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96|回复: 15

RE:【求助】燭龍神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22 17: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兄正在研究烛龙神话,有何高见,不妨说出来让大家鉴赏鉴赏。有各路高手高谈阔论,这“大话《山海经》”的幌子方才显得名副其实。

    一、《海经》中这条视为昼、瞑为夜、而且又能呼风唤雨的神龙委实引人注目,研究《山海经》无法视而不见,我曾想在博士后研究报告中专辟一节《烛龙考》,但终因资料不足而作罢。
早期文献中,关于烛龙的资料,除了《海经》之外,大概就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了。《淮南子》所载,显系本自《海经》。此外,纬书中也有片言只语,《含神雾》云:“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也。
    烛龙之说,最早显然是出自《海经》,而诸书所言烛龙之上下文皆关乎天文学,因此,烛龙之本义,只能从天文学中求之。
    前人对烛龙的解释,大致可分两类,其一,以烛龙为日,此古人之说;其二,以烛龙为北极光,此今人之说。北极光之说,显然是胡扯,北极光只有在高纬度地区才能看到,古代中原之人安从知晓,莫非我们的祖先也曾像金大侠笔下的张无忌一样乘着冰山到过“穷发之北”吗?
但太阳说也靠不住,因为《天问》说“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烛龙明明是在被阳光遗忘的角落。
    我认为,烛龙的原型应是古天文学中的苍龙之宿,龙星是古人纪时令、趣农时所共瞻,因其逶迤于天际,故以“龙”命之。《海经》称烛龙“视为昼、瞑为夜”,此或反映了苍龙之宿谐日出、没的现象;称烛龙“风雨是谒”则反映了古人以龙星作为物候标志的习俗;称其色“赤”,正是龙星的颜色,因龙星色赤,故古人又称之为大火。
    不过,以烛龙为龙星,有一点却不好解释,就是苍龙之宿在古天文坐标体系中是安排在东方的(东方苍龙,南方朱鸟,西方白虎,北方玄武),《海经》古图何以把它画在西北隅?对此,在下百思不得其解,也正是这一点,让我对这一说法尚存疑虑,因此也不敢造次写入研究报告中。

    二、关于十时制计时法与纬度的关系,也许是我的文章中叙述的不明白,一致吴兄疑惑。这里我是引用的别人研究成果(阎林山等在《论我国的百刻计时制》,载《科技史文集(6)》,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其意思并不是说只有在北纬37度左右才能使用十时制,而是说,由古代典籍中关于十时制的记载可以大致推算出这一时值使用的纬度。因为在一年中,昼、夜长度之比是变动不居的,冬至昼短至、夜长至,夏至昼长至、夜短至,而地球上的不同纬度在同一个日期的昼夜长度之比又是不同的,比如说,夏至之日,赤道上的昼、夜长度是相同的,而北极上则只有白昼、没有黑夜(极昼),因此,根据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十时制计时法冬至(或夏至)之日的昼、夜长度之比,就能推算出施行这一时值的纬度,上引文就是根据这一思路计算出中国十时制计时法是北纬37度左右观测的结果。

    三、在下研究《山海经》的初衷,其实也和吴兄一样,不过是为了搞清楚这本书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并没有“用里面的记载为神话中的人物排世次”的意思,不过,搞清了《山海经》的本来面目,说不定真能够为神话英雄排坐次提供一些可靠的史料依据,则又另当别论。

    四、至于《山海经》研究的参考书,在下喜欢的,吴兄不一定喜欢,反之亦然,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此,我把自己研究报告后面的参考书目和台湾几位学者的博士、硕士论文后面所附的参考书目贴在下面,请吴兄自己捡择吧。不过,说老实话,鄙意以为海内外关于《山海经》的研究专著,说到点子上的真不多,我最佩服清人陈逢衡的《山海经汇说》和吕子方先生的《读山海经札记》,但这两本书却似乎都默默无闻,这种学术史上的“失踪者”现象,深堪玩味。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3-7-22 17:0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7-22 17: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刘宗迪博士后研究报告《山海经文化渊源考》
主要参考书目

郭璞:《山海经传》,中华书局《古逸丛书三编》影印北京图书馆藏淳熙庚子(七年)跋刊本。
杨慎:《山海经补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扫叶山房《百子全书》本,1998年。
王崇庆:《山海经释义》,明万历47年刻本。
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康熙6年崇文书院刻本。
王绂:《山海经存》,汪双池先生丛书本
毕沅:《山海经新校正》,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书局《二十二子》本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巴蜀书社影印上海还读楼校刊本。
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求恕斋刊本。
陈逢衡:《山海经汇说》,道光25年刻本。
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2年。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世界书局本。
《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浙江书局本。
《史记》、《汉书》、《后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武英殿《二十五史》本。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中华书局,1987年。
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中华书局,1984年。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中华书局,1986年。
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中华书局,1989年。
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4年。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
韦昭:《国语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书店影印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
孙诒让:《墨子闲诂》,上海书局影印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
颜昌嶢:《管子校释》,岳麓书社,1996年。
郭沫若:《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历史卷》,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
陆佃注:《鹖冠子》,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扫叶山房《百子全书》本,1998年。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朱熹:《楚辞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黄怀信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孙诒让:《周礼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郭璞注:《穆天子传》,岳麓书社,1992年。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中华书局,1983年。
王筠:《夏小正正义》,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25年。
赵爽注,甄鸾重述,李淳风注释:《周髀算经》,附李籍:《周髀音义》,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南陵徐氏积学斋明刊本,1990年。
陈寿祺辑校:《尚书大传》,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民国26年。
钱宝琮校:《周髀算经》,《算经十书》之一,中华书局,1963年。
江晓原注:《周髀算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
古斌等:《黄帝四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钱塘:《淮南天文训补注》,中华书局本《淮南鸿烈集解》附录,1989年。
郭守敬:《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陈立:《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成都古籍书店影印世界书局本,1990年。
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
蔡邕:《蔡中郎文集》,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25年。
周生春:《吴越春秋集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东方朔(托名):《神异经》,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扫叶山房《百子全书》本,1998年。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本。
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97年。
缪启愉:《四民月令辑释》,农业出版社,1981年。
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
方诗铭等:《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杜台卿:《玉烛宝典》,《古逸从书》本。
李淳风:《乙巳占》,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
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四库全书》本。
陈直:《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萧吉:《五行大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苏颂:《新仪象法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2001年。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光绪9年嫏嬛馆补校刻本。

