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01|回复: 1

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6 23: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康德的宗教观反映了一位哲学家在科学至上、理性至上的启蒙时代的处境中的宗教体验。他意识到现实中的宗教和教会与他的理想的差距,因而对它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不客气的批判。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康德的宗教观反映了一位哲学家在科学至上、理性至上的启蒙时代的处境中的宗教体验。一方面,他极力倡导理性的最高权威,坚持用理性及其需要来衡量一切;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理性自身的不足,意识到宗教信仰和教会在社会生活中的正面作用。一方面,他按照理性需要的标准设计了他心目中的宗教和教会;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现实中的宗教和教会与他的理想的差距,因而对它们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不客气的批判。

中译本导言
1793年第1版序言
第2版序言

论恶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
      附释
      一、论人的本性中的向善的原初禀赋
      二、论人的本性中趋恶的倾向
      三、人天生是恶的
      四、论人的本性中恶的起源
      总的附释:论重建向善的原初禀赋的力量
论善的原则与恶的原则围绕对人类的统治权所进行的斗争
      一、论善的原则关于对人的统治权的律法???
      二、论恶的原则在对人类的统治权上的律法要求和两种原则彼此之间的斗争
      总的附释
善的原则对恶的原则的胜利与上帝的国在地上的建立
      一、关于善的原则在尘世建立上帝的国时取得胜利的哲学观念
      二、关于在地球上逐步建立善的原则的统治的历史观念
      总的附释
论善的原则统治下的事奉和伪事奉,或论宗教与教权制
      一、论在一般的宗教中事奉上帝
      二、论在一种规章性的宗教中对上帝的伪事奉
      总的附释
附录    康德有关《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的书信
      致比斯特尔
      致神学院
      致司徒林
      致国王威廉二世(草稿)

8759197_b.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12-6 23:50: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来自:http://culchina.net/bbs/dv_rss.asp?s=xhtml&boardid=21&id=6264

基督教信仰的诠释典范--康德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与
黑格儿(G.W.Friedrich Hegel,1770-
1831)两位是横跨十八、十九世界的德国哲学家,虽然在近代西
方哲学史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但他们对现代诠释学的贡献,却
往往被视为乏善足陈。不过,假若诠释学最终探讨的,不单是解释的
问题,那康德与黑格尔的哲学,正是对人的理性与理解,作出十分重
要的疏解与界定。故在此有关理解的先设层面,现代诠释学便不断地
对康德与黑格尔二人,恢复重视与重溯(retrieval)。

康德与黑格尔二人虽然并没有直接建构一套诠释学理论,但他们
二人却不约而同地对西方基督教的信仰系统,作出十分独特的诠释。
这特别是指康德的《纯粹理性限度内的宗教》(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1793),以及黑格尔一生多次讲授的《宗教哲学论
稿》(Lectures on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1821-1831)。他们二人分别从
其个人思想的角度,对基督教传统作出深度的诠释,成为了西方思想
界的典范,深深地影响了西方宗教哲学日后的发展。

所以我们可以说,康德与黑格尔二人对现代诠释学并无「建构性
」的贡献,但他们却产生了「典范性」的作用,揭橥近代西方从系统
化与哲学化的角度,来理解与诠释基督教作为西方最重要宗教的传统
。故此,本专栏以他们二人作为探讨西方诠释神学的起点,是十分合
宜的。

宗教哲学家康德

康德与一七二四年出生于当时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卒于一八0四
年。这位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自己出生地,生活作息象时钟一样准确的
瘦小哲学教授,其连绵细密的思想却改变了整个近代西方哲学的面貌


康德一生的哲学体系,分别可由其三大批判与三大哲问来代表:
《纯粹理性批判》(一七八一)、《实践理性批判》(一七八八)与
《判断力批判》(一七九0)。而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结尾,他提
出了著名的三大哲问,来总结其哲学的整体关注:〖注1〗我能知道
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注2〗

第一条哲问主要是「知道」的问题,即是关于我们理性的本质、
原理与界限是什么,这些均可以说是「知识论」的问题,应由形而上
学来回答,而康德则主要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加以处理。

第二条哲问是「应该」的问题,即是关于道德的范围,这些问题
应由伦理学来回答。对康德来说,道德就是理性实践于生活行为中,
这主要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加以处理。

第三条哲问是「盼望」的问题,当我们作了应作之事后,我们可
以有何盼望,获得真正的幸福。康德认为人生的幸福既不可由理性来
证明,亦不能由道德来保证,我们只有设定公义的上帝,会对人不朽
的灵魂作出赏善罚恶的公平审判。故此种盼望具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性
,而康德亦认为这条问题应由宗教来回答。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形容上帝的存在、灵魂不朽与自由
为实践理性的「公设」(postulate)。人不能籍理性来证
明上帝存在,亦不能否定其存在,但这并不表示上帝即为无关痛痒之
事,人以理性实践善行,自然要求上帝的存在,这样人的道德生活才
可获得保障与满足〖注3〗。

