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354|回复: 21

华中师范大学导师介绍之林继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8 13: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简历
  林继富,汉族,法学(民俗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1964年生于湖北麻城市,198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96年——1999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民俗学硕士学位, 1999年获法学(民俗学)硕士学位,导师刘守华教授。2005年获法学(民俗学)博士学位,导师刘魁立教授。2006年6月——2009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工作站,合作导师祁庆富教授。1986年7月——1994年10月在西藏农牧学院任教。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青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从事民俗学、民间文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民俗学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兼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二、学位论文
学士论文:《中国地方风物传说结构试论》,1986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中国怪孩子故事研究》,1999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论文:《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2005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后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转换研究》,2009年4月,中央民族大学。
三、承担项目
2008年,主持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项目“汉藏民间故事比较研究”,项目编号:MY02—14.。
2008年,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节日志•藏族雪顿节”课题,项目编号JRZ2009001。
2006年,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课题“清江流域土家族始祖信仰的现代转换研究”,项目编号20060400571。
2006年,全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子项目)•广西农民文化生活调查(财政部项目)负责人。
2004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以湖北长阳都镇湾土家族故事传承人为例”,项目编号04BZW058。
2002年,合作承担刘魁立教授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的“十大民间文艺数据库”工程中的“中国民间故事数据库”项目,项目编号:2002DEB10048。排名第2。
1997年,合作承担刘守华教授主持的国家教委“九•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中国民间故事类型与传承研究”,排名第2。
 楼主| 发表于 2010-2-28 13: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主要著作
专著
《西藏节日文化》,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6年。
《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民俗通志•民间文学志》(下),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中国民间故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村落空间与民间叙事逻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孙家香》,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
《永远的太阳——西藏节日文化觅踪》,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合著
1、《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排名第2),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国俗故事》(排名第2),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
3、《解释民俗学》(排名第1),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民间信仰与民俗生活》(副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选译集:
《中国古代民间传说选译》,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参编著作:
《湖北民俗志•民间文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文化年夜饭》,中华书局,2003年。
《中国民俗大系•西藏民俗•节日民俗》,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饮食民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刘守华主编《民间文学教程•民间传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毕浔主编《民间文学教程•民间叙事诗》,民族出版社,2009年。

五、主要学术论文
《中国地方风物传说结构试论》,《民间文艺季刊》1986年第3期。
《藏族犬图腾浅谈》,《西藏研究》1988年第2期。
《“青蛙王子”型故事原型研究》,《民间文艺季刊》1988年第4期。
《从创世神话看原始人对自我力量的意识》,《民间文学论坛》1989年第1期。
《藏族白石崇拜探微》,《西藏研究》1990年第1期。
《藏族湖神与生育信仰》,《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2期。
《藏族鸟崇拜的自然历史渊源》,《中国民间文化》1991年第1期。
《藏族巫术数字“五”的文化意义》,《西藏日报》1991年6月11日。
《西藏日土岩画研究》,《民族艺术》1991年第2期。
《蚁穿九曲明珠源流探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藏族宗教节日文化论》,《民俗研究》1992年第1期。
《藏族天梯神话发微》,《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
《藏族原型数字“九”的文化意义》,《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
《“头上长角”型故事的流播》,《中国比较文学》1992年第1期。
《乡土教材与西藏民族教育》,《西藏教育》1992年第5期。
《藏族本教信仰与古老崇拜》,《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第4期。
《西藏旅游事业与民俗文化》,《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
《藏族兔子故事论》,《民族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藏族箭神略论》,《中国民间文化》1993年第4期。
《昆仑文化与藏族原始文化》,《西藏研究》1995年第2期。
《珞巴族“插青”习俗述略》,《中国民间文化》1995年第4期。
《珞巴族“卡让欣”研究》,《民间文学论坛》1995年第4期。
《灶神形象演化的历史轨迹及文化内涵》,《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活佛转世与藏族神判习俗》,《西藏艺术研究》1996年第1期。
《珞巴族灶神论析》,《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第2期。
《藏族文化中的镜子》,《西藏研究》1996年第2期。
《羊与藏族民俗文化》,《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汉族少数民族灶神信仰比较研究》,《民俗研究》1997年第1期。
《文化流程中的“中山狼”故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中国民间传说与史官文化》,《民间文学论坛》1997年第3期。
《文成公主传说考验难题试析》,《民族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
《从生命延续方略探寻抗拒洪水神话母题》,《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
《枣俗的文化精神》,《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中国怪孩子故事亚型及其家族伦理思想》,《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试论中国方志文化中民间传说的特点及价值》,《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 “猎人海力布”型故事解析》,《民族文学研究》2000年第3期。
《“二母争子”故事揭秘》,《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 藏族盗歌论》,《西藏民俗》2001年第1期。
《“黑马张三哥”型故事论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头上长角”型故事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皮匠驸马”型故事研究》,《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
《“烂柯山”型故事研究》,《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西藏卵生神话源流》,《西藏研究》2002年第4期。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批评与反思》,《思想战线》2003年第3期。
《中国怪孩子故事的审美情趣》,《西北民族研究》2003年第3期。
《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藏族湖神与水神关系透视》,《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母题数字“十三”与藏族成年礼》,《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1期。
《一个民间叙事传统的形成》,《民俗研究》2004年3期。
《长阳都镇湾精怪叙事传统》,《民族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人多次讲述一个故事的传承考察》,《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4期。
《从廪君到向王》,《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西藏关羽信仰的演化脉络》,《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传承人保护策略研究——以湖北省民间故事传承人保护为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多人一次讲述一个故事的传承考察》,《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廪君叙事传统的当代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从信仰到民俗》,《中国藏学》2007年第3期。
《紫姑信仰源流研究》,《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喜剧传统的地方叙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20世纪中国民间故事讲述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文化遗产》2008年第3期。
《清明节研究的两个误区——兼论杜牧<清明>的原真意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国外民间故事传承人研究的批评与反思》,《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土家族机智人物向远耀故事研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端午节的文化精义在于护佑生命——基于两湖地区端午节习俗的分析》,《民间文化论坛》2009年第4期。
六、主要奖励
1986年,《中国地方风物传说结构试论》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论文三等奖。
1990年,西藏自治区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奖。
1990年,《青蛙骑手故事原型研究》获上海《民间文艺季刊》“飞鹰奖”。
1991年,西藏自治区为“七&#8226;五”做出贡献的优秀个人。
1993年,推荐为西藏首届十大杰出青年,《西藏日报》以“青春在燃烧”对事迹予以报道。
1997年,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集体项目,主要成员)。
2000年,湖北省高校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集体项目,主要成员)。
2004年,《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获武汉市第十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2等奖(排名第2)。
2006年,《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2)。
2006年,《西藏民间信仰源流》获湖北省第五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200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获结项优秀等级。
2009年,《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获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学著作“山花奖”
发表于 2010-2-28 22: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06级硕士论文答辩会上的林老师