王应麟:《困学纪闻》,商务印书馆,
谭其骧编:《清人文集地理类汇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汪中:《述学》,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民国25年。
戴震:《戴震全集》,第一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年。
戴震:《戴震全集》,第六卷,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惠栋:《明堂大道录》,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影印《经训堂丛书》本,民国26年。
凌廷堪:《校礼堂文集》,中华书局,1998年。
俞正燮:《癸巳类稿》,清光绪5年会稽章氏刻本。
俞正燮:《癸巳类稿》,清道光16年求日益斋刻本。
俞樾:《诸子平议•补录》,中华书局,1956年。
王国维:《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6年。
沈曾植:《海日楼札丛》,钱仲联辑,中华书局,1962年。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吕思勉:《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蒙文通:《古地甄微》,巴蜀书社,1986年。
蒙文通:《古史甄微》,巴蜀书社,1999年。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中华书局,1985年。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载《古史辨》,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年。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载《古史辩》,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载《古史辩》,第7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顾颉刚、杨向奎:《三皇考》,载《古史辩》,第7册(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顾颉刚:《昆仑传说与羌戎文化》,载《古史辨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姜亮夫:《古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载《古史辨》,第7册(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饶宗颐:《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饶宗颐:《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李学勤:《简帛佚藉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刘起釪:《古史续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刘蔚华等:《稷下学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张秉楠:《稷下钩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白奚:《稷下学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
艾兰等:《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与阴阳五行说探源》,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竺可桢:《竺可桢文集》,科学出版社,1979年。
竺可桢:《物候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章鸿钊:《中国古历析疑》,科学出版社,1958年。
钱宝琮:《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1983年。
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郑文光:《中国天文学源流》,科学出版社,1979年。
陈久金、卢莲蓉:《中国节庆及其起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
吕子方:《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学林出版社,1989年。
江晓原:《星占学与传统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江晓原:《天学真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中国天文学史文集》,科学出版社。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天学,科学出版社,1975年。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地学,科学出版社,1976年。
唐锡仁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
董恺忱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
宋鸿德等:《中国古代测绘史话》,测绘出版社,1993年。
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
谢世俊:《中国古代气象史稿》,重庆出版社,1992年。
林之光:《中国气候》,气象出版社,1987年。
张家诚:《中国气候总论》,气象出版社,1991年。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
郑德坤:《中国历史地理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王庸:《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影印)。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
戴念祖:《朱载堉:明代的科学和艺术巨星》,人民出版社,1986年。

陈久金:《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丛书•天文历法卷》,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
陈久金、卢央、刘尧汉:《彝族天文学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刘尧汉、卢央:《文明中国的彝族太阳历》,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罗家修:《古今彝历考》,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
王天玺:《宇宙源流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彝族源流》,第五、六、七、八卷,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西南夷志》,第三、四卷,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
郭沫若:《卜辞通纂》,科学出版社,1983年。
温少峰、袁庭栋:《殷墟卜辞研究—科学技术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
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出土文献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马王堆汉墓帛书(壹)•〈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文物出版社,1980年
《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
张永山等编:《胡厚宣先生纪念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研究》,中华书局,1985年。
李零:《中国方术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
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

顾颉刚:《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钟敬文:《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钟敬文:《钟敬文文集•民俗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钟敬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茅盾:《神话研究》,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
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龙门书局,1961年。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科学出版社,1960年。
詹鄞鑫:《神灵与祭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袁珂:《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
袁珂:《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1年。
袁珂:《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
袁珂:《袁珂神话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
萧兵:《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马昌仪编:《中国神话学论文选萃》,中国广播出版社,1994年。
王孝廉:《岭云关雪:民族神话论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
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中华书局,1993年。
伊藤清司:《中国古代文化与日本》,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白庚胜:《东巴神话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东方出版社,1996年。
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曾昭燏等:《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出版,1965年。
山东省博物馆:《山东汉画像石选集》,齐鲁书社,1982年。
崔忠清:《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齐鲁书社,2001年。
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石》,上海美术出版社,1987年。
高文:《四川汉代石棺画像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罗二虎:《汉代画像石棺》,巴蜀书社,2002年。
闪修山等:《南阳画像石》,河南美术出版社,1989年。
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1990年。
高凇:《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形象》,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小川琢治:《〈山海经〉考》,载江侠庵:《先秦经籍考》,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1990年。
凌纯声:《〈山海经〉新论》,东文文化供应社影印,台北,1970年。
史景成:《〈山海经〉新证》,《书目季刊》,第三卷,第十二期。
伊藤清司:《〈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刘晔原译,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90年。
常征:《〈山海经〉管窥》,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
徐显之:《〈山海经〉探源》,武汉出版社,1991年。
喻权中:《中国上古文化的新大陆—〈山海经•海外经〉考》,
李丰懋:《神话的故乡—〈山海经〉》,三环出版社,1992年。
张岩:《〈山海经〉与古代社会》,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
王善才:《〈山海经〉与中华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山海经〉新探》,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发表于 2003-7-22 17: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論文名稱: 《山海經》神話思維研究

