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宣炳善

2013年9月15日讨论主题:非遗讨论系列之二 非遗保护与民俗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5 23: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时间差不多了,明天我整天都有课,也要备下课了,大家下吧。学术话题永远聊不完,以后可以再聊。
发表于 2013-9-15 23: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4# 宣炳善 的帖子

谢谢宣老师,有机会来石河子大学讲学指导哈。
http://xjich.jiaoshuren.com,网站是暂时的,正是域名是:http://www.xjich.com
发表于 2013-9-15 23: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宣炳善 的帖子

明天12节民间文学课,该讲神话了。呵呵,宣老师主持得好,向您致敬!
发表于 2013-9-16 10:57:42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本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7月。
发表于 2013-9-16 12: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在外面开会啊,错过了15号的讨论,真是遗憾啊。不过16号以及16号以后还可以接着进行啊。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22: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吴老师,以后常联系。新疆的非遗发展让人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22: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受陈映婕老师委托,这里转贴陈映婕老师的一篇文章。内容如下:

    我叫陈映婕,是浙江师范大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一名专职研究人员。2007年自北师大毕业,博士时的授业恩师是刘铁梁先生。借论坛这一学术空间,我想谈谈自己在基地从事非遗工作6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会比较拉杂一些。但在当时当事,确是做如是想。
  我的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和“非遗”这个事情纽结在一起,也可以说安身立命的饭碗也是由于“非遗”在全国推动后创制出相关新机构后而获得的。“非遗”丰富了民俗学毕业生工作岗位的情况,并不只有我一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我们学者的个人生活史都值得尝试去书写,作为特定时代中学术发展的一部分。
  进入基地后,我的工作重心就是“非遗”,大多都结合着各种名目的课题,最近三年又增加了一些教学工作。比如,去地方上调查,回来为之撰写各个级别的“非遗”申报文本(前几年是流行申报国家级别的,这几年都已经上升至世界人类遗产级别);为政府写对策报告,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担任和“非遗”有关的课程,有的是全校通识课,有的是专业必修或选修。我最近两年上过的和“非遗”有关的课程就有四门,《节日文化开发与经营》、《非遗基础》、《非遗保护和开发》、《中外非遗比较》,我的同事们还承担了《非遗调查》、《非遗申报书写》、《非遗影像制作》等课程。算下来,和“非遗”有关的课程总共8门,其中大多数都是设置在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里。而这些课也使该专业以非遗为特色和方向,本科生的就业和考研也必然与之发生联系。
  可以说,作为体制中的个人,我成为受惠于“非遗”的一名既得利益者。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跳出这个场域,对其做出一定程度的反思与批判。在基层实践中,我陆续看到了我们自身的很多问题:由于地方上要申报书的时间都极为有限,仓促中,我们的田野调查大多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在非遗申报的竞争中,学者被贿选拉票是常见的,浙江有些富裕地方为了尽量多地申报到名录,为之付出极高的货币代价;学者为名利所左右,和官员亲近熟络,有时表现得更像生意人;学者提供的“非遗”对策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文字层面,在现实面前显得空洞与乏力。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非遗”有很复杂的情感,也很困惑,一方面“非遗”给了我们这个边缘弱小的学科很多发展的机会,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使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一文化事业,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一个新的价值判断与参与态度;另一方面,其中也极为生动地折射了我们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学术体制的诸多负面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非遗”是一个棱镜,会把许多社会的综合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尤其是我们学者自身的问题。其中既有体制下的局限和无奈,也有我们自身的修为不够。
  每每和宣炳善老师探讨,都会给我新的启发,因为他和我如此不同。宣老师在“非遗”实践上是很有说服力的,他参与“非遗”的所有细节工作,跑的地方多,看的也多。理论上,他的视野比较开阔,也更宏观,甚至能从全球化的框架来理解和解读非遗,对学科的未来发展充满乐观。而我这个刚踏入“非遗职场”的年轻人比较容易看到那些不够理想的,相对悲观,对于非遗究竟能热多久,始终有些不敢确定,而将“非遗”作为学术重心,也有些患得患失。这都是由我们各身的知识结构和性情性格所决定的。
  但有一点我十分赞同,就是对于学术和政治二者本质关系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学术和政治之间有一个抉择,而不是一个平衡。我很快在韦伯的《学术与政治》中找到了想要的答案。它帮我看清了“非遗”场域中政客官僚与专家学者之间产生博弈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我们单位的衣晓龙博士推荐我看詹姆斯·C·斯科特的《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更是让我得以换位思考,从国家的立场去理解“非遗”产生的过程与可能存在的结果。周星老师在《国家与民俗》一书中,尤其是序言,就这点,写得已经很到位了。在重温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资本与场域的观点时,对应非遗的多元主体,学者、官员、商人、传承人、普通民众,让我觉得要想真正把非遗这个复杂问题看清楚,并且能够理性地进行批判,首先得了解里面的权力结构、资本关系和“传统”主题下的知识再生产,而且这一场域还在不断动态地变化,未来有很多可能性。从其中跳出来,回归学术研究的本位,从民族志的角度观察、记录和书写,这会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值得追踪的好课题。高丙中老师在《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中说得比较明白了,《用民族志方法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的村落关于写文化的对话》。而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比较晚,自己也走了一段不短的心路历程,以此文来支持他的观点吧。
  在我研习的过程中,除了宣老师列出来的17篇文章外,还有一些其他研究领域的学者撰写的文章也积极影响着我,比如潘年英的《梭嘎生态博物馆再考察》、刘大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敢壮布洛陀的神话塑造与文化创意》等等。他们都是在深入调查个案后,提出了许多理论上的独到见解,让我同感,也让我振奋。而个案式的深度非遗个案,是我们当下十分需要的理论文本,也会是有学术价值和生命力的文章。
  时间会过滤一切,包括我们的文字。关于非遗的文章汗牛充栋,但五年后、十年后,随着非遗的变术,有多少文章依然有价值,能警醒后来者?都交给时间。我自己也写过非遗的一些文章,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有的一年前写的就没法看了,有的五年前写的还可以略略入目。在“非遗”中,随大流的人居多,想明白的人不多。我曾经做过前者,希望以后可以努力成为后者。
  
