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陈金文

【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7 00: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兄台咋就不明白呢?

我声明我此时此刻是无门无户,我的职业是在中学教书:为一个问题我们一再争论,你说你看的著作,我说我看的著作,并且这些著作都与这个问题有关系.你说我"推崇这些概论性质的著作",显然你有高见,所以我要看看你的著作.咋成了"王顾左右而言他",而且与心浮气躁也挂上钩.这些话语从"从事多年民俗学研究"的您的口中说出,我看你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是吗?


[ 本帖由 wowohaohao 于 2006-6-17 00:57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6-17 01: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兄弟,我觉得学术讨论进行到这个地步已经没啥意思了

概论性质的著作难道不是陈金文老师文章里所批判的?难道不是和民俗学研究现状直接相关的?
如果你觉得你不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就应该谈谈你对概论教育和概论思维怎么看
而不是感兴趣我有什么著作和我的武功如何
既然我读过你举的那些文献,而你没读过我举的那些文献,你不觉得应该先平心静气地读完我列举的文献,再来讨论我们共同的话题么?

至于门户问题,我只是说你太过区分“我”和“人家”了:“人家的毕竟是人家的,再好再不好也是别人的评价”
在民俗学的合法性这个问题上,你觉得是我写的还是人家写的文章真的那么重要吗?

另外,我只是学了几年民俗学而已,从未敢言自己“从事多年民俗学研究”
兄台这样说,我很不安呐!


[ 本帖由 ignoramus 于 2006-6-17 01:1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6-17 06: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1.)我一直在说我赞同你的观点:我觉得,民俗学是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性探讨,有利于把民俗学研究引向深入。对这一问题的刻意回避,只能说明我们的学科还不成熟。
2)概论教育和概论思维是存在,新的观点出现是好事情,但接受与否还很难说,你列举的著作我看了一些,但并没有把焦点对准所谓的民俗学合法性上,.你也说过.对于民俗学的合法性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反正对这样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很多前辈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如果不是那样,钟敬文就没有必要反复提出:建立中国的民俗学派.
3)我把你学了很多年民俗学说成“从事多年民俗学研究”可是对你的尊重啊.按照一般的道理讲你应当是从事民俗学研究的.
4)再次强调,本人没有所谓的门户观念,因为本人不是学了多年的民俗学的.


发表于 2006-6-17 06: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施老师的文章如下,我咋没有发现论述民俗学合法性的问题,以及对此的质疑.
见:http://www.guoxue.com/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16
[ 本帖由 wowohaohao 于 2006-6-17 09:1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6-17 08: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陈金文 于 2006-6-14 10:06 写道:
作者:陈金文
工作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 本帖由 陈金文 于 2006-6-14 20:41 最后编辑 ]

早听得师兄说大作即出,十分盼望,今天看到,十分荣幸。我仔细阅读,再行与师兄讨教。
发表于 2006-6-17 11: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我的意思是,施老师文章所批判的概论思维是和当今民俗学现状密切相关的(原文为证)
如果你从中读不出对民俗学学科危机的反思,那我也没有办法,谁让你不是学这个的呢?

另外,你何不谈谈对叶涛老师文章的看法?我真的劝你耐下心来读一读,哪怕只是这一篇
叶老师说:“民俗学的学科危机不是不存在,而是我们民俗学者缺少一种危机意识。”
叶老师文章中引阎云翔老师的话:“我认为民俗学的危机在于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危机在哪儿!就我看到的非常有限的文献来讲,民俗学可能是探讨自己的危机最少的一个学科。”
你对这个又是怎么看?