研究生: 邱宜文  
指導教授: 傅錫壬  
學位類別: 博士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山海經》類
袁 珂  《山海經校註》 台北里仁出版社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
袁 珂  《山海經校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一月
傅錫壬  《白話山海經》 台北文化圖書公司 民國八十年一月
凌純聲編 《山海經新論》(北京大學民俗叢書142) 台北東方書局 民國五十九年
杜而未  《山海經神話系統》 台北學生書局 民國六十年
李豐楙  《神話的故鄉││山海經》 台北時報文化公司 民國八十七年
二、古籍類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四十九年一月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四十九年一月
《爾雅》(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四十九年一月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四十九年一月
《孟子》(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四十九年一月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四十九年一月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四十九年一月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四十九年一月
《國語》 台北九思出版社 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
《史記》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年九月
《漢書》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年九月
《晉書》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年九月
《隋書》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年九月
《舊唐書》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年九月
《新唐書》 台北鼎文書局 民國七十年九月
晉‧王弼注  《老子 帛書老子》 台北學海出版社 民國七十八年九月
清‧郭慶藩  《莊子集釋》 台北天工書局 民國七十八年九月
清‧王先慎  《韓非子集解》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國七十二年六月
清‧陳奇猷  《呂氏春秋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 民國七十七年八月
漢‧劉 安  《淮南子》(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 台北世界書局 民國六十一年十月
漢‧王 充  《論衡》(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 台北世界書局 民國六十一年十月
漢‧許 慎  《說文解字》 台北書銘出版社 民國七十五年九月
三、專著(依作者姓氏筆劃少多為序)
江林昌  《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太陽循環文化揭祕》 山東齊魯書
社 一九九八年五月
杜而未  《昆侖文化與不死觀念》 台北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何星亮  《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 上海三聯書店 一九九二年五月
茅 盾  《神話研究》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四月
凌純聲編 《山海經新論》(北京大學民俗學會民俗叢書142)1933~1936 台北東方文化
書局 民國四十年
袁 珂  《中國神話通論》 四川巴蜀書社 一九九三年四月
袁 珂  《袁珂神話論集》 四川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九月
陸思賢  《神話考古》 北京文物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葉舒憲  《英雄與太陽──中國上古史詩的原型重構》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一九
九一年七月
葉舒憲  《中國神話哲學》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三月
聞一多  《神話與詩》 台中藍燈書局 民國六十四年九月
趙國華  《生殖崇拜文化論》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趙霈霖  《先秦神話思想史論》 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蕭 兵  《楚辭的文化破譯》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十一月
蕭登福  《易經新譯》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九十年二月
潛明茲  《中國神話學》 寧夏人民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五月
關永中  《神話與時間》 臺灣書局 民國八十六年三月
蘇雪林  《崑崙之謎》 中央文物供應社 民國四十五年
蘇雪林  《屈原與九歌》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
O.A沃爾  《性與性崇拜》 翟勝德等譯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三月
弗雷澤  《金枝》 汪培基譯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一九九四年四月
列 維‧布留爾  《原始思維》 丁由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一九八七年一月
金尼斯  《希臘神話》 趙震譯 台北志文出版社 民國八十年四月
恩斯特‧卡西爾  《人論》 台北結構群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
恩斯特‧卡西爾  《神話思維》 黃龍保、周振選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一九
九二年三月
涂爾幹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芮傳明、趙學元譯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一九九二
年九月
榮 格  《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 鴻鈞譯 台北結構群 一九九○年九月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少多為序)
  (一)博碩士論文
李仁澤  《山海經神話研究》 師大國文碩士論文 民國七十五年五月
蔡學民  《山海經的歷史地理區域重塑》 師大地理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七年六月
羅相珍  《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 台大中文碩士論文 民國八十二年
六月
  (二)期刊論文
王孝廉  〈死與再生〉 《古典文學》第七集 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
王鐘陵  〈我國神話中的時空觀〉 《文藝研究》 一九八四年第一期
史景成  〈山海經新證〉 《書目季刊》第三卷第一、二期 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
李豐楙  〈山經靈異動物之研究〉 《中華學苑》二四、二五期合刊 民國七十年九月
李豐楙  〈不死的探求〉 《中外文學》第十五卷第五期 民國七十五年十月
李豐楙  〈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 《中
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期 民國八十三年三月
屈育德  〈日月神話初探〉 《民間文學論壇》 一九八六年第五期
周 明  〈論上古冥界神話〉 《民間文學論壇》總三一期 一九八八年第二期,三月
金祖孟  〈山海經中的渾天說〉 《歷史地理》第八輯
高平子  〈中國人的宇宙觀念〉 《大陸雜誌特刊》 民國四十一年七月
袁行霈  〈山海經初探〉 《中華文史論叢》 一九七九年第三輯
孫致中  〈山海經怪物試解〉 《遼寧大學學報》總八四期 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袁 珂  〈論山海經的神話性質〉 《思想戰線》(雲南大學學報) 一九八九年五月
焦國標  〈山海經空間之謎解析〉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 一九九三年二月
陸侃如  〈山海經考證〉 《新月》第一卷第五號 一九二八年七月
傅錫壬  〈楚辭天問篇與山海經比較研究〉 《淡江學報》 民國五十八年十一月
傅錫壬  〈山海經研究〉 《淡江學報》 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
蒙文通  〈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 《中華文史論叢》第一輯 一九六
二年八月
樂蘅軍  〈中國原始變形神話初探〉 載《從比較神話到文學》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民國七十七年八月
魯 迅  〈神話與傳說〉 載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粹》上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二月
蔡振豐  〈山海經所隱含的神話結構試論〉 《中國文學研究》第八期 民國八十三年
五月
駱水玉  〈聖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 《漢學研究》第十七卷第一期 民
國八十八年六月
顧頡剛  〈山海經中的崑崙區〉 《中國社會科學》第一期 一九八二年
发表于 2003-7-22 17: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論文名稱: 《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
研究生: 陳逸根 Chen I Gen
指導教授: 陳器文  
學位類別: 碩士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專書
一、 經史子集類及民國以前著述
《毛詩注疏》,四部備要本經部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周易注疏》,四部備要本經部第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禮記注疏》,四部備要本經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清嘉慶乙亥年孫氏治城山館自刻本(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1)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四部備要本經部第八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郝懿行:《爾雅郭注義疏》,陸氏木犀香館刊本(濟南,山東書社,1992)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出版社,1994)
(梁)顧野王:《玉篇》,四部備要本經部第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
(清)朱右曾輯錄、(民國)王國維校補:《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台北,世界書局,1967)
(清)朱又曾:《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1967)
(宋)羅泌:《路史》,四部備要本史部第四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漢)宋衷注、(清)張澍粹集補注:《世本》,叢書集成初編排印二酉堂叢書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叢書集成初編排印指海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三國吳)韋昭注:《國語》,清嘉慶讀未見書齋重雕天聖明道本(台北,世界書局,1967)
(唐)孔穎達等撰:《春秋左傳正義》,宋慶元六年紹興府刻宋元遞修本(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3)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1993)
(漢)班固:《漢書》,四部備要本史部第十六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范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晉)郭璞:《山海經圖讚》,百部叢書集成影印祕冊彙函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台北,漢京出版社,1983)
