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25|回复: 0

【转帖】穿越三千年时空,凝望蔡楚文化(金妤女士的历史散文)(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30 23: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六)有疾·哭国


今天的人们能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一个蔡国,是韩非子的功劳。
《韩非子·喻老》中有这样一段所有读书人都读过的文字: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矣。桓侯遂死。
这篇被选入中学课本的文字,中学生们读后,知道了“讳疾忌医”这个成语的意义。当我研读这段文字的时候,理解的东西比“讳疾忌医”要多得多。
我认为韩非子的这段文字不仅是写蔡桓侯,而且是在书写蔡国的历史——
文中的蔡桓公就是蔡桓侯,“桓公”可能是笔误,因为下文出现的都是“桓侯”而不是“桓公”;我们也知道蔡国国君被周天子分封的爵位是“侯”而不是“公”。蔡桓侯在位从公元前714年到公元前695年。
蔡桓侯时期,有疾的不仅是蔡桓侯本人,而且是蔡国这个国家。因为这个时候,周建立的宗法社会开始遭到诸侯们的挑战,春秋争霸已经拉开帷幕。桓侯忠诚地扮演着周天子同姓诸侯的角色,跟着周天子讨伐一心想争霸的郑庄公。一场场战争打下来,周天子(周桓王)率领的多国联军还是被郑军打败,周天子的肩上还中了一箭。从此以后的几百年间,周王室变成了历史上东周的门面,真正在历史舞台上活跃着的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他们轮流“坐庄”成霸主,各领风骚三五载。
此时,北方的宗法社会面临崩溃,而蔡国却仍然抱残守缺,的确是“有疾”。不过,这个时候,“疾”应该是在腠理,还可以治,但是,蔡桓侯没有意识到自己国家有病。
与此同时,南方的楚国强大起来,屡次攻打北方,蔡国和郑国联军共同抗击,才知道楚军是那样强悍,才知道不能小看楚国。知道自己实力的楚国国君,已经看到了周王室的没落,于是,大胆称王。楚武王带领楚国登上了中国的历史和政治的舞台,楚国代表着新生的力量渐渐成为历史和政治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接下来有200年的时间,蔡国是处在“病在肌肤”、“病在肠胃”阶段,可蔡国国君都意识不到自己国家的病情在逐渐加深,更不会请“良医”来做治疗。当蔡国迁都州来,蔡国由“上蔡”变为“新蔡”再变成“下蔡”的时候,“有疾”已经非常严重了,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可奈何也”。
蔡国灭亡是不可逆转的,良医对此都会感到无可奈何,是为什么?
灭蔡者楚国也。楚国在当时代表了新的势力,新的总要战胜旧的,这是历史的必然。否则时代就不会发展,历史的车轮就不会前进。
另一方面,蔡国的确已经是“疾在骨髓”——蔡昭侯迁都州来的时候跟楚国打了败仗,打得国力衰竭,军队死伤严重。在楚国的逼迫下,不得已,挥泪鞠别祖先坟墓,举国迁徙。在迁徙之前,蔡昭侯就杀掉了一些反对迁国的官员;迁到州来的第三年,国内不安分的势力武装袭击蔡昭侯,混战中,蔡昭侯被打死。
迁徙,屠杀,蔡国一片混乱。而后任的国君都只贪图享乐,不能奋发图强。到迁都州来第四代国君蔡元侯的时候,蔡国已经病入膏肓。当时有个人称威公的忠臣,看到蔡元侯不理国政,整天享乐,就直言相劝,蔡元侯不但不听,反而说他年老昏聩。国家将亡,自己无力挽救,威公就在家里日夜痛哭,哭得流干了眼泪、流下了血泪。邻居听到哭声问威公为什么这样伤心,威公哭着说:“蔡国就要灭亡了,我怎么能不伤心?”邻居感到很意外,说:“国家现在不是好好的吗,你怎么说快灭亡了呢?”威公说:“我听说过,一个将死的病人,就是良医也无法治疗;一个将亡的国家,为他出谋划策也没有用,现在我们的国家就像是一个将死的病人。”
正像威公说的那样,蔡国这个将死的“病人”只残喘了几年时间就被楚国消灭了。威公,这个像扁鹊一样能诊治国家疾病的人,被俘以后,坚决不做楚国的官,而到深山之中过着隐居的生活。