发表于 2010-3-1 09: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老师的玉照看不到呀
发表于 2010-3-1 16: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一张林老师的认真听讲照
林10147.JPG
发表于 2010-3-1 16: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一个学生一样认真听课,符合林老师勤奋的特点。
发表于 2010-3-2 14: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林继富先生是我的导师。
    林老师86年大学毕业后就到西藏林芝县工作了八年,所以他自称“林芝一郎”,本科时上他的民俗学课,他自我介绍把这个雅号说出口后,哄堂大笑,我们都以为是个日本名字“林之一郎”或者“林之一狼”。他看出了误会,便故作严肃地说自己绝非小日本,然后便又笑眯眯地向大家讲述这个名字的光荣史。他姓林,把自己最美好的8年献给了林芝这个地方,他算是半个西藏人了。他后来又说涛哥也在西藏干过8年,凡是在西藏呆8年的人都是牛人。大家又是一阵笑,不过笑声里有感叹,有佩服。我想林老师吸引我的第一个地方,大概就是这种乐观开朗的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了。
    林老师爱开玩笑,幽默轻松,好说话,这是和他接触过的人的普遍看法。但在一个方面例外,那就是治学。林老师布置的读书任务、论文作业,如果完成的不好,那他就不是那么好说话了(这个,相信他的学生都会有同感)。因此,我的心里面对他多少都有一丝“畏惧”。随着和林老师相处时日的增多,我明白这种“畏惧”不仅仅是产生于他对学生的高规格要求,更源于他的严于律己。勤奋、刻苦,这是公认的评价,我是亲眼目睹过的,因此,我知道这简简单单四个字的涵义。
    去年8月份,我有幸跟随林老师入藏开展西藏节日民俗的田野调查。经过45个小时的疲倦旅途,7号晚上抵达拉萨,一下车林老师就感到全身乏力,头晕眼花(火车到格尔木的时候,就有不适感了),嘴唇和指甲都起了吓人的紫色,没错,正是传说中的“高原反应”。在宾馆安顿好后,症状也没有减轻,我询问林老师,他说没事,休息一晚就好了。我一晚上都睡得死死的(后来才知道林老师那晚起床呕吐了好几次)。第二天一早,我见林老师还未起床,就下去给他拿了早点,他说自己是完全没有一点力气了,让我和其他几位拉萨本地的同学出去转转。我担心他的症状会加重,可他坚持说好一些了,没什么大碍。这样,我就把林老师一人留在宾馆,去八廓街了。下午3点左右,突然接到郑老师(林老师的好友)电话,说林老师被送进医院了。我们立马赶到医院,这时点滴已经打完大半瓶了,林老师嘴上还带着氧气罩,脸色蜡黄。我们看了心里特不是滋味,我很自责,林老师大概看出来了,眯起眼睛说没事,反过来安慰我们。晚上出院时,下起了很大的雹子,拉萨夏季的天气状况,是变幻莫测的。
    林老师只休息了一晚,第二天就开始工作了,我劝他再多休息片刻,一上午也好,可他说入藏一次不容易,调查耽误不得。之后,分工、调查、走访、整理图片录音,除了拉萨,我们又到山南,马不停蹄地工作到了月底。23号爬药王山时,跟随林老师南征北战的那双“耐克”运动鞋终于光荣负伤,鞋底如鳄鱼般张开了口子。踉踉跄跄回到宾馆,一路上我都在劝林老师买一双新鞋,可第二天他依然穿着那双“耐克”走访学者朋友。晚上回来,他兴奋地跟我说:“今天好危险,那双鞋差点露馅闹笑话。”25号,我们前往小药王山的关帝拉康,在山脚下,有一个修鞋的摊子,坛主是位河南人,他善意地把林老师打趣了一番,我们只能尴尬赔笑。鞋修好了,林老师得意地对我说:“你看,我只花了5块钱。”林老师对自己如此“吝啬”,但是对学生,却关怀备至,我这一路上的食用住行,都是林老师破费,心中很是不安,因此也更加努力地做事。
    虽然天天都在外面田野作业,但是只要一回到宾馆,林老师就又开始伏案作业,利用这20多天里零零碎碎的时间,除了整理阅读相关的田野调查资料,他还把自己的新书书稿进行了最终的审核校对。林老师的勤奋用功以及工作效率之高,着实令我惊叹不已。我好奇他如何有这么好的精力,可他却说其实很多时候他也感到疲惫,但是对民俗学对事业的热爱,却时常鞭策着他不断向前、向前。
    跟着这样一位导师,我感到压力,同时,也更加有动力,无论以后走上哪条路,我想,这种压力和动力都会促使自己不断地向前、向前。

