之画更为丰富。主要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与学习、考试的范畴相关的材料。在不少课桌上都可以看到此类的内容。看过一些其他学校有关课桌文化的材料。小四教的课桌文化与高中和其他一些高校略有不同的是,此类的比重相对较小。理科的内容如公式、电路图等等几乎绝迹,仅有把课桌当作计算的草稿使用而遗留下的演算过程;与此相对,外语学习的内容较多。主要是英语,新旧的课桌上时常可以见到英文单词就字体看,大多较为随意,推测可能是学习时随手写下的,也不排除是为了考试的“准备”。仅次于英语的是日语,这很是引起笔者的兴趣。其原因笔者尚未证实,亦没有相关的材料,不敢妄加猜测。另外还有一部分是有关政治、法律等需要大量记忆的内容。有的桌上是成题的作业,有的桌上出现了大段大段的摘抄,涉及国家性质、国体等政治常识等。还有的是课程内容的摘要,对所谓的重点内容的复习笔记,可能是当时复习时为便于理解而作。
二、表示理想和现实的文字,大多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人生价值的追寻,以及在奋斗中对自身的鼓励和自勉。总体而言,其主要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大多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如“为所当为”,透出的是一种豪迈的壮志和勇往直前的气概。如“我的字典里没有享受”,可能是作者表明一种安于清苦的奋斗者的情怀。如“天空中的繁星虽不能照我前进,       但它的来到慰藉让我勇敢前行”,给人一种孤胆英雄义无返顾独行一般的感觉。如“绝处方能逢生,困境才显能力”更像是背水一战时勇者的豪言。当然也有一部分含有消极、迷茫的成分,甚至是厌世的情绪。比较多的是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对宗教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无奈。比如说“不知道我明天会怎样”,不难看出其中的悲观的心态。又比如“尘世本是梦,何苦多相求”虽然看来有一定的佛家哲理,但更多的是 道家“出世”的观点,想要脱离尘世,独善其身,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有一张桌上赫然写着“郁闷”两个大字,算作是生活压力下的总爆发。还有一部分是积极和消极思想的杂糅与混合。如“要怎样的□□,才能思念而不忧伤  要怎样的信仰,才能尊崇而不盲目”很显然是在人生求索中的困惑,对真理的渴求,作者在彷徨中挣扎着。
三、对现实发表评论和看法。大多是发泄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感和讽刺主要针对的是官员的腐败、政治的不透明、权钱交易等等内容,侧重于国家政治方面,还有对国际关系、对其他国家的看法。对国家、对社会的看法由于内容比较偏激,在此笔者不作大量摘录,仅引用两例。其一,“政府是人民的,为什么老百姓要怕官员?”表现的是对官僚作风和现行政治中某些现象的不满;其二“日本人与狗不得入内!”这是一种强烈的民族仇视的感情,不仅让人担忧。同时也有不少是对学校的意见。如可能出于对学校的政策或是教学的不满,有人赫然写上“清华盖誉华夏,只恨我未报清华”的字句。有一副对联,比较有趣。上联是“早上泡面,晚上泡面,泡面有营养”,下联是“上学骑车,放学骑车,骑车多健康”,横批是“万柳天堂”。作者显然是住在万柳的学生。表面上看来是对自身生活的真实描述,对生活的调侃,但其中包涵着作者对学校不满和讥讽的意味。他认为因为远住于万柳,每天早出晚归,为了上课赶时间,不得已吃泡面;晚上回到宿舍已经很迟了,只有吃泡面充饥。由于离校远,挤公车人又多,只好骑车每天往返。“万柳天堂”可以看作是对居于万柳、生活不便的发泄和讽刺。
四、校园爱情。这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主要表达的是对女生的追求和爱慕、对女生的评价,还有失恋等等的内容,可以说涵盖了校园爱情的各个视角。注意到,这一部分的比例在整个课桌文化中是最大的,内容也是最丰富的。其中不少还引用古人的诗句。下面举例分析。
(一)先说对异性的爱恋。推测他们大多是碍于某种原因而不敢表白,仅仅借此表达心中的赞美和爱慕之情,还有的表达对尚未到来的爱情的渴望。此类的手法大多比较隐秘,也较多的文学色彩,不直接表达。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出一幅黄昏下一群年轻的女子洗衣归来,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风中雨中花未凋,只待朝阳争斗艳”是把女性比作鲜花,对其坚毅品格进行赞美。“如果有一双真诚守望的眼睛  就值得我为它而奔波”运用借代的修辞,是对真挚感情的向往,也透出一丝淡淡的忧伤和孤独。还有人则是干脆直白地登出征友启事。看到有启事一则,曰:“×××,男,想找一知心女孩为女友,手机号码:×××××××××××。”
(二)有的是学生情侣的作品。比如其中有一则很有特点:“××,我不在的时候,你会一个人到这里来上自习吗?×××”这种留言的形式很是别致。结合上下的内容,不难看出,这对恋人常常一起到这里自习。虽然现在暂时不在一起,但一句问话中透出了丝丝的温纯和关心,让人感觉到他们的甜蜜。同样是小别,也有人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感叹,借用柳永的词,给人的是一种逼人的哀伤和无奈,一种无尽、深挚而近乎于绝望的思念。“女孩是生活的调色板,没有她生活将黯淡”这很显然出于某男生的手笔,对现时幸福的感激和庆幸。还有人借用了《影画「倩女幽魂」》的诗句:
十里平湖霜满天,
寸寸青丝愁华年。
岁月形单望相孤,
只羡鸳鸯不羡仙。
这是对传说中美好境界的追求,对爱情长久的期待和常相厮守的向往。
(三)有的是表达失恋以后的痛苦。比如:
红的是血,和着白的羽毛
蝴蝶的歌声在狂风中飞舞
红的是血,划着白的脸颊
天使的回声,在巨雷中死去
用舒婷式的风格,用诗体的语言,把自己心痛浓缩于抽象的句子中,无尽的哀痛和绝望的心情跃然纸上。而“今天是我灰色的一天,我看见她和他 牵手走过百年讲堂”则是直白地表达自己的苦痛。因为这样的打击,创作者生活的天空也因此蒙上了浓浓的阴影。还有一首,摘录如下:
抒怀
情事无绪愁上愁,
此事无缘爱难留。
不等苍天可怜偶,
风儿已把他带走。
自古此事怨难全,
黯不能言也无由。
东方教主意杨氏,
应知此情合相有。
——草乞
2.6.11
这首介于仿古格律诗和打油诗之间的作品,在其中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是大学生仿古创作的痕迹,模仿压韵;一方面是平白如话的话语,从这个角度看更像打油诗。作者用格律的形式抒发了失恋后的无奈和自慰,充满了愁绪和伤感。
    更有甚者干脆办起了“心理咨询”,如有人写道“我失恋了,怎么办?”下面会不断有人留言,联起长长的一串讨论,看起来不啻于BBS的功用。
五、黄色笑话。主要的是有关于性的方面,并且其中又一部分还涉及到一些国家的知名人士以及他们的绯闻。此部分的比例不小,在此不作摘录。
六、名言警句及名人姓氏等。其中有很多是古代近代现代的名篇。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都是对个人修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期望自己如古人一样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是对前人精神的敬仰和崇敬,对献身理想的豪迈气概的追随。“我思故我在”,对人生的思考和自信。不少桌上还有毛泽东、苏格拉底等名人的姓氏,可能出于对他们功业的向往,对他们事业的追随等。另外还有单纯的名篇、诗句摘录。比如《沁园春·雪》、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多是充满豪迈的气概,给人激励和鼓舞,笔迹也大多较为遒劲。
就文字部分的表现形式形式而言,有顺口溜、填词、打油诗、改写或仿写名诗词,大多有压韵甚至对仗;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散句的形式出现的。   
就创作者而言,从文字、图画的内容来看,大多数是男生所为;但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中不乏女生创作的内容和成分。

