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品三

《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30 14: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尹虎彬发言
IMG_1763尹虎彬-.jpg
发表于 2007-7-30 14: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叶涛发言
IMG_1765叶涛-.jpg
发表于 2007-7-30 14: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施爱东发言
IMG_1768施爱东-.jpg
发表于 2007-7-30 14: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高丙中发言
IMG_1770高丙中-.jpg
发表于 2007-7-30 14: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邢莉发言
IMG_1748邢莉-.jpg
发表于 2007-7-30 14: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潜明兹发言
IMG_1734潜明兹-.jpg
发表于 2007-7-30 14: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萧放发言
IMG_1773萧放-.jpg
发表于 2007-7-30 14: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高有鹏发言
IMG_1782高有鹏-.jpg
发表于 2007-7-30 14: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刘爱民代表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讲话

IMG_1694刘爱民-.jpg
发表于 2007-7-30 14: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小泉讲话
IMG_1696马小泉-.jpg
发表于 2007-7-30 14: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刘锡诚致答词
IMG_1827-.jpg
发表于 2007-7-30 14: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品三 于 2007-7-18 11:28 写道:
7月23日,刘锡诚老师《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的新书讨论会将在张自忠路7号的和敬府宾馆5楼会议室举行。
会议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热烈祝贺!只可惜才看到。
发表于 2007-7-30 14: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杨志今副主席讲话
IMG_1808杨志今-.jpg
发表于 2007-7-30 14: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上的答辞

刘锡诚

[小引]今天(7月23日)上午,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大学出版社在和敬府宾馆联合召开拙著《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座谈会。老中轻学者朋友对拙著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这是我一生写的一部字数最多的书,熔铸了我对民间文学的主要资料和论点。文联副主席杨志今和书记处书记兼民协副主席白庚胜讲了话。
参加会议并发言的还有:民协秘书长向云驹、文联理论研究室理论评论处处长刘爱民、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马小泉、责编袁喜生、河大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有鹏、刘魁立(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刘守华(华中师大文学院)、陶阳(中国民协)、潜明兹、萧放(北京师大中文系)、车锡伦(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陶立王番、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祁连休、贺学君、吕微、户晓辉、施爱东(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朝戈金、刘宗迪、尹虎彬(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高丙中(北大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所)、叶涛(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朱挥军(中国文联出版社)、李丽丹(华中师大博士生)、孙丹(当代中国研究所)、刘晓路(中国民协研究部)。施爱东代陈泳超宣读了书面发言。






主席,各位朋友!
首先,由衷地感谢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河南大学出版社为拙著《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召开这次研讨会,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冒着酷暑来参加会议并发表精辟而中肯的意见,有的朋友还不远千里万里而来,感谢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刘爱民、中国民协研究部刘晓路等同志为筹备这次会议所付出的心血!感谢中国文联书记处前书记仲呈祥,理论研究室和财务处的同志们,以及我们的上级主管部门中央党校科研部的同志,在座的和不再座的五位参与评审的专家学者,在我申报和完成《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研究》这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年过程中给予我的种种支持和帮助。感谢河南大学出版社马小泉社长、责编袁喜生先生,河南大学黄河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有鹏副主任,由于他们的编辑家、出版家的胆识,才使这部字数如此之多又一时不会产生经济效益的学术著作得以与读者见面!

