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1|回复: 10

【求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7 18: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请问哪位同仁那里有周星老师的论文<生与熟:关于一组民俗分类范畴的思考>,本人由于写毕业论文需参考此文,十万火急,望请各位鼎力相助,不胜感激!
 楼主| 发表于 2006-7-31 21: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求助】RE:【求助】

怎么我的帖子都没人光顾啊,哪位同仁如有这篇文章,还请慷慨解囊,先在此感谢各位!
发表于 2006-8-1 18: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

周星先生的论文《“生”与“熟”:关于一组民俗分类范畴的思考》,收录在一本书中,书的题目是《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二)》,由马戎、周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5月第一版, 价格48元。这篇论文就在书上第376--404页。我因为关注苗族的祭祖节,以前看过周先生的这篇文章,从生食熟食的论述再到生苗熟苗的论述,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主义的论述方法,确实写得好。周星先生现在日本的大学教民俗学。我手头有这本书的,你也可以先去图书馆找一找。
发表于 2006-8-1 19:38: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

哇,宣老道匿迹江湖,数载后终于又现身了!
发表于 2006-8-2 00: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

这次从武汉开会回来,遵从大师兄黄景春的教诲,以后也多上一些网,贡献一点力量。好几年没有在网上说话,实在不好意思。因为看到关于周星的论文无人回复,而我正好看过这篇文章,就说了几句,没想让大师兄逮个正着。不过,明天早上我又得去外面上课了,还要去温州、丽水两个地方调查殡葬改革后新丧葬民俗的事,要到八月中旬才能回来,要以后再说了。另外,关于七月七的事,我以前发现几则材料,要是传上来,可要让社会上一般的人气坏了。因为现在大家都说牛郎织女相会是在鹊桥上,而根据我的个人研究,牛郎织女最早是在乌鸦搭成的桥上相会的,根本和喜鹊毫无关系。后来才有乌鹊桥,明代万历年间的一个牛郎织女的传说中,就是说乌鸦搭成的桥,这个本子现在还在国家图书馆里,可以查到的。所以,学者的研究总是让民众很扫兴,就像当年顾颉刚说大禹是一条虫,于是连鲁迅都讽刺顾先生,更不用说民众了。虽然顾先生晚年对于禹是一条虫的说法有所反思,但是一般人就都对顾先生不以为然了。宗迪兄说七月七是个岁时节日,本与爱情无关,小弟则在这大火上再浇一把热油。原本是乌搭的桥,哪里与喜鹊有关?这多么让人扫兴啊,可历史上就是这样。这就是民众的感情与学者研究的差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学者说的话,人多不愿听,因为太真实了。具体材料要过段时间上传了,大师兄请稍候几天。
发表于 2006-8-2 22: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

因为现在大家都说牛郎织女相会是在鹊桥上,而根据我的个人研究,牛郎织女最早是在乌鸦搭成的桥上相会的,根本和喜鹊毫无关系。


期待ING!
发表于 2006-8-2 22:44: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

xuanbingshan兄,因见你的帖子跟拙文的论题有关,故未经请示,就偷运到了拙文下面。
https://www.folkculture.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116&page=8&pid=32996#NO.32996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23: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

非常感谢浙江金华的这位老师给我的信息,我以前也查过,知道周星先生的这篇文章在<21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论文集中,但找遍学校\桂林图书馆\书店都没有,所以才在网上求助于各位.如果方便的话,您能将这篇文章传到论坛上吗?可能这样会比较麻烦,如果实在不行的话,那我再想想别的办法.不情之请,还请见谅!
发表于 2006-8-5 10: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

用下面的地址下载,文件需要adobe reader软件打开
http://www.pku.edu.cn/academic/isa/Working%20Paper/1999/1999015Zhou.pdf
[ 本帖由 阳关故人 于 2006-8-5 10:0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8-5 13: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

非常感谢斑竹的雪中送炭!文章我已下载,希望以后能继续得到您的关照
发表于 2006-8-29 22:37: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求助】

现在终于从泰顺调查殡葬改革回来,差点在泰顺出了事。主要是当地政府把许多民众的墓给砸了,我实在看不下去。现在民间的干群关生系十分紧张。回来后发现网上又是变了一个世界。

宗迪兄的七月七考批评一般民众是数典忘祖,那么我在这个数典忘祖的上面再撒上一把盐。因为有些地方传说是鸦桥相会,鹊桥相会根据我的研究是后起的,这个内容我在2004年11月在广州中山大学“后钟敬文时代的中国民俗学”的一次会议上提交过一篇关于中国中原地区乌鸦神话三重层累的历史分析,由于原文有30000多字,还没有发表。现把其中一些内容摘录并作了一些调侃的发挥和修改,供宗迪兄一阅,聊博一笑耳,同时声援宗迪兄,也许网民们更愤怒了,这是多么有意思的民俗学者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啊,这可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好题目。