对课桌文化的浅析
课桌文化是校园生活独特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学也不例外。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可以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是大学生心灵世界的一个侧影。
课桌文化可以看作是心理的一种发泄途径和排遣方式。对现实对身边事情的种种想法、看法或是自己心里的感受,都在课桌上得以发挥。由于课桌文化不留姓名,涂写者可以尽情表达而无需有所避讳和隐瞒,因此的它可以看作是那一部分学生最真实的心理反映(至少是当时的真实心理)。研究课桌文化,是对学生心理的一次剖析。
下面结合个人感受和意见,对此试加浅析。
一、从小四教的课桌文化,我们可以看出北大的一些有关学习的情况。作为一个整体,其较为浓厚的学习氛围是其特色的主要体现。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本科生都是每年高考从全国各地的佼佼者中经过重重选拔出来的,入校之后的竞争激烈可想而知。较之其他学校,学生的学习也较为勤奋努力。在教室自习就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了。自习之余,把学习的心得随手写在桌面上,有时是不自觉的行为。北大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文科的综合实力较强,自习者中间相当一大部分是文科学生。因此相比其他理科或是工科院系,数理化的内容比较少也就不足为奇了。由于身处北大,与外界、外国的接触也较多,眼界也比较开阔,同时自身素质又出类拔萃,很多学生都把出国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和目标之一。前往美国或是欧洲继续深造或者定居是不小的诱惑和憧憬。学习外语特别英语,成为了出国准备中的必需和重点。一代代的学子,前仆后继,入校后很大精力花在外语学习上。四级、六级、考TOEFL、考GRE……不少人北大四年就是踏着这样的轨迹前行的。即使不出国,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外语要求越来越高,有的还要求第二、第三外语。为了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能够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学外语也是不二的选择。桌上的那些英语、日语单词,就是他们学习的见证。另外,在大学里、不少政治课、理论课是学生所头疼的、所厌恶的。政治上的高调、理论的古旧、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和脱节,让他们感到迷茫和反感,感到这些东西距离现实生活太远,学了没用。对此类课程的考试,学生大多都是考前突击,各显神通。其中少部分人就采取了这种作弊的手段了。
二、课桌文化中,文字和图画中很大一部分是对异性的描绘。大多是倾向于健康的。在青春期和青春期后的男女学生,对异性有一种特殊的好感和向往。随着进入大学,学生身心等各方面趋进于成熟。这种人的本能的表现就更加明显。再加上摆脱了小学、中学的填鸭式教育,身心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解放。大学里自由的氛围,使得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一般没有人干涉。在中学期间,由于高考、学习的压力,不少人对感情极力;到了大学,这种压抑迅猛地迸发出来。从学校大角度看,从不允许恋爱到既不提倡也不反对是教育管理者态度巨大的转变。校园爱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爱情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不少人校园生活的主题。而随之产生的爱慕、恋爱、失恋等都成为课桌文化的内容。由于课桌文化的实施主体主要男生,因此在图文的表现中女性是占有很大的比例的。
在校园爱情中,有种种悲欢离合的故事。作为刚刚成年的大学生,心智的发育还未完全,对这一切还没有充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准备。课桌文化,就成为其心理的发泄渠道之一,是一种宣泄、一种释放。对异性的好感和爱慕,在不少学生看来还是一件比较害羞的事情,他们碍于种种原因,不能或者不敢于表达和倾诉。课桌,就成为他们心声的寄托之一。一些平日里不好说或是不敢说的话,通过文字的形式在课桌上表达出来,是一种感情的排遣,以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安慰。恋爱中的学生恋人,感情生活已经成为他们校园生活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情绪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感情制约和控制的。种种或大或小的事情都能在他们心里泛起波澜。由于精神的极度亢奋,感情也就异常丰富。常常会在不经意之间有了这样那样的情愫。其中部分人选择了把对恋人的关爱和思念,对暂时的分别的感伤和无助等诉诸于笔端、诉诸于桌面,不乏有要与人分享的打算。而感情的生活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在学生中间失恋者也不占少数(至少从自己日常生活所见和课桌文化表现的内容的比例来看是如此的)。这时候他们的情绪是低落的、波动起伏极大的。他们苦闷失望,甚至会有种种不理智的决定。他们需要一种独特的载体来承载自己不佳的心境,来倾听和发泄自己的沮丧和痛苦。而许多人由于内心的顾忌,又不愿向他人倾诉。作为一种无声的载体,课桌是他们不错的选择。
值得重视的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青春期教育的不协调。青春期的骚动和不安在课桌上也可见一斑。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学生对待爱情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和健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把有关性的成分从对异性的描绘中分离出来,是有别的考虑的。虽然从广义上说,表现的主题都是异性,但侧重点和性质是有明显不同的。对性的描写和绘画,大多是从满足感官的直接刺激的角度出发来看问题的,以期造成视觉和心理的极大满足。这是性心理不正常的发泄手段,是一种不良的倾向。我以为可以从如下角度看待其成因:
(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和趋向成熟。进入大学,学生绝大多数已经年满18岁,在法律上已经是独立的社会主体了。他们的心理和生理也日益接近与成年人。作为成年人,性,离他们的生活也不再遥远了。这是自然的生理反映和心理作用,也已经成为他们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传统教育中对性模糊和极力地掩盖,造成一种青少年对性的神秘感和难以压抑的好奇心。中国教育中,对性从来是避而不谈的。在不少家长的教育理念中,给孩子讲“性”是不可想象的。传统的观念认为性是肮脏,是家长面对孩子是竭力回避的一个问题。它力图将“性”从教育的范畴内抹煞。千百年来少有人敢于跃过雷池半部。偶有尝试者,都被世俗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事情,群起而攻之。长期的古旧的传统思想延续至今,依旧具有很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性仍是一个教育的禁区,是教育的一个真空地带。当教育的理念与人的生理心理的发育向冲突时,很容易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越是禁忌就越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对性知识的渴求和好奇不断膨胀发展。既然通过主流的渠道无法获取所需的信息,就转向其他的途径了。
(三)社会上流俗的侵害、黄色和色情文化的传播,给学生的性心理、性观念造成极坏的影响。大学时期,是不少学生的性心理、性观念大发展和基本定型的时期。当今传媒的发达,信息的传播渠道不断多样化。性知识的获得是传统的力量所无法完全禁止的。但现在的许多相关的书籍和网站,并非为了科学与教育而设立,主要为的是牟取暴利。它们不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和真实性,注重的是如何吸引消费者,特别是其中的青少年消费者。其中充斥的大量色情的成分,很容易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发生扭曲和畸形的变化。另外它还传播了大量并不真实的、甚至是虚假的知识,对学生产生极大的误导作用,影响是恶劣的。
这样,不良的性心理在课桌文化上反映出来就是让观者十分尴尬的黄色的内容,对整个文化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也玷污了学校这样纯洁的圣地。
四、社会的责任感。“身无分文,心忧传统天下”是北大一贯的传统。青年人对国事、对社会的关注是民族兴盛的重要条件。北大的青年学生,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学,对自身的期望值都很高。再加上北大一向都有关心政治、关心国家的习惯,从五四开始的这种“爱国、民主”的思想延续至今,更使得北大的学生有一种关心天下大事的激情和责任感。这在课桌文化中也反映出来。
但是青年人的思想比较单纯,易于偏激,从自身的角度、自身的思考逻辑出发考虑问题,常常凭借的是一时的激情,头脑容易发热,思考问题常常欠缺周密的考虑。他们因为涉世不深,对许多社会现象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剖析;他们不懂得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因此对现实时有不满;他们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心,对社会上种种黑暗的现象看不惯,喜欢愤世嫉俗。这样,对国家政策、对领导人、对社会、对学校多有不满也不难理解。
五、对自身修为的期望。大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自身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也更多地开始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思考。尽管有些还略现稚嫩,但毕竟是独立思考人生、策划人生的开始。在其中,对名人的敬仰,更大的意义上是对自身的一种期待。他们血气方刚,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憧憬着将来能像伟人一样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在课桌文化反映出来是积极上进的。而青年人特有的心理结构特征,使得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容易走向极端,产生消极甚至是厌世的思想,这在课桌文化中也有明显的表现。

