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suoasis

中国民俗学的形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2-8 15: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民俗学的形成

批评家 于 2002-12-8 12:27 写道:
施先生,你认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必定要有你所认为的特征。但可否想到,学科的形成由萌芽到发展,肯定不会是一开始就完善的,中国古代文化与文明渊源流长,在鸦片战争之前,大部分的历史时期,中国在各领域都称雄于世界 ......

恕我直言,看不太明白!
发表于 2002-12-8 17:1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我自己知道的

批语家兄,看了你的贴子,有两个问题还真得澄清一下:一是算术与数学根本上是两回事,它们的区别就象是“英文字母”与“英语语言文学”的区别一样,现代数学还真是从西方传入的,刚传入的时候曾与物理学等许多泊来学科一并称作叫“格致学”,这在中小学课本中没讲到;二是许多严谨的中国数学家也不认为所谓的圆周率后的多少位数是中国人率先计算出来的,甚至于,我们今天说的“勾股定理”也是中国人的自己的提法,国际上根本不承认,我们是早就知道了“勾三股四弦五”,但这只是对事物的偶然性的认识,并没有上升到规律性上,所以说,我们中小学课本上的许多提法本身就是政治的产物,是狭隘的民族自尊心的产物。当然,批语兄说到的别的问题我就不懂了,还是施兄自己去回复吧。
[ 本帖由 老蒲 于 2002-12-8 18:0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2-12-8 19:54: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民俗学的形成

老蒲先生,科学是向前发展的,自然,一开始肯定不是系统和全面的。但也不能因此一棍子打死,把萌芽状态的科学认为是巧合。科学不可能是巧合,它有理论依据,不象发明一样。政治是一方面,但也不能否认中国古代科学的领先。在唐汉鼎盛时期,中国并不止在文学方面有所成绩,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也是大家都能知道的。数学的包容范围很广,算术也不能不说归算到里面,但也不能否认之间没有联系,即使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西方文明在最近200年中超越中国文明,现在处于垄断地位,它确实比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好,但也不能因此就把根本忘了。我以上只是举例,也许有不严谨的地方。至于其他的话,只是感觉某人有些古代狂生的感觉,本来也好,但也得说话有根据!本人有个毛病,看到别人没有根据就说的话就想反驳一下。
发表于 2002-12-9 09: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民俗学的形成

批评家兄:
      进化论认为(下面的过程不一定准确,但大致意思不错,请蒲兄指正):生物进化大致有这样一个过程:
      无机物——有机物——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猴——直立行走的猿人——创造并使用语言的人。
      另外一条途径是没有经过进化而产生的“克隆人”。
      现在的问题是,您能说人在哪一个阶段形成的呢?

下面是张汉东先生给我的一封信以及我的回信,由于还没收到张先生的回信,不知张先生意思。

施爱东:
  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读到你的留言,很高兴。你说“最近在做民俗学史”,课题很好。拙
作《论汉代中国民俗学的形成》一文刊在《民俗研究》1993第二期,这你可能已经知道。另外
还有一篇《论〈风俗通义〉的民俗学价值》(见《民俗研究》2000第2期)与之相关,欢迎批
评讨论。  我自己不成熟的意见认为:“民俗”和“民俗学”皆流动发展的概念,人们只能从
自己的时空环境对其进行描述性阐释,而不可能作出一成不变的规范性界定。祝你的研究顺利
成功!
                                                          张汉东

张先生:
      见信好!
        想您看了许多留言也知道,我是个不会说话的人,有些话过激,请原谅。您的第二篇文章我看过,很佩服,我们的学术趣味是相近的,在这方面,我要向您和萧放等学长好好学习,对于古代民俗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我是心向往之,但没能实际行动,非常惭愧。
      但对于您认为的汉代即有民俗学的说话,我很难同意。很遗憾的是我至今还来不及读到您的第一篇文章,无法具体与您对话,但一个基本的观点我不会动摇:民俗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建立是“五四”以后的事,是至今尚未完成的活。当然,我不知道您界定的“学”是指什么,如果不是“学科”,而只是“学问”,或者行政机构中的一种执事功能,那又另当别论。
      真是对不起,在没读到您的文章前就妄加评论。最近家事公事杂事理不过来,滞后再聊,想能加强联系,请多指教。说话有不得体的地方,也请海涵。顺祝:
撰安!
           施爱东上
 楼主| 发表于 2002-12-9 13: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民俗学的形成

