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87|回复: 0

传说与谣言:一步之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8 09: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安高校现毕业生自杀谣言 暴露心理危机(图)
--------------------------------------------------------------------------------
http://news.tom.com  2007年06月22日 08时53分 华商网-华商报  


“大四毕业生李清华跳楼身亡……”近日,西安南郊一所高校很多学生都知道“有同学自杀了”,一些学生和家长还产生了恐慌心理:“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大了。”谁知,校内“根本就没有一个叫李清华的”。据校方分析,这有可能是一些学生在发泄自己的不满,才“伪造”了有鼻子有眼的假消息。

惶恐:有人毕业前“跳楼自杀”  



这条流传在该校的“惶恐”消息说:因为没有拿到学位证,该校法学二系2003级学生李清华,前不久在校内跳楼身亡。而一些网上的帖子则更详细:“……6月8日早晨于学校行政楼6楼楼顶飞身一跃,结束了他美丽而无奈的青春年华……”

20日上午,记者来到“出事”大学长安校区,在询问中,很多同学都知道“一个大四学生跳楼自杀了”,自杀地点就在学校行政楼附近,还有同学“证实”:自杀学生是一名法学二系的大四毕业生。

真相:学生跳楼自杀纯属谣传

在法学二系2003级同学中,记者却听到了完全不同的声音。“根本就没有这样一个人。”王同学连连摇头说,他们这一级学生中根本就没有叫李清华的人。

“我们都从网上看到了这件事,纯粹是假的!”徐同学介绍说,法学二系2003级男生宿舍都在男生公寓9号楼三层和四层,“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我们还能不知道?”据几位同学介绍,他们法学二系的毕业生都把这则消息当作一个笑话来对待。另一位同学还说,有一位同学的名字和李清华的名字发音非常像,网上的消息发出后,其很多朋友跑到该校来打听,看到该同学安然无恙,才开玩笑说:“原来你没有跳楼啊?”弄得该同学哭笑不得。

20日下午,记者在该校党政办公室得到证实,该校并未发生学生跳楼事件,网上的消息纯属造谣。

分析:受挫学生发泄不满

法学二系2003级同学们分析,极有可能是有人用这种途径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有可能是我们学校的。”张同学分析,对于法律专业学生而言,就业渠道非常窄,除了考公务员和读研究生的同学,签了单位的同学并不多,“现在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找到接收单位。”他说,可能是有人用这种方式在发泄。“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有了这样的发泄也在所难免。”几位同学表示,但这样的发泄方式“有些过火”。

该校党委宣传部段部长说:“这也有可能是学生们的恶作剧。”他说,有些同学可能在找工作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对于这样的消息,校方也没有必要一一去作回应。

引发感慨

新生困惑毕业生难接受

在对“李清华自杀事件”的调查中,记者强烈感受到该谣传背后,在校大学生面临的困惑和“感想”。“压力真的有这么大吗?”法学二系一年级的李同学有些困惑,看到网上说师兄是因为毕业时成绩不理想,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签好的单位也由此而泡汤,李同学说,他们曾在宿舍里谈起过这件事,觉得“有些遗憾,也有些伤感”。他说,在没有上大学之前,他就听过“现在有的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样的说法,感觉就业对现在的大学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李同学说,他有两个没想到,第一,学业压力,没想到大学里的学业压力这么大,“师兄”好多门功课都没有过关;第二,就业压力,签好的单位又反悔,让“师兄”在毕业前选择了“跳楼自杀”。这让李同学和他的身边的同学有些迷茫。

而毕业生们则有不同看法,张同学说,学校已经给学生们留足了考试“过关”的机会,“每一门课程都有四次的考试过关机会”。在这么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还因没有取得学位证而跳楼,他觉得不值得同情。

但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则说,工作的确不好找,压力大了心情肯定不好,难免会做一些错事,但为此跳楼自杀“就有些傻”。多数学生表示“难以接受”,自己肯定不会做这样的傻事。

心理课堂

哪些心理问题容易困扰大学生

据专家介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曾作过这样的调查,37%—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

新生易放纵

1.适应困难 从未离开过家,远离父母,独自处在一个新环境,感到封闭,并急于寻找支持。大一期间往往出现很多恋爱现象,甚至释放高中期间的性压抑,但更多只是为了摆脱孤独感,这样的结果往往害人害己。

2.对学校或专业不如意想考的学校或专业没考上,被调剂到一个不理想的去处,心里难免失落,甚至会自暴自弃,荒废学业。

3.摆脱高考压力后的放纵 备战高考吃了太多苦,一朝终于考上,很多学生选择放任自己,学习状态会很懒散,缺乏自控力,最后养成坏习惯而影响学业。

老生易迷茫

1.迷茫困惑苦读四年,即将走向社会却不知道要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在考研还是工作上也会犹豫不决。如果所学专业没有好的发展,还会出现职业生涯的困惑。

2.情绪失落大学期间依靠父母帮助不用为经济发愁,眼下忽然要单打独斗,体会到求职生活的艰辛,失去了经济和精神依靠。

3.为爱伤感 面对不同的未来和发展,大学相依相伴的那个他该如何抉择?不得不分开的现实是惨痛的,处理不好会极易酿出爱情悲剧。

专家剖析

高校普遍不重视“心理辅导”

“李清华自杀”事件虽是谣传,但其背后所折射出的问题却并不轻松。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毕业生们暴露出更多令人担忧的心理危机。事实上,谣传中的事件在现实中屡屡上演。

高校缺乏预警机制心理问题需要重视

“即将走向社会,心理品质和社会化能力是大学毕业生最应具备的,这往往比学习成绩和获奖证书更重要。”陕西省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组组长寇觉中的话很沉重。寇觉中介绍,心理辅导普遍不被高校重视,学校缺乏完善的预警机制。“除非出了大问题,才会觉得很重要。这和管理者对心理辅导的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寇觉中说,目前学校管理和学生管理的很大一方面都应是心理辅导,学生的人际关系、情感困惑、学习障碍,大大小小方面都和心理本身有关。对个体而言,心理品质的培养往往比学习更重要。

他说,尽管现在很多高校都有固定的心理辅导中心,有专职老师和设备,但工作开展的情况尚有些被动,学生不愿主动登门,老师也不愿意沉下心开导,仅仅流于形式。

降低社会期待能缓解心理压力

据了解,每年在大学生毕业期间和新生入学期间,去一些机构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都会增多,很多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神经症都是心理问题长期没得到疏导,压抑到极点的产物,很多孩子甚至选择自残和自杀排解苦恼。

大学毕业生如何排解压力?寇觉中认为,没有一个固定法则,在碰壁时学会自我认同,同时降低对社会和就业的期待值,可以避免过于失望,便于心态平和。要学会将苦闷散发给家人、朋友,作为家长应该关注孩子一些不正常的唠叨、抱怨,尽早发现开导,必要时请心理咨询师辅导。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何杰 陈樱 采写

(责编:陈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2 17:2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