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施爱东

【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3 10: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另一个问题:
    从杞梁妻到孟姜女,情节历经变迁,顾先生为何拨冗找到演变的线路(即使这一源头是多元之一)呢?单靠情节的相似吗?若如施兄所说,从杞梁妻到孟姜女,已经大不相同,甚至面目全非。单靠历史考证的功夫恐怕也难做到。要两者结合才行,即高超的考证学与故事演变本身留下的痕迹吧。
    从顾颉刚先生的研究中,我们能看出孟姜女传说演变的规则:渐进的变异。在渐进的变异过程中,它吸纳了新增的情节因素并经过讲述人、记录者的贡献沉积在故事里,就这样,骨架一点点渐增,而不是割裂断层式的剧变。那些最有持久的生命力的古老成分也积累在今天传说里,就拿人物角色的姓名来说,非常有趣的是,竟然从古到今总有相似,使姓名的转变成了一个标志物,就像每到十字路口的指示牌一样,标示出演变的路径方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对人物的敬重都包含在努力地记忆孟姜女、范喜良(或其他)这些人物的过程中。
    由此,我不敢说传说的演变是多源头的。传说与故事不同,故事中的时空和人物具有任意性,而传说中的时空和人物相对固定,当然也有地方化变异的特点。孟姜女传说也有地方化,但是它最终变成以历史人物为核心了,这一转变一旦生成,人物的稳定传承就会带动情节的稳定传承。有些故事、传说的名字很多,每个讲述人都可能给出不同的名字,也有的没有名字。但孟姜女的传说,据我所熟悉的情况,就叫孟姜女。就孟姜女而言,人物名字,就是人们对这一整个传说的记忆提示。
    还有一个现象,人物传说有很多,如包公,他的事迹有种种,但孟姜女的事却只有这么一个。千古一系,情节的这种相对单一性,使它不容易与其他的相互混淆,容易记忆。
    (为了说明问题,我此处使用的故事、传说是狭义的概念;顾颉刚先生和施兄所用的故事是广义的概念。)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6-7-13 11:40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7-16 12: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大胆的批判的精神固然是极其可贵的,不过.你最后把自己的观点归结为引入对故事的结构分析.这似乎不应该是在对顾先生研究回顾与方法探讨上得出来的.而是本来故事研究就应该有多种视角.施公子爱打比喻,在下也打个比喻,故事研究就好比拿白菜做菜,你可以炖着吃,煮着吃,也可炝着吃,炒着吃,反正怎么做随你.你最好别给那些爱吃炖白菜的人说煮着吃吧,那样味道更好,因为他不好那一口,便不会领你的情,还怨你多管闲事;你告诉他炖白菜时加上点五花肉,大茴\丁香才更好吃,他会谢谢你.所以回顾尽管回顾,却不一定要归结为结构分析.其实,宜家说的"意义"分析也是好东东了.

发表于 2006-7-16 12: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历时研究自然是有历时研究的缺陷,正如施公子所说.你只能就现有的材料说话,而新的材料不断出现,新材料的出现可能完全颠覆以前的研究成果,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原来的研究没有意义,一方面,恰恰是有了原来的研究,新材料的意义也得以充分呈现. 另一方面,新材料的出现往往并非颠覆原来的因果阐释,而是令你的因果关系更加简单了或者更加复杂了,总之,也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了,
"就一份材料说一分话吧",大约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如此,如果材料不全就不做研究,大约许多学问都做不下去了.而同时施公子大约也不要企及研究可以反映真实的“演进”历史,能大致接近就不错了.
发表于 2006-7-16 19: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故事研究就好比拿白菜做菜,你可以炖着吃,煮着吃,也可炝着吃,炒着吃,反正怎么做随你.你最好别给那些爱吃炖白菜的人说煮着吃吧,那样味道更好,因为他不好那一口,便不会领你的情,还怨你多管闲事;你告诉他炖白菜时加上点五花肉,大茴\丁香才更好吃,他会谢谢你.

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些爱吃炖白菜的人觉得白菜只有炖着吃才是最正宗的吃法,而煮了炝了炒了腌了……之后,那就不叫白菜了!
就好像荣国府里的那道茄鲞,刘姥姥就是不认!你说凤姐郁闷不郁闷?
再说回白菜,要是山东人觉得白菜最早就是他们那儿产的,别的地儿产的就不地道。天津人又觉得他们那儿的白菜最有名,当然是白菜之乡。河北人又觉得他们那儿白菜的产量最大,说白菜那就得数河北。
吵来吵去,谁能说清楚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
谁又能说清楚,第一颗白菜出现在哪里?别的地儿的白菜就一定是从那颗NO.1衍生出来的么?别的白菜又来自哪里?白菜的陆续出现是呈辐射状还是线条状?……
我再看着白菜就不像白菜了……  



[ 本帖由 如刀刀 于 2006-7-16 19:3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7-18 10: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quote]如刀刀 于 2006-7-16 19:32 写道:
问题的关键在于,有些爱吃炖白菜的人觉得白菜只有炖着吃才是最正宗的吃法,而煮了炝了炒了腌了……之后,那就不叫白菜了!
就好像荣国府里的那道茄鲞,刘姥姥就是不认!你说凤姐郁闷不郁闷?

