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张勃

2013年8月讨论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讨论之一:谁的非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6 10: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张勃 的帖子

哎呀,张老师鼓励,让我受宠若惊啊。只是我个人不太愿意去做非遗,因为我一直是持一种排斥态度的。辜负老师厚望了,实在不好意思。
发表于 2013-8-16 10:4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西北狼 的帖子

不要谦虚,更不要妄自菲薄哈
发表于 2013-8-16 10:4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张勃 的帖子

大家以后多多交流,互相切磋
发表于 2013-8-16 10: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休息去了。等着看后续的回帖哈
发表于 2013-8-16 11: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先打个酱油,再回头仔细看各位的高论。
发表于 2013-8-16 16: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晚电脑出了点问题,没能发点什么!今天看了各位老师的发言,学生受益匪浅。也想写点什么请各位老师指导!
发表于 2013-8-16 16: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与民俗的悖论——以“殡葬改革”和“非遗保护”下的纸扎工艺为例(一)

从国外到国内,众多的学者似乎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乐此不疲。而我国也于2011年2月25日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1],并于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从现已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看,不外乎这样几类:一是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一是具有强烈表演性质的;一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是具有地域标志性的;一是具有综合性的,即包含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文化遗产。但从这些项目中,我们似乎看不到长期经历我国当代某些国家政策“批判”的文化项目,这些项目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更具有民众生活的传统性和本真性[2]。丧葬习俗便是其中之一,与其密切相关的纸扎工艺同样如此。尽管纸扎工艺在国家政策与民众行为中是法律和习俗冲突的一个典型事例,但它却充分揭示了国家在“移风易俗”和“文化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一、国家政策与传统思维的悖论:民间纸扎工艺的夹缝生存
在现代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中,学者们将民间纸扎视为一种艺术,并认为对其成品的理解应从广义和狭义的两个层面予以阐释,广义的纸扎包括一切以纸为原料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包括风筝、剪纸、灯笼、纸马、丧葬用品等,而狭义的纸扎则专指丧葬所用的纸制物。但像风筝、剪纸、灯笼等早已独立于纸扎工艺之外[3],成为特殊的艺术门类,因此从现实的生活语境看,唯有丧葬中的纸扎制作才算得上真正意义的纸扎工艺。但丧葬纸扎的制作工艺却默默隐含于民众的生活,它已经无法与风筝、剪纸、灯笼等并驾齐驱,已然成为广义纸扎工艺中的负累,它的生存状况更是少有人关注。而当下殡改制度的实行,更增加了它堪忧的生存境遇。
“在1956年4月27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提议‘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并且在‘自愿死后遗体火化’的倡议书上签名,从而揭开了我国以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的序幕。”[4]进而形成国家到地方多级并进的“殡改”运动,并且出台了“殡葬管理条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进“现代化”步伐下的“移风易俗”。据笔者对江苏省沛县大屯镇蔡氏纸扎工艺生存状况的调查[5]来看,“殡葬改革”运动的执行让这一民间工艺在至少四个时期中挣扎着生存:1、建国前(1949年前),这一时期的纸扎制作基本没有任何阻碍,当地百姓无论贫富都会为逝者置办几件纸扎予以送葬;2、1949—1976年,这是蔡氏纸扎工艺最为低落的时期,由于政府部门大力倡导破除包括丧葬纸扎在内的多种迷信行为,蔡氏纸扎工艺几近消失;3、改革开放至90年代末,蔡氏纸扎的制作渐趋复兴,但殡葬改革的力度并未减弱,在这二十来年中他们多次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查处,其中较大的就有四次(1989年、1991年、1992年和1994年);4、新世纪(2000年后),这是蔡氏纸扎工艺的中兴时期,虽然没有政府部门的查处,但他们也根据殡葬改革的规定在民政部门办理了营业执照,可见他们对这种政策依然保有戒心。现在的蔡氏纸扎工艺已历经六代,延续150余年。而从人民生活的习俗看,纸扎并没有消亡的危险,但从政策的强制性看,纸扎随时都有可能淹没于历史的大潮。
