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55|回复: 0

【转帖】徐华龙:黄道婆的传说、史实与历史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6 14:4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古人记载中还是有的。历史记载的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闵行区华泾乡)人。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四记载:“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计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叉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熏立。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 王逢《梧溪集·黄道婆词诗序》云:“黄道婆,松之乌泥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1295-1297年),始遇海舶以归。”
  在这两则记载文字里,没有清楚地看到这样几点:一、黄道婆是元代人。二、她曾经到现在的海南,在那里向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三、回到松江以后,改造传统的纺织技术和工艺,使得上海的纺纱织布的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新的产品“乌泥泾被”。
  但是在民间传说里,黄道婆的身世就增加了许多传奇色彩。说她出身贫苦,为生活所逼,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纱织布到深夜,担负繁重的劳动,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她忍受不了这种非人生活,一天半夜,在房顶上掏了个洞,逃了出来,躲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广东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流传在上海的《黄道婆的故事》民间故事可以得到证实。在这一黄道婆传说里,在介绍黄道婆身世的中间加入她与道教的非同寻常关系,这就把“黄道婆”姓名的来历说清楚了。黄道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名字,在这个民间故事里作了交代,因为她是个道姑,因此有“黄道婆”的名字,是理所应当的。大家都知道,普通人家的女子在古代是没有正式的名字。所谓“道婆”,就在客观上增添黄道婆与道教之间的联想。而民间传说就抓住了这样一种合理的情节,进行推理,就非常自然地演绎了这段故事情节。另外,在这个传说中最有鲜明色彩的是,黄道婆与棉花纺织的关系,而在这一层关系里,黄道婆如何发展棉花纺织技术,是这类故事的中心环节,或者没有这样说,没有这样的情节内容,也就没有黄道婆的传说。
  应该说,黄道婆留给后人的资料实在太少,即使是民间传说,也是那么的稀少,就更不用说,远离现在的历史资料了,虽然我们寻找了很多时间也都没有看到更多的资料出现,因此上述这些内容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
  无论是历史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很真实地描述了黄道婆最根本的人文背景和基本特征,所不同的是,历史记载更凝练,更集中,更靠近当时的历史现实,因此也就更显得真实、可靠。而民间传说对黄道婆的叙述,比较亲切、娓娓道来又不失神奇色彩,也就增加故事的流动性,变成口耳相传的经典民间传说作品。两者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也就更能够增加黄道婆人物的立体感、鲜活感,而不至于只是空洞地将她仅仅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这就是将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综合加在一起进行论述的价值之所在。

          二、黄道婆所处的经济状况和政治背景
  黄道婆在纺织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是离不开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元代的上海的农村是什么样子,那时候的社会发展处于怎样的阶段,如果能够清楚地知道那一时期的历史,就可以弄清楚黄道婆的对社会和历史所做出的贡献。
  现在所说的栽培棉均属锦葵科棉属植物,又俗称棉花,是一种重要经济作物,一般为一年生亚灌木,喜欢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那里还有原始类型的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棉花起源于近赤道的热带干旱地区,经长期自然驯化和人工选择而成近代栽培棉。据说,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早在公元前5800年已懂得利用并栽培棉花。