回想2003年1月,我之所以毅然放下已经写了一半(1977年9月-1981年底)的文学回忆录,在完成《在文坛边缘上》之后,转而着手这部难度很大的民间文学学术史的写作,有两方面的原因。从个人方面说,靠近70岁了,亟待对一生中所从事过的种种事情一件件进行些总结,而民间文学是我一生中从事的时间最长的一个事业,不由自主地涌动出一种时不待我之感。从学科方面说,民间文学学科的兴起是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中一件破天荒的大事。20世纪百年已经渐去渐远了。历史要求有理性的回顾与总结。进入21世纪的门槛,文学艺术界各领域,文学、电影、戏剧、美术……纷纷举办各种百年回顾和纪念活动,展示百年成绩,总结百年经验。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诞生和被主流文化所承认,标志着传统的中国文化观的动摇,新的中国文化观的崛起。一百年来,民间文学运动的发展和民间文艺学科的建设,虽然坎坎坷坷、起起伏伏,道路并不平坦,基础并不坚实,但毕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人文学科中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百年来取得的学术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毫无愧色地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领域。于是,我下定决心摆脱一切困扰和诱惑,潜心于学术史的研究和写作,希望能为中国的民间文学学科添一块砖加一块瓦。我对能够以自己浅薄的知识和以自己的这支秃笔参与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发展的回顾与总结,感到荣幸。对大家给予我的肯定和鼓励,表示衷心的谢意。时代在发展,认识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21世纪初全球性的兴起,给民间文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环境和大机遇,故而我也对在我国恢复民间文学的二级学科地位充满信心。

我的研究毕竟是一次“蛮荒”之旅,是一次仅凭个人的力量完成的学术探险,在百年学术史的建构上留下的问题、缺陷和遗憾、甚至错误,实在是不少,如大家指出的,前50年详、后50年略,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史的分量嫌少,港台方面未能涉笔,对个别人物或思潮的评价还有待商榷,某些事实出现讹误,等等,有的我已经意识到了,有的是朋友们提醒和指出的,无疑对我进一步思考和下一步修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在此再次表示深切的谢意。谢谢大家!

2007年7月23日

发表于 2007-7-30 14:55: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学术研讨会

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
刘锡诚



20世纪百年已经渐去渐远了。历史要求有理性的回顾与总结。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诞生和被主流文化所承认,标志着传统的中国文化观的动摇,新的中国文化观的崛起。一百年来,民间文学运动的发展和民间文艺学科的建设,虽然坎坎坷坷、起起伏伏,道路并不平坦,基础并不坚实,但毕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人文学科中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百年来取得的学术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毫无愧色地成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领域。笔者在承担和完成全国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的过程中,笔者梳理了20世纪百年来民间文学学科发展不同时期的成败得失,尤其是面对当前民间文学学科的现状,对于民间文学学科向何处去的问题,逐渐形成了一些观点。



       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滥觞,并非肇始于1918年的北大歌谣征集活动,而在晚清末年至20世纪初



随着近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呼声的日高,“20世纪文学”的概念已在较为广泛的层面上被学界所接受。以“五四”为开端的现代文学史的格局,正在失去大一统的地位。文学史写作的这种思路的出现,也给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以启发:“20世纪民间文艺学”这一概念也许更切合学科发展的实际。从文化发展的一般道理上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划时代的,但它不是突发的、孤立的事件,而是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新思潮积累到一定程度才爆发起来的。从20世纪初起,严格地说,从1898年维新运动及其失败之后,西学东渐,对抗传统的新思潮一浪高过一浪。政治领域里改良派发动的维新运动和革命派发动的推翻帝制的革命运动,文化领域里旨在对抗旧传统的而兴起的白话文、通俗小说等文化浪潮,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铺垫和积累。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派神话学和民俗学的兴起及其在欧洲的传播,俄国汉学家格奥尔吉耶夫斯基与日本汉学家白鸟次郎、国府仲德、高山林次郎等研究中国神话的著述,美国人何德兰和意大利人卫大列在搜集的北京歌谣的问世,对中国知识界发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诞生起了直接的而重要的催生作用,下层民众的口头文学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被称为“诗界三杰”之一的蒋观云在1903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主编出版的《新民丛报》上发表《神话、历史养成的人物》一文,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学科的滥觞。于是,有梁启超的《太古及三代载记》和《洪水考》,有夏曾佑在《最新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中对“传疑时代”与神话的论述,有呼吁“求新声于异邦”的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和《破恶声论》,有周作人的儿歌和童话之研究和对人类学派理论的介绍,于是,有沈尹默、刘半农等在北大歌谣征集处和歌谣研究会的创建,继之,有梅光迪对胡适发出的“文学革命自当从民间文学入手”一声呼喊,民间文学的收集和研究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翼,登上了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讲堂。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学术史,正是在晚清的改良派和革命派这两股势力从政体上和文化上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情况下肇始,而在“五四”运动爆发及其以后,汇入了文学革命的洪流中去,成为文学革命的一翼的。