课桌文化之我见
课桌文化也是一种文化。它既是现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反映,又反过来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要说校园文化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在本世纪初西班牙被发现的原始人壁画中,有一幅“受伤的野牛”,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让很多当代的画家汗颜。其实这幅壁画只不过是当时的人类看到林中受伤的牛而灵感突发画下来的。当然,这和课桌文化扯不上什么关系,但这至少体现了人类的一种很久以前就有的行为——将自己的所思所见表达出来,如果语言表达不出来,则用笔。如果这时恰好是上课,课桌就很自然地,很不幸地成为了这种载体。有椐可查的课桌文化大概要算是我国古代传下来的一个名词“座右铭”。古人将自己的志向刻在书桌的右边,以此时时激励自己。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大文豪鲁迅先生小时侯因故迟到,被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一通。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用小刀在自己的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据说他从此再也没迟到过。
迄今为止,课桌文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校园内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即便是大学校园内,甚至包括研究生教室,这些长大了的孩子也是不甘寂寞,课余颇有“抒情”的渴望欲,以至于大学校园内的“课桌文化”和中小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随处可见“课桌文化”的影子,并且版本不断更新,花样“更上一层楼”,从绘图到用外文写作,应有尽有。其中既有中文系才子激情迸发的诗句,又有哲学系学子富有哲理的名言,还有理科学生演算的公式,书法爱好者的信手涂鸦,而更常见的则是一些描写青年人情感的顺口溜,其中相当一部分格调不甚高雅。据了解,校园里有一批学子专门热衷于创作这种课桌文学,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自习时间,只要灵感光顾,课桌就是他们创作的最好园地。这样经过几代学子的辛勤“创作”,有的课桌已经变成了面目可憎的麻子脸。
课桌文化的出现,是有些学生一定程度上精神空虚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某些青少年来说,“无事”就要“生非”,不时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文字,留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似乎更符合他们的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桌文化的长盛不衰正源于此。