(明)楊慎:《山海經補注》,百部叢書集成影印藝海珠塵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8)
(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台北,新興書局,1962)
(清)汪紱:《山海經存》,清光緒二十一年梅立雪齋石刻本,嚴靈峰無求備齋諸子文庫輯
(後魏)酈道元:《水經注》,四部備要本史部第四十七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孫詒讓:《墨子間詁》(上海,上海書店,1992)
(清)王先謙撰、(民國)劉武補正:《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99)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清光緒十七年王氏家刻本(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4)
《管子》,四部備要本子部第五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朱熹:《四書集註讀本》(台南,大孚書局,1992)
(漢)高誘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1992)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利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四部備要本子部第五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漢)王充:《論衡》,四部備要本子部第五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朱熹:《楚辭集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天工書局,1989)
(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四部叢刊本(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晉)張華:《博物志》,四部備要本子部第六十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明)董斯張:《廣博物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東漢)應邵撰、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晉)王嘉:《拾遺紀》,百部叢書集成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四部備要本集部第九十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
(明)胡應麟:《四部正偽》(台北,華聯出版社,1968)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四部備要本子部第六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袁枚:《子不語》,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二編)》(台北,新興書局編,1988)
(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收於《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八編)》(台北,新興書局編,1988)
(清)俞樾:《諸子平議》(台北,世界書局,1973)
(清)孫詒讓:《札迻》(北京,中華書局,1989)
(清)吳大澂:《字說》(台北,藝文印書館據光緒十九年思賢講社重雕本影印)
二、 民國以後專著(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丁振宗:《破解《山海經》-古中國的X檔案》(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1)
(日)大林太良:《神話學入門》,林相泰等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
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
王小盾:《原始信仰與中國古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王國維:《觀堂集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9)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收於《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上)》(台北,時報出版社,1987)
王孝廉:《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中國的神話世界(下)》,(台北,時報出版社,1992)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王德毅編:《中國歷代名人年譜總目》(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日)白川靜:《中國神話》,王孝廉譯(台北,長安出版社,1991)
玄珠等著:《神話三家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古添洪、陳慧樺編著:《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
史宗主編、金澤等譯:《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符號.神話.文化》(Symbol,Myth,and Culture)(台北,結構群出版社,1990)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神話思維》(Mythical Though),黃龍保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國家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State),范進等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人論》(An Essay On Man),甘陽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
(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語言與神話》(Sprache und Mythas),于曉等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
(澳)加里.特朗普(Garry Trompf):《宗教起源探索》(In Search Of Origins),孫善玲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印順:《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英)弗雷澤(J.G.Frazer):《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下)》(The Golden  Bough),汪培基譯(台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聯合出版,1991)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法)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 The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楊素娥譯(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
(法)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楊儒賓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
(法)列維.布留爾(Lévy-Brühl):《原始思維》(Primitive Mentality),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法)李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野性的思維》(La Pensee  Sauvage),李幼蒸譯(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
李玄伯:《中國古代社會新研》(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台北,華岡出版社,1977)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
扶永發:《神州的發現-《山海經》地理考》(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8)
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上、下)》(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台北,學生書局,1976)
何新:《諸神的起源》(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冷德熙:《超越神話— 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美)阿蘭.鄧迪斯編(Alan Dundes):《西方神話學論文選》,朝戈金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9)
(德)施密特(Schmidt William):《原始宗教與神話》,蕭師毅等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影印本)
(美)保羅.田力克(Paul Tillich):《信仰的動力》(Dynamics Of Faith),魯燕萍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
(法)倍松:《圖騰主義》(Totémisme),胡愈之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法)涂爾幹(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渠東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法)涂爾幹、莫斯(Emile Durkheim 、Marcel Mauss):《原始分類》(Primitive  Classification),汲吉吉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英)泰勒(E.B.Tylor):《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連樹聲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
(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巫術、科學與宗教》(Magic,Science  and Religion),朱岑樓譯(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社,1996)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袁珂:《古神話選釋》(台北,長安出版社,1982)
袁珂:《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7)
袁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出版社,1991)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出版社,1995)
袁珂:《中國神話大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台北,里仁出版社,1999)
徐顯之:《山海經探原》(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
凌純聲等著:《山海經新論》(北京大學民俗叢書第八輯第142號,台北,東方文物供應社印行,1951)
高去尋、王以中等著:《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74)
(英)莫里斯(Brian Morris):《宗教人類學導讀》(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Religion /An Introductory Text),張慧端譯(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
(蘇)葉.莫.梅列金斯基(Eleazer Moiseyevich Meleminskii):《神話的詩學》,魏慶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許倬雲:《西周史》(北京,三聯書店,2001)
黃彰健:《中國遠古史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九十七,1996)
陳炳良:《神話、禮儀、文學》(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