百年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发展史是一部多元的学术史



笔者认为,中国民间文学百年学术史上,在学科内部,大体上有两种思潮:一种是以文以载道的中国传统文学价值观为引导和宗旨的文学研究和价值评判体系;一种是以西方人类学派的价值观和学术理念为引导和评价体系的民俗研究。这两种思潮几乎是并行地或错落地向前发展,既有对抗,又有吸收。而在学科外部,由于民间文学属于下层民众所传承的文化,始终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上层文化的挤压,虽有一大批文化名流的不懈提倡,但始终未能获得像西方社会那样的人文条件,民间文学始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而具体说来,一部百年学术史,并非由一种流派或一种思潮一以贯之,而是存在过若干的流派,这些不同的流派之间也互有消长。

大略说来,前50年,除了以顾颉刚、江绍原、钟敬文等为代表的、断断续续延续了几十年之久的“民俗学派”而外,至少还出现过以乡土研究为特点的歌谣研究会;以沈雁冰、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文学人类学派”;以顾颉刚、杨宽、童书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神话学;以凌纯声、芮逸夫、吴泽霖等为代表的“社会—民族学派”;以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的“俗文学派”;以何其芳、周文、吕骥、柯仲平为代表的“延安学派”等流派。1949年后的50年间,除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外,又可分为“十七年”(1949年10月~1966年6月)和“新时期”(1976年~2000年底)两个阶段。主要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十七年”时期,“延安学派”所倡导的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得到了很大发展,换言之,在学术界占了绝对优势,而其他流派,诸如30年代兴盛一时的民俗学派和40年代兴盛一时的俗文学派,在多次学术政治批判运动中受到批判从而逐渐归于消歇。而到了“新时期”的大约20年中,特别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被冷落了多年的民俗学派又再次中兴,而俗文学派虽也有人倡导,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再也未能重振起来。流派或学派的视角的选择,是笔者纵览百年学术史的一种尝试,希望提供一种认识百年学术发展的思维模式。



民间文艺学与百年来的重大历史实践相联系



百年来的民间文学运动和民间文艺学的思潮,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具体国情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是与中国国情、百年来发生的重大历史实践相联系,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五四”时期,民间文艺学的诞生,是“反传统”的产物,作为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的一支生力军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提出“到民间去”,开始改变对农民和农村以及平民文化、平民文学的轻蔑态度。抗战时期,从内地迁徙到大西南的社会学—民族学者们所做的民间文学调查与研究,不仅以学者的亲身的民族调查,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开了田野调查的先河,积累了大量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最为珍贵的是,使民间文学及其研究发挥了国家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的作用。在民族危亡的大时代,民间文学研究者们以国家存亡、民族大局为至上,推动了学科的变革。同样,40年代,延安的学者和文艺工作者们在解放区所做的民歌与民间艺术收集工作,改造旧说书、旧秧歌的工作,不也是在抗战的大时代中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而符合规律的学科变革吗?正是他们不仅使陕北民歌(信天游)从偏远的陕北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以激越高昂的风格而在文学艺术百花园中一枝独秀的民间文学奇葩,而且也使韩起祥等说书艺人的名字和作品传之后世,不被历史烟尘所湮没。把民间文学(民俗也一样)变成手中把玩的骨董,离开中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而孤芳自赏的纯学术,大概是不会有出路的。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从来都是分立的两个学科



20世纪的百年间,尽管中国的民间文学学科一直处在西方人类学派民俗学和神话学的影响之下,但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的悠长和坚固,中国始终与西方国家不同,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从来是分立的两个学科。