(七)索贿·受贿


蔡国迁都州来的导火线竟然是一次索贿事件。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509年,蔡昭侯到楚国去,把一件漂亮的皮袄和美丽的玉佩献给楚昭王。时值隆冬,楚昭王设宴招待蔡昭侯。宴会上,楚昭王穿戴上了蔡昭侯送的皮袄和玉佩,蔡昭侯也穿戴上了一模一样的皮袄和玉佩。来自北方的皮袄和玉佩成为宴会上楚国大臣们议论的话题。令尹(宰相)子常反复抚摩着蔡昭侯的皮袄玉佩赞不绝口,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蔡昭侯是个死心眼的人,知道楚国令尹想要自己的皮袄和玉佩,他就是不给。楚令尹子常看到蔡昭侯不搭理自己,就在楚昭王面前说了许多蔡昭侯的坏话。第二天,令尹子常以带蔡昭侯出游为借口,把蔡昭侯给软禁了起来。
蔡昭侯在楚国思念自己的祖国,看到大雁北归就长吁短叹。三年过去了,楚国还没有让蔡昭侯回去的意思。这个时候,蔡昭侯的随从告诉蔡昭侯,楚令尹子常曾经看上了唐国国君的马,问唐国国君索要,唐国国君开始不给,就被子常软禁起来。后来,唐国国君把马送给了子常,就被释放回国了。随从哀求蔡昭侯:“还是把皮袄和玉佩给令尹子常吧,否则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蔡昭侯忍气吞声地把皮袄和玉佩送到了子常手里,很快,获得了自由。回国途中渡过了汉水,蔡昭侯才把满腹的怒气发泄出来,他抓起一块玉投到汉水中,发誓道:“我再渡汉水来朝拜楚国,就让滔滔汉水把我吞下去!天下诸侯要是讨伐楚国,我一定当先锋!”
回国以后,蔡昭侯一心想惩罚贪得无厌的楚国令尹,于是,联合晋国,以周天子的名义召开十几个诸侯国参加的“讨楚”大会。会上,因为蔡昭侯再一次死心眼,面对晋国大夫的索贿又没有搭理,会议最终没有形成“讨楚”的决定。
蔡昭侯不死心,又联合吴国伐楚。吴国军队在伍子胥和孙武的指挥下,把楚国令尹子常率领的军队打得大败,子常逃到郑国。接着,吴国和唐国蔡国的军队五战五胜,攻下楚国都城郢,楚昭王出逃。
楚国遭受这样的惨败是前所未有的,新上任的令尹子西发誓要报复蔡国。
公元前494年,楚昭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蔡国,包围蔡国都城9天9夜,最后,蔡国都城里的人分成男女两队出城请降。楚国要求蔡国离开本土,重新选择地方建国。
第二年冬天,大雪纷飞,蔡国人民在抑制不住的哭声中,背着行囊,迁到州来。许多人都在心里埋怨蔡昭侯,当初何必为了皮袄和玉佩而讨伐楚国,要是不惹恼楚国,今天也不至于被逼得背井离乡啊!
迁到州来的第三年,国内反对迁国的人发动政变,蔡昭侯被杀。
今天我们读这段历史,觉得蔡昭侯确实是太死板,不就是皮袄和玉佩吗?强国的掌权人物索要,你给他不就行了吗,谁让你是小国、弱国之君呢!结果害得自己被软禁3年。后来为了出这口怨气非要攻打楚国,你也不想想蔡国是不是楚国的对手。借着他国的力量是打败了楚国,报了皮袄玉佩之仇,可最后付出了失去祖宗家园、整个国家被迁徙的惨重代价。
皮袄玉佩与国家人民孰轻孰重?死心眼的蔡昭侯分辨不出来。这事要是出现在头脑灵活的智者身上,肯定会处理得既利国又利己。
圣人孔子在蔡昭侯被杀死的这一年,正在蔡国。第二年离开蔡国,接着到了楚国。楚昭王想重用孔子,被令尹子西阻拦。对蔡国与楚国之间战争的原由和过程,想必孔子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孔子对整个事件的看法,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也就无从知晓。但是,从孔子对他的学生另外一些事情所做的评判上,我们就会猜想出孔子对蔡昭侯的看法。
子路有一次救了一个落水的人,这个人就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收下了。孔子称赞子路收得对。理由是这样以来“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
子贡想办法把一个当奴隶的人赎了回去,而且没有接受这个人给他的赎金,孔子批评子贡做得不对。理由是这样以来“鲁国不复赎人也”。
按照我们今天的看法,子路收了“红包”应该是不对的;子贡不收“红包”应该是对的。可是,孔子从国家大局出发,从事情的效果出发,认为收“红包”对而不收“红包”不对。
那么,如果从国家大局出发,从事情的效果出发,蔡昭侯是该送楚令尹皮袄玉佩还是不该送皮袄玉佩呢,答案大家心里都会很清楚。