至于你说:“对这样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很多前辈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那么我只能说,在学术问题上永远没有所谓的“明确的答案”
即使这个答案是“很多前辈”给出的。

我们在这里重提民俗学的学科危机问题
大家都没有取消民俗学这个学科而后快的意思
就我而言,是本着正视危机、克服危机的想法和兄台讨论的
兄弟你若是真想深入学习民俗学,进而希望民俗学有一个好的未来
至少应该先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叶涛等诸老师文章中提出的问题
而不是安心于很多前辈给出的明确答案

我并非试图说服你,也不认为自己的说法和想法一定对
还是那句话,大家继续拆招,以后自有公论

另外,我再说一遍,我只是学民俗学的学生,绝不敢称自己是研究民俗学的,兄台这么说,我越发感到不安了。
发表于 2006-6-17 11: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晚辈也想听听陈金文老师对以上讨论的意见
不知陈老师肯赐教否?
发表于 2006-6-17 14:50: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请问陈金文老师和陈华文老师是不是两兄弟?
比如周树人、周作人?
发表于 2006-6-17 14:56: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还有祝秀丽、杨秀、吉国秀,又是秀又是丽的,莫不是秀丽的三姐妹?
发表于 2006-6-17 15:47: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请ignoramus兄正确理解民俗学的独立学科性质,和你所提出的所谓"合法性"问题.
发表于 2006-6-17 16: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呵呵,wowohaohao兄对这个问题怕是再也谈不出什么来了
既然你坚持己见,那我也无话可说

还是请陈金文老师来谈谈这个问题吧
毕竟他才是正主嘛
陈老师可否赐教呢?
发表于 2006-6-17 17: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不是谈不出了什么了,你难道没有看到你我都在重复吗(可能你不承认你在重复)?你是学了多年的民俗学的,那就请一个裁判来看看好了.
发表于 2006-6-17 20: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呵呵,裁判怕是不用了
学术对话难道是裁判能裁决得了的吗?
我说过了
学术不是考研,所以没有“明确答案”
学术也不是世界杯,所以不需要“裁判”

不过我已经恳请陈金文老师来发表他的意见了
我想,我们之间已经没有必要再讨论下去了
我倒是很想和陈老师交流交流。
陈老师向来活跃于论坛,不会不给面子吧?:)
发表于 2006-6-17 20:42: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童言 于 2006-6-17 14:56 写道:
还有祝秀丽、杨秀、吉国秀,又是秀又是丽的,莫不是秀丽的三姐妹?

那还用说吗?天下民俗是一家。 :cool:
发表于 2006-6-17 21: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陈金文:新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界

   陈老师的文章,我认认真真地拜读了好几遍,发现陈老师确实花费了一些力气去整理、总结“在这二十八年的时间里中国民俗学界做出的成绩”。这些成绩,大家有目共睹,谁也否认不了。学生作为后辈,对这些成绩的取得抱有崇高的敬意,并为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的拓展和深化感到由衷的高兴!陈老师对民俗学界的现状,在总体肯定的同时,也表示了相当的忧虑,这就使这篇文章显得更为全面、客观。
    但是,学生对陈老师文章和回帖中的部分意见不敢苟同,特提出三个问题和陈老师商榷,希望您拨冗赐教!
    第一,您是如何区分“没有根据的批评”和“严肃的自省和反思”的?您何以认为彭牧的《民俗学向何处去》是没有根据的批评呢(显然,您将这篇文章当作了全文的靶子)?您难道没有意识到你所谈的成绩和她所言的缺点只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后果么?大家的出发点和着眼点不一样,但不都是为了让民俗学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么?
    第二,您如何看待自上世纪90年代末期延续至今的对民俗学学科的认同危机(或曰对民俗学学科合法性的质疑)?您认为某些持“民俗学不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观点的学者是“世界上最能自轻自贱的人”吗?您认为类似的自省和反思是不必要的吗?(陈老师博闻强识,应该不用我提供那些严肃的质疑者的名单和具体文献了吧)
    第三,您对下述问题如何看:民俗学的基本问题和问题意识在哪里?它的终极关怀是什么?它的哲学立场是什么?它自己独特的理论、方法、研究范式是什么?它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如何与人类学等学科明显地区分开来?只有您解决了这些问题,才算真正地驳倒了那些认为“民俗学根本就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的学者。单单罗列人名和书目,是没有说服力的!


    会议的组织者把参会论文贴上来,正是为了引起大家的讨论和对话。相信陈老师不会也认为这些问题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或是有必要引入一个“裁判”吧?
    学生恳请陈老师赐教!
[ 本帖由 ignoramus 于 2006-6-18 13:35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7 07: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