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71|回复: 5

有人读了仲富兰的《民俗传播学》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31 16: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傻妞。
教授的书都是用来报成果捞课题用的,你以为是用来读的?
只能怪你自己。
谁叫你较这个真?
发表于 2008-2-1 02: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品三 于 2008-1-31 16:09 写道:
你这傻妞。
教授的书都是用来报成果捞课题用的,你以为是用来读的?
只能怪你自己。
谁叫你较这个真?


又来一傻妞贴目录:


民俗传播学(传播学研究丛书)
作者:仲富兰   

市场价:¥40.00
卓越价:¥33.30 折扣:83折 节省:6.70元
VIP 价:¥32.30 SVIP价:¥31.70
任何产品任何价格均免费配送!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文化
·页码:496 pages
·ISBN:780740194X
·条码:9787807401940
·版次: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0开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传播学研究丛书

--------------------------------------------------------------------------------
编辑推荐
  本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各专业骨干教师通力合作而成,是他们在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基础上的最新学术结晶,内容涉及传播学理论及广告传播、影视传播、民俗传播等广泛领域,深具学术的前瞻性与理论的新锐性,并且可读性强,是传播学专业学生必备的参阅书籍,也是传播业各界人士进一步提升自身理论品位的极佳之作。

--------------------------------------------------------------------------------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文化视野下的民俗与传播研究
第一节 民俗传播学发凡
第二节 民俗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第三节 传播学与民俗学的重构
第四节 民俗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
第二章 民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民俗传播与文化雅俗之区分
第二节 民俗传播学之研究对象
第三节 民俗传播的中介特质
第四节 民俗传播学的生态环境
第三章 民俗传播学的层面与要素
第一节 民俗传播的三大层面
第二节 民俗传播的四大要素
第三节 民俗层面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第四章 民俗传播与符号理论
第一节 符号理论对民俗传播的建构意义
第二节 符号??民俗信息传播的载体
第三节 符号传播与民俗传承
第五章 民俗传播符号:神话、原型、仪式
第一节 象征??民俗传播的独特符号
第二节 神秘民俗符号:神话、原型、仪式
第六章 跨越时空的“共通意识”
第一节 民俗传播模式和传播类型
第二节 民俗传播“共通意识”及其改造
第三节 民俗传播符号的“刻画”
第七章 民俗与非语言传播
第一节 非语言符号传播
第二节 非语言符号传播与习俗交流
第三节 标志语传达信息习俗
第四节 特殊音响的非言语交际传播
第五节 非语言传播特点余思
第八章 民俗传播的集体性与普同性
第一节 民俗传播的集体性
第二节 民俗传播的普同性
第九章 民俗传播的时空特征
第一节 时空状态下的“信息共享”
第二节 地缘特征与人口流动
第十章 民俗传播结构分析
第一节 民俗传播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传播结构与主体心理积淀
第十一章 民俗传播的语言载体
第一节 民俗与民间语言
第二节 流行语与民俗传播
第三节 民间行话与秘密语
第十二章 新媒体时代的民俗传播研究与方法
第一节 新传媒时代的民俗传播研究
第二节 民俗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后记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发表于 2008-2-1 10: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学问好学问!
看得我眼花缭乱!
发表于 2008-4-9 21: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越是学问深的人越是懂得深入浅出。我读仲教授的书,如久旱逢甘霖一般,因为国内好的民俗文化研究实在缺乏。仲教授作为该领域的学术先锋,同时将民俗与传播融合起来。恐怕是你没有真正读懂?

CM
发表于 2008-4-10 10: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听过仲教授关于民俗传播学方面的讲座,仲老师学识很深,这本书还没看,不过我认为他的书很值得一读,当年的《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就很好,在那个时期也是具有开创性的!很得到钟敬文前辈的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08-1-31 16: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怎么觉得说的话就是外人说的呢?一本那么厚的书,没有内容。是我的错觉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9 06: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