陳履生:《神畫主神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器文師:《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高雄,麗文出版社,2001)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6)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商承祚編、羅振玉考釋:《殷虛文字類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
國光紅:《九歌考釋》(濟南,齊魯書社,1999)
(日)森安太郎:《黃帝的傳說-中國古代神話研究》,王孝廉譯(台北,時報出版社,1988)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喻權中:《中國上古文化的新大陸-《山海經.海外經》考》(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雷漢卿:《《說文》「示」部字與神靈祭祀考》(成都,巴蜀書社,2000)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3)
(德)奧托(Rudolf Otto):《論神聖》(The Idea Of The Holy),成窮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聞一多:《神話與詩》(台北,里仁書局,1993)
聞一多:《古典新義》(台北,里仁書局,1996)
鄭德坤:《中國歷史地理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台灣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載《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出版社,1994)
謝巍編:《中國歷代人物年譜考錄》(北京,中華書局,1992)
蕭兵:《黑馬-中國民俗神話學文集》(台北,時報出版社,1991)
蘇雪林:《屈賦論叢》(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
(英)懷德海(A.N.Whitehead):《宗教的創生》(Religion In The Making),蔡坤鴻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
衛聚賢:《古史研究》第二集(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顧頡剛等著:《古史辨》(全七冊)(台北,明倫出版社)
貳、期刊論文(按出版先後次序排列)
李仁澤:《山海經神話研究》,民國七十五年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相珍:《山海經自然神話分類及原始思維初探》,民國八十二年台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載《古史辨》第七冊上編(台北,明倫出版社)
陸侃如:〈論山海經的著作時代〉,載《新月》第1卷第5號,1928年7月
瞿兌之:〈釋巫〉,載《燕京學報》1930年第7期
何觀洲:〈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載《燕京學報》1930年第7期
吳日含:〈山海經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統〉,載《史學年報》1931年第1卷第3期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載《燕京學報》1936年第20期
芮逸夫:〈苗族的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的傳說〉,原載《人類學集刊》1938年第1卷第1期
,今收於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孫作雲:〈中國古代鳥氏族諸酋長考〉,原載《中國學報》1945年第3卷第3期,今收於杜
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上)》(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
歐纈芳:〈山海經校證〉,載《文史哲學報》第11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2
年9月)
張光直:〈商周神話與美術中所見人與動物關係之演變〉,原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63年第16期,今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載《中華文史論叢》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月)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鳥圖騰的遺跡〉,載《歷史論叢》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凌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載《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2期(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6年)
衛惠林:〈中國古代圖騰制度範疇〉,載《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5期(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68年)
史景成:〈山海經新證〉,載高去尋、王以中等著:《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74)
王以中:〈山海經圖與職貢圖〉,載高去尋、王以中等著:《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74)
賀次君:〈『山海經圖與職貢圖』的討論〉,載高去尋、王以中等著:《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74)
小川琢治:〈山海經考〉,載《先秦經籍考(下)》(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
傅錫壬:〈山海經研究〉,載《淡江學報》第14期(台北,淡江大學,1975年12月)
張光直:〈從夏商周三代考古論三代關係與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原載《屈萬里先生七
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1978),今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于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載《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
袁行霈:〈山海經初探〉,載《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3輯(總第十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傅斯年:〈夷夏東西說〉,載《傅斯年全集(三)》(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
蘇雪林:〈崑崙之謎〉,載《屈賦論叢》(台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
張光直:〈商周青銅器上的動物紋樣〉,原載《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2期,今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曹錦炎:〈論卜辭中的示〉,載《吉林大學研究生論文集刊》1983年第1輯
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載《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葉幼明:〈鯀罪辨一兼論《山海經》與古代部族戰爭的關係〉,載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
張明華:〈燭龍和北極光〉,載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
袁珂:〈《山海經》蓋「古之巫書」試探〉,載中國山海經學術討論會編:《山海經新探》(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1986)
袁珂:〈山海經寫作的時地及篇目考〉,載《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7)
侯迺慧:〈從山海經的神狀蠡測鳥和蛇的象徵及其轉化關係〉,載《中外文學》第15卷第9期(1987年2月號)
張光直:〈商代的巫與巫術〉,發表於1987年安陽舉行之「中國殷商文化研討會」,今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閰雲翔:〈試論龍的研究〉,原載《九洲學刊》(香港),1988年第2卷第2期,今收於載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張光直:〈濮陽三蹻與中國古代美術上的人獸母題〉,原載《文物》1988年第11期,今收於《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
劉敦愿:〈神聖性的腸道-從台江苗繡談到大波那銅棺圖像〉,原載《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第2期,今收於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吳榮曾:〈戰國漢代的「操蛇神怪」及其有關神話迷信的變異〉,原載《文物》1989年第10期,今收於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程決:〈山海經動植物名詞形義不一致現象分析〉,載《淮陰師專學報》第十六卷,1994年第1期
李豐楙:〈先秦變化神話的結構性意義-一個「常與非常」觀點的考察〉,載《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期(南港,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3月)
蔡哲茂:〈燭龍神話的研究〉,載《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六十八期(上冊)(台北,政治大學,1994年3月)
蔡振豐:〈山海經所隱含的神話結構試論〉,載《中國文學研究》第八期(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4年5月)
李盛銓:〈五藏山經“華山貢道”簡釋〉,載《中華文化論壇》,1995年第1期
胡遠鵬、楊卓:〈山海經研究的新突破〉,載《長沙水電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第2 期
浦忠成:〈神話中之變形〉,載《花蓮師院學報》第5期(花蓮,花蓮師院,1995年6月)
鄭慧如:〈奔月神話考〉,載《逢甲中文學報》第四期,(1996年9月)
趙沛霖:〈中國神話的分類與山海經的文獻價值〉,載《文藝研究》1997年第1期
胡遠鵬:〈論現階段山海經研究〉,載《淮陰師專學報》第19卷,1997年第2期
李道和:〈釋巫〉,載《民間文學論壇》1997年第3期
程決:〈山海經考辨〉,載《淮陰師專學報》第19卷,1997年第4期
蕭兵:〈山海經的樂園情結〉,載《淮陰師專學報》第19卷,1997年第4期
王寧:〈海經的作者及記述的地理與時代〉,載《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年第5期
彭毅:〈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載《文史哲學報》第46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97年6月)
朱玲玲:〈從郭璞《山海經圖贊》說山海經「圖」的性質〉,載《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3期
賈文毓:〈「羿射十日」的真相〉,載《中國文化月刊》第220期(1998年7月)
駱水玉:〈聖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載《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1999年6月)
胡萬川:〈嫦娥奔月神話源流〉,載《歷史月刊》(1999年9月)
王紅旗:〈五藏山經時代的預測活動〉,載《文史雜誌》2000年第1期
王寧:〈五藏山經記述的地域及作者新探〉,載《管子學刊》,2000年第3期
葉舒憲:〈“大荒”意象的文化分析-《山海經.荒經》的觀念背景〉,載《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4期第37卷
楊采華:〈山海經與中國玉器時代信史〉,載《青海師專學報(社科版)》,2000年第5期
常金倉:〈山海經與戰國時期的造神運動〉,載《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
沈海波:〈略論《山海經圖》的流傳情況〉,載《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5期(2000年10月)
金榮權:〈山海經研究兩千年述評〉,載《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第20卷第4期(2000年10月)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第5期(台北,故鄉出版社,2001年10月號)
发表于 2003-7-22 17: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論文名稱: 西王母神話仙話演變之研究