发表于 2013-9-17 08: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宣炳善 的帖子

看到大家在这里还有在QQ上真诚而热烈地讨论,深受启发并深受感动。的确,非遗保护的十二年(如果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算起),也是社会生活急剧变化的十二年,民俗学者在非遗保护中的沉浮折射出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这样一个题目,写多少本书也不够。正如陈映婕所说,“学者提供的‘非遗’对策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文字层面,在现实面前显得空洞与乏力。”在我理解而来,就是学术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鸿沟难以逾越。理论的建构是一方面,但是如果缺乏扎实的实践研究做基础,难免就如海市蜃楼,转瞬即逝。很感谢陈映婕和宣斑竹还有诸多同仁分享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知识和实践的矿藏,值得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如果两位有时间,真的可以就你们个人的非遗保护实践写一些文章或者专著,这样会让更多的读者受益的。

在美国学界七十年代的一次学术大转型是由布迪厄的两本有关实践的著作引发的,从此实践研究就成为整个文化研究的主导方向。但并不是说,只重实践,不重理论,其实是将二者的完美融合。这一波学术转向的余波至今影响深远。另外一个学术转型是九十年兴起的,就是对学者自身立场的审视,这和当时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思潮也是密切相关联的。很多学者开始详细审视知识生产的过程,中间的权力生成,还有学者的立场和作用等等。后来很多学者达成共识,知识的生产注定是具有政治性的。就这点而言,萨义德在《东方学》还有其有关知识分子和政治研究的专著中阐述得非常具体而系统。也就是说,现在诸多学者都认识到,学者本身的政治立场决定了其研究导向。换句话说,学者站在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就会产生出基于这种政治立场的知识,没有谁的研究是真空的。正是因为认识到这种知识的“原罪”,所以学者才对自己的政治立场非常审慎,而且他们努力代表失声的弱势群体发言,进可能从这些群体的角度做研究。当然,所有的学术立场和观点都是值得争论的,而且因时因地而异。但是我受的影响正在于此。很多学者用其杰出的研究教会我,就是任何时候,都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发言,或者说站在失声的群体的立场上。所以我个人接受训练的结果,就是关注实践,关注底层民众,倾听、记录并呈现他们的声音。就这一点而言,这里的很多同仁都做得非常出色,而且也值得我多多学习。但是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精英”立场其实影响到当下学者和政府的关系,还有学者和民众的关系。中国民俗学家本身的政治立场是很值得考究的,而非遗实践是一个很好的竞技场,有很多问题都可以供我们慢慢思考,慢慢梳理,慢慢探究。我期待着更多精彩的讨论!

