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9|回复: 1

仲春二月春社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2 12: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潮汕岁时风俗,不局限于正月,北方谓二月二龙抬头,是整个正月狂欢的结束,而在潮汕乡间,农历二月里,还此起彼伏地进行着或大或小地游庆,这种游庆,就是古老中国“春社”的遗存。“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此诗写的南宋江浙一带古俗,在现在的潮汕农村,仍然存在。
  
  春社本来是农耕社会春天拜祭土地的日子,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解释道:“在那一天,民间音乐箫鼓在山村震响,老百姓带着虔诚的心情祭社公,借此兴高采烈聚会”,此情此景,不必回到宋朝,便在现代潮汕乡村真实存在。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种桃花源式的和谐人际社会,让人何其向往!在潮汕,人口繁衍太快,许多村落早已是数万的巨型乡村,而且朝着形式城市化、思想都市化的方向发展,冷漠和陌生已经代替了纯朴和热情,春社或许是最后一种可以让人追想这种无围墙式社会和交际的活动了。
  
  当然很多春社游行也已经非常形式化了,事实上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很多乡村都早已不象乡村。象澄海西门乡,现在已经是车水马龙的澄海区闹市中心。但是潮人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民系(所以才保存了那么多古老的中原风俗),二月十六日在西门这里的游神,并不因为成为都市的一部分而取消。由凌晨开始的活动,直到交通繁忙时段的中午时分,一条包含了龙、蜈蚣、龙虾等动物道具的游庆队伍,穿街过坊,在潮汕大锣鼓、笛子、弦乐等的伴奏下迤旎而行,和四周的高楼与街口的红绿灯构成了一组奇异的镜头。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游庆,是以“游神”的名义发动的,只有借神的名义,才有可能募集到资金并且一年一年地举办下去。这其中,既说明了潮人是一个比较迷信的群落,同时也反映出潮汕民间由多神崇拜衍化而来的“拜神”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这种一种民俗活动,在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被全盘禁止,在今天却似乎有全盘恢复的迹象,非左即右,这是处理潮汕游神活动的失败。
  
  澄海西门乡,现在是一个富有的社区,以前则是一个民间文化蓬勃发展的乡村。蜈蚣舞是他们传统的特色广场艺术。清光绪年间(1875~1908)由澄海县西门村人、嵌瓷艺人陈成锦创作,西门村群众演出。1925年西门蜈蚣舞舞蹈队曾应汕头市政厅邀请,在汕头市审判厅前表演时,任东征军总司令的蒋介石观看了演出。1939年3月应香港潮商八邑会馆邀请,赴香港参加英王加冕庆祝活动15天,港督亲自为“蜈蚣”开灯点目,并赠纪念品。1987年曾应邀参加广东省欢乐节,在广州东方乐园表演了23场。
  
  这样一种广受欢迎并由乡人自创的民间舞蹈,去年因为佛山想率先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引起乡人群起大哗,虽然最终争回了版权,但是这样一种需要多人合作表演的舞蹈,如何找到表演和生存的平台,和众多民间艺术一样,是一个难题。


发表于 2006-3-22 17: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仲春二月春社闹

春社以及社火表演是农业文化的伴生物,没有了农业文化的大文化空间,现代社火仅仅表现为节日的喧嚣,喧嚣的背后是民间文化的远去的背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9 13: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