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585|回复: 0

民族心灵的观察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9 08: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族心灵的观察者
  


  今年7月底,才听到了河合隼雄去世的消息,马上回忆起的,是自己最初阅读河合隼雄著作的往事——那还是老友张石的推荐。上世纪90年代一次电话中,张石兄谈到日本文化,曾打比方说日本文化是“空心菜”,就是那一次通话中,他推荐了河合隼雄所著的《中空构造的日本的深层》。记得那本中公文库出版的小书,曾经给我很多启发。河合隼雄早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后来曾经留学美国和瑞士,是把荣格的心理学介绍到日本的人。他利用荣格心理学成功地对日本文化作出了自己的分析,所取得的成就,为世人所公认。这次三联书店出版的《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就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除了这本书,河合隼雄还写过一本《神话与日本人的心灵》,这两本著作所关注的核心非常相似:研究的文本,是在日本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研究的指向,则是日本人的心灵。在笔者看来,这是《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首先值得关注的地方。专门研究荣格心理学的河合隼雄,为什么会关注日本民间故事和日本神话?是什么导致河合隼雄在荣格的心理学与日本民间故事和日本神话之间建立起联系呢?这中间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因素就是荣格对于集体无意识的研究。在荣格的理论中,无意识有两种,即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曾经比喻说,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代表一些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部分;由于潮汐运动才露出来的水面下的陆地部分代表个体的个人无意识,所有的岛最终以为基地的海床就是集体无意识。如果想利用这种理论方法,来分析日本文化的深层,那些曾经经历过漫长岁月淘洗一直相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无疑是最好的分析对象。因为这些神话和故事,既是集体无意识的创作,流传过程中又经历了民众集体无意识的选择,潜伏在它们下面的就是日本人心灵的海床。利用荣格心理学的理论,透过这些故事的表象,去洞察日本民族的心灵,这是河合隼雄研究的基本思路。当年我所阅读的《中空构造的日本的深层》中,所展示的基本也是同样的研究思路。

  不过,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河合隼雄发现,完全照搬从西方学到的分析心理学的概念、方法,很难对日本的民间故事做出满意研究。面对“日本人的心灵存在方式、日本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这样重要的问题,他开始努力追求“用日本人的观点解释日本人的生活”。阅读《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一书,每一篇几乎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力图找出日本文化特殊性的努力。可是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揭示日本民族心灵世界的特征,作为参照系的他者的存在,明显是必要的。这方面,对于有过在美国和欧洲留学经验的河合隼雄,同样是自己的强项。翻开《日本人的传说和心灵》,我们会看到,希罗神话和欧洲各国的民间故事,怎样被他的笔墨自由自在地驱使。说来河合隼雄早年研究欧洲民间故事,他早年的成名作《民间故事的深层——荣格心理学与格林童话》,就是一本利用荣格心理学研究格林童话的著作。有了这些知识的支撑,作者对于日本民间故事的分析才得以深入,日本民族的内心世界才可能得到深度的关照。

  阅读这本著作,自然联想到中国的民间故事研究。中国也是民间故事的大国。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记忆和体验中产生的每一个民间故事,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们犹如一片片森林,一垄垄耕地,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脉,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河流,犹如每一根青草上闪闪发光的露珠,犹如一缕缕早晨的炊烟一样,是我们民族的经历和记忆的一部分。从五四时期开始,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就已经投入对于民间故事的收集活动中。1949年建国后,民间故事的收集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清华历史系资料室架上这套《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这套当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编纂出版,由已故的钟敬文先生主编的大书,全书30卷,4500万字,每卷约150万字,并配有大量彩色图片。它的编选范围涵盖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笑话等各类体裁,据说是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进行普查,广泛搜集的基础上,将大量的基础资料依照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原则编选出来的。然而,这样的收集活动只是一项伟大工作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从研究我们中国人心灵世界而言,这一套集成无疑是一座巨大的宝山。如何开掘这座宝山,如何研究和分析这份宝贵财富,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们应当积极学习使用更多的方法和手段,并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努力学会走进这座宝山,并从中挖掘出我们民族心灵世界的深层。从这一意义上说,阅读《日本人的传说与心灵》,不仅有益于我们认识日本文化,而且在方法论方面,相信也会给很多研究本土文化者以有益的启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4-30 09: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