[ 本帖最后由 淇园之竹 于 2013-11-6 00:37 编辑 ]
发表于 2013-9-17 22: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宣炳善(582980771) 20:24:22
到时大家也一起讨论一下我们民俗学的老师们发表的关于非遗反思方面的论文,可以说是非遗保护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的一些可贵的探索。
陈映婕(360992638) 20:28:52

张勃(393690013) 20:29:51
宣老师会列一些参考文献的吧
王鑫(413144468) 20:32:11

张勃(393690013) 20:34:10
安德明有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学的两难选择》,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正负面影响做了分析,其中有对民俗学者的批评。
陈映婕(360992638) 20:34:27
没错,值得参考
张勃(393690013) 20:34:59
施爱东也有一篇《警惕“神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兼谈民俗学者的角色定位》
张勃(393690013) 20:39:12
施爱东的另一篇:《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兼谈民俗学家在非遗保护运动中的学术担当》
宣炳善(582980771) 21:47:19
安老师与施老师的两篇马上加上去。已整理13篇相关论文。这样加上就有15篇。
张勃(393690013) 21:48:22
期待15号的讨论。
2013-09-12
孙正国(228660863) 9:57:51
谢竹之君!
刁统菊(554328337) 10:59:48
非遗的论文很多,但观点平平者大有人在,倘若借此机会整理出来,善莫大焉。
刁统菊(554328337) 11:00:18
非遗的论文很多,但观点平平者大有人在,倘若借此机会整理出高端洋气上档次者来,善莫大焉。
李峰(1164870028) 14:14:10
宣老师说已经有十篇左右的文章,可不可以共享到群里,朋友们看一下。这样讨论发言的时候,也有依据。而且正像刁统菊老师说的,非遗文章铺天盖地,姣姣者屈指可数。

宣炳善(582980771) 21:16:01
共整理17篇关于非遗的论文,都是民俗学者的研究,今天傍晚的时候已上传到青年论坛,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提一些意见,完善一下。里面涉及许多话题,如传承人、民俗学的自主性、非遗特征等。
王鑫(413144468) 21:22:08
宣老师辛苦
  淇园之竹 分享文件 08:02:06
"ch30Imagining Public Folklore (pages 579–597).pdf" 下载
  淇园之竹 分享文件 08:02:06
"ch30Imagining Public Folklore (pages 579–597).pdf" 下载
韩成艳(31482656) 23:34:13
宣老师辛苦了
2013-09-13
马向阳(191979538) 8:08:12
  好好学习,感谢宣老师!
刁统菊(554328337) 8:10:31
辛苦!
毕雪飞(540163280) 18:36:46
宣老师上传的文章在哪里下载啊?
周波(464186993) 19:54:40
知网
2013-09-14
宣炳善(582980771) 16:27:11
谢谢毕老师提醒。这17篇文章都在学术期刊网上,我只是引用了一个论文摘要。要么这17篇论文我下载后再上传论坛,但要用CAJ才能浏览这些论文。
周波(464186993) 16:29:23
也可下载pdf格式。
宣炳善(582980771) 23:16:39
17篇文章我上传试试看。
发表于 2013-9-17 22: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宣炳善(582980771) 23:19:34
毕老师可以下载了,我已上传到共享中了,17篇论文可以下载,但要装一个CAJ浏览器的。
宣炳善(582980771) 23:21:01
有兴趣阅读17篇全文的都可以下载一下。
2013-09-15
穆昭阳(362740242) 8:05:15
看了一下 非遗的文章都是专业内的人写的
吴晓东(2411477076) 9:11:46
谢谢
林海聪<ray_ok2007@126.com> 10:27:18
老师们,我已经把宣老师提供的论文转换成PDF格式,并且整理到一个pdf文档里,简单分成了四大类,方便大家阅读。
另外,增添了刘正爱、吴效群和吴秀杰三位老师的三篇论文,他们都是对17篇某些问题的直接回应,这样可以形成对话。
张多(578991943) 12:30:06
谢谢海聪!
唐納萬(1291550149) 18:21:55
晚上好啊,各位,好久不見。
周波(464186993) 18:30:42
好久不见
唐納萬(1291550149) 18:32:12
家裡沒網,哈哈。
周波(464186993) 18:34:14
学长回来,正好大家开学
唐納萬(1291550149) 18:35:02
我也是新生哦,我可不是你的學長,哈哈。
周波(464186993) 18:36:02