研究生: 黃才容  
指導教授: 曾永義教授  
學位類別: 碩士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壹、 專書部分
一、 古代典籍
《大戴禮記》   《文淵閣四庫全書》
《禮記注疏》 同上
《爾雅注疏》 同上
《呂氏春秋》 同上
《新書》     同上
《論衡》     同上
《新語》     同上
《鹽鐵論》 同上
《中論》     同上
《列子集釋》 同上
《列仙傳》 同上
《尚書大傳》 同上
《抱朴子》 同上
《洛陽伽藍記》 同上
《述異記》 同上
《神異經》 同上
《搜神後記》 同上
《漢武內傳》 同上
《山海經校注》 袁珂校注 台北里仁 民國84年
《山帶閣楚辭補注》 蔣驥 台北長安 民國80年
《荀子集解》 王先謙 台北藝文 民國66年
《史記會注考證》 瀧川龜太郎 台北文史哲 民國82年
《春秋左傳正義》 十三經注疏 藝文印書館影印阮元刊本
《古本竹書紀年輯證》
《全唐詩》 台北明倫 民國60年
《全唐文》 台北匯文 民國50年
《全宋詩》 北京北大 1991-1998
《漢書》     二十五史 中華書局
《後漢書》  同上
《尚書》 《四庫叢刊本》
《國語》 《四庫叢刊本》
《吳越春秋》 《四庫叢刊初編》上海書店 1989年
《易林》 焦延壽 台北中華 民國73年
《太平御覽》 李昉 台北新興 民國51年
《墉城集仙錄》 杜光庭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世本》八種 張澍等輯注 西南 民國73年
《莊子集釋》 郭慶藩編 台北華正 民國80年
《淮南子》 高誘注 上海書店 1986年
《重修緯書集成》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
《風俗通》 王利器校注 北京中華 1981年
《博物志》 張華 台灣中華 民國55年
《漢武故事》 《古小說鉤沉》
《水經注疏》
《敦煌變文集新書》 潘重規 文化大學中文所 民國73年
《全明雜劇》 陳萬鼐編 台北鼎文 民國68年
《輟耕錄》 陶宗儀 台北世界 民國52年
二、 近人著述
《神話與中國古代文化的縮影》  郭精銳著 廣州花城 1993年
《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下編 馬昌儀編 中國廣播電視 1995年
《上古神話縱橫談》 馮天瑜著 上海文藝 1983年
《中國神話研究ABC》 茅 盾著 上海世界 1929年
《神話雜論》 茅 盾著 上海世界書局 1929年
《神話與民族精神》 謝選駿著 山東文藝 1987年
《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 王 青著
《神話學ABC》 謝六逸著 上海世界 1928年
《文化人類學》 林惠祥著 台灣商務 1981年
《神話論》 林惠祥著 台灣商務 1995年
《中國的神話與傳說》 王孝廉著 台北聯經 民國66年
《中國的神話世界》上、下 王孝廉著 台北聯經 民國81年
《古神話選釋》 袁 珂著 台北長安 民國75年
《中國神話傳說》 袁 珂著 台北駱駝 民國76年
《神話故事新編》 袁 珂著 北京青年 1963年
《神話論文集》 袁 珂著 台北漢京 民國76年
《古神話選釋》 袁 珂著 台北長安 民國71年
《中國神話史》 袁 珂著 時報文化 民國80年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 丁 山著 上海文藝 1988年
《中國神話學》 潛明茲著 寧夏人民 1994年
《神話學的歷程》 潛明茲著 北方文藝 1989年
《中國古典神話流變論考》 張振犁著 上海文藝 1991年
《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 鍾敬文著 上海文藝 1982年
《諸神的起源》 何新著 台北木鐸 民國85年
《中國神話研究》 譚達先著 台北木鐸 民國72年
《中國創世神話》 陶陽、鍾秀著 上海人民 1989年
《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 潛明茲著 台灣商務 1993年
《中國古代神話與史實》 朱芳圃著 中州書畫社 1992年
《神話與詩》 聞一多著
《中國青銅時代》 張光直著 台北聯經 民國76年
《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 張光直著 台北聯經 民國79年
《昆侖與西王母》 台北天一 1991年
《穆天子傳西征講疏》 顧 實著 台灣商務 民國65年
《論漢代藝術中的西王母圖像》 李 淞著 湖南教育 2000年
《西王母信仰》 鄭志明主編 南華管理學院 民國86年
《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 王 青著 台北洪葉 民國87年
《漢鏡所反映的神話傳說與神仙思想》 張金儀著 故宮博物院 民國70年
《道教文學史》 詹石窗著
《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 李豐楙著 台北學生
《探求不死》 李豐楙著 台北九大 民國75年
《誤入與謫降》 李豐楙著 台北學生 民國85年
《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 劉守華著 台北文津 民國80年
《中國宗教思想史新頁》 饒宗頤著 北京大學 2000年
《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 郭素春著 台灣商務 民國91年
《道教神仙信仰研究》(上) 中華大道文化 民國89年
《中國民間諸神》 呂宗力、欒保群著 臺北學生 1991年
《神仙信仰與傳說》 甘春松著 人民大學 1992年
《魏晉神仙道教》 胡孚琛著 北京人民 1989
《道家與神仙》 周紹賢著 台灣中華 民國63年
《中國仙話研究》 羅永麟著 上海文藝 1993年
《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 梅新林著 上海三聯 1992年
《曉望洞天福地—中國的神仙與神仙信仰》 鄭土有著 陝西人民 1991年
《說俗文學》 曾師永義著 台北聯經 民國73年
《民間文學概論》 鍾敬文著 上海文藝 1990年
《中國民間文學》 鹿憶鹿著 台北里仁 民國88年
《牛郎織女研究》 洪淑苓著 台北學生 民國77年
《中國小說史略》 魯 迅著 台北明倫 民國58年
《主題學研究論文集》 陳鵬翔編 台北東大 民國72年
《道教傳說大觀》 祁連修、馮志華編 百花洲文藝 1999年
《中國仙話》 鄭土有、陳曉勤編 上海文藝 1988年
