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0|回复: 0

一个出于乡土观念而附会古史的个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3 14: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尧舜禹及其地望
北川羌族自治县党史、地方志办公室  谢兴鹏

  我国古代社会发展到尧、舜、禹时代,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物质财富不断丰富,私有财产已开始出现,原始社会已进入末期,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正在酝酿之中。深入研究尧、舜、禹时代的社会形态,认识尧、舜、禹对中华民族作出的巨大贡献,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团结带领全国人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于尧、舜、禹的地望更是众说纷纭,研究尧、舜、禹的地望不仅是史学界历来十分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寻根问祖情结所系,更是各级地方党委、政府以历史文化为依托,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本文就这方面谈一些粗浅认识,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尧舜禹时代的社会形态
  炎、黄及尧、舜、禹史称五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应属于原始社会,也被称为“大同”社会。《礼记•礼运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该篇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虽然带有理想化色彩,但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当时还属于国家尚未形成的时代。
  《礼记•礼运篇》中紧承上段文字之后,对“小康”社会作了如下描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型)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势)者去也,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里所描绘的“小康”所指的时代就是夏、商、周“三代”,也就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
  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尧、舜、禹时代是一个具有创造意义的时代,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随着劳动剩余产品的出现开始产生私有财产的时期,是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从量变到质变的大变革时期,是上承“炎黄”,下启“三代”的继往开来的伟大时期。
二、尧、舜、禹的主要业绩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上,尧、舜、禹以其辉煌的业绩为广大人民群众传诵,以其高尚的人格为人民景仰。
  帝尧,又称陶唐氏。据《尚书•尧典》所载,帝尧的主要功绩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协和万邦。也就是使若干个大大小小的部落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共同形成了中原地区的规模宏大的部落联盟。二是敬授民时。就是通过对天象的长期观察,知道了一年为366天,并“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对于指导人们按季节变化从事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推举能人治理洪水。面对当时的滔滔洪水,尧问四岳:“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①尧不以为然,认为鲧不行。但大家说可以让他去试试。尧便同意了大家的意见。鲧往治水,“九载绩用弗成”②。说明尧开始对鲧的看法是正确的。但他又不得不按大家的意思作出决定,可见当时部落联盟中的民主程度还是很高的,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也是有限的。四是禅位于舜。舜很有才干受尧举荐后做了许多好事,在部落联盟中地位不断提升。据说尧有个儿子叫丹朱,也是有一定影响的部落首领。尧没有将帝位传给儿子而禅让给舜,一方面可能因为丹朱的功劳不及舜,另一方面说明当时部落联盟里的部落首领还有一定的民主权利,还不是部落联盟首领一人说了算。
  帝舜,又称有虞氏。据《尧典》所载,帝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业绩:一是播时百谷。那时人们的生存主要依靠农业,帝舜十分重视这个事关人们生存的大事,命后稷按时播殖百谷。使农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二是濬(jun)川、平治水土。《尧典》载:“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濬,疏通之意。濬川,即开沟挖渠。也就是疏通田间水路,以利灌溉。可见当时,舜已把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兴修水利作为的头等大事。据有关资料证实,当时已能作铫和耒耜之类的农具,意味着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三是公布了刑法。《尧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敕,怙终贼刑。”象,刻画之义。将五种刑法公布,以示儆戒。刑法的产生,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贫富的分化,盗窃掠夺已有发生,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要维护社会的安宁,就需要用刑法进行治理。四是去四凶。《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服。”这里反映当时部落之间的争斗已非常激烈,共工、驩兜、苗、鲧都是被打败的部落首领,而帝舜则是战胜者,地盘不断扩大,当时已统占了中原地区。五是举贤任能。《尧典》:“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唯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由于帝舜注重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记》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大禹,又称夏禹、伯禹、崇禹。因治水有功,尧赐禹姓曰“姒”,封于夏,氏曰有夏,是为有夏氏。大禹在历史上的主要功绩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治理洪水,使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据《五帝本纪》载,帝舜举荐的二十二人中,“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史记•夏本纪》载,“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二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据《史记•夏本纪》载:“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由于禹治水的功劳很大,被帝舜确定为继承人。