当然,我们不可忽视的是,课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有人对课桌文化称之为“课桌上的牛皮癣”。以破坏公物为代价来换取自身一时的快意和放纵,这是作为学生、作为公民素质低下的反映。虽然它有一定的客观作用,但无法掩盖的是它是与社会道德主流直接抵触冲突的一种行为,它是要受到社会的谴责的。作为大学生,课桌文化的盛行可以说是中国目前教育的阴影和悲哀。对公民道德修养的教育亟待改善和加强。
课桌的整洁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生的公德修养,折射出大学生的心灵世界。随手在课桌上涂划,顺便把课桌当作稿纸挥洒,这便是大学生公德意识淡化的表现,反映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公德意识和自律意识淡薄。这种不良行为的根基在于缺少自我完善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变革时期普遍存在的浮躁心理的一种表现,如一些格调低下,明显带有“痞”与“俗”的“文化”形态都能在课桌上找到。目前,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仍然以他律为主,即靠学校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我的行为。必须承认,单靠行政手段既不是解决目前课桌不洁的最终手段,更不是最好手段,最终还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才能还课桌以清洁。
文明也是一种文化。说的激进一点,如果连起码的文明都不具备,还谈什么文化,还算什么现代人?而在这个意义上的“文盲”,比不识字的文盲更可怕,因为他可能对人们、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在这个意义上的“文盲”,比不识字的文盲更可悲。
陈蕃年少时,长辈曾告诫他:“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如今,我们同样可以套用这句话,“一桌不清,何以清天下!”