  在宋元之际,中国引进棉花种植。按照学术界的通常说法,棉花是通过南北两路传入中国的:一条路径是南方,从印度经由东南亚传入我国的海南岛、两广地区,经缅甸传入我国的云南地区;另外一条路径是北方,经中亚传入我国的新疆地区,再到河西走廊。棉花从印度、西巴基斯坦等地进入新疆高昌进行种植,高昌即吐鲁番。在吐鲁番盆地,当地人就称其为白叠。这些在《旧唐书》及《南史》中的《高昌传》,都有明确的记载。唐贞观十三年(639)平高昌,置西州都督府,属河西道。故《唐六典》记载说“西州出白毡”。白毡即白叠,棉布也。(见刘进宝《唐五代敦煌棉花种植研究——兼论棉花从西域传入内地的问题》,载《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
  唐五代时,内地应该还没有棉花种植,棉布还是稀有珍贵之物。而棉花种植论者,常常所引用的唐朝诗文中的棉布似乎更多地是指一种流行的新奇之物,而不是指古代所熟悉的东西。比如说,中唐时,贾昌在长安,行都市间,见有卖白衫白疊布,行邻比廛间。有人禳病,法用帛布一匹,持重价不克致,竟以幞头罗代之。由此可见“白疊布”在当时非常珍贵,“持重价不克致”。由于棉布稀有,在人世间很少得到,故在梦幻中出现,又如李重在大中五年罢职后,一夕病中不起,“即令扃键其门······忽闻庭中窣然有声,重视之,见一人衣绯,乃河西令蔡行己也。又有一人,衣白疊衣,在其后。”蔡行己及穿白疊衣之人还与李重一起饮酒、算卜、诊病。当李重从梦幻中醒来时,“至庭中,乃无所见。视其门外,扃键如旧”。不论贾昌,还是李重,他们所见到的白疊衣和白疊衣,应该是当时十分少见的棉花织成的布,否则就不会那么感到稀奇。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棉布是非常罕见的东西,为什么会棉布是罕见之物,是尚无在中原地区大面积地种植棉花,
  为什么唐代棉布还是不常见的东西,是因为生产棉花的成本很高,无法与丝麻等织物相抗衡。吐鲁番文书中除了绁布的价格外,还有其它纺织品的价格资料。让我们先看麻布的价格。第3083号文书中开列有火麻布价格,每端(五十尺)上估五百文,中估四百九十文,下估四百八十文。如果折合成每尺价格,火麻布比粗缫还略便宜。火麻即黄麻。不过火麻布是否是西州本地所产,此处无法判断。不过,吐鲁番文书中(3083号)载有维州布的价格。维州在今四川理县。想来这是维州出产的麻布,运至西州市场销售者。其价格是每端上估四百五十文,中估四百文,下估三百八十文,比粗棉布便宜约百分之廿。很显然,西州当地出产最劣等的棉布,比外来的麻布还要贵,其竞争能力不强,自是意中事。唐代西北边疆地区的棉布生产,成本十分偏高,无法与内地生产的丝绸麻布相抗衡。少量棉布进入中原地区的市场,只因有些人出于好奇心,要买这种洋货。农民们无意种植棉花,因为无利可图。(原载《幼狮月刊》46卷6期,1977年)
  在这两条路径里,北方棉花的生产,可能比南方棉花生产要早,但是南方棉花生产与北方棉花生产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新疆是中国植棉最早的地区。在东汉墓中出土的蜡质棉花,证明1700多年前中国就已利用棉花了。棉花从印度传入了新疆后,并没有再向内地进行发展,因此找不到宋代以前在河西及西北地区种植棉花的记载。
  江南之所以要引进棉花的种植,主要有这样的原因:一是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穿着发生变化,传统的麻、丝等衣料已经难以满足,因此人们迫切需要有新的东西来替代原来的衣料。而麻被取代的过程大致开始于北宋时代。二是人口的增加当时的中国人口首次突破l亿大关,而进入了一个人口增长达几个百分点的阶段。
  由于人口的增加,吃饭是个大问题,因此人均耕地拥有量不能减少。农民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大量的好农田被用来种植水稻等物,而不可能用种麻,因此,用于生产纤维的苎麻却开始衰落。
  棉花的种植恰恰不需要成熟良田,因此,从麻向棉的过渡就成为一种必然。棉花种在当时荒芜的难以改良的沙土地上,既不与原来的水稻田争夺土地资源,又有了自己可以生存的空间,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地区的棉花种植就很自然地被引进,成为上海重要的经济类的植物。《辍耕录》载:松江府东面的乌泥泾,“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当时的乌泥泾土壤贫瘠,地质松散,完全不适宜种植水稻,但是却是棉花生长的好地方。
  因此,对于上海这样一个人口集密地方来说,棉花的种植相当于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因为棉花的种植不与农田争夺土地,也不需要麻种植所需要的那些生态条件,能在贫瘠的地方种植,同时上海也有棉花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和日照,因此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收益。在同样的土地面积上,棉田收获的棉花纤维数量要明显高于麻田所提供的纤维量。正是这样的条件下,南方的棉花生产进行不断发展之后,上海地区就形成这样一种棉花生产相对发达的地区。
