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06-6-22 11:29: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傅谨《草根的力量》讲座报告回应
一篇小字。 
乡民艺术  路在何方 
读咱老乡论文,看到胡集书会教人担忧的现状/出路,总觉得这小曲变了调,评书没了味,老 
百姓少了那份心。 
演艺大厅自然和露天广场不同,和田间地头不一样。电视上的名家大腕可不是咱民间的艺人, 
吃千家饭,走千里路。年轻一代,抱着卡拉就ok。 
难道民间艺术真成了无根的草,乡民文化真成了随风飘的叶? 
但,我深信,老少爷们会回来的,他们好听这一口。中国人好品这个味。之前乱唱流行歌的俺 
,这两年对村里的吕剧特有感觉,学了两口,可惜的是乱七八糟。 
自然,单凭热情是不够的。要找一条健康的路。窃以为,路在脚下——农村歌舞团。 
虽是新兴事物,农村歌舞团的气息还是很浓厚,很强劲的。05年,我有幸跟着阳信的歌舞队走 
村串户三天,采访了主要成员。以下是俺的调查报告的大纲。 
一,        基本细胞是家庭。骨干是这一家的四口人。 
中年男子,是主管老板,他身藏祖传绝活,可不轻易表演。 
他老婆,泼辣大方,是发动机,唱一口好吕剧,现场主持。 
女儿,现代舞,流行歌。儿子,武术,花架子。 
二,        剧目丰富,零距离接触。 
京戏样板,吕剧经典,电视剧老歌。 
流行歌曲,劲歌热舞,武术杂技,过年的话。 
场院里,天井里,空一个地就行。晚上是高潮,几乎整个村都来看。 
三,        市场经营,雇用演员。 
主家出钱多,阵势就大,带人就多。这次,有两姑娘,打工。 
乐器传统,设备新潮。唢呐,锣鼓,笙。架子鼓,音箱,喇叭,麦克。 
面向红白事,可大可小,分档次。农民普遍喜欢这种多采的演出。这比放电影录象,单调的吹 
鼓手热闹的多。 
建议——民间文艺搭上这辆快车,登上这个舞台。 
甲:评书,快板艺人,与其结对子,形成互动。相互学习,一人多技。 
创作新段子,快段子,适当模仿电视。 
乙:静态民艺,点缀歌舞团。 
剪纸,泥塑,年画,编织,工艺类,让歌舞队锦上添花。在吉庆事中,或做赠品,或出售,培 
育市场。 
小结:民间文艺可能在歌舞队里获得新生,而歌舞队必会因此色彩纷呈,丰富文化底蕴。如此 
,新农村文化可能会俗中有雅,地域风情也会多样共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