课桌文化启示录
深层原因分析
英格曾经指出,一种亚文化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反文化,直接与主流价值观形成对抗。校园非主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从更广泛、更深层的角度加以理解,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与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关系密切。
一、社会变革的影响。社会变革最为突出的影响,便是社会利益的空前分化与公民独立意识的增强。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青年群体,大学生较之其他群体对社会变革有着更大的热情,这种激情使得他们容易成为接受、复制乃至创造新文化的先锋。总起来说,社会变革给校园文化注入了一股健康、清新和鲜活的血液。但同样不容忽视的是,也正是这种激情潜存着一种悖论,就是激情与浮躁同存,成功期望目标与自身总体素质不相适应,许多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的青年学子一时很难适应,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行为无序、道德失范与思想困惑、混乱的状态。课桌文化,这种校园非主流文化,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与投影。
随着社会的变革,不同群体的文化特质得以彰显。校园文化因受不同群体价值取向的内在支配而趋向分散化和多元化,作为一种无序与混乱状态的反映,校园课桌文化的滋长便不足为奇了。
二、大学生自身心态因素。社会变革使青年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影响。大学生脆弱的心理难以适应社会冲击所带来的困惑与阵痛,于是产生了许多的心理困惑与障碍,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浮躁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言行,校园课桌文化即是其反映。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复杂多样的,其心理特征是动态多变的,而且很容易受一些社会不良文化因素的误导。与传统文化相比,校园课桌文化为青年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个性、表达情感的机会,但其对形式和感觉的过度追求,容易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的参与被限制在最直观、最感性的层面上,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变得困难,道义约束趋于松懈。
  随着社会变迁的加剧,新的社会现象、社会冲突的涌现,整个社会心态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置身于校园的大学生们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群体,在商品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下,心态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现在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了个人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不以大学生这种“人才产品”的意志为转移而被动去接受“市场选择”,难免就会产生“有好文凭未必能找到好工作”的失重偏常心理。这对于每一个都曾一度辉煌的大学生个体来说,都极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安,致使行为高度个性化,力图造就自己的叛逆性格,甚至偏执地认为,凡是“非我”的观念及政策都不合理,需要“改造”。但事物发展的客观性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受了“挫折”的大学生们普遍感到社会生活、校园环境乃至家庭空间都很“压抑”,便又倾向于厌世,最终导致严重心理失衡和变异表达。
对策与建议
校园课桌文化反映了大学生的矛盾、困惑与玩世不恭,但若任其发展蔓延势必使校园受到精神上的污染。因而,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净化校园。
一、教育体制改革刻不容缓。校园里这种非主流文化的滋长,与现行学校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原有的高校教育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国家对于学生的入校、教学科目与内容等作统一管理,缺乏竞争机制和应有的活力。单一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内容,导致的后果便是部分学生生活的无聊和空虚。因此,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已刻不容缓。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而目前首要的是转变观念,明确指导思想,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市场的需求培养合格人才。以市场的反馈信息作为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参数,让学生体会到紧迫感、危机感,在竞争的大潮中,不进则退,退则淘汰。同时,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要作全面改革,做到学而有所用,学而有所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奋斗、进取的精神以带来校园文化的深刻变革。
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的存在,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很少考虑自己的言行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校园文化的内在基础,直接关系着校园文化质量的高低。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能够真正理解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活离不开集体,只有美好的人类,才有美好的人生。遵守公共道德是对一个人最起码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人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在教育中,应多联系学生的亲身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三、各种咨询服务尚待完善。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看法,培养他们判断事物的能力是重要的。一些态度调查、心理咨询对帮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恋爱问题上摆脱压抑及心理危机很有效果。从大学生本身的特点来看,大学生群体基本上处于人生的青年期,这个时期正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并渐趋定型之时。一方面,他们对家庭和师长的依赖相对减少,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他们仍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阶段,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无所适从性。对这种矛盾,我们必须要有敏感的、准确的认识,进而予以必要的引导。引导的关键在于完善各种咨询服务,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素养和鉴别能力。  