(八)真龙·假龙


西汉文学家刘向在他的《新序·杂事五》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夫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也。”
这就是成语“叶公好龙”的来历。故事中的叶公非常喜欢龙,他住所的墙壁上、梁柱上,都画着雕着龙。天上的真龙听到后,就来到叶公的住所。这条真龙将头探进窗户,尾巴拖到厅堂里。叶公看到真龙吓得面无人色,失魂落魄,拔腿便跑。“叶公好龙”这个成语比喻表面爱好某一件事,实际上并不真的爱好。
当初我学习“叶公好龙”的时候,只把它当成一个想告诉人们一定道理的寓言故事。现在透过这则寓言故事,我却能够看到或者说感悟到两千多年前的文化现象——
“叶公好龙”正是被称为“南蛮”的楚国对中原文化顶礼膜拜的一个证明,是楚国人对中原文化向往学、靠拢的一个范例。
“叶公”,历史上确有其人,名沈诸梁,字子高,是楚庄王的曾孙。24岁的时候,被楚昭王封到北部重镇叶邑为尹,人称为“叶公”。
叶公生活的年代是楚国强盛时期,其间战事不断。蔡昭侯因为皮袄玉佩之事而请求吴国伐楚,致使楚国国都被破,楚昭王出逃;后来,楚国报复蔡国,包围蔡国都城,促使蔡国迁徙到州来,这些事件和战争都发生在叶公在世的时候。
为了问鼎中原,楚国不断使用武力,吞并弱小的国家。文化上,楚国深感自己出身“蛮夷”,没有受过礼乐教化,因此,正亦步亦趋地向中原文化靠拢。
蔡国迁都州来以后,楚昭王得知孔子在陈国、蔡国等地游说,就派人迎聘孔子,想让孔子用他所提倡的礼乐来治理国家,教化人民。当孔子被陈国和蔡国的军队包围在陈蔡之间的时候,是楚昭王派军队把孔子和他学生解救出来,接到楚国。楚昭王要重用孔子,遭到令尹阻拦,孔子只好离开楚国。
之后的两三间,楚国先后派任不齐、公孙龙到鲁国,拜孔子为师。稍后,楚国人子弓成为孔子弟子卜商的学生;子弓又拜孔子弟子商瞿学习《易》。子弓后来就传授《易》。可以说,《易》学正因为楚人子弓而得以流传后世。
生于斯时的叶公,和他的国人一样,对中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和拥有的心理。而他又身处楚国北部边防,与中原地区靠得最近,所以,对中原文化他能够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孔子游说列国的时候,曾经到过他所在叶邑,叶公有亲耳聆听孔子教诲的机会。于是,叶公问政于孔子便被记载到史册里。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蔡国迁都州来的第二年,孔子来到蔡国。一年后孔子离开蔡国到叶邑。叶公就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政在来远附迩。”
过了几天,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没有说。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子路,你为什么不说我的为人是“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由叶公提问而生发出的这番“名言”,后世都知晓,但大多数人不知道它的由来。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61岁,为了倡导他的学说而周游列国,的确不知老之将至。
叶公在孔子“政在来远附迩”耳提面命的教诲下,在孔子“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精神的感召下,把楚国的北部重镇叶邑治理得安定繁荣。为了发展农业,富民强兵,他还组织民众修建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东陂、西陂。
正因为叶公认同中原文化,所以他才会像寓言故事中描述的那样喜欢龙。在中原文化中,黄帝和炎帝是龙的化身,龙是中原人民创造出来的最神圣、最崇拜的物象。而当时的楚人则崇拜凤凰,屈原的诗歌里就多次赞颂过凤凰。如果说中原人民自称为龙的传人的话,那么,楚国人民则视自己为凤的传人。
身为楚人的叶公,能够那样的喜欢龙,可见他对中原文化的喜爱。寓言故事中之所以讥讽他只喜欢假龙而害怕真龙,也正是因为他是楚国人,不是真龙的传人。言外之音是说无论你叶公如何的信仰中原文化,你仍然是假龙一个!
这则寓言故事带有明显的奉中原文化为“正宗”的倾向,这是作者刘向身处的时代决定的。刘向生活在公元前77年到公元前6年,这时候,“独尊儒术”也早已成为定式,影响了几代人了。这个时候的刘向自然是尊儒术排异己的,所以,刘向在“叶公好龙”这个寓言故事里,嘲讽出身“南蛮”的叶公,我们今天看来不足为怪。