尽管政策在持续,可民众对待逝者的态度依然淳朴,这也许正是纸扎工艺得以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虽然有种说法:“上导之则为风,下习之则为俗”,可“移风易俗”并非一个政策所能独立实现。民俗的生成,是一个长久积存的结果,它是人们行为习惯在时间长河中形成的规范,并在一个群体中“约定俗成”,它是“俗民群体经常生活在重复出现的多种民俗文化环境中,渐渐对‘惯例’采取了自然而然的遵循态度,使‘惯例’在俗民生活中有不可替代的共识,这样就把形成的习俗惯制转化为俗民群体的行为模式了。”[6]习俗惯制不仅表现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上,更是人们内在心理倾向的表达,而内在心理的接受则是外在行为方式的指导。所以丧葬中的纸扎运用,不仅是一种习俗规范,它所体现的更是人们以外在形式表达内在心理的一种方法。因此在历史文化的积淀中,追思逝者的传统思维便成为纸扎用途的最终决定者。在笔者的调查中,蔡可伟[7]老人就说,在90年代初由于国家对纸扎等丧葬用品的定性和查处,他们一度想弃手艺而务农,但附近村落的乡民却给予极大的支持,并说:“不要在店里扎,回家扎呀,我们晚上来取。我们又不举报,别人也不知道。”而这种行为正体现了以下四种思维模式:(一)万物有灵观念的彼岸世界。折射在纸扎的运用中则是生者“按照现实世界的模样为死者准备各种各样通向彼岸世界或在那里生活所用的东西,如灵棚、灵位、纸钱、纸扎房子等。”[8](二)为人孝子的儒家传统教诲。通过纸扎的运用表达对先考(妣)现实生活的再建构则是普通百姓模仿达官贵人实物陪葬的最佳途径。(三)邻里亲情关注的情感难违。“对中国人来讲,孝不仅是父母生前、死后应当做到的道德项目,同时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性的关键性标准。”[9]中国人最忌讳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而一个人的不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他在一个集群中是否能够正常的生存,因此不论丧家有多么穷困,都会以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经济压力为死者举办葬礼,而纸扎则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品。(四)财富、地位、家族的炫耀。就此来说则是成套大型纸扎的使用,这正应和了“全部的丧葬礼仪实际上是一个大规模的社会活动”[10]的说法,从而展示了自我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总之,传统社会的纸扎制作与运用并无政策限制,但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替,以及国际文化的交流,诸如“殡葬改革”的法律法规应运而生,而其标榜的终极目标则是以“改革旧的殡葬礼俗”,“破除看风水、选坟地、搭灵棚、摆路祭、出大殡、打幡摔盆、烧香化纸、收送挽幛等迷信和铺张浪费现象”,并“大力提倡文明、俭朴、节约办丧事的殡葬礼俗”,但在更大范围的乡民村落(也包括某些城市社区)中,传统的“旧”礼俗似乎才是群众真性情的表达。虽然国家政策已然出台,但民众的精神寄托却与之形成显著的悖论,以至这种具有层级结构的“殡改”法规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纸空文。正因如此,纸扎的制作也只能在两者的夹缝中生存。因此有人说“实行殡葬改革,解决逝者与生者争地、逝者拖累生者、殡葬过程中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等问题,最顽固的壁垒在农村地区。”[11]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本真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被认为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详见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23-324.
[3]纸马在全国各地都有使用,虽然纸马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于神灵祭祀中,但也有在丧葬中使用的现象,因此笔者在此文中为区分风筝、灯笼、剪纸、纸马、丧葬用品,将纸马列入丧葬使用的纸扎工艺中。
[4]唐云红.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殡葬改革[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60.
[5]笔者于2011年7月14日至9月1日,对沛县大屯蔡氏纸扎进行调查,调查地点主要在大屯镇中心市场北门蔡氏纸扎店和其老家大屯镇狄路村。(后文中会陆续出现被调查者,将于脚注中予以标明。)
[6]乌丙安.民俗学原理 [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51.
[7]蔡可伟,男,76岁,小学文化,沛县大屯蔡氏纸扎第四代传承人。
[8]王璐.法社会学视角的“移风易俗”——聚焦A市殡葬改革[J].渤海大学学报,2010(4):95.
[9][韩]李德珠.中国农村殡葬改革实践[J].南通大学学报,2010,26(4):60.
[10]王璐.法社会学视角的“移风易俗”——聚焦A市殡葬改革[J].渤海大学学报,2010(4):95.
[11]姚晓然、许慧星、张心乐.论农村殡葬改革的方向[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8):60.
发表于 2013-8-16 16: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与民俗的悖论——以“殡葬改革”和“非遗保护”下的纸扎工艺为例

