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3|回复: 0

2006.12.2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2 18: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6.12.2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九九消寒图现身西安 重拾冬至习俗(组图)
就在众多博士联合抵制圣诞节之际,西安一群人采取了行动,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弘扬传统节日是个重要手段,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就是要不断让一些优秀的民俗复苏起来...

2、厨房里的风景 多姿多彩的浙江嘉兴民间灶头(组图)
在浙江嘉兴农村,只要你走进农家厨房,就会看到家家都有一座二眼灶或三眼灶,从灶山、烟箱到灶身画有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纹样,配有不同内容的文字,这种依附于灶头上的壁画,当地人称“灶头画”

3、刘魁立:退而不休的民俗大师的风采(图)
民间文化的守望者,刘魁立老师!他寻访民间文化的脚步更是不曾停息。他多次到黑龙江各地对满族、朝鲜族、回族、赫哲族进行民间文学的调查和搜集工作...

4、灿烂海洋民俗文化 山东渔民“祭海”风俗(图)
据说,“祭海”在历史上的名称就叫上网节,它是渔民自发地为祭祀能主宰他们命运的海龙王而举行的盛大的祭祀活动。这一活动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现已无法考证。过去对祭海的时间没有具体规定,只是在谷雨前选一个吉日进行...

5、文化遗产保护:一组待解的难题(图)
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给中国留下了极为丰厚的文化遗产。然而,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社会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日前,在由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的第三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上,学术界就“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6、传统资源被蚕食 民族传统资源保护需突破僵局(图)
传统知识、传统文化表达和遗传资源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它们的保护不仅在维护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弘扬文化和丰富生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发展经济、促进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7、木鱼南音难入“非遗” 后继无人濒临绝种(图)
因后继无人,发源于佛山的木鱼、南音、粤讴难入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名单。本月17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活动在市群众艺术馆启动...

8、百年八角鼓:九腔十八调只剩两人唱
那时候,会唱八角鼓的一个村就有二三十人,现在会唱的人一个个都去世了,八角鼓眼看要失传……”逯焕斌担忧地说。如今的逯焕斌,已年逾七旬,是目前聊城八角鼓在世的惟一正宗传人...

9、湘鄂民间艺人才艺PK赛 民间快乐乐翻天(组图)
要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台上13位身怀绝技的选手均来自民间。昨日(20日),首届湘鄂民间艺人才艺PK赛在武昌销品茂上演,精彩的节目让数千市民乐开怀...

10、别让历史文脉在我们手中断裂
“山西碛口古镇面临毁坏危机”的报道,让近年来致力于“中国古村镇保护”的冯骥才忧心如焚。昨天(20日),冯骥才面色凝重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大声疾呼:“千万不要让历史文脉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断裂!” ....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服务业民俗

  传统社会里的服务业不同于现代社会中的服务业,它主要是指除农、林、牧、副、鱼之外,为正常的社会生活提供便利的所有行当——包括商业、餐饮和各种为生活提供便利的行业。
  它们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城镇的扩大和非物质生产者的大量出现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民俗,包括行业规范、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各种民俗。

  例如商业民俗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坐商(即有固定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商贩)使用的招牌——幌子和流动小贩的“市声”(包括叫卖声和敲击声)。今天,实物、旗帘等幌子几乎绝迹,只有招牌被发扬光大——几乎每一个店铺都有自己的招牌;而市声也随着流动小贩的减少而近乎销声匿迹,现在只有收废纸与磨刀具的小贩还保留着传统的吆喝,想要了解旧时的吆喝可以请听相声《卖布头》、《卖故衣》等。

  今天我们国家对服务业的规定要比传统意义上更宽泛,当今我们常说的服务业还应包括:邮政、电信、IT、旅游、保险等行业,这些新生的服务行业也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渐渐形成自己行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模式性的东西就会相沿成习,谚变为新的民俗。由此可见,民俗并不是通过回溯历史而存活,而是弥漫在任何时代和社会之中。
[ 本帖由 shangli 于 2006-12-22 18:44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4-29 02:3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