帝舜死后守孝三年,本可以即帝位,而禹却想将帝位让给帝顺的儿子商均,但诸侯们不拥护商均,而要去朝拜大禹,大禹这才即帝位。不仅反映出帝舜举贤任能的慧眼,也说明大禹不仅功劳很大,得到公认,而且品德高尚。“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③从这段记载看,启继承帝位并非禹之本意,启能继承帝位一是其本身很贤能,二则可能当时禹及其家族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无人可以匹敌,仍然属于人心所向。与其说“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制度是禹创立的,倒不如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是如此。三是凿井开渠,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禹“卑宫室,致费乎沟洫”④,反映了他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百姓丰衣足食,也因此而巩固了他及夏代的家天下统治。四是作禹刑。据《左传•昭公六年》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风俗通》云:“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统治者的利益,禹制定了刑法。禹还拥有一支人数不少的军队。这些都是国家形成的象征。
  孔子对尧、舜、禹的评价值得玩味。他说尧“荡荡乎民无能名焉”⑤,意思是那时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但也说不出他做了些什么大事。他说舜“无为而治者舜也与”⑥,意思是说帝舜也没有做什么大事,但天下很太平。对大禹,他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⑦他认为大禹艰苦勤俭,一心为民,治平洪水,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敬奉祖先,继承先辈的优良传统,因而他对大禹没有半点可以非议之处。可见在圣贤的心目中,尧、舜、禹三人中,禹的功劳和影响最大。战国时,孟子、荀子等把尧、舜、禹作为为人的道德标准和典范。在其后的历朝历代,尧、舜、禹在统治者和人民群众中等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
三、尧舜禹的地望检索
  帝尧所属的氏族,相传为陶唐氏,也作唐氏。据《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唯彼陶唐,有此冀方。”郑玄曰:“两河间曰冀州。”主要指今晋南一带。《诗经•国风》晋国的诗叫《唐风》。隋末李渊起兵太原,夺取政权后改国号为“唐”。看来均与山西本帝尧氏族的主要活动地不无关系。还有人说帝尧在今山东的极西部,还有的说在今河北境内,但尚无可靠证据。
  帝舜所属氏族,居于虞地,故称有虞氏,也作虞氏。关于帝舜的活动地的说法很多,涉及东西南北多处地方。据《尧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妫(gui)汭(rui),嫔于虞。”《史记》载:“舜飭下二女于妫汭”。“舜居妫汭”。“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另据《水经注》、《括地志》的相关记载研究,虞氏故土当在山西南部的运城、平陆、解州、虞乡、永济一带。
  大禹出生地。据《竹书纪年》: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史记•六国表序》:“禹兴于西羌。”贾谊《新语》:“大禹出于西羌。”《帝王世纪》:“禹长于西羌。”《孟子》:“禹生石纽,西夷人也。”扬雄《蜀王本纪》:“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其地痢儿畔”。“禹,六月六日生于石纽”。今北川原县城南一里有石纽山,上有相传为扬雄所书的篆书“石纽”二字。有以三处“禹穴”题刻而得名的“禹穴沟风景名胜区”。李学勤先生在《禹生石纽说的历史背景》一文中说:“黄帝是先秦几个王朝的共同始祖……虞、夏的祖先是黄帝之子昌意,商、周的祖先是黄帝之子玄嚣。这样的传说表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这几个王朝,虽然互相更代,仍有着血缘以及文化的联系。”“《大戴礼记•帝系》说:‘青阳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青阳就是玄嚣……玄嚣一系活动在中原和北方,昌意一系则多与南方相关。”“昌意所居若水,即今四川西部的雅砻江,传说他或他的儿子乾荒娶蜀山氏之女,而颛顼也生自若水”。而颛頊乃鲧之父、禹之祖父也。故禹生于蜀之石纽,即今北川羌族自治县是完全有根据的。笔者2002年写了一篇题为《禹生北川信有征》的文章,先后刊于《先秦史研究动态》2002年第1期、河南《中州今古》2002年第4期、绵阳《史志天地》2002年合刊,并在网上传播,笔者在文中就“史籍记载明明白白—禹生石纽在北川、大禹遗迹实实在在—充分印证了大禹生于北川、专家考证确确实实—雄辩地说明大禹生于北川”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虽然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但至今没有哪一个地方能拿出比北川更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大禹故里在其他什么地方。
  大禹的封地。因治水有功,尧赐禹姓姒,封于夏,氏曰有夏,或称夏后氏。徐旭生先生认为,根据众多史料,夏后氏开始时的活动区域应当在今晋南汾、浍、涑水流域。稍后,渡河而南,居于洛阳平原,在伊、洛、颖水流域发展。《汉书•地理志》颖川阳翟(di)下,班固自注“夏禹国”,即今河南登封、禹州一带。王城崗龙山文化遗址的发掘,也得到了考古学上的印证,说明这一带是夏后氏的又一旧居。
  大禹的陵寝地。大禹治水的足迹遍及九州,到处都有与大禹治水有关的遗迹。但大禹的陵寝地只有一处,即浙江省的绍兴市。大禹取得了治平洪水的伟大工程之后,大禹的威望大大提高,帝舜要将帝位禅让给他,他谦让不受。帝舜死后,他守孝三年,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百姓不依附上均而归顺大禹。禹方即天子位。禹即位天子位八年,大会诸侯于涂山,驾崩后葬于会稽。如今浙江绍兴大禹陵已成为国内外华夏子孙寻根祭祖的重要去处。
  正如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孟世凯先生在《研究历史文化,参加地方经济发展》一文中谈到的那样,关于大禹和夏文化研究,从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大体上形成了‘以四川省北川县为中心的大禹出生地,以河南西部为中心的大禹活动地,治水涉及黄河中下游,影响及于江淮流域,大会诸侯于安徽怀远县之涂山,葬地在浙江绍兴’的新动向”。这段话可以说是对近20年来全国大禹及夏文化研究情况及其形成的基本共识的高度概括。
  尧舜禹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时期,挖掘、研究、弘扬尧舜禹文化,不仅是中国先秦学界广大学者的职责,也是各级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要职责。各级党政部门与史学界专家、学者携手合作,努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以促进地方经济和各项社会的发展,已成为新时期史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12 12:0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