《中國民間故事全集》 陳慶浩、王秋桂編 台北遠流 民國78年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北京中國文聯 1992-
《民間文學詞典》 段寶林、祁連休主編 河北教育 1988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 中國大百科學書出版社 1988年
《中國民間文學大辭典》 姜彬主編 上海文藝 1992年
《中國神話傳說辭典》 袁 珂編 上海辭書 1984年
《歲時習俗研究資料彙編》 台北藝文 民國59年
《中國銅鏡圖典》 孔祥星編 北京文物 1992年
《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信立祥著 北京文物 2000年
《漢代畫像石》 吳曾德著 台北丹青 民國75年
《中國人的性格》 李亦園著 臺北桂冠 1994年
三、 外文譯著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 弗雷澤著,汪培基譯 桂冠圖書 民國80年
, The Wu Liang Shrine: The Ideology of Early Chinese Pictorial Art Wu hu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 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 北京中華 1993年
《原始思維》 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 台灣商務 2000年
《神話》 Campbell著、朱侃如譯 立緒 民國84年
《宇宙與歷史》 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 台北聯經 2000年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 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 台北桂冠 2001年
貳、 期刊論文
一、 單篇論著
〈仙話—神仙信仰的一個分枝〉 袁珂 《民間文藝季刊》 1988年第3期
〈古代神話的發展及其流傳演變〉 袁珂 《民間文學論壇》 1982年創刊號
〈從狹義神話到廣義神話〉 袁珂 《民間文學論壇》 1983年2月
〈神話的定義問題〉 松村武雄著、王孝廉編譯 《民俗曲藝》第27期 民國77年12月。
〈再論廣義神話〉 袁珂 《民間文學論壇》 1984年第3期
〈論仙話的形成與發展〉 張磊 《民間文藝季刊》 1986年第1期
〈質的區別—仙話與神話〉 鄭克宇 《民間文藝季刊》 1988年第4期
〈昆侖神話與蓬萊仙話〉 孫元璋 《民間文學論壇》 1989年第5期
〈中國古代神話仙話話的演變軌跡〉 鄭土有 《民間文學論壇》 1992年第1期
〈仙話:神仙信仰的文學〉 鄭土有 《中外文學》第19卷第7期 民國79年12月
〈神話研究趨勢綜論〉 鄭志明 《鵝湖月刊》第21卷第9期
〈西王母為東夷族刑神考〉 翁銀陶 《民間文學論壇》 1985年第1期
〈西王母考〉 朱芳圃 《開封師院學報》第二期 1957年
〈中亞羌種女王西王母—兼論華夏、羌戎與西域—中亞的血肉之情〉, 蕭兵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 1998年第1期
〈多面王母、王公與昆侖、方諸勝境—從古神話到六朝上清經派空間神話的考察〉 李豐楙 空間、地域與文化—中國文學與文化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 民國89年11月16-18日
〈諸神示象—《山海經》神話資料中的萬物靈跡〉 彭毅 《文史哲學報》46期 民國86年6月
〈西王母與周穆王〉 王孝廉 《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民國85年3月
〈失樂園—中國樂園神話探討之一〉 胡萬川 《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民國85年3月
〈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 李豐楙 《中外文學》173期 民國75年10月
〈服飾、服食與巫俗傳說〉 李豐楙 《古典文學》第三集(台北學生) 民國70年
〈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上), 鄭志明 《社會科學中國文化》第2期 民國82年7月
〈山海經的神話思維〉(下), 鄭志明 《社會科學中國文化》第3期 民國82年10月
〈古文字中的商周祭祀〉 陳夢家 《燕京學報》第十九期
〈崑崙、登天與巫俗傳統—楚辭巫系文學論之二〉 李豐楙 《第二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民國83年5月
〈聖域與沃土—《山海經》中的樂土神話〉 駱水玉 《漢學研究》第17卷第1期 民國88年6月
〈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 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2分 民國84年6月
〈中國的地方傳說〉 鍾敬文 《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第十七冊
〈西王母原像—中國古代神話地母神研究〉 《史學》第56卷第3號 1986年〈昆侖山 昇仙圖〉 曾布川寬 《東方學報˙京都》第51冊 1979年
〈神仙思想之始源初探〉 江寶釵 《中國文化復興月刊》第213期 民國74年12月
〈老莊與神仙思想關係之研究〉 江寶釵 《中國文化復興月刊》第207期 民國74年6月
〈中國原始變形神話試探〉 樂蘅軍 《從比較神話到文學》 民國77年
〈仙化現象:中國神靈的獨特演變規律〉 鄭土有 《思想戰線》 1991年第2期
二、 學位論文
《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 康韻梅 台大文史叢刊 民國83
《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 洪淑苓 台大文史叢刊 民國84年
《嫦娥神話形成演進及其意象之探究》 李文鈺 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國85年


