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48|回复: 0

女娲(一个辞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14 10: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女娲

    中国古代神话中最古老的女神。关于女娲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和《楚辞•天问》,但两处皆语焉不详,其义不可详知。
   根据文献记载,女娲的主要事迹为补天和造人。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其文云: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阴阳之所壅沈不通者,窍理之;逆气戾物伤民厚积者,绝止之。

    东汉时,女娲补天的故事被与共工触不周山的故事联系起来,王充《论衡•谈天篇》说:

    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

    此东汉之说,后来被唐人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所继承。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最早也见于《淮南子》,《论衡》所谓儒书就指《淮南子》,但在《淮南子》的《原道训》和《天文训》两篇并未将共工与颛顼高辛氏争帝、不胜而怒触不周山之事与女娲补天联系起来。
   《列子•汤问》云:“昔者女娲氏练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则以共工怒触不周山在女娲补天之后,此又一说,亦可见在魏晋间,女娲补天与共工怒触不周山两事之间的关系尚动摇不定。
    天地秩序因某种不幸变故而陷入混乱,因有造物之神挺身而出,拨乱反正以恢复天地秩序,拯民于水火之中,这是各民族创世神话中常见的母题,此类母题的原型大致与原始历法有关,因天地之秩序最初正是由原始历法建立起来的,历法为世界奠定时间和空间框架,而时间和空间则是人类领会世界的基础,因此,历法就是世界秩序的具体体现,而历法的混乱就导致世界秩序的崩溃。女娲补天神话与原始历法之间的关系,古人已言之,《列子•汤问篇》张湛注:“阴阳失度,三辰盈缩,即是天不足;女娲炼五常之精以调和阴阳,晷度顺序,即是补之。”清代学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二》的《补天》对此有详说。
    长沙子弹库出土楚帛书中的记载为女娲补天神话与原始历法之间的渊源关系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帛书《四时》篇所述为天地开辟神话,其首章说,天地最初一片混沌,“梦梦墨墨,亡章弼弼”,有伏羲、女皇、禹、萬(契)诸神先后兴起,各显神通,开天辟地,为宇宙建立了秩序。但是,后来宇宙秩序不知为何又重新陷入混乱,天不稳,地不平。于是炎帝命祝融率领四神自天而降,“奠三天”,“奠四极”,然后帝“为日月之行”,随之,共工创立历法,划分四时,昼夜,设置闰月,使历法更趋完备,重新恢复了一度陷入混乱的天地秩序。帛书中的“女皇”,就是女娲。帛书虽然将恢复天地秩序的功绩归功于共工,正与传世文献中的说法相反,但其足以发明女娲、共工故事与原始历法之间的关系却是勿庸置疑的。
    女娲造人神话,最早亦见于《淮南子》,其中的《说林训》说:

    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

    似乎是说最初造人是诸神在女娲的住持下合作完成的。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对女娲造人之法另有一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絙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者絙人也。(《太平御览》七十八引)

    此当为东汉时期民间流传之女娲造人说。女娲造人的神话与古代高媒祈子仪式有关。《路史•后纪二》引《风俗通义》说:“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高媒仪式祭祀女娲为婚姻之神,有婚姻方能生儿育女,故高媒之神女娲在传说中转变为人类的女性始祖。《史记•夏本纪》索隐引《世本》说:“涂山氏名女娲。”传说涂山氏为大禹之妻,即夏人之始祖母。中原地区自古即有祭祀女娲的习俗,五代杜光庭《录异记》卷八说:“陈州……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时人谓之翁婆墓。”又说:“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人民之处。”中原地区有些地方至今仍保存着祭祀女娲以祈子的习俗,西华县女娲庙,每年正月和腊月都要举行庙会,祈子习俗遗风尤存。
    关于女娲,另有女娲与伏羲兄妹为婚之说,出现较晚,参见《伏羲和女娲》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9 15: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