[ 本帖最后由 sidishui 于 2010-3-2 14:4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23: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是林老师的学生
发表于 2010-3-3 15: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是你们滴亲师叔。
嘿嘿
发表于 2010-3-3 15: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老师在09博士论文答辩会上

很勤奋很随和的林老师
P1010738.JPG
发表于 2010-3-3 15: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3-3 15:41 发表
俺是你们滴亲师叔。
嘿嘿

大家快出来拜见师叔!
发表于 2010-3-3 16: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3-3 15:41 发表
俺是你们滴亲师叔。
嘿嘿


久仰大名
发表于 2010-3-3 16: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谈谈我对林老师的一点印象吧

我上大学时,我班的民间文学课就是林老师和中南民族大学的王丹老师给我们上的。那时,我就通过林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他的经历,得知这是一位很勤奋的老师。

林老师每年都要南征北战,到处考察、到处开会,他的那双脚走遍中国诸多村落、山路等,林老师平时工作就很勤奋,他有好多本书的后记落款都是凌晨,记得前年八月我和他,还有我们专业的很多师生一起去长阳参加学术研讨会,林老师在得知故事家刘华阶离世的消息后,花了一个通宵的时间,没有睡觉,在电脑里打了一篇报告,整理出他采录的这位故事家的所有的故事目录,并在第二天会议上将报告的内容讲授给了大家,由此可见林老师的努力程度,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那天林老师的两只眼睛呈现的熬夜的痕迹。去年八月林老师又带着几个学生到西藏考察,还突发脑积水病倒了,躺在拉萨的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脸上戴着氧气面罩,旁边放着一个大氧气瓶吸了很久的氧气,这都是他工作过于劳累的结果,而且他吸完氧气以后还马上又回到工作前线,完全不顾自己是刚刚生过病的人。去年秋,林老师喜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是林老师事业上的成功,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林老师的这个奖的背后,隐藏着多少血和汗、多少次熬夜、多少次田野作业、多少次翻山越岭、多少次徒步千里……多少次因工作劳累而病倒。这都不是我们可以估量的。

这就是08年那次会议上的林老师,不难看出,他是刚刚熬了一整夜的。
P8260124.JPG
发表于 2010-3-3 18: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林继富,湖北麻城人,1964年生,现任职于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

林继富先后师从于刘守华和刘魁立,深得两位老师真传,徘徊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代表作是博士论文《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2007年出版)。

作者长年蹲点于湖北省长阳县都镇湾,对当地多位故事家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提出了故事传统的“三重结构法则”:地域叙事传统、类型故事的叙事传统、个人讲述习惯。

林继富是故事学界的老资格青年学者,刘魁立先生夸奖他“总感到时间不够,珍惜每一分钟,在图书馆从早坐到晚,天天如是,长年不懈,他写的东西很多,在同学中是最多产的一个”。
发表于 2010-3-3 18: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猫快跑咯 于 2010-3-3 15:57 发表

大家快出来拜见师叔!

免礼免礼。
今天出门忘了带水果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4-28 15: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