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41|回复: 3

《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首发式在京举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9 16: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月17日,“《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首发式”于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新闻发布厅隆重举行。该书由江苏省常熟市古里镇人民政府、中国俗文学学会联合编辑,周正良、陈泳超主编,学苑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发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文联等多家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到会祝贺,很多学者发表了精辟的讲话。

    民间故事、歌谣是民间口头艺术的结晶,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深受群众的喜爱及专业研究者的重视。早在1918年,北大《歌谣》研究会便启动了对民间歌谣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其后陆续编辑出版的《吴歌甲集》(顾颉刚)、《吴歌乙集》(王翼之)、《吴歌丙集》(王君纲)、《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著作,使吴歌成为最早引起学者关注的领域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间文学研究工作的复兴,长篇叙事吴歌的发现、“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歌谣、故事卷)的编纂出版,吴歌及吴语故事的迷人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以太湖为中心的广大农耕地区,历来都有唱山歌的习俗。因当地属吴方言区,故通常称之为“吴歌”。人们对吴方言区的惯常文化想象都是吴侬软语、似水柔情,但吴地山歌的特色却是高亢嘹亮、婉转激越的。
    常熟市白茆乡(现并入古里镇),是全国著名的山歌之乡。1995年,该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山歌艺术馆。2000年5月,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白茆山歌是吴歌的典型代表。在当地众多的优秀山歌手中,群众公认最出色、最具代表性的是陆瑞英。
    陆瑞英,1932年出生于白茆乡塘南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时期,陆瑞英随祖母学会了很多山歌,听到了很多民间故事。13岁时,就跟随同村的伯伯叔叔们到外村打短工下田干活,又在更粗犷的风气下领受了喊山歌等多样民间艺术。她天性聪颖,山歌、故事一学便会,加上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使她年纪轻轻就脱颖而出,多次作为本乡歌手代表在对歌活动中大显身手,赢得了“金嗓子”的美誉。2006年,陆瑞英作为吴歌代表性传承人入选了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民间文艺的杰出传承人很多,但在汉族地区,像陆瑞英这样在歌谣、故事两方面都具有很高造诣的综合性传承人却很罕见。
    1986年,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等多家单位曾联合召开了“陆瑞英民间故事学术讨论会”。会后,她的许多故事作品均已付梓。新世纪以来,由陆瑞英讲述的《住陆搭》、《刘猛将》等故事先后获奖。她的许多故事被录制成节目,定期在电台播放。她本人亦经常应社会各界之邀进行故事讲述活动。

    此次出版的《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主要包括故事和歌谣两个部分,收录陆瑞英在故事、歌谣上的代表作品,全面展示了其作为汉族地区民间文学杰出传承人的动人风采。
    对于作者的每一篇作品,此书均以记录稿、整理稿两种形式记录。记录稿以科学性为旨归,完全对照录音一字不差地用吴语记录。书后附有《陆瑞英故事歌谣常用方言表》,方便研究使用,同时也为我国民间文学界提供尽最大可能接近真实的文本形态。整理稿对文中方言词进行了替换和详细注释,为不熟悉吴语的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文本,目的在于扩大作品的受众面。
    本书并附有部分作品的录音文件,业已制作成光盘随本书出版,一来供研究者参考并检验本书记录的科学性,再者可供有兴趣者睹文听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各个国家日渐重视保护本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并加大对极具地方文化独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的出版,是中共常熟市市委、古里镇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列举措之一。这对于保存和记录现代化进程中日益消泯的民间声音,为子孙后代保留真实的历史遗产具有非凡的意义。同时也是对民间口头艺术如何在新的文化生态下调整生长的一次有益探索。


[ 本帖由 zhongjian 于 2007-5-19 04:15 PM 最后编辑 ]
DSC_0067.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6: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首发式在京举行

《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书影
P609000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9 19: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首发式在京举行

主办方古里镇政府向北大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赠书
DSC_0102.JPG
发表于 2007-5-21 18: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陆瑞英民间故事歌谣集》首发式在京举行

信息已在福客民俗网刊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2 11: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