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94|回复: 1

施舟人:唐代道教儀式與地方信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4 20: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施舟人1985年"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ang Dynasty,"提出将圣传(hagiography)研究列入道教地方崇拜研究的范畴。他指出,圣传对应着教派,并表达了信徒社会的意念。圣者的"生活"传达了关于相关教派所崇拜的圣地与相关事件。由于圣者传记多是层累造成,因此要先按年代顺序把各种版本的圣传排列起来,参考地方志、历史著作、仪式、诗歌等其它范围的材料以使研究更深入。
     在唐代众多与许逊有关的圣传中,施舟人重点考察了包含更多社会史信息的《孝道吴许二真君传》(9世纪)。指出其在语言风格与内容上都接近同时代的唐代道教道经,而且此书明显是继承灵宝经忏传统,为了诵读所创作的。同时分析了每年西山地区庆祝许逊升天的为期三天的仪式是灵宝斋法――"黄箓大斋",施氏强调,在这些地方举行的斋法中没有任何的地方性神灵被祭祀,所有的礼拜都是指向"道"(人格化为天尊)。由此许逊崇拜从最初的洪州西山一带的以家族血缘 为纽带的民间崇拜(其崇拜主题为"孝"),发展到唐中期被灵宝传统的框架所统摄的Local school(传 统、生活方式相同的群体),施舟人特别强调这不是sect[宗教教派]或有特殊思想体系的运动[Special ideo logical movement])。兴起于晚唐的有关许逊的各种节日庙会,对促进道教融入地方社会也提供了桥梁。施舟人又举了唐玄宗朝的女道王法进在四川一带施行灵宝自然斋为例子,从而说明唐代民间春祈秋谢的节日庆典已经和道教仪式紧密相关。
     本文对研究道教与地方社会具有方法论上的典范作用。施舟人反对以往人类学学者将道教的社区清醮与民间宗教混为一谈,更反对将灵宝传统的道教称为"民间道教"(popular Taoism)。他认为圣传材料能够帮我们澄清这些观点。首先是要辨清地方神灵(文化英雄)与道教神。唐代道教经典的描述中,道教教理与地方礼仪之间是有明晰界限的,而且道教仪式从来不会表现出对地方崇拜的关心。道教的神灵是抽象的,而像许逊、吴猛这样的地方神灵与道教则完全无关。其次是唐代民间赛会邀请道士举行斋醮,这是唐代道教地方化的新趋势。但道士的仪式与民间神灵的崇拜活动是并行的,互不干涉,道士只为地方提供仪式服务,并不参与到地方俗神崇拜中去。施舟人认为这种趋势并不代表着道教的通俗化(popularization)或者堕落(downgrading),相反地在晚唐的地方道教仪式中,道士通过上表言功,相当于代表着中央政权为地方士绅的神权授职。因此唐代道教仪式与地方崇拜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地方权力结构的提升(upgrading)和解放(emancipation)。
     晚唐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地方信仰与道教仪式的相遇。施舟人在文末指出,研究晚唐以后的地方道派,需要将地方非官方实体,如行会、商会、同乡会馆等考虑进内。

Schipper, Kristofer M "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ang Dynasty,"In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Stein.,edited by Michel Strickmann, vol.3. Brussels: 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1985,pp.812-34

[ 本帖由 爪哇堂 于 2005-11-4 20:5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11-7 16: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施舟人:唐代道教儀式與地方信仰

爪哇堂 于 2005-11-4 20:48 写道:
道士只为地方提供仪式服务,并不参与到地方俗神崇拜中去。

原来从唐代开始,道士们就已经懂得“走穴”了。
不知要价几何?
听说现代道士李咏走一趟是十八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2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