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8|回复: 0

【新世纪民间文化讲坛】第三讲:中国内地的藏传佛教艺术遗存(4月12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31 17: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世纪民间文化讲坛】

第三讲:中国内地的藏传佛教艺术遗存

主讲人:谢 继 胜

时    间:2005年4月12日(星期二)下午1:30—4:30
地    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院部大楼11层西段会议室

--------------------------------------------------------------------------------


·讲演内容简介·



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及其发展与传播有非常明确的历史分期,通过藏传佛教艺术传播和汉藏艺术影响的线索几乎可以将我国自唐以后重要的佛教艺术发展时期与之贯穿起来。藏传艺术在西夏的传播是西藏艺术真正意义上的东传,西夏人凭借他们对藏传艺术的高度虔诚将藏传美术与汉地中原艺术水乳交融的联系在一起,从而架起西藏艺术进入中原的桥梁,拉开了元代汉藏艺术空前规模交流的序幕。

元代是藏传佛教艺术向中原传播的黄金时代。与蒙元统治者借鉴西夏处理藏传佛教事务的政策一样,元代的汉藏艺术交流实际上继承了由西夏艺术作为媒介联系的汉藏艺术关系并将之加以发展和壮大。代表作品如杭州飞来峰藏传风格佛教石刻造像、居庸关石刻造像和敦煌榆林窟元代壁画。其他元代藏传艺术遗存尚有北京白塔寺等处遗存的佛塔、吐鲁番胜金口等地回鹘藏传佛教壁画、福建泉州藏传石刻、云南元代壁画等。在整个蒙古地区传播的藏传艺术逐渐形成蒙古喇嘛教艺术。

明代藏传艺术在内地艺术作品中主要表现在永乐年间的金铜佛造像和一些寺院壁画的藏传风格因素,如青海瞿坛寺及炳灵寺藏传壁画,甚至山西宝宁寺水陆画中也有藏文题记。及至清代,藏传艺术在内地广为传播开来,出现了承德外八庙那样辉煌的作品,五台山更成为藏传佛教艺术的博物馆。




--------------------------------------------------------------------------------


·主讲人简介·

谢继胜:藏学硕士,艺术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

擅  长:西藏宗教艺术、民间文化的研究和翻译。

    谢继胜,一九五七年生于甘肃兰州,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人,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任平罗县周城公社大兴墩三队会计、赤脚医生,宁夏钢铁厂炼钢车间工人;一九八二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同年七月志愿进藏,在西藏自治区人事局工作;一九八四年秋考入北京中央民族学院民语一系(今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系)攻读藏族文学专业研究生;一九八七年至今分别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一九九八年获选该年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二○○○年七月获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佛教美术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美术和西藏民间宗教。主要著译有《风马考》(著作、1996台北唐山出版社)、《西藏的神灵和鬼怪》(翻译、1993初版,1996再版,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宗教艺术》(翻译、1989年初版,1997再版,西藏人民出版社)、《西藏绘画史》(与人合译,2000年初版,西藏人民出版社与山东明天出版社合作出版);撰有论文多篇。


论著:风马再考
   西夏唐卡中的双身图像
   关于敦煌高窟第456窟


译著:《西藏宗教艺术》
   《西藏的神灵和鬼怪》
   《西藏度亡经》的心理学阐释

http://www.tibet-web.com/zangxue/zangxuejia/xjs/index.htm




1) 谢继胜情况介绍参看:

http://www.cass.cn/minzusuo/org/dept.asp?deptID=MZS09

http://www.tibet-web.com/zangxue/zangxuejia/xjs/index.htm   


2) 谢继胜撰写藏传佛教艺术介绍参看: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522   

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1209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2005年3月31日

[ 本帖由 iel-ot 于 2005-3-31 17:24 最后编辑 ]
xjs.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8 04: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