  在鸦片战争前,据查《松江府续志》对嘉庆十五年(1810)的记载,在正常情况下,按松江府地区的棉田面积与亩产量估计,皮棉年产量可有六十万担。松江地区棉手纺织业很发达,土布远销全国,素有“衣被天下”之称,而棉产除本地区纺织等各项需用外尚有余额,输往外地的商品棉年可有二十五万担。(徐新吾《明清时期上海等地江南商品棉在内外销市场变化中的概况与特点》,载《上海研究丛刊》第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另外一个政治背景就是民族之间的交流较之过去大大加强了。
  大家知道,宋元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随着宋辽金元民族交往和民族战争的交错进行,民族贸易成为当时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其中茶马互市成为各政权之间民族来往不可或缺的内容,这样便带动了茶叶加工业和畜牧加工业技术的改进。
  元立国后,由于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积极鼓励农桑,大力提倡种棉等一系列重农政策,使元代的种棉与棉纺业获得了迅速的勃兴。松江府的群众为了发展经济,遂从闽广引种了棉花。但在初期,棉纺织技术十分低下。黄道婆回到故乡乌泥泾,带来了先进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和织布方法,并把先进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促使松江、上海一带的棉织业很快发展起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自宋元开始,江南地区开始植棉,同时兴起了棉纺织手工业,这一切都为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的改良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经济条件。黄道婆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或者说没有当时上海地区发达的棉花种植业,就没有黄道婆技术特长的发挥;没有当时棉纺织手工业的存在,也就没有黄道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三、黄道婆的创造及其贡献
  关于黄道婆的创造:
  1、创造了新的去籽工艺。
上海地区的棉花就是海南岛的木棉,只是是其外形有不一样的地方,海南的木棉高大,而上海地区的棉花植株较矮,但是它们都属于锦葵科棉属植物。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第4卷介绍棉花时说:棉花,“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原产于大多数热带国家。植株灌木状,在热带地区栽培者可长达6米高,一般为1-2米。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至白色带黄,长约2—4厘米,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516页)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四:“闽、广多种木棉,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黄道婆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蜕,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计就殷。”
从这些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出海南、闽广等地所产的木棉,就是现在所说的棉花。只不过,地区的不同,称呼有所不同而已。
  既然是棉花,要纺织的话就要去除其中的棉籽,而在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根据近年在新疆古墓中出土的棉籽,当时所种之棉种是所谓的旧大陆非洲棉,即后来中国所谓的草棉。此棉种耐干旱,适于中国西北边疆的气候,它的生长期短,只要一百三十天就可。所以种植棉花不难。但是此棉种的棉丝与棉籽附着坚固,脱子不易,在大弹弓发明以前,去籽是一道很费时的工序。此棉种纤维过短,纺起纱来也很费力。(原载《幼狮月刊》46卷6期,1977年)
  黄道婆推广了轧棉的搅车之后,工效大为提高。这种轧棉方法和技术要比外国先进好几百年。根据记载,这种清除棉花中的棉籽的机器,叫轧花机,是美国人E·惠特尼于1793年发明的。英国纺织业的机械化,促使美国棉花业市场迅速扩展,而工人缓慢的从原棉纤维中清除棉籽却阻碍了生产,马萨诸塞州的惠特尼拜访了南方的同行,弄清问题所在,他就用一道安装在旋转圆筒上的钢齿轮,使棉纤维通过铸铁分离室上的窄缝清除棉籽。由于惠特尼的这项发明,极其简单,能够用人力、畜力或者水力,都可以办到,因此被广泛仿制而被失去专利。(《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第4卷第516—517页)因此,可以看到黄道婆的清除棉籽的工艺在13世纪就已经诞生,要比美国人的创造早上4个世纪,这不能不说是黄道婆的功绩。