     中国民俗学史自然不能避开民俗学的形成这样的问题,但探讨这一问题的方法、角度却可以是多维的。
      张汉东先生的研究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某些思考的角度与方式,其观点的是与非可以商榷,其对古代民俗史料、事象的运用和阐释却可以为我们学习、研究所借鉴!
     施兄是民俗学史研究界新秀、专家,久仰大名、实则也曾目睹其帅气,可惜之前不能将名与人一一对应。牌技霸主、学术视野亦别具风情!在关注近代民俗学史之余,也可多多注目古代相关民俗,本人更多对古代民俗学史有兴致,以后还盼多多交流、指教!
发表于 2002-12-9 20: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民俗学的形成

很高兴,看到张汉东先生的形迹,你在民俗研究上的几篇文章,均已学习。对于第一篇我是佩服的,虽然不完全同意,但也实在难提特别有力的驳正意见,只是感觉似乎有它的不足。但你提出了有关古代民俗学的重要看法,醒人耳目。第二篇文章,本人觉得不如第一篇,因为你有一种勉强用现代民俗学的套子,去套解《风俗通义》。其实应劭的本意不是在强调民俗学如何,他是在为一种文化正名、鼓吹、挽救儒家的传统。他用了“风俗”之名,事实上远远超出风俗范围。不如实事求是说应劭有多少涉及到了民俗的内容即可,不一定要他有多少民俗学的认识。本人对你一贯工作表示敬意,希望早日读到你的新成果。
发表于 2002-12-10 15: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民俗学的形成

施先生:
你所提到的问题我回答不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索角度,那个明确的界限是确定不了的。况且到今天,我也不太相信那套理论是正确的。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有些观点纯粹是人为造成的。既然你和张先生的通信中彼此如此尊重,看来我是多事了。以上及前贴所言,请勿见怪!
发表于 2002-12-10 18:35: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民俗学的形成

  批评兄此言差矣,学术研究中,哪有“多事”一说?
  在学术讨论中,彼此尊重是最起码的前提,刘魁立先生甚至认为尊重和宽容不是一种道德要求,而是学术素养,很有道理。我常苦于自己不会说话,一出口就有狂妄的嫌疑,其实在现实生活我还真的是一个好人(不好意思,我最怕小竹子说我黄婆卖瓜了,哈哈)。我一思想就不温柔,无法象宗迪兄那样“温柔地思想”,在众多高手面前象个拔了毛的赤裸的鸡,如果有什么你认为我说得不得体的地方千万别介意,我根本没有认为您在“多事”,相反,很高兴能看到大家会对我们的话题有兴趣,相信SUOASIS妹妹也有同感,“知出乎争”嘛。顾颉刚如果没有众人之助,他也写不成经典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我们的能力当然不能与顾先生相提并论,那是不世出的天才,但对于先辈的学风,我真的是无比心向往之,想你也是。
  另外我想说的是,尊重不等于迁就,各人的意见可以相左,也可能都对,主要是所站的角度不一样。但当我们约定俗成地把“民俗学”定位为一门“学科”的时候,我坚持认为学科的成形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当然,我没有读过张先生的文章,不知道他是如何定义“民俗学”之“学”的,所以我前面的评论是不恰当的,在此向张先生谢过。
发表于 2002-12-10 18:39: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中国民俗学的形成

另,张先生下回造访论坛时,能否顺手贴上大作?省却吾辈跑一趟图书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9 06: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