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8|回复: 0

转帖:北京、山西端午节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3 21: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五 月端午习俗
天气渐热,极易生病,北京人叫\"恶五月\",因此本月禁忌很多。如禁晒床、修缮房屋;初一,端五,不汲泉水、不搬家、不糊窗、不剃头。 夏至:是国家大典。民间吃过水面。 五月谚语:\"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初一至端五,用雄黄酒涂小儿脸,避毒物。 端五节:街上卖用黄纸盖印的天师符,也有画钟馗或五毒符咒之类。买回去贴在中门上,可避祟恶。当日用菖蒲和艾子插在门边,避毒恶,是\"蒲龙艾虎\"、\"艾虎蒲剑\"之意。妇女们用丝线罗制成小虎、粽子、葫芦、樱桃、桑椹等,用彩线穿好戴好在身上,儿童挂在胸前或背后,叫\"长命缕\"。用彩纸剪成葫芦倒贴在门上,叫\"泄毒气\"。过午扔掉。嫁出之女,今日回娘家,故亦叫\"女儿节\"。节日食品:粽子。 粽子的起源:按《续齐谐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楚人哀之,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以粽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不为蛟龙所窃。 磨刀雨:据说五月十三日是关公过江会东吴之期。这天有雨叫磨刀雨。 分龙兵:五月二十三是分龙兵日。此后雷雨无常,传说神龙此后分区负责。

山西端午保健习俗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籍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亦为药材,有镇静、安神之功能,并具芳香气味,可做香料。在端午节以前,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在太阳下面,以备节日饮用。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历代相传,说是可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

  另外,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艾蒿昧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苍蝇往往避其味而远逃。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万荣等地是采制茶叶悬挂门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还有的地方是门上贴钟馗面像驱邪。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

  端午节辟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需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佩带在孩子身上。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卉鸟类。传说可以防止病毒人身。晋北一些地方还盛行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取意人穷命大,希望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除香包外,还要用五色花钱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祷后,挂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挂上,到端午节的早晨太阳出山前解下,埋在车辙下,意思是让铁车轮砸烂五毒虫。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做母亲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里睡上一会儿,称作“躲午”。家庭其它成员,则是人人耳朵上戴一小枝艾蒿。妇女是将艾技插在头上或绾在辫梢上,还要用凤仙花色染红指甲。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从河里提回一桶洁净的水,浸以艾叶,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脸,据说可以辟邪驱毒。万荣等地在日出之前,上山或到田间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茶叶等。经七蒸七晒后阴干,称为“百叶茶”。晋北一些地方,习惯端午节前置买一面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端午节前,晋南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但只是传言,实际很难找得。
摘自《山西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7 10: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