     2、传授纺织技术。
  在上海,传统的纺织技术早就被使用,比如纺轮,是早期人类所使用的纺线工具,至今在国内外落后地区仍在使用,直到20世纪60年代,这种纺轮在可见到,仍在用它捻纺一些零星的棉、毛絮线。考古发现上海早在距今六千年时就已掌握了这种工具,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时期均有出土,同样说明上海先民原始时期早就纺纱织布穿着衣衫了,只是衣着的形式无法肯定。青浦福泉山良渚大墓中出土过我国第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玉制带钩。说明氏族贵族的衣着已趋复杂化了。(张明华《上海地区最早居民的来源及其习俗》,《中国民间文化》第3辑,学林出版社1991年)
  元宋时期,这种传统的棉花纺织技术依然裹足不前,没有很大的发展,而黄道婆的重返故乡,带来新的更先进的纺织技术,也给毫无生气的上海棉纺织业带来全新的面貌。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四:黄道婆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计就殷。”
  如果这段记载没错的话,这就是说黄道婆返回故乡的时候,虽然上海植棉业和纺织业已经普及,但是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为此她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还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身边的人。黄道婆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对当地落后的棉纺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创造了一整套的“擀、弹、纺、织”工具,而且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经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黄道婆去世后,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之久而不衰。明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松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这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其中也有着黄道婆对上海棉纺织业的开创所以付出的辛劳和心血。
  就棉纺织的各种工具而论,最值得注意的还是纺车的改进。棉纺车来源于麻纺车,而麻纺车是由纺丝的纺车演变而成的。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我国著名的农学家王祯在他所著的《农书》中介绍了这种纺车,并且附有绘图说明:“木棉纺车,其制比苎麻纺车颇小。夫轮动弦抟,莩繀随之。纺人左手握其棉筒,不过二三,绩于莩繀,牵引渐长,右手均繀,俱成紧缕,就绕繀上。”这说明木棉纺车是由苎麻纺车改制而成,其构造有纺轮、车架、踏轴三部分,车之顶端置有繀莩,轮上绕有车弦与莩繀相联。操作时手足并用,两足踏动踏轴带动纺轮,则轮动旋抟,“莩繀随之”。两手可握棉筒二、三个, 即同时可纺出二、三根纱。这种三繀纺车的利用,使纺纱生产率大大提高了。据说这种纺车,就是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傅一起,经过反复试验而创造出来的,这样使得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变成三锭棉纺车,使效率大为提高,达两三倍之多,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新式纺车很快在松江一带得到推广。

      四、黄道婆的贡献
  1、促进汉族与黎族之间的交流。
  早在11世纪,海南岛的黎族为满足人们日用之需,已经开始大面积地植棉。赵汝适《诸蕃志》说黎族“妇人不事蚕桑,惟织吉贝花被、缦布、黎幕”。方勺《泊宅编》记载:“闽广一带纺绩……摘取出壳,以铁杖捍尽黑子,徐以小弹弓,令纷起,然后纺绩为布,名曰吉贝。”相对来说,当时内地的纺织产量不高,因此布匹的质量低劣,不能成为人们主要的衣着用品。而海南岛一带生产的棉织物,品种繁多,织工精细,质量、色彩均居全国之首,作为“贡品”进入都城临安(今杭州一带,南宋时定都于此)的各类棉布就有二十余种。棉布比之丝织物有着许多长处,王祯《农书》里说它“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工,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黎族人民还能织出坚厚的兜罗棉、番布、吉贝等纺织品,染成各种色彩的黎单、黎棉、鞍搭等,销往全国各地。