从国外到国内,众多的学者似乎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乐此不疲。而我国也于2011年2月25日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1],并于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从现已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看,不外乎这样几类:一是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一是具有强烈表演性质的;一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是具有地域标志性的;一是具有综合性的,即包含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的文化遗产。但从这些项目中,我们似乎看不到长期经历我国当代某些国家政策“批判”的文化项目,这些项目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更具有民众生活的传统性和本真性[2]。丧葬习俗便是其中之一,与其密切相关的纸扎工艺同样如此。尽管纸扎工艺在国家政策与民众行为中是法律和习俗冲突的一个典型事例,但它却充分揭示了国家在“移风易俗”和“文化保护”中出现的问题。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本真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被认为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详见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23-324.
国家与民俗的悖论——以“殡葬改革”和“非遗保护”下的纸扎工艺为例.doc (75.5 KB)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3-8-16 17:12 编辑 ]
发表于 2013-8-17 12: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什么从文本复制粘贴的文字,无法回帖??难道要一个字一个地打上去??
麻烦管理员解决一下这个问题。。。谢谢
发表于 2013-8-18 03: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滇海明月 于 2013-8-17 12:06 发表
问什么从文本复制粘贴的文字,无法回帖??难道要一个字一个地打上去??
麻烦管理员解决一下这个问题。。。谢谢


我这边通过复制粘贴发文没障碍呀,不清楚怎么回事

ps,有时发了帖论坛却未显示,可能因为其中含有敏感词,所以被系统自动扔进待审核主题/回复,须经版主手动通过才能现身。刚就这样挽救出来孟令法的两个帖子

但你那情况应该是别的问题。不妨多试几次,实在不行就先把文字发在群里,我给你转发过来吧。
发表于 2013-8-24 22: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谁的“非遗”