唐納萬(1291550149) 19:43:55
今晚怎的沒有動靜
李峰(1164870028) 19:46:20
唐兄蓄势待发 ,静待高见
李向振(350052566) 19:46:52
不要捉急,八点才开始呢
李向振(350052566) 19:47:04
大家都在往电脑桌旁赶呢
唐納萬(1291550149) 19:47:06
哪裡呀,你這樣說我就不敢說話了。哈哈。
唐納萬(1291550149) 19:47:24
我是來觀戰的。
李峰(1164870028) 19:50:43
谦虚谦虚
唐納萬(1291550149) 19:51:45
不是謙虛,就是喜歡做一個默默的支持者。嘿嘿。
韩成艳(31482656) 20:13:22
在手机上关注……
唐納萬(1291550149) 20:15:28
我從中午開始就一直關注,等待,守候啊,容易嘛我
唐納萬(1291550149) 20:16:54
為了觀戰,我專門騰出下午的時間閱讀材料,早早守候在電腦前等待晚上的思想盛宴,
韩成艳(31482656) 20:22:03
不容易吖,感人
发表于 2013-9-17 22: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成艳(31482656) 20:22:43
我们是不是等错地方了?
唐納萬(1291550149) 20:23:15
論壇上老宣一個人在那聊呢,都去支持一下嘛
唐納萬(1291550149) 20:24:39
其實我一直很两难,一方面觉得应该少说话多学习,另一方面又觉得在和别人聊的过程中能产生许多想法,也不失为一个活跃思维的路子。
唐納萬(1291550149) 20:26:39
如果我们能通过一个平台建立一种热烈的、持续的讨论机制的话,或许也能带动我们自己的研究,甚至带动整个学科的某些方面的发展。
韩成艳(31482656) 20:27:39
我上不去论坛
韩成艳(31482656) 20:27:41
貌似
唐納萬(1291550149) 20:28:18
就是这样做要搞好潜心研究和参与讨论活动之间的平衡。
唐納萬(1291550149) 20:28:22
我能上去
李向振(350052566) 20:35:01
唐兄所言甚好。
唐納萬(1291550149) 20:35:36
哈哈,这个也没有什么好不好的,就是个想法罢了
唐納萬(1291550149) 20:37:40
其实一个学科的发展不光需要通过一些正式的宏大的东西来支撑,比如学术著作、学术会议等等,还需要一些非正式的活动来推动。而这些非正式的活动现在在国内各学科还是比较缺乏的。
唐納萬(1291550149) 20:39:40
如果民俗学能把这个补上来也不错。我说的这个非正式的活动就包括各种小规模的团体性的讨论、辩论等。
李向振(350052566) 21:03:48
请唐兄移驾论坛吧
唐納萬(1291550149) 21:04:31
我已经在论坛了
李向振(350052566) 21:04:44
但是我发现很冷清呢
唐納萬(1291550149) 21:04:44
我打算退了,不热闹
李向振(350052566) 21:05:02
就宣老师和狼兄在聊全球化
李向振(350052566) 21:05:15
我也弄不太清
李向振(350052566) 21:05:23
不是非遗与民俗学么
唐納萬(1291550149) 21:05:37
我打算下线,好好看看东西
李向振(350052566) 21:06:09
嗯,我也走了就,
唐納萬(1291550149) 21:07:44
全球化是老宣提出来的,因为我有不同意见,所以聊着聊着就聊偏了。哈哈,一不留神。
2013-09-16
张勃(393690013) 12:13:29
因为开会,没能上网。
张勃(393690013) 12:14:14
也许我们现在已经形成在QQ上聊的习惯了,不行,以后就在QQ上聊,聊了后再转到论坛上去。
张勃(393690013) 12:14:23
唐纳万是好久不来了》
发表于 2013-9-17 22: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納萬(1291550149) 2013-9-15 20:37:40
其实一个学科的发展不光需要通过一些正式的宏大的东西来支撑,比如学术著作、学术会议等等,还需要一些非正式的活动来推动。而这些非正式的活动现在在国内各学科还是比较缺乏的。