我的材料如下:

七夕节民间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其实最早根本不是鹊桥相会,而是在乌鸦和喜鹊共同搭的桥上相会。日本学者小南一郎引圈陈的《陈留风俗传》(《李峤杂咏注》所引)云:“七月七日,织女会牵牛,乌鹊填河为桥。”可见汉末时已有此传说。[1]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26也引《淮南子》云:“乌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北京图书馆所藏的明版《牛郎织女传》中共4卷,为明万历年间刻本,原为周越然藏书,其中第四卷的标题为:
  圣后戒女 织女回诗 老君议本 准本重会 奏造桥梁 鸦鹊请旨 鸦鹊造桥……鹊桥相会 褒封团圆[2]
从这个目录中也可以看出前面有“鸦鹊请旨”、“鸦鹊造桥”,后面则简化成了“鹊桥”,所以“鹊桥”是“鸦鹊桥”的缩写,“鹊桥”原是指乌鸦和喜鹊所搭的桥。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8226;佚文》中也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3]这也是一个简称,而在民间流传的另一则民间故事中则明确地只说是乌鸦搭桥。故事中说:
  牛郎和织女,他们是天上一对又美又乖巧的年轻人,当他们没有结婚前,两人一样的十分勤勉,做着自己的工作。牛郎牧牛,织女织布。天帝看他们活得这样可爱,所以让他们结成夫妇。那知缔婚后,两人只管爱恋着把工作都抛荒了。这种情形,后来给天帝知道了,大怒,即刻下了一道圣旨,命乌鸦前去传言,此后二人须各居河之一边,每七天才准过河相会一次。乌鸦是拙于口才的东西,他这时候得了御旨,便急急忙忙飞向两人同居的地方去了。他把好好的每七天相会一次,误说作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自此以后,他们就永远每年只有一次的见面了。当七夕(巧节)过后,乌鸦身上的羽毛都要脱落得很精光,这差不多是年年如此,究竟为了什么缘故呢?便是他们对于传消息的报复了。[4]
也就是说,在有些地区只讲是乌鸦搭桥,不是喜鹊搭桥。而且古书里面提到乌鸦和喜鹊,总是乌鸦排在前面,喜鹊跟在后面,如曹操《短歌行》中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北方中原人在宋代以前一直崇拜乌鸦,而不崇拜喜鹊。乌鸦在古代中原地区是太阳神的象征,中原有日中三足乌的神话,汉代画像石中也有大量日中三足乌图案,而流传于河南一带的后羿射日神话中说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这九个太阳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九只乌鸦。到了汉代,由于汉以孝治天下,而乌有反哺之义,于是乌鸦成为国家孝伦理的象征。汉赋有许多《神乌赋》,在《神乌赋》中把乌鸦塑造成孝社会伦理的国家代言人,这就好像八十年代大家都学雷锋一样,而喜鹊则从来就没有获得这样荣耀神圣的身份。乌鸦的神圣身份在孟姜女民间故事中也有表现,江苏的孟姜女民间故事中讲到孟姜女给范喜良千里送寒衣时在路上迷了路,这时是乌鸦引路使孟姜女找到了长城。所以现在有人说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要全面恢复这个节日,但根据我的研究,这个文化复古行为几乎没有可能性。因为民众的信仰已经变了,北方人在宋代以后已经不喜欢乌鸦了,开始视乌鸦为晦气不吉利的象征。如《红楼梦》第91回贾宝玉为了打破冷场的僵局,于是对林黛玉说外面乌鸦叫了,这是吉还是凶。贾宝玉的意思是说乌鸦叫了,当然是不好的,这是清代人普遍的乌鸦民间信仰。没想到林黛玉回答说“人有吉凶事,不在鸟音中”。当然我们一般人修炼不到林黛玉的这种宗教境界,当时的花花公子贾宝玉也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现在要使乌鸦民间信仰重新变回去,让中国人想象一下原来的北方中原人是崇拜乌鸦的,让当代中国人再想象一下牛郎织女原来是在一个乌鸦搭成的桥上相会的,来一次中国人乌鸦民间信仰的大复古,这又何其之难。这简直就是一个根本行不通的文化闹剧,简直是要闹得普天下人在这个乌鸦问题上鸡飞狗跳了,因为信仰的改变是最困难的,哪怕是民间信仰的改变。

注释:
[1] (日)小南一郎著,孙昌武译:《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7页。
[2] 程有庆:《谈北图所藏明版〈牛郎织女传〉》,《文献》,1986年第3期。
[3] (东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14页。另见(唐)韩鄂:《岁华纪丽》,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书中卷3也有类似内容。
[4] 转引自范宁:《牛郎织女故事的演变》,《文学遗产增刊》一辑,作家出版社,1955年。原文见静闻:《陆安牛郎和织女的传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们周刊》第10期,1925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9 04: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