刘姥姥似乎没有不认,还想着自己也回去做些吃呢,凤姐自然也不会郁闷.
即便刘姥姥真的不认,想那凤姐也不会郁闷,只会心里嘲笑她的无知罢了.人家凤姐有心里优势.



发表于 2006-7-26 20: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嗳!说的就是这个心理优势。
为什么荣国府做的茄子就有心理优势呢?虽然比起来它更不像茄子。
在方法讨论中,如果有一种或几种是有心理优势的,那么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这就是症结呀!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8: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我本来以为我的文章是没人读的,所以也没打开自己的阁楼看一看。
  今天偶尔开门一看,原来这些天没在,居然扔了这许多砖头。

  谢谢各位!
  这篇文章写得不好,小竹子在火车上批评我说:“我觉得你的论文越写越差了!”
  我羞愧得简直是无地自容啊。

  但小竹子说得很对。这篇论文有几个问题是无法回避的:

  1,由于这篇文章是从博士后出站报告中的两个不同部分中抽离出来,拼凑而成的,所以,前半部分“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后半部分“顾颉刚故事学方法论检讨”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明眼人一看就能看出来,论文的两个部分,表面上好象都团结在“顾颉刚故事学”的周围,实质上并没有内在的结构关系。

  2,正如西村兄在路上跟我提到的,以及小叶青青兄在楼上所提到的,作者讨论的焦点是用来与共时研究进行比较的历时研究,但这不是顾颉刚的问题,因而显得很突兀,从顾颉刚的研究中难以生发出这样的结论。

  3,西村提到这样意思的话:我们在这个题目下面希望看到的应该是,如何在当下的理论语境中赋予顾颉刚的范式以新的生命,可惜,我没有看到。
  其实,西村想看到的,正是我想做到的,但是,我没有做到,适得其反,让小叶青青兄以为我是在否定顾颉刚。这就充分说明文章没写好,言不达意。
  大斑竹陈建宪也在会上质疑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

  萧放兄在与我同居的几天中、景春兄与炳善兄在大会上也提出了许多颇有启发作用的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将认真修改,并以此参加山东大学的史学盛会!

  综上所述,我声明否定这篇论文,并谢绝所有对该论文的稿约(感谢抬爱!等改好以后再说),我将认真思考如何重写这篇论文。
  谢谢诸位的意见!


[ 本帖由 施爱东 于 2006-8-3 19:10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8: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宜妹妹提到的几个问题,我用了上万字的篇幅,试着在小书《孟姜女哭长城》中做了认真而通俗的回答。
如若此书能够顺利出版,当敬奉一册,以求大正。

 楼主| 发表于 2006-8-3 18:55: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本次会议,我的最大收获是,彻底否定了自己的一篇论文。
发表于 2006-8-4 10: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施爱东 于 2006-8-3 18:55 写道:
本次会议,我的最大收获是,彻底否定了自己的一篇论文。



学术批评是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可现在能诚恳地接受别人批评的学人不多了。民俗学界有斯人,民俗学焉能不振兴耶。
发表于 2006-8-4 10: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
可可西里 于 2006-8-4 10:12 写道:
学术批评是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可现在能诚恳地接受别人批评的学人不多了。民俗学界有斯人,民俗学焉能不振兴耶。


同意!
这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境界,一般人难望项背。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12:23: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张大叔 于 2006-8-4 10:18 写道:
同意!
这是一种学术研究的境界,一般人难望项背。

不能这么这么简单地看问题。
坚持真理和放弃谬误都是一种境界,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放弃固然需要勇气,坚持一样需要勇气。
正因为有坚持、有放弃,学术论争才有了意义,要不然的话,大家最后都走向自己的反面,那和没有论争又有什么区别呢?
发表于 2006-8-4 15: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施爱东 于 2006-8-4 12:23 写道:
不能这么这么简单地看问题。
坚持真理和放弃谬误都是一种境界,是同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放弃固然需要勇气,坚持一样需要勇气。
正因为有坚持、有放弃,学术论争才有了意义,要不然的话,大家最后都走向自己的反面 ......


大侠就是大侠,啧啧,看人家这态度。
对待批评的态度,不只关乎个人的认识和品格,这关乎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一个容得下批评的人,往往能够显示出他的大家风度和博大胸怀。
  ;)肃然起敬啊。
发表于 2006-8-4 15: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水流云在 于 2006-8-4 15:04 写道:
大侠就是大侠,啧啧,看人家这态度。
对待批评的态度,不只关乎个人的认识和品格,这关乎学术的繁荣与发展。
一个容得下批评的人,往往能够显示出他的大家风度和博大胸怀。
  ;)肃然起敬啊。

呵呵,场面话、大道理总是取巧、讨好。
以后,我也多说点场面话和大道理。
发表于 2006-8-4 23:38: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文】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理论回顾与方法检讨

小二黑此言差矣。
怎么能扯上取巧、讨好?
只是讲出了实情而已。
眼下能容下批评的人学界中人,实在是打着灯笼难找。
诸位知道,大名如余秋雨者,对待批评的态度就很有代表性。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9 17: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