张勃(393690013) 12:15:19
唐纳万说得好。
陈映婕(360992638) 12:16:58
没错
张勃(393690013) 12:20:40
陈老师,多参与讨论。想着这回事哦。
张勃(393690013) 12:21:03
每月15日晚八点。
陈映婕(360992638) 12:21:06
好哩,谢谢您提醒!
张勃(393690013) 12:21:33
这个月的话题很好,我觉得咱们可以继续讨论。
张勃(393690013) 12:21:41
论坛上已经有一些发言。
陈映婕(360992638) 12:22:10
没错。我一直在关注,也谢谢大家的分享。
张勃(393690013) 12:23:10
讨论需要人气。多说话吧。我想如果大家同意,以后我们在QQ群上说,再转移。许多人觉得在论坛说有顾忌。
陈映婕(360992638) 12:24:26
人各有志,愿意讨论的先讨论起来吧
张勃(393690013) 12:24:39
这倒是。
张勃(393690013) 12:26:07
过去耍把戏的人说: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主持人辛苦用心准备,却少见回应,多少有点伤心失意呢。
陈映婕(360992638) 12:27:35
唐老师说得很对,非正式的活动是比较少的,但有些火花也许真的会在这些空间里面产生,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中的青年老师来说。
陈映婕(360992638) 12:30:00
理解您的,以后我会常进来说说的。有些讨论虽然不是很热烈,可是文字留在这上面,群里看客之多,没准就影响了他人和自己,都未可知。
张勃(393690013) 12:30:15
是。
陈映婕(360992638) 12:31:05
受益了,就会有想法,时间长了也内疚,就不得不说说了
张勃(393690013) 12:31:46