前50年,虽然以神话和歌谣研究为开端,给传统的学术以冲击和震撼,使民间文学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局,但后来,学界却未能潜心于资料的积累(主要是田野调查)和理论的建构,而有些学者热衷于根据西方民俗学的模式“依样画葫芦”,使民间文学和民俗学长期处于分分合合、合合分分的争论中;虽然从30年代起钟敬文就提出了建设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命题,抗战时期众多的人文学者到了大西南,民间文学的搜集和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神话学和歌谣学领域里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应该说,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两个学科,最终都因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和独立的方法论,而未能摆脱依附的地位。

后50年,特别是新时期初期,民间文学在文学学科之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壮大,挖掘和积累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民间文学资料,而民俗学则因种种原因相对滞后。自90年代起,民俗学得以复兴,故而有学者便再次拣起前50年的老话题,倡导以西方为模式改造民间文学学科,将其纳入到民俗学学科的部属之下,脱离文学学科而改属于法学学科之下,成了三级学科。如此以来,不仅未能保住民俗学本身的学科地位,反而多少导致了民间文学学科的衰落、甚至倒退。我们现在看到的民间文学调查或搜集成果,几乎都是80年代做的,而90年代以来的15年间,已很难看到有什么综合的或专题的调查和重要的民间文学搜集成果问世!理论构架的建构,固然是学科建设(无论是民间文学还是民俗学)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民间文学学科本质上是一门实证的学科,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尽管国际上也有列维—斯特劳斯那样的纯书斋的学者),放松了或放弃了田野资料的调查和鲜活资料的积累,就使我们的理论多少变成了空中楼阁。应该说,这是民间文学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曲折和教训。

展望前景,在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仍然宜作为两个各自独立的学科存在和发展,才可能免得重蹈50年走过的但没有结果的覆辙。把民间文学隶属于于文学学科,借重文学和美学的武器进行研究,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但并不意味着把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等同视之;还要、甚至更多地要借助于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



民间文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急剧衰微的趋势



中国的民间文学主要是产生和流传于耕稼时代的精神产品。当然,民间文学中,也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原始先民的意识的余续,这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民间文学在不识字的民众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相传下来,是民众生活、生产、人生经验和艺术才能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历程的曲折的反映和见证,是研究社会底层老百姓的世界观的重要资料。就是这种创作和流传于草野百姓之中的极其丰富极其多样的精神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封建和半封建社会中,却一向被贵族文化所鄙视和压抑,“不登大雅之堂”。这种状况,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启蒙运动像狂飙崛起,一些进步文化先锋率先研究神话探寻华夏历史,提倡搜集民众歌谣,掀起歌谣运动,才开始有所改观。从此揭开了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的第一页。在稍后的“五四”运动中,民间文学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时间虽然过去了一百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轻视和蔑视民间文学这种“草根”文化的贵族老爷态度,在当今的我国学界仍然并没有绝种,民间文学学科仍然受到不应有的挤压。

当今的中国,正置身于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历史过程中,在有些地区(如在急剧扩大的城市、城镇),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民间文学赖以存在和传承的耕稼文明正在衰退,加之媒体信息的多元化和强势化,使口传心授的民间文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急剧衰微的趋势。中国毕竟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方式可能由于科技的介入而发生变化,但不可能在短期内归于消失;适应于口传文学传承和传播的传统的村落聚居方式,可能会因为人口的流动而发生某些变化,但不会在短期内被“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城镇居住模式所代替。总之,只要农民作为国家主体居民的格局没有出现根本性的转变,民间文学就依然会在民众(主要是农民)的传承中得以延续,在传承中得以发展。在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潮流中,我们要看到民间文学传承衰微的趋向,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以阻遏民间文化衰微的趋势,包括将活态的口传作品记录下来以保存其“第二生命”供更多的人所阅读、欣赏和研究,但也不必因此而对民间文学学科的前景产生悲观。



(原载《社会科学报》[上海]2007年5月24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18 08: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