(九)惊人·杀人

承传楚文化的精髓,生活在楚地的人们都会牢记先祖“一鸣惊人”的精神。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熊侣即位后的最初三年,不问国事,日夜沉湎在声色享乐之中。大臣们进谏,他置之不理。看到一国之君这样荒度时光,大臣们的进谏越来越多。楚庄王不但不听,还下了一道旨令:“再大胆进谏者一律杀头!”
这道旨令没有吓倒机智的大臣伍举。一天,伍举面对狂饮之中的楚庄王说:“请允许伍举向大王献个隐语。”
一手搂着郑姬,一手抱着越女的楚庄王挣开眼睛疑惑地看着伍举。伍举说:“臣听说有一只身披五色羽毛的大鸟落到山冈,三年不飞也不叫,请大王猜猜这是只什么鸟?”
楚庄王想了一下说:“三年不飞,飞必冲天;三年不鸣,鸣必惊人。伍举,你退下吧,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接着,大臣苏从又要向楚庄王进谏,楚庄王对苏从说:“你难道不知道我的旨令吗?”
苏从说:“如果用我的性命能够换回大王的贤明,我求之不得。”
楚庄王听后猛地站起来对苏从说:“从今往后,我要你们协助我治理好国家。”
从此,楚庄王全身心地操持朝政,重用伍举和苏从,管理国家事务。
三年不问国事,就像三年不飞不鸣的鸟一样,楚庄王认定自己:不飞则已,一飞就要惊人。此后的楚国在君臣的高效治理下,很快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楚庄王也因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这样的国君是有决心有毅力有志向有抱负的国君。即位三年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就惊人。几年后,他带领楚军北上,驻扎在周天子的都城近郊。当他发出问鼎的声音时,就让天下人大吃一惊!天下所有的诸侯谁有胆量问鼎?只有楚庄王敢,因为他有强大的国力——“我们楚国只要把戟钩之尖融化了就能铸成九鼎!”真乃气吞山河的豪言壮语!
伍举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楚庄王这个英明有为的君主。而他的后人伍奢则很不幸。
伍奢是楚平王儿子熊建的太傅。《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子之在蔡也,郥阳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大子”就是太子,“楚子”指的是楚平王熊居。太子熊建的母亲是蔡女,当时,楚国第一次消灭蔡国,熊居被封到蔡地做蔡公。
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公元前527年,楚平王熊居派少傅费无忌到秦国为太子熊建迎娶秦女。费无忌将带回来的秦国美女献给了楚平王,劝楚平王为太子熊建另娶。楚平王就让本该是自己儿媳的秦女做了自己的夫人。
因为费无忌的挑拨,楚平王父子的关系逐渐疏远。后来,太子熊建就被派到楚国边界的城父驻守。
费无忌是个贪婪狡诈的人,这期间,他还向蔡国的侯孙姬东国索要钱财,答应帮助姬东国赶走现任的国君蔡侯姬朱。费无忌假借楚王之口,要蔡国人拥立姬东国,否则,楚国大军就要围蔡。在强压和威胁之下,姬东国成为蔡悼侯,在位于公元前521年—公元前519年。
费无忌认为因为秦女的缘故,楚太子熊建必定怨恨自己。于是,就在楚平王面前无中生有地诋毁熊建。说“太子在城父,统领军队,结交邻国,只怕要作乱,大王要多加提防!”楚平王就召来伍奢问讯。伍奢对楚平王说不该怀疑自己的亲生骨肉。费无忌则催促楚平王赶快采取措施。楚平王听信谗言,杀掉了伍奢和他的大儿子伍尚。二儿子伍员(子胥)追随太子熊建逃到郑国。逃走的时候,伍子胥就发誓:一定要借兵回来消灭楚国,为父兄报仇!
后来熊建在郑国遭到杀害,伍子胥就带着熊建的儿子熊勝逃到吴国。
蔡昭侯因为皮袄玉佩之事请求吴国攻打楚国,在吴国的伍子胥鼎力促成,因为伍子胥要借机报杀父杀兄之仇。
吴国联军打败了楚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秦女所生的楚昭王熊珍出逃。伍子胥掘开楚平王的坟墓,拖出他的尸体,狠狠鞭打了三百下,算是给父兄报了仇。
一个贤明的君主能够强国;一个昏庸的君主肯定要败国。楚庄王和楚平王就是例证。
一个贤明的君主有忠诚正直的大臣辅佐,会称霸天下;一个昏庸的君主身边有奸邪势利的小人,就会做出愚蠢的举动,从而受到历史的鞭打和嘲弄。楚庄王和楚平王就是例证。