     黎族民间故事《黄道婆在崖州》:黄道婆原名黄小姑。她是七百多年前松江乌泾村人,从小死去爹娘,无依无靠.她八岁当了童养媳,受尽虐待和折磨,后来她漂洋过海,来到海南崖州,落户在黎寨内草村。过了几天,州官果然来了命令:不准黄道婆在内草村安家落户。她只好到保定村居住。黄道婆到了保定村,经常在一块琢磨纺纱织布工艺,并且织出了一幅颜色鲜艳崖州被。第二天,头人来取崖州被,准备起程上京献贡品。他大吃了一惊:美丽的崖州被怎么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幅黑粗布。他把牙齿咬得格格响,命令差人马上把黄道婆抓来处死。但当差人来到保定村时,黄道婆早已出逃了。(《中华民族故事大系》第7卷第214-21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根据这篇故事的后记记载,在黎族地区流传的有关黄道婆的民间故事非常多,但是要整理成为完整的有情节的耐人读阅的民间故事,已经很困难了。因此故事整理在“附记”里说:“关于黄道婆的传说,在海南岛崖城一带,流传甚广,近年来我们曾多次赴崖县调查,想搜集内容比较丰富完整的作品,可惜未能做到;但零碎的材料还是搜集到不少,只不过难以整理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毕竟黄道婆是数百年以前的人,如果不是黄道婆具有非常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就不可能有这样的故事流传。因此可以理解,《黄道婆在崖州》是根据早期搜集的作品,再加上新搜集的材料,综合加工而成。
  对于民间故事来说,这样的加工不免会被认为有不科学之嫌,但是在这篇故事里,基本保留了黄道婆传说故事的真实,反映了黄道婆最根本的事迹特征,也就是说故事在展现人物方面,辅助了其他人物的映衬,特别是与反面角色的冲突和较量,从而更加显示了黄道婆高超的纺织技术。
   2、促进了松江的发展。
  上海在宋代还是一个小镇,但是到了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松江府成为著名的产布区和产棉区。大量的从事棉花种植和棉花纺织的人,集聚在松江,形成繁荣的商业集镇。正由于“以户口繁多”,元代开始设立“上海县”(《元史》卷二六《地理志》),成为华亭东北一巨镇。到元末,上海不仅是一个粗具规模的贸易海港,也是华亭、嘉定等地棉布的集散地。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黄道婆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习而来的先进棉纺织生产工具和工艺,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元朝末年,仅松江一地从事棉纺织业的就有一千多家。 所制棉布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很高。“布,松江者佳”(《嘉禾志》卷六),于是松江城的人口迅速增加,商业很快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3、改变人们穿着的习惯。
   到元代,江南地区有了产量丰富的棉花和棉布,特别是黄道婆的纺织技术的革命,使得棉布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也就说棉布制作的衣服等,不再是贵族王孙的专用品,普通老百姓也能穿上棉布制成的衣服,这不能不说是棉花种植普及以及纺织工艺提高以后的一大进步。
    由于布匹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因此棉布也就成为很重要的交易的商品。棉花各地都有买卖:“江南花囊头大,而花更多。太仓上海高者六两多衣。”“襄花去江阴常郡嘉兴。北花去路上海松江各镇。……黄花……所去者娄塘、硖石、江西一带。”对于棉布而言,更是很重要的交易货物:“至于布匹,真正松江天下去得。……东重尤墩大布,……常熟稀松,小贩刮装之用。江阴厚实,当大一例通行。周庄蒋桥连华市名曰道地。”“大小尤墩身分紧而匹实,……刘家庄紧实,新村松隐略胜烧香山身材,三林塘身分阔,长胜似南祥(翔)珠泾差池不多。乌泥泾比江阴而较软,章练塘次之,常熟而多浆,嘉兴各行细者不及松江。……常州各行,阔者莫如溧水厚实,小者硬似,无锡各行,江阴锁巷阔而匹实,次则蒋家桥长泾周庄则在其次。……常熟夏布虽出于太仓,晒白莫过于扬郡,扬州晒白硬而略缁。……无锡麻布,乃草不堪各处真麻。……诸暨湖州又加细白,书坊小号漆器之材。”(明周文焕、周文炜《新刻天下四民便览万宝全书》卷二十六《商旅门》)。
   流传在上海一带的儿歌:“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它集中地反映了黄道婆对棉纺织技术做出了这样巨大的贡献,人们颂扬她,怀念她,修建“先棉祠”来纪念她,所有这一切都表达了对这位纺织先驱者的感激和怀念。人们歌颂她,是表达对黄道婆的敬重,传播她对棉纺织技术的追求和执着,和为上海棉纺织事业奋斗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




[ 本帖由 黄景春 于 2007-10-26 14:45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7 10: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