因着此重将上帝与道德紧密关连的思想,康德常被后世的神学家
诟病为将宗教道德化,而其对上帝的道德论证,亦有时被视为另一种
对上帝存在的论证。事实上康德一方面抗拒理性主义的独断主张,妄
图将信仰约化为理性的玄思,另一方面他又要抵挡怀疑主义的狂飙,
挽狂澜于既倒。这种在夹缝中的挣扎,自然是吃力不讨好的,正如李
泽厚指出:「康德把宗教化为道德,但又把道德化为宗教;他反对传
统的宗教有神论,但又反对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他要求改革,但又害
怕革命」〖注4〗。故此,康德思想上的结论,总是带有妥协的阴影
,而这亦成为后世思想界继续探讨的伏线。

康德的上帝观

众所周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一举推翻了传统证明上
帝存在的三大论证:本体论、宇宙论与目的论。但事实上这并不代表
康德否定上帝的存在,康德所反对的,是僭越本分企图证明上帝存在
的独断理性。而这正是《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书名的本义:并非以理
性来妄作批判,反而是对纯粹的理性加以批判。

既然人类因着理性自身的限制,不能证明或否定上帝的存在,那
对上帝的信仰,除却其道德含义外,在理性上又有何价值?康德在此
提出了其著名的观念:以上帝的观念作为一种「限度的观念」(
limit concept)〖注5〗。康德指出关于上帝、灵魂
不朽与自由的观念,皆是超乎人类的经验,但同时又成为我们经验的
限度。正如「0」与「无穷」是超乎普通数字的常规,但又同时成为
数字系统的限度〖注6〗。故此,限度的观念是可以被想象,但却不
可以被知道,因为「制限者当与受制限者有别」〖注7〗,制限者与
受制限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我们无法从受制限者推论出制限者。
在此我们可以瞥见由齐克果(Sōren Kierkegaard
)以至巴特(Karl Barth)所倡导的神学原则:在上帝与
人之间,存在着本质上无限的差异〖注8〗。

但另一方面,上帝的观念又成为我们日常经验的限度,使我们的
人生得以有所指,康德又称此为纯粹理性的「统制性原理」(
regulative principle,牟宗三先生作「轨约
性原则」)〖注9〗,表明其协调我们人生经历,产生意义的作用。
康德以上帝为限度,可说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诠释教会的上帝观,其要
旨并非论证上帝的存在,而是以人有限的语言与经验,来尝试阐明上
帝与人的差异及关连。

《纯粹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如前所说,康德哲学批判的对象,并非宗教与道德,而是人类的
理性。康德从来没有反对基督教的信仰,他所致力抨击的,是建于妄
用与误用理性上的宗教信仰。故只有在经过批判的理性之后,我们才
可以对信仰产生真确与适当的了解,而这才可说是本书书名的本义。
本书书名并非要将宗教限于理性之内,而是尝试提出人应如何在适当
运用理性的情况下,产生对信仰的正确认识。

「『全世界都偃卧在邪恶里面』(参约壹五19),这是有史以
来的一句悲诉,其早远可比更古昔的艺术、诗歌;不,实在直可比之
最老早的原始神话。」〖注10〗

康德在《理性限度》一开始,便申明恶的普遍性与实在性,而且
这恶更是存于人心里的「彻底之恶」(radical evil)
,即人以善行作为换取福乐的手段,由此「腐蚀了所有格准的基础」
〖注11〗。此种善恶之争遍见于人类历史,而最终胜利之实践理性
的道德信仰,则具体呈现于基督教的历史信仰中。

康德认为人始终需要某种具体的形式,来表达理性与道德的最高
理想。故在本书中康德对基督教历史与《圣经》,均提出了颇为全面
与深入的诠释。康德提出释经的正确原则,并非内在的主观情感,而
是对经卷的学术研究与纯粹理性。前者着重的是历史的角度,加深人
对其特定信仰群体的认识,故此为「教义性诠释」;后者着重的是道
德的角度,培育与深化人的道德情操,使人获得真切的信仰,故称为
「真切性诠释」。此二种诠释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的真切道德
心需要历史的信仰来表达,而历史的信仰则彰显人崇高道德的理想〖
注12〗。

康德引用《提摩太后书》三章十六节,表明《圣经》都是「教导
人学义」〖注13〗,而这便成为释经的最高原则。华人教会素有重
视《圣经》的优美传统,康德强调读经要道德与历史并重,此点与华
人教会注重经文的原意与属灵意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康德所说的道
德,并非单指人外表的德行,更是指与上帝旨意并行不悖的道德心,
故其可被视为另一种形式的「灵性」。

康德与诠释学

现代诠释学的专门概念与术语,在康德的著作中,并没有占十分
突显的位置。而康德对《圣经》诠释的看法,亦主要已见于《纯粹理
性限度内的宗教》。如前所说,诠释学在康德的时代,并未成为当时
迫切的哲学课题。而现代诠释学所注重的理解问题,在康德系统中,
理解(understand德文verstehen)主要是指人
籍以获得概念的综合与分析的能力,现代诠释学则将此关连至对文本
的理解,以及意义生成的过程〖注14〗。