(十)离骚·论语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鸞之啾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抑志而弥节兮,神高驰之邈邈。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婾乐……”
这是屈原在《离骚》中抒发感情到最后的文字。这个时候,作者由于前文的求贤不成而想出游到昆仑。作者极尽想象之能事,把出游过程、出游形式、出游感受,写得铺张淋漓、豪气壮观。辞中写到了神、卜、天河、神话传说中的昆仑、赤水、蛟龙、凤凰等,使我们分不清文中的“吾”究竟是人还是神,给我们一种类似庄周化蝶还是蝶生庄周的感觉。
——这就是楚国文化的特色。无论是屈原还是庄周都是楚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思维敏捷活跃、不拘一格,思想空灵,感情充沛。他们的文字就像一群在天空中舞蹈的精灵,没有烟火气,没有世俗味,没有正经的说教。
相反,蔡国所属的中原文化则扎根在黄土地上,是世俗的、现实的、功利性的。典型代表就是孔子的儒家文化。
孔子提倡的文化是有目的性的、有教化作用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我们从孔子学生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就可看出,孔子是一个非常讲规矩的人,怎么走路,怎么说话,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可以吃,他都非常讲究,甚至连座位没有摆正孔子也不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孔子提倡言行举止都要有规矩,国有国规,家有家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有夫道,妇有妇道。孔子就用这些规矩垒成了方圆,让人不能越雷池一步。
《论语》基本上是孔子在为他的学生指点人生的迷津,指出治国的要道,指示进取的方向。言简意赅,语重心长。文字朴实无华,没有“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没有夸张、铺排和比拟,没有吞天的豪气,没有不怕一切的胆识,但是,就是那些平常的话语却被后世奉为警句、格言和治理天下的金科玉律。
在《论语》中只有一篇文字能够展示稍微不一样的情趣——《论语·先进》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那一章。孔子要他的四位学生都来申述一下他们各自的人生理想,子路等前三个学生的理想分别是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当问到曾皙的时候,他回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说他想在春天和五六个大朋友、六七个小朋友,一起到河里去游泳,在树下乘凉,然后唱着歌回来。
曾皙的这个志向原本是很有浪漫色彩的,但是,这么个浪漫的事却被描绘得很不浪漫,很没味道。比较前文例举的屈原《离骚》中出游的那段文字,就可清楚地看出中原文化和楚国文化的区别。
中原文化和楚国文化由于诞生在不同的水土上,所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中原诸侯国所在的北方地区,大地辽阔,黄土遮天,风光雄浑;楚国所在的南方地区,水乡泽田,烟波浩淼,风光绮丽。这种不同的自然环境哺育了不同气质的人,滋养了不同风格的文化。北方的哲学和文学是立足现实的,是入世的;南方的哲学和文学则是飞翔遨游的,是出世的。
老子是楚国人,他的哲学就是研究宇宙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他探求的眼光一直是超出现实的。
楚国人有问天索地的风尚。楚国人庄子在《庄子·天下篇》中说记载:“南方有倚人焉,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
问天索地,使楚人的视野高远,使楚人的胸襟宽阔,使楚人的步履豁达。而中原文化的严谨、严肃,造就了井然有序和规矩方圆。
我们今天生活着的这片土地,先受蔡国中原文化的熏陶,后受楚国文化的浸染,既儒又道,温柔敦厚和空灵激情兼而有之。这是我们最大的幸运,更是我们无穷的福气。感谢祖先为后代的我们能够拥有这种兼容的文化所做的一切。
蔡楚文化绝不是从蔡侯墓楚王墓里出土的些许件文物就能展示的,也不仅仅是史书典籍中记载的史实资料就能说明的,它是生长在我们血液里的,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体味出来的。
凝望天空,驰骋想像,我感受并体味着两三年前的文化;关注大地,立足现实,我想把两三年的文化从浩淼的史海中打捞出来,献给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所有人们。

《淮河早报》连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9 08: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