俺来晚了,但还是想说一下俺的想法。
关于谁的“非遗”的问题,其实关涉到三个方面:一是非遗的认定主体;二是非遗的保护主体;三是非遗的传承主体。对此我有三个基本看法:认定主体,还给民间组织,比如各地民协等,因为这些机构构成以学者为多,这样理论上能够做到充分论证;二是保护主体,对于能进一步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谁受益谁保护;对于不符合进一步进行产业开发的,政府可以通过各种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等方法,提高“非遗”拥有者和践行者自我保护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切忌一味的给钱了事,实际上,很多实例已经证明,给钱了事是行不通的。三是传承主体,对于有重大文化价值,且目前没有濒危的,可以按其自然传承方法,由其传承;对于那些有重大文化价值且面临濒危的可以采取外力干预,进行抢救式传承,比如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某种“遗产”的传承中去。
“非遗”保护实际上犹如看病,首先要弄明白病人是不是真的有病,有什么病?其次要明确几个角色:谁是真正的病人,谁是医生,谁是护士;三是不同病症开不同的药方,对于需要病人好好休养的,就要给他安静的环境;对于非打针不可的,就要给他打针,对于需要进入ICU的,就让他进抢救室,切忌无论大小病,一律进入到抢救室,这样肯定会大量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还不会收到预期效果。该死的还是死了,因为没沾上好床位;该好的没好起来,因为断错了症。目前我们的“非遗”似乎就进入到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了。因为没弄清所谓的非遗项目是不是濒危,是不是“有病”需要治疗,更没弄清谁应该扮演诊断的角色,谁来扮演看护的角色,就匆忙上马,结果问题多多。就目前看来,一些非遗项目是非常值得外力干预进行保护的,这些项目就如同大熊猫,本来就是濒危动物;而另外一些项目则不一定非得需要外力干预保护,民间的传承还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比如一些方兴未艾的庙会,就不需要专门投入精力去保护,说的极端一点,对于这样的项目,保护实际上就是破坏,因为这样的项目真正的文化价值就在其发生在民间发生在民众的不受打扰的日常生活中。
善哉啊,说的可能有点混乱了,就这些吧。欢迎大家多指正~~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20: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5日有个题目,叫谁的非遗。宣老师能不能稍微具体点说一下“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题目的内容?
马向阳(191979538)  20:07:22
大家好,我是西北民族大学的学生马向阳,我是来自大西北-——甘肃,在现在经济发展转型的时期,西部的好多青年现在是携妻带子到外务工,民俗应该是具有地域性的,传承性的,这样一来,农村就成了留守老人的空间世界,好多民俗或者非遗面临着传承的“断层”或“断裂”,民俗的地域性正在逐渐受到冲击,特别是传承人的相继离世,更使得一些民俗文化濒临消亡,独特的地域文化或民间文化受到挑战,归根结底是经济的诱惑,迫使好多青年人追逐经济,而忽视文化,我想听听各位老师和同学对这种形势的见解。
穆昭阳(362740242)  20:09:00
倒不是忽视文化 是文化被忽视 不追逐经济的话 生活就有问题 都想过好的生活
张勃(393690013)  20:10:26
大浪淘沙,好多东西硬留是留不住的。
宣炳善(582980771)  20:10:32
我个人建议自2005年国家的行政层面启动非遗保护,2006年推出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后,其实对我们做民俗学的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非遗申报与保护的语境中,民俗的发展其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许多民俗项目就是因为政府层面的非遗的申报与保护从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存在。主要后来传承人的认定与申报问题,在民间反而引起了冲突,因为一个省级或者国家级非遗就一到三个左右的传承人,上报谁的名字,都是一个问题。也就是张老师说的谁的非遗的问题。关于民俗与非遗的范围很大,我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谈。一、政府性的非遗保护对民俗自身的影响。或者说民俗在非遗语境中的变化。因为有些民俗变成非遗后会导致一系列想不到的问题。二是非遗传承人与民俗发展及其他的民俗传承人的关系的问题。民俗类非遗传承人与民俗传承人是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谁的非遗的问题。或者大一些说,是政府的非遗,还是民众的,还是学者的。三是怎样处理政府的非遗保护行为与民俗学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者应处于怎样一个位置。四是大家可以说一些民俗类非遗保护的个案,大家分享一下。先就想这么多。大家多提意见。
张勃(393690013)  20:15:07
我们可不可以集中讨论宣老师说的第三个问题?
张勃(393690013)  20:17:18
上次说到谁的非遗之后,钟宗宪说到他特别关心这个问题。记得施爱东有过一篇论文探讨这个问题,负面的评价多些。
马向阳(191979538)  20:17:43
三是怎样处理政府的非遗保护行为与民俗学发展的关系,政府要不要参与,很难说,关系到领导的爱好和政绩
穆昭阳(362740242)  20:18:26
恩 这倒是 喜欢某一类 自然投入多一点 兴趣少的就关注不多
马向阳(191979538)  20:18:54
政府参与了很多情况下,会把民俗或非遗搞得变样
郭永平(805461108)  20:19:54
不知道我们想过没有,在这个“特殊”的国家,非遗离开政府的支持将会是怎样的?
我们每每在谈论政府的一些问题,我们也可以反方向想一下
马向阳(191979538)  20:20:46
就是,这种裙带式的关系难以说清楚
穆昭阳(362740242)  20:21:23
不支持 没有资金灌入和行政力量 很多事难以开展
马向阳(191979538)  20:21:53

郭永平(805461108)  20:21:55
我并非范围政府完全主导的非遗就是成功的,而是说我们应该视野扩大一些
我并非支持政府完全主导的非遗就是成功的,而是说我们应该视野扩大一些

张勃(393690013)  20:23:01
非遗保护离开政府是很难的,但是政府发挥作用的界限是在哪里?它与其他力量如何协作?毕竟非遗保护的成功与否最终还是取决于民众的选择
宣炳善(582980771)  20:23:13
我也看了一些文章,很有意思的是民俗学界对于非遗却是批评的多,分析的少,确实可以好好反思一下。政府是当作工作业绩来完成,抢的是非遗的数量,特别是国家级的非遗。政府性的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科的关系,很值得讨论,因为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俗项目进入各级非遗名录。我想,更多是反思民俗学者与政治的关系,或者学者的文化政治学意识。
马向阳(191979538)  20:23:19
什么时候政府能真正放手,还给民众自己,这种理想的土壤中成长
郭永平(805461108)  20:23:58
太理想化了,也许是一盘散沙
马向阳(191979538)  20:24:02