不过,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有段论及柏拉图的文字,或
许可作为点缀康德与诠释学的有趣例子:

「我在这里不想致力于任何文献上的研究,研究这有高致的哲学
家所赋给此词的意义。我只这样解说,即:试将一个作者就他的主题
所示的那些思想,不管是在日常谈话中或在写作中所表示的,取而比
观之,则去见出:我们了解他比他了解其自己为更好,这决非是不平
常的是。」〖注15〗

「了解作者胜于其自己」

这句子充满浪漫主义的诠释理想,在近代西方思想史上屡次被引
用,其中包括了费希特(J。Q。Fichte)、士莱马赫(F。
E。D。Schleiermacher)与狄尔泰(W。
Dilthey),当代德国诠释哲学大师迦达玛(H。G。
Gadamer)便形容整个现代诠释学的历史,差不多浓缩在此句
格言的不同演绎与流传〖注16〗。而康德在此援引此名句,与后期
士莱马赫的浪漫主义颇有不同,士莱马赫相信读者可籍精神的移入而
超越作者,但康德在此表明的,只是重申其一贯的启蒙运动(
Enlightenment)精神:敢于去想(sapere
aude),就能想得明白。此种对人可以达致清晰概念的乐观精神
,使康德相信我们可以理解柏拉图,更胜于他自己〖注17〗。

最后,康德著作中对现代诠释学具有最直接关连的,莫过于《判
断力批判》一书。在这第三批判中,康德以美学来沟通第一批判的知
识论(真)与第而批判的伦理学(善),人的美感是个人主观的,但
同时又要求具有理性的必然性与普遍性。著名的艺术品便兼具此种感
性与理性、自然与必然的素质。康德在此书中,全面探讨了一系列有
关美学与诠释学的重要课题:趣味、天才、崇高与共通感。

迦达玛认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过于强调艺术为个人主观
的欢愉经验与及天才的创作,忽略了群体性的共通感(sensus 
communis),故迦氏形容康德对现代诠释学产生了「主观化
」(subjectivization)的影响。而康德相信我们
可以胜于作者的哲学理性精神,亦使迦氏大不以为然。对于迦达玛来
说,理解无非优劣,真正的理解只是不同的理解而已〖注18〗。

小结

康德虽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巨擎,但他对现代诠释学却没有太直接
的贡献。不过,康德在这方面的影响力依然是有迹可寻,不论是他在
《判断力批判》中的论述,还是其在《纯粹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的
释经原则,这些均成为了后世的重要启迪。

但康德最大的影响,还是其典范性的诠释,这包括其对上帝观的
诠释,以及其在《理性限度》一书中,对基督教传统的诠释。康德的
立论,固然未必能为所有人接受,但其为信仰苦苦挣扎,努力寻找基
督教信仰现代诠释的精神,却是我们可以谅解与欣赏的。



 1、《纯粹理性批判》(A805=B833),蓝公武译,商务
   印书馆,一九八二年,第五四九页及下文。
 2、康德在晚年复又提出第四哲问:人是什么,来总结以上三问,
   表明其哲学以人为终极关注的对象。参李泽厚,《批判哲学的
   批判》,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第三三二、三六七页。
 3、《实践理性批判》,收于《康德的道德哲学》,谢扶雅译,基
   督教历代名著集成,基督教辅侨出版社,一九六0年,第二二
   九页及下文。
 4、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第三二四页。
 5、《纯粹理性批判》(A507=B535及下文),蓝译本,
   第三七七页及下文。
 6、此例子见贝克隆纳著,《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译,联经
   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一二七页;另参第一一0与一二九页
   。
 7、《纯粹理性批判》(A515=B543),蓝译本,第三八
   一页。
 8、有关此观念在现代神学上的应用与发挥,可参David
   Tracy,《Blessed Rage For 
   Other--The New Pluralism in
   Theology,Haper&Row,1988,第九十
   一至一一八页。
 9、《纯粹理性之批判》下册,牟宗三译注,学生书局,一九八三
   年,第二七六页(A516=B544)及下文。
10、《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收于《康德的道德哲学》,谢扶雅译
   ,第二七三页。
11、上引书,第二九二页。
12、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T。M。Green
   and H。H。Hudson tran。,Harper
   &Row,1960,第一0四页及下文。
13、上引书,第一0二至一0三页。
14、《纯粹理性批判》(A67=B92及下文),蓝译本,第八
   十页及下文。
15、《纯粹理性批判》(A314=B371),牟宗三译本,第
   二十九页。
16、H。-G。Dadamer,Truth and
   Method,SheedandWard,1975,第一
   六九页及下文。迦氏在此段中尝试考察此格言的渊源及流传。
17、Kant,“What is Enlightenment
   ?”in The Philosophy of Kant
   ,Moden Library,第一三二页及下文。另参R
   。A。Makkreel,Imag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in Kant,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第一六0页及下文。此书为近期直接探讨康德与
   诠释学的罕见佳作。
18、Truth and Method,第二六三至二六四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2 21: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