结语
课桌文化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校园文化产物。一方面,它是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和公德观念的反映。在有的地方,它甚至成为垃圾的代称;另一方面,课桌文化反映的大学生的想法和他们所具有的灵气和特色,我们不能因为这一小堆垃圾就完全否定了课桌文化,完全无视课桌文化。这样的争执,的确有些让人两难。
但是不论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人们都还是愿意欣赏优雅的校园风景线,不管课桌文化将来的命运怎样。

发表于 2003-7-5 13: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小四教课桌文化的调查及浅析

认真看完之后,我非常震动、也非常汗颜。我大学的毕业论文也是写课桌文学的,但相比之下,我的那篇文章简直太稚嫩、太粗糙了,根本不值一提。这是一篇非常好的论文,首先,作者的抽样选择非常合理、调查非常全面非常到位,如文中“小四教(二层除外)共有课桌椅271套,绝大多数课桌(73.8%)都或多或少有过涂写刻画的痕迹。其中刻划涂写达到比较严重程度的有51张,占18.8%;达到相当严重程度的有34张,占12.5%”,让人一看就知道作者下了很大功夫。“比较严重”、“相当严重”虽然难以界定,但并无大碍。也就是说,作者的立论完全是在建立在充分的材料占有基础之上的。其次,作者对于材料的介绍和概括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深富洞见。最为重要的是,作者对于课桌文化产生的深层原因、反映的社会现状和大学生深层心理以及建议等等进行了重点阐释,可谓历时分析与共时把握兼而有之,管中窥豹,是全文的精华所在,也是我最欣赏的地方。由此可见作者读书甚多,而且思维活跃,善于思考,能够透过表象反观本质,真是让小竹子深感佩服!!
在北大有一句俗话,说北大有“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看来名不虚传,小竹子羞愧不已!!
发表于 2003-7-5 16: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生作业选登(一)