张勃(393690013) 12:32:20
这次主要我在外面,没能参加讨论,但我知道宣老师做了大量工作。
张勃(393690013) 12:33:09
而且他工作现在特别忙,所以很感谢他
发表于 2013-9-17 22: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映婕(360992638) 12:38:46
谢谢宣老师分享!他是我们学校里的骨干。每每与他说到学术,他都能给人以不少启发。
陈映婕(360992638) 19:57:50
大家好,我是陈映婕,是浙江师范大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的一名专职研究人员。2007年自北师大毕业,博士时的授业恩师是刘铁梁先生。上午经张勃老师提醒,我发现我错过了昨晚论坛的讨论时间。今晚我多罗索几句,作为没和大家及时交流的弥补吧。
陈映婕(360992638) 19:58:06
我只是想谈谈自己在基地从事非遗工作6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会比较拉杂一些。但在当时当事,确是做如是想。
陈映婕(360992638) 19:58:28
我的职业生涯一开始就和非遗这个事情纽结在一起,也可以说安身立命的饭碗也是由于非遗在全国推动后创制出相关新机构后而获得的。非遗丰富了民俗学毕业生工作岗位的情况,并不只有我一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我们学者的个人生活史都值得尝试去书写,作为特定时代中学术发展的一部分。
陈映婕(360992638) 19:58:45
  进入基地后,我的工作重心就是“非遗”,大多都结合着各种名目的课题,最近三年又增加了一些教学工作。比如,去地方上调查,回来为之撰写各个级别的非遗申报文本(前几年是流行申报国家级别的,这几年都已经上升至世界人类遗产级别);为政府写对策报告,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建议;担任和非遗有关的课程,有的是全校通识课,有的是专业必修或选修。我最近两年上过的和非遗有关的课程就有四门,《节日文化开发与经营》、《非遗基础》、《非遗保护和开发》、《中外非遗比较》,我的同事们还承担了《非遗调查》、《非遗申报书写》、《非遗影像制作》等课程。算下来,和非遗有关的课程总共8门,其中大多数都是设置在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里。而这些课也使该专业以非遗为特色和方向,本科生的就业和考研也必然与之发生联系。
陈映婕(360992638) 19:58:53
  可以说,作为体制中的个人,我成为受惠于非遗的一名既得利益者。但是这并不会影响我跳出这个场域,对其做出一定程度的反思与批判。在基层实践中,我陆续看到了我们自身的很多问题:由于地方上要申报书的时间都极为有限,仓促中,我们的田野调查大多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在非遗申报的竞争中,学者被贿选拉票是常见的,浙江有些富裕地方为了尽量多地申报到名录,为之付出极高的货币代价;学者为名利所左右,和官员亲近熟络,有时表现得更像生意人;学者提供的非遗对策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文字层面,在现实面前显得空洞与乏力。
陈映婕(360992638) 19:59:03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对非遗有很复杂的情感,也很困惑,一方面非遗给了我们这个边缘弱小的学科很多发展的机会,让我们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使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一文化事业,对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一个新的价值判断与参与态度;另一方面,其中也极为生动地折射了我们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学术体制的诸多负面问题。从一定意义上来,非遗是一个棱镜,会把许多社会的综合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尤其是我们学者自身的问题。其中既有体制下的局限和无奈,也有我们自身的修为不够。
陈映婕(360992638) 19:59:13
  每每和宣炳善老师探讨,都会给我新的启发,因为他和我如此不同。宣老师在非遗实践上是很有说服力的,他参与非遗的所有细节工作,跑的地方多,看的也多。理论上,他的视野比较开阔,也更宏观,甚至能从全球化的框架来理解和解读非遗,对学科的未来发展充满乐观。而我这个刚踏入“非遗职场”的年轻人比较容易看到那些不够理想的,相对悲观,对于非遗究竟能热多久,始终有些不敢确定,而将非遗作为学术重心,也有些患得患失。这都是由我们各身的知识结构和性情性格所决定的。
陈映婕(360992638) 19:59:25
  但有一点我十分赞同,就是对于学术和政治二者本质关系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学术和政治之间有一个抉择,而不是一个平衡。我很快在韦伯的《学术与政治》中找到了想要的答案。它帮我看清了非遗场域中政客官僚与专家学者之间产生博弈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我们单位的衣晓龙博士推荐我看詹姆斯·C·斯科特的《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更是让我得以换位思考,从国家的立场去理解非遗产生的过程与可能存在的结果。周星老师在《国家与民俗》一书中,尤其是序言,就这点,写得已经很到位了。在重温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资本与场域的观点时,对应非遗的多元主体,学者、官员、商人、传承人、普通民众,让我觉得要想真正把非遗这个复杂问题看清楚,并且能够理性地进行批判,首先得了解里面的权力结构、资本关系和“传统”主题下的知识再生产,而且这一场域还在不断动态地变化,未来有很多可能性。从其中跳出来,回归学术研究的本位,从民族志的角度观察、记录和书写,这会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值得追踪的好课题。高丙中老师在《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中说得比较明白了,《用民族志方法书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作为知识生产的场所的村落关于写文化的对话》。而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比较晚,自己也走了一段不短的心路历程,以此文来支持他的观点吧。