发表于 2003-7-22 17: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刘先生提到的清人陈逢衡的《山海经汇说》,我只在《民俗研究》上见过赵宗福先生的介绍,查了一些图书馆,都未收藏此书,这或许也是罕有学者注意到此书的原因吧。不知刘先生能否示知此书的收藏情况?怎样才能借阅?恳望指点!
又所列参考书目中的“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2年”,应为1993年。
发表于 2003-7-22 18:29: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此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阅览室有藏,不知道其他图书馆有否。
发表于 2003-7-22 18: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巴蜀书社的袁珂校注,版权页上写的确是1993年版,谢谢指正。
此书的封面和扉页上都标明“巴蜀书社,一九九二年”,让我上了一当了。
发表于 2003-7-22 23: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刘宗迪 于 2003-7-22 18:29 写道:
此书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阅览室有藏,不知道其他图书馆有否。

非常感謝!
发表于 2003-8-7 21:43: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最近在帮导师整理神话学的资料,所以也得以知道一些,不过可惜的是导师给我的资料大多是零散的,所以我的发言也就零碎了一些,但是希望对吴兄有所帮助。
“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淮南子 地形篇》
钟山就是昆仑山,而章尾山又记做委羽山。尾古音yi,故尾——委羽乃一音之转。由此可见,章尾山实应作章、尾山。章山即钟山,而尾山即委羽山亦即羽山。
羽山在北方,它在《山海经》中又记做ao(这个字我打不出来,三点水旁,右边是拗的右边)山,亦即幽山,他是中国神话中除了昆仑山之外的又一座著名的死神之山。
《楚辞 大招》中说“魂乎无北,北有寒山,zhuo(这个字是卓加一个走之旁)龙赤色(“赤色”是一个字,但是我打不出来)只。代水不可涉,深不可测只。天白皓皓,寒凝凝只。魂乎无往,盈北极只”
诗中的zhuo龙,就是讲烛龙(两个字是同音通假)屈原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也正好似大地的最“北极”的景色。
《文选 烛赋》“六龙衔烛于北极”,这也可以认定烛龙存在于北极区。
下面还应该是更有价值的文献和见解,但是我的导师给我所整理的资料也是到此为止了。很可惜


以我所见,如果是研究照明史,既然都已经涉及到了烛龙,那么不妨向更加广阔的地方去看一看,比如,月神,常仪,日神,常羲……与光线、光明有关的神话和神。
发表于 2004-10-10 13: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哈哈哈,还好,你们都没有发现烛龙的真相,这我就放心了。看来你们根本就没有看破山海经!
发表于 2004-10-21 17: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
《广物博记》引《五运历年记》云:‘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袁珂认为烛龙神格与盘古相似,为盘古元型之一。
楼上先生不语则罢,何必口出狂言,徒显浅陋。
发表于 2004-12-26 18: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为什么山海经不能讲北极?

就因为古人靠步行吗?


发表于 2005-3-23 19: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donghaisi 于 2004-10-10 13:31 写道:
哈哈哈,还好,你们都没有发现烛龙的真相,这我就放心了。看来你们根本就没有看破山海经!


烛龙是不是盘古的原型,真正的创世神?
发表于 2005-3-23 23: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燭龍神話

不管是“视为昼,暝为夜”还是“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或许实际上都不是指的客体对象——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去想象一下人类造物的过程的话。
古代文献记载经过一层层的历史盘剥,到现在还能给我们留下什么呢?不如求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8 04: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