韩成艳(31482656)  20:24:34
嗯,关于非遗,大家在批评,但是对于民俗学知识界自身能够作为的没有充分的提出
张勃(393690013)  20:24:55
反思民俗学者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关系,也是民俗学科应该追问的问题。
韩成艳(31482656)  20:24:59
破有余而立不足
穆昭阳(362740242)  20:25:15
界限并不是定了就会遵守 如何协作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会按照预定的想法去开展
张勃(393690013)  20:25:36
但是有没有界限还是不一样的。
陈国玲(283434617)  20:25:50
我觉得,没有政府提倡非遗,好多的遗产不会被大家关注就销声匿迹了。是因为非遗的提出好多民间的文化才被得到重视。但是政府的倡导却把他们变味了,政府参与的度的问题,学者研究的参与度问题这些都很复杂。在这种经济社会下,有谁是在做着没有利益的事情呢。
另外,非遗的申请也是很不科学的,那些民间老艺人根本不会写那些申请,做那些录像,往上递交都不得门路。

马向阳(191979538)  20:26:03
有时候民众自身也不太注意和重视
韩成艳(31482656)  20:27:09
我以为,非遗名录的设计,更大的意义在名录之外。不仅仅是一个申报的问题,而是对于民众生活方式,对于民众的主体性是否尊重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更是一个社会正义,政治性的话题。
穆昭阳(362740242)  20:27:17
好比过节 学者无论如何强调应该怎样过 有多少人会看到这样的发言或是观点,人们自己有选择 而非在一种强调之下
张勃(393690013)  20:27:36
同志们,我们去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网上去讨论吧。https://www.folkculture.cn/forum ... page%3D1&page=4
这样我们的讨论影响会大一些,也会吸引更多人关注我们的讨论。
郭永平(805461108)  20:27:55
我说一个理想化的事情,就是当很多受过民俗学训练的人士进入政府部门,且拥有了发言权,也许这个时候政府和学者之间的界限就好确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20: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向阳(191979538)  20:23:19
什么时候政府能真正放手,还给民众自己,这种理想的土壤中成长
郭永平(805461108)  20:23:58
太理想化了,也许是一盘散沙
马向阳(191979538)  20:24:02

韩成艳(31482656)  20:24:34
嗯,关于非遗,大家在批评,但是对于民俗学知识界自身能够作为的没有充分的提出
张勃(393690013)  20:24:55
反思民俗学者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关系,也是民俗学科应该追问的问题。
韩成艳(31482656)  20:24:59
破有余而立不足
穆昭阳(362740242)  20:25:15
界限并不是定了就会遵守 如何协作在实际生活中并不会按照预定的想法去开展
张勃(393690013)  20:25:36
但是有没有界限还是不一样的。
陈国玲(283434617)  20:25:50
我觉得,没有政府提倡非遗,好多的遗产不会被大家关注就销声匿迹了。是因为非遗的提出好多民间的文化才被得到重视。但是政府的倡导却把他们变味了,政府参与的度的问题,学者研究的参与度问题这些都很复杂。在这种经济社会下,有谁是在做着没有利益的事情呢。
另外,非遗的申请也是很不科学的,那些民间老艺人根本不会写那些申请,做那些录像,往上递交都不得门路。

马向阳(191979538)  20:26:03
有时候民众自身也不太注意和重视
韩成艳(31482656)  20:27:09
我以为,非遗名录的设计,更大的意义在名录之外。不仅仅是一个申报的问题,而是对于民众生活方式,对于民众的主体性是否尊重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更是一个社会正义,政治性的话题。
穆昭阳(362740242)  20:27:17
好比过节 学者无论如何强调应该怎样过 有多少人会看到这样的发言或是观点,人们自己有选择 而非在一种强调之下
张勃(393690013)  20:27:36
同志们,我们去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网上去讨论吧。https://www.folkculture.cn/forum ... page%3D1&page=4
这样我们的讨论影响会大一些,也会吸引更多人关注我们的讨论。
郭永平(805461108)  20:27:55
我说一个理想化的事情,就是当很多受过民俗学训练的人士进入政府部门,且拥有了发言权,也许这个时候政府和学者之间的界限就好确定了
穆昭阳(362740242)  20:28:30
那还比较远 民俗学的目前进事业单位还行
公务员好多岗位是不要的
韩成艳(31482656)  20:28:43
通过部分地肯定民众的文化,到肯定民众作为独立个体的主体性,才是真正推进社会正义、民主,公正的重要意义。民俗学重回现代社会科学中的核心地位才可能。
韩成艳(31482656)  20:29:45
个人认为,民俗学者争取自己在社会科学知识界,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提升,首先是从自身,包括学科和学者本身的提升开始的。
马向阳(191979538)  20:30:36
这需要时间
穆昭阳(362740242)  20:30:42
好 那我去写论文了
韩成艳(31482656)  20:31:02
哈哈,昭阳坐起立行啊
穆昭阳(362740242)  20:31:50
恩 这才是我的首要任务 眼下的事还没做好
马向阳(191979538)  20:32:06