陈映婕(360992638) 19:59:34
  在我研习的过程中,除了宣老师列出来的17篇文章外,还有一些其他研究领域的学者撰写的文章也积极影响着我,比如潘年英的《梭嘎生态博物馆再考察》、刘大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意——敢壮布洛陀的神话塑造与文化创意》等等。他们都是在深入调查个案后,提出了许多理论上的独到见解,让我同感,也让我振奋。而个案式的深度非遗个案,是我们当下十分需要的理论文本,也会是有学术价值和生命力的文章。
陈映婕(360992638) 19:59:44
  时间会过滤一切,包括我们的文字。关于非遗的文章汗牛充栋,但五年后、十年后,随着非遗的变术,有多少文章依然有价值,能警醒后来者?都交给时间。我自己也写过非遗的一些文章,为了生存,为了发展,有的一年前写的就没法看了,有的五年前写的还可以略略入目。在非遗中,随大流的人居多,想明白的人很少。我曾经做过前者,希望以后可以努力成为后者。
陈映婕(360992638) 19:59:53
  愿以此文与亲爱的同行们共勉,得到大家的批评和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何况我们何止三人?分享是快乐。再次感谢张勃老师创立的学术宝地,受益良多。
张勃(393690013) 20:02:03
阅读中……
杨旭东(634432107) 20:02:02
可以看得出,你是发自内心的在说心里话
陈映婕(360992638) 20:03:26
这正是学者应该做的,说些虚假的话没有什么意义,也耽误大家的时间
发表于 2013-9-17 22: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旭东(634432107) 20:04:25
真心表示赞赏
陈映婕(360992638) 20:05:04
谢谢杨老师
杨旭东(634432107) 20:06:27
不客气,难得,当我们成为既得利益者的时候,很难再站出来批评
陈映婕(360992638) 20:07:31
没错,这是我们面临最大的困境
张勃(393690013) 20:11:38
宣老师今天晚上下课后应该还会上来参与我们的讨论。陈老师和宣老师都是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局内人。局内人能够跳出来反思自己真的是极其难得,这当是民俗学有很好未来发展的一个条件。
张勃(393690013) 20:12:06
钦佩这样的做法
陈映婕(360992638) 20:14:19
宣老师是我的同事,亦师亦友,他的基层工作做得很多,经验比较丰富。
张勃(393690013) 20:15:01
浙江那边对非遗重视,
杨旭东(634432107) 20:15:01
是的,我们很需要既了解实践中的问题,又有理论思考、敢讲真话的人出来
陈映婕(360992638) 20:16:09
浙江是所谓的非遗大省,年年名录数量都是第一。我们也藉此有更多的研究机遇和工作平台。
张勃(393690013) 20:19:06
是。
张勃(393690013) 20:19:17
施爱东的文章对于非遗之于民俗学的负面影响讨论更多,高丙中则更多从非遗中看到民俗学的未来前景。
陈映婕(360992638) 20:20:38
他们的文章我都细读过,都是看待非遗的好视角,两者可以交融起来思考,有问题依然可以有前途。
张勃(393690013) 20:22:07
施爱东《学术运动对于常规科学的负面影响》中提到学术与时政的结盟必然导致学术独立性的丧失,在你的工作中这种表现明显吗?
张勃(393690013) 20:22:21
我的意思是独立性的丧失问题。
陈映婕(360992638) 20:22:34
很明显的
陈映婕(360992638) 20:23:49
拿对方的课题经费,就会为对方的利益考虑,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张勃(393690013) 20:24:41
这是因为学者的工作成为非遗保护工作的一部分
陈映婕(360992638) 20:25:19
没错的
陈映婕(360992638) 20:26:14
学者只是这个场域中的一部分,有时在权力结构上无法主导,需要妥协和折中
张勃(393690013) 20:26:46
而这似乎不应是理想中的结盟。理想中的结盟,学者应该成为政府备问咨询,协助政府做工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状态。
陈映婕(360992638) 20:27:41
这曾经也是我的工作理想和目标,但实践中有极大的难度
张勃(393690013) 20:27:57
现在非遗的持有者在非遗保护中的作用太弱,许多工作由学者代劳了。
杨旭东(634432107) 20:28:00
这张老师,现在的问题是,政府机构里的人全都不懂,他必须找专业的人来做,学者光做顾问根本不行
张勃(393690013) 20:28:21
的确如此。
张勃(393690013) 20:28:27
这是现实问题。
穆昭阳(362740242) 20:28:24
恩 同意杨兄啊
穆昭阳(362740242) 20:28:42
包括高校也一样的 大多对于民俗学专业的态度是
杨旭东(634432107) 20:28:57
我们这么大一个省,省非遗中心只有一个人是民俗学专业,其余的全都是政府行政人员,根本没法开展工作
穆昭阳(362740242) 20:28:59
保留不发展
陈映婕(360992638) 20:29:33
没有办法的,比如写申报文本,得学者或非遗工作者代劳,传承人有的都不识字
杨旭东(634432107) 20:29:36

