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2|回复: 4

論壇老資料之二報名第五屆的發表人簡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14 09: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與傳統對話:民間文化的當代觀照」學術研討會
暨第五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會議
論文發表人學經歷與主要著作

1.王光東
男,1961年7月生於山東臨朐。文學博士。曾任上海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上海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已出版《樸素之約》(山東文藝出版社)、《現代•浪漫•民間——20世界中國文學專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會 ),《民間理念與當代情感——中國現當代文學解讀》(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時期小說情感類型論》(百花文藝出版社)等著作六部,另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新華文摘》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

2.蕭放
男,1960年11月生,湖北英山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先秦兩漢學術》(臺灣)學報編委。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民俗學史、歲時節日民俗、中國文化史等。代表作:《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生活》(中華書局,2002)、《荊山楚水的民俗與旅遊》等,主要論文有《當代社會對傳統中秋節俗的接納與改造》、《天時與人時——民眾時間意識探源》、《中國傳統風俗觀的歷史研究與當代思考》、《中國上古歲時觀念論考》、《從成年禮的傳承變異看傳統社會生活中的文化示範意義》、《論漢魏歲時節日體系的形成》、《歷史民俗學與鍾敬文的學術貢獻》、《秦至漢魏歲時觀念的變遷》、《地域民眾生活的時間表述》、《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時間經驗》等。曾獲中國文聯山花獎首屆學術著作獎一等獎,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二等獎。

3.孫正國
男,1972年生,土家族,湖北利川人,長江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博士,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主要從事神話學、民俗文化學的教學與研究。主要專著有《文學的生活遭遇——民間文學本題批評引論》等,發表論文若干。

4.鄭天蕙
女,1978年生,台灣台北人。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生。

5.陳泳超
男,1966年生,江蘇常州人。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教研室副教授,兼任中國俗文學學會秘書長,文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民間文學和古代文史研究。出版專著《堯舜傳說研究》、《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主編《中國民間文化的學術史觀照》、《北大段子》、《陸瑞英故事歌謠集》等。

6.王窈姿
女,1980年生,台灣台北人。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生。

7.祝秀麗
女,1973年出生,遼寧瀋陽人,中國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民間文藝學研究。主要著述有《重複與變化:重複律的雙重特徵》、《中國民間故事講述活動研究史略》、《“皮匠駙馬”型故事的格雷馬斯符號學解讀》等。

8.洪慧鈺
女,1980年生,台灣彰化人。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生。

9.朱佳新
女,現任黑龍江人民出版社編輯。曾擔任責任編輯:《田野視角—客家的文化與民性》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山花獎”三等獎;參編:《中國民間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推介叢書》獲首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大獎(即原“中國圖書獎”)。責編民俗、民間文化及相關類書籍還有:《文學的生活遭遇—民間文學批評引論》、《喜馬拉雅山地歌謠與儀式》、《傅英仁滿族薩滿神話》、《客家社會與文化研究叢書》、《客家文化特質與客家精神研究》等。

10.黎敏
女,1963年4月生,北京市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中文學院副教授。發表的論文有《鄭振鐸的民間文學研究》、《鄭振鐸對民間文學諸體裁的研究》、《古漢字中的民俗淺議》、《塞爾維亞人的家庭節日》、《傣鄉的傣味》、《中國民俗趣談》、《西雙版納傣族婦女服飾調查報告》等。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09:46:36 | 显示全部楼层
11.鄒明華
女,土家族,出生於 1963年8 月,畢業于中央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系民俗學專業,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民間傳說研究和中國茶文化研究。發表的學術論文有〈傳說學的知識譜系:解讀柳田國男的《傳說論》〉,〈專名與傳說的真實性問題〉,〈鍾敬文先生的傳說研究:在真實與真實性之間的複雜性思維〉,〈論唐代中國茶道的形成〉,〈養生•修性•怡情•尊禮――論中國茶文化的內涵〉,〈論茶的禮俗功能〉等。目前承擔著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重大課題「中國民間文學史•傳說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12.李進益
文化大學中文博士,現任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所長,兼台灣文學系系主任。學科專長為:中國古典小說、域外漢文小說、台灣文學、民間文學。目前開設課程有「台灣文學概論」、「域外漢文小說專題」、「東亞民間文學研究」等。著作有《繼承與創新 — 論鄭清文的文學世界》、《花蓮縣民間文學集》等書,以及〈韓國漢文短篇小說《青邱野談》初探〉、〈論中國文學與日本漢文小說《夜窗鬼談》的關係〉、〈日據時代的新文學〉、〈六朝人狐異類婚姻論〉等多篇專論。

13.宣炳善
男,1971年出生,浙江諸暨人,浙江師範大學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對外漢語系副教授,現為浙江師範大學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對外漢語系副主任、副教授,民俗學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歷史民俗學、公民民俗學研究。1994年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1999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獲文藝學碩士;2002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博士論文題為《兩漢孝社會倫理及其傳播》,導師為周振鶴教授。個人主持2003年浙江省教育廳《浙南地區殯葬改革與新喪葬民俗現象》的科研專案。在《中國民間文化》、《民間文學論壇》、《中國農史》、《農業考古》、《學術界》、《書屋》、《粵海風》、《讀書》等刊物發表論文及學術評論十餘篇。目前主要關注知識份子民俗與知識份子口頭表演以及民俗主體論問題,尤其是對於晚清民國以來知識份子口頭演講民俗類型的歷史研究。

14.周志煌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系副教授。曾任中國工商專科學校、輔仁大學、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兼任講師,中華民俗學會常務理事。著作有《民族的想像與現代性的追求—中國現代民俗研究的歷史意義(1918~1937)》、《唯識與