[quote[北大有“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quote]
小竹子,你这葫芦提一竹竿子、也许会不小心打击了一大片?!
就高考成绩而言,北大本科学子,或尚可忝颜人前。但有此好禀赋好开端,距离修得正果、入得仙山,尚且天长路远。更何况许多时“聪明反被聪明误”。志大无当、翻为才疏。眼高非过、手低汗颜。身在此山中,应会冷暖自知。目前为北大学术支持门户者,更不乏他山之玉。从北大语境飘摇出校的,亦常见击石之卵。
倒是“本科-硕士-博士”每下愈况的“衰变”规律,值得研究。
何以如此风物清嘉、竟恁得不养人、倒像中毒?(尤其从本科直读博士的哥们姐们,当为此同声一哭)
这个选题,就交给小竹子了:(

也是“校园文化”。

[ 本帖由 桃花庵主 于 2003-7-5 16:3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7-5 23: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生作业选登(一)

在外系有潜力搞民间的人还真不少咧,近日还有一位法语系mm让我看了她整理出的对一苏州评弹演员的访问稿,很是翔实生动,她提出的研究设想也很有自己的见地。老师,您说咱现在是不是该从外系网络一批人才进来啦?
 楼主| 发表于 2003-7-5 23: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生作业选登(一)

怎么网罗呢?你悄悄告诉我一些建议如何?我真的不太了解学生的心思。
还有,以前我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有民俗学社,我在段老师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其活动。后来好象就没有这个社团了。你们愿意出来恢复这个组织、开展活动吗?
发表于 2003-7-6 00:34: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生作业选登(一)

cyc 于 2003-7-5 23:34 写道:以前我在北大读本科的时候,有民俗学社,我在段老师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其活动。后来好象就没有这个社团了。你们愿意出来恢复这个组织、开展活动吗?
这个田园姐姐最可以胜任了,然后我们其它的人可以作些辅助工作。田园姐姐做事踏实、认真负责、又有热情,真的很合适,偶愿意听她的指挥。到时几位老师做指导也是很不错的噢 ;)
发表于 2003-7-6 11: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生作业选登(一)

竹子,你还不知道我最不适合当大领导么?做些具体的事还行。不过对民俗感兴趣的人还真有不少,虽然没入专业的门,但是他们的观念其实很接近民间的本质呢,倒是像我这样刚学了一点皮毛又没有理解通透的很迷惘,辨不清方向又忍不住总想说些什么。
民俗学社,好啊,但愿民俗学&民间文学在北大复兴!不过要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呢?老师讲讲您那会儿的活动情况吧,让我们羡慕羡慕,追怀追怀
发表于 2003-7-6 12: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生作业选登(一)

他们当时经常到段老师家打火锅,cyc兄的工作就是添木炭,cls兄负责添菜,段老师指导吃法。
如果你们有谁做学术史的话,最好考证一下他们当时有几种吃法。
听说shi兄就是这样考证顾先生的。
发表于 2003-7-6 12:40: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生作业选登(一)

田园将芜 于 2003-7-6 11:16 写道:
竹子,你还不知道我最不适合当大领导么?做些具体的事还行。不过对民俗感兴趣的人还真有不少,虽然没入专业的门,但是他们的观念其实很接近民间的本质呢,倒是像我这样刚学了一点皮毛又没有理解通透的很迷惘,辨不清 ......
田园姐姐不要过谦,你可是很有领导才干的呀 姐姐的迷惘和困惑同小竹子是一样的,看来有待民俗学社成立后,我们多向非专业人士请教请教
 楼主| 发表于 2003-7-6 15:36: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生作业选登(一)

当时北大的民俗学社,分教师与学生两部分,教师自然是段老师在管,学生部分我算是一个积极分子吧。我们当时的主要活动,是找专家来作讲座,参观访问,利用假期发动社员作民俗调查,当时还有一个不定期的内部通讯,记得我就编过一期“寒假采风特辑”,另外还联合北师大、中央民大的民俗学社,举行过首届三校学生民俗学研讨会(主要都是本科生,当时研究生还很稀罕),在民大,陶立璠老师还亲临指导。不过好象也就只有这个首届,再没有第二届过。等等吧。段老师至今还怀念这个学社,几次对我说能不能恢复,我因为不知道有谁愿意挑头,所以一直没敢答应。如果田园愿意来组织,我们老师自然是全力支持,加上论坛上这么多高手,也一定可以友情帮助的。另外,上次去妙峰山,萧放老师不是也带了北师大的民俗学社同学去活动的吗?你们可以向他们取经、学习。至于现在信息畅通、手段更多,还能做多少活动,全在你们的智慧与能动性了。
500座这个老饕,看来得赏他四百九十九下板子和一朵玫瑰!
发表于 2003-7-6 16: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生作业选登(一)