宣炳善(582980771)  20:32:19
我想,民俗学者应该利用非遗保护的政府力量,从而发出民俗学者的声音。自2006年以来,我做了近20个省级国家级乃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申报,在这些年参与非遗的过程中,感受很多。民俗学者不只是申报的作用,对于传承人的认定,民俗学者也有一定的发言权,当然还要与文化馆、文化局的政府官员沟通。另外,民俗学者在这一过程中,其实也在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有两点很有意思,就是学者与政府的关系,学者与民众的关系。可以有很多文章。
张勃(393690013)  20:33:22
学者与政府的关系,学者与民众的关系,学者在非遗中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3-8-28 21: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勃(393690013)  20:33:22
学者与政府的关系,学者与民众的关系,学者在非遗中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
张勃(393690013)  20:36:00
从个人的工作谈如何介入非遗保护工作的。
张勃(393690013)  20:37:12
这也牵涉非遗保护中的伦理问题
宣炳善(582980771)  20:39:09
以前高丙中老师有一些关于学者与民众的关系的文章,很受启发。特别是民俗学者的学术伦理问题。张老师也提了,以后可以谈一下。另外,如韩老师说的,最后要肯定民众作为独立个体的文化主体性作用。现在第四批国家级非遗申报快要启动了,我还要替地方政府写第四批国家级非遗申报的两个材料,对方在催,我就先下了,大家再聊。
郭永平(805461108)  20:39:13
是的,我整理过辽宁省非遗项目,自己也在山西、辽宁调查过,非遗保护中首先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学者们做了什么,遵守了一些基本的学术伦理了吗?
张勃(393690013)  20:39:52
宣老师做9月15日讨论的主持,我们期待
韩成艳(31482656)  20:40:37
嗯,下次的讨论的题目确定了么?
宣炳善(582980771)  20:40:38
一定努力,就是大家上来多说说。我先下了。
韩成艳(31482656)  20:40:44
就是民俗学与非遗保护么?
宣炳善(582980771)  20:41:34
是的,就是非遗保护与民俗学的主题,怎样?
韩成艳(31482656)  20:41:35
我还是想说一下我们讨论的形式,大家是否愿意写一段关于这个话题的文字,大约两三千字就可以,这样和冯莉老师商量一下,可以在民间文化论坛上发一组。
这样在讨论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拿出文字,有针对性的,看起来不散。
宣炳善(582980771)  20:42:33
到时再联系吧。
韩成艳(31482656)  20:42:42
我还是希望我们的讨论可以形成一个有可能获得回应的形式。
嗯,好的
张勃(393690013)  20:42:45
成艳说的是,
每个参与者先拿出一段文字,然后大家讨论。能在刊物上发表最好。
韩成艳(31482656)  20:43:40
嗯嗯,起码可以互相有了靶子
千把字也不嫌少,万把字不嫌多哈~
这样也督促各自都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思考
张勃(393690013)  20:44:33
有报纸也对我们的话题感兴趣。
关键是要有较为成形的东西出来。看到成艳和宣老师在今年《民俗研究》第4期上发表的稿子,就是讨论基础上形成的文章,多好
韩成艳(31482656)  20:46:14
嗯,或者我们也可以围绕中秋节这种具体带有当下性,社会性的话题进行讨论。
张勃(393690013)  20:46:43
宣老师先似个主持词放在论坛网上吧。是叫“非遗保护与民俗学”还是叫“非遗保护与民俗学者”?
韩成艳(31482656)  20:46:52
也请各位前辈老师来参与讨论吧~振作一下士气啊~
张勃(393690013)  20:46:56
中秋节的话题可以讨论。
韩成艳(31482656)  20:47:01
让我们大肆宣传和讨论吧!