张勃(393690013) 20:30:05
在浙江省,现在申报主体一般都写谁。
穆昭阳(362740242) 20:30:05
恩 没有行政力量 一切白搭
发表于 2013-9-17 22: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陈映婕(360992638) 20:30:51
我们民俗学专业的研究生能进入地方文化馆或文化局工作的,也都是少数幸运者。
张勃(393690013) 20:31:39
问题是现在非遗工作政府介入太多了。真正的非遗持有者却缺乏声音。
穆昭阳(362740242) 20:31:48
文化馆起不到太大作用
陈映婕(360992638) 20:32:14
表格或文字的书面东西在形式上是要遵循非遗原则的,但实际上谁是主体,有哪些主体,因地方而异,因项目而异。
张勃(393690013) 20:33:11
申报文本上都有主体的,我特别想知道的是,非遗持有者作为主体的有多少
杨旭东(634432107) 20:33:15
政府包揽了一切,学者、文化持有者都是他们盘子里的菜,你不听话,学者下次不请你了,文化持有者下次不给你评传承人
陈映婕(360992638) 20:33:51
政府主导和国家行政是非遗的底色,其他的都在这个底色之上描写。
张勃(393690013) 20:34:39
“政府主导和国家行政是非遗的底色,”这个应该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张勃(393690013) 20:37:26
我觉得现在整体上将非遗保护变成了各个级别非遗代表作项目的申报及其保护。而在各个级别非遗代表作项目的申报上,根据政策规定,政府肯定是主导的。但问题在于非遗保护不等于非遗代表作项目的申报及其保护。
陈映婕(360992638) 20:37:33
文本上有申报人和负责人的栏目,都可以写成官方的行政个人或组织;其中有传承人的介绍栏目,会有传承人的情况。
张勃(393690013) 20:38:30
我没有填过表,但看到过表,我觉得表格设计有问题。
陈映婕(360992638) 20:39:46
张老师,没错,里面的问题比较多,书写操作起来有时也比较混乱。但文本始终都只是一个形式的东西,面上的东西,不是要害的东西。
张勃(393690013) 20:40:11
我觉得表格设计和填写反应的是理念问题。
陈映婕(360992638) 20:41:55
基层有时不和你谈法律和理念的东西,只要我们帮着完成他们的具体行政任务就好。再好的理念,也得有人去切实地执行,否则都是一场空。
张勃(393690013) 20:42:26
为8月15日的讨论,我写了一篇“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者”,目前申报人和负责人主要是官方的,我觉得官方不应该成为申报人和负责人,官方应该是代理人。
张勃(393690013) 20:42:57
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者?
文/张 勃
在我国已蓬勃开展十年之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针对的对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某些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身份,只有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才具有被保护的正当性。因此,认定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基础环节。
那么谁应该成为非遗的认定者?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即非遗由社区、群体或者个人认定。根据2011年通过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也即非遗身份取决于各个民族的认定。从这两个法律文件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者理应是其持有者。持有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理应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起点。
然而事实并不如此。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自开展以来,就格外强调政府的作用发挥。这样做不仅有法律依据,而且有其优势,政府作为拥有大量资源的公共权威机关,可以动用各种资源,迅速有力地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但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原则下,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主要围绕国家、省、市、县等不同级别非遗代表作项目名录的认定和保护来进行,持有者认定这一基础性工作被忽略了。结果造成一种偏向:只有向政府申报、经过政府组织的评审、由政府公示、批准、公布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文化场所才具有非遗身份,政府成为事实上的非遗的认定者。
对于非遗保护目标的实现而言,这种偏向至少造成两种不利影响。一,它将非遗保护变成名录内非遗项目保护,那些具有价值、值得珍视但不能进入各级名录的被排除在保护之外。二,持有者认定的积极意义不能得到发挥。我国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绝大多数是以不同族群、社区为背景,由族群、社区民众集体创造和发展而来的,非遗在持有者中的认定过程实质上是族群、社区民众对族群传统文化、社区传统文化进行认知、理解、评价乃至再阐释的过程,通过族群、社区的认定,民众得以加深对既有传统文化的认识,能够对既有传统文化的价值、优劣进行判断,将自己珍视的传统文化从观念上转化为“我们的遗产”从而形成自觉保护的意识。这是非遗真正得到保护并传承下去的关键。
无论从法律规定方面看,还是从纠偏的角度看,在非遗保护工作的认定环节上,都需要更好地厘清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以及政府作用发挥的重点和方向。
首先,应该在族群、社区内部开展非遗认定工作,由族群、社区成员在讨论、协商的基础上,形成基本共识,开列本族群、本社区的非遗项目清单。鉴于一些族群、社区在认定意识、认定能力、清单整理等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政府可以组织专家,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协助地方社会开展工作,比如进行非遗保护方面的公众教育,加强民众对开展认定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提升民众的文化鉴别力等,这也是引导居民介入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步骤。其次,对于族群、社区或个人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结果,政府应该充分尊重,政府主导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作项目名录体系,应以族群、社区认定的非遗项目为基础,这也是对地方社会文化选择自由和权利的尊重。第三,政府主导的不同级别非遗代表作的申报主体应该由它的持有者来承担。地方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协助持有者积极申报,并填报相应级别的申报书,以争取进入官方的名录体系。如果某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多社区、多族群所共享并被分别认定为本族群、本社区的非遗项目,地方政府可以促进多社区、多族群的联合,使之达成共同申报的意愿。
陈映婕(360992638) 20:43:10
您辛苦了,事理本该如此。
陈映婕(360992638) 20:43:54
您的建议和意见是很对的
张勃(393690013) 20:45:11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1 12: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