没有想到北大的民俗学社曾经这么辉煌呀!!“专家来作讲座,参观访问,利用假期发动社员作民俗调查”应该算是常规活动,“内部通讯”也是必要的,此外,还可以让本科生自己做讲座、老师指导。像版主贴出来的学生作业完全可以让他们开一次讲座
“联合北师大、中央民大的民俗学社,举行三校学生民俗学研讨会”也是很有创意的
“现在信息畅通、手段更多,还能做多少活动,全在你们的智慧与能动性了”这倒也是呀
田园姐姐,快快上任吧,我给姐姐当马前卒,好不好?
发表于 2003-7-6 18: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生作业选登(一)

我当年在的时候也曾试图重新做起,曾经请刘铁梁,陶立藩,本校的王娟老师和周星老师做过几堂讲座,中间把从菲律宾来的民俗学教授所做的关于菲律宾民俗研究的几堂讲座课也算到其中了。
当时的讲题中刘铁梁教授的的题目似乎是:经济浪潮下的民俗资源保护和民俗研究
陶立藩教授的题目好象是民俗和人生仪式,王娟老师讲“校园民俗”,周星老师讲了“客家民俗的“灯”与“丁””——民俗的现象世界和意义世界。当时还请过故宫博物院的宋兆麟先生,题目忘记了——不敬哦!

那是94年前后,然后一到写论文,找工作。就没有再做其他事情了。惭愧!

那时侯资源比较少,做讲座大概是简便易行的方式。
现在音像和影象资料也丰富多了,做展览,放映,网上调查,都有条件。
而且,现在有照相机,录音机、DV的同学也不少。网络又大行其道。其实就可以照各位适才品藻彝族美女的方式,做一些专题性的网上民俗图片展等等,——这种方式还可以积累起一些有价值的影象资料的电子本,将来各位师兄、师姐在课堂上放幻灯也是很好的材料,既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想想看,哪位师兄讲民间文学《我的幺表妹》时,把上面几张MM图片在课堂上用PPT一放,配以民俗背景,blalalala 一讲,然后再给他们灌输民间文学的美学特质,定会受现在这帮新新人类的学弟学妹追捧。记得许子东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讲悲剧的时候,说古希腊,说哈姆雷特,学生们都打呵欠,最后,老许使出杀手锏,拿《千与千寻》说事,课堂里一下子精神振作。
扯远了,回头再说,或者大家可以甚至联合某个电视台,搞搞民俗DV影象展诸如此类。
泳超兄古道热肠,又有号召力,重回北大来,正可以把从前断续的工作再恢复起来。
个人的专题研究的是深入,学社呢可以当作普及。

记得当时段老师带双霞和某家一起到妙峰山赶过一趟庙会,同行的还有民俗学界女干将之一的刘晔原女士——可惜现在不在民协,据说到二外当教授了。——得其所哉!
归程中,双霞就便对校园内流传的“段师之段(子)”加以求证。当时段师听罢,哈哈大笑,我记得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段师一手拉着公共汽车内扶杆,一手指点着双霞额头,矢口否认:“瞎说!瞎说!尽瞎说!全是编的”。
刘女士脸上小酒窝大放异彩,某家也仰天大乐。
双霞先是瞪着无辜的大眼睛,随后半边香肩一抽,掩嘴胡卢,吃吃而笑焉。
不过笑过之后,段师还是对其中几个小故事做了正本清源,我们也顺便温习了一下关于人物传说中的箭垛式人物概念。
印象中,那是段师笑得最开心的一回。
[ 本帖由 fphhj 于 2003-7-6 18:1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7-6 23: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生作业选登(一)

没成想小小一个帖子引出这么些感慨往事来,小的们以前竟浑然不知。这样任重道远的事,不能不让人为之激动,而后思量自己的能力,却又怕难挑重担。好在我们不止一个臭皮匠,更有那么多师长同仁,如果全力以赴应该可以振起来。若像500座君所说,社团日常主要活动是打火锅,那我辈就卸下了所有包袱,乐呵呵欣然前往——不知哪位老师提供场所,^_^
话说回来,这个事情小的们记下,他日从长计议;先把会开了再腾出脑子想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8 13: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