张勃(393690013)  20:47:09
上次我有点后悔没有抓住七夕节的机会。
因为七夕节的争论要比中秋多
韩成艳(31482656)  20:47:22
没关系,七夕年年有~
张勃(393690013)  20:47:31
容易形成热点。
成艳你可以讨论中秋啊
主持讨论中秋啊。
韩成艳(31482656)  20:48:39
嗯,我考虑一下哈,对这个以前关注不多,看看大家的兴趣吧。
张勃(393690013)  20:49:06
这个报纸会很欢迎的。
韩成艳(31482656)  20:49:38
嗯,其实我觉得就是大家要有兴趣和热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积累进行评述。
张勃(393690013)  20:52:17
中秋人人过,人人可以说话。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0:58:37
嘿嘿嘿,看到亮点了。。。讨论讨论中秋吧~~~
韩成艳(31482656)  20:59:02
哈哈 学思 你来了~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0:59:09
嗯嗯嗯
张勃(393690013)  20:59:17
学思感兴趣,呵呵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0:59:33
刚才把大家聊的内容仔细看了一遍,越看越高兴啊
嘿嘿嘿。。。。。  
韩成艳(31482656)  20:59:58
对啊,学思在《中国文化报》的非遗板块~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00:42
只是19号中秋。。。我们16号有非遗版
韩成艳(31482656)  21:01:00
可以提前说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01:08
意味着11号就要有成稿了
韩成艳(31482656)  21:01:13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01:28
20号我们休刊 否则时间正好。。。
所以如能提前讨论就最好了
我就等着收获了。。。呵呵呵
张勃(393690013)  21:02:13
那成艳就抓点紧。学思也可以提一下需求
韩成艳(31482656)  21:03:37
额....中秋节之前我的时间相当不靠谱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04:12
不要啊
韩成艳(31482656)  21:05:09
没事儿啊,学思,我们这里人多力量大呢~
你先说下你们版面的要求吧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05:29
我吧基础差,所以也想不太好该咋弄
韩成艳(31482656)  21:05:34
如果哪位老师和同学都兴趣都可以踊跃投稿啊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06:23
我们版面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偏理论和观点性的文章,2500多字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07:47
但是像张勃老师上次写七夕节的稿子就特别适合我们版面
http://epaper.ccdy.cn/html/2013-08/12/content_103629.htm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12:00
像节日这种版面,我想也可以介绍一下各地的有特色有特点的风俗,上次七夕的时候,本来想组一篇的,但是时间没来得及
张勃(393690013)  21:12:51
这次中秋能做吗?其实中秋节的体验也很好啊。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13:28
我在想如果版面内容丰富的话,可以和领导请示把非遗版放在18号
张勃(393690013)  21:13:41
每个人谈自己过中秋难忘的事,节日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情感,就是在过中,在我们对自己过节的回忆和期待中。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13:43
我和另一个版面调整一下
张勃(393690013)  21:14:16
美丽的民俗散文
韩成艳(31482656)  21:14:34
中秋节日记忆?个人的,集体的,家庭的,时代的?
张勃(393690013)  21:14:39
是啊。
不同年龄的人谈,就把时代带进来了。
不同地方的人谈,就把区域带进来了。
马向阳(191979538)  21:15:35
嗯,这个提法好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15:42
恩恩,好
马向阳(191979538)  21:16:28
争取自己也参与
张勃(393690013)  21:16:51
学思写个征稿启事吧,贴到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网上和中国民俗学网上。估计不愁稿源
向阳别说争取,就是一定参与,呵呵。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17:25
恩,好的好的~~~
张勃(393690013)  21:18:46
可以叫“中秋记忆”或者“那一年的中秋节”
有点怀旧感,呵呵
张勃(393690013)  21:20:57
甚至也可以出系列,到节就有记忆,呵呵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22:37
也不能都说记忆。。。张老师,版面还多少要有点儿新闻性。。。
张勃(393690013)  21:24:02
我只是提建议,报纸肯定是你们决定的。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25:00
恩。我好好想想,太好了~~
王学思<minicycalice@qq.com>  21:28:43
http://epaper.ccdy.cn/html/2010-09/21/content_32569.htm
我们版已经两年没有做中秋节的报道了,2010年发过萧放老师的文章
韩成艳(31482656)  21:30:19
嗯,其实真挺感兴趣的
以前自己关注传统节日不够
张勃(393690013)  21:32:39
这次正好可以关注。
韩成艳(31482656)  21:34:03
努力~
张勃(393690013)  21:34:31

马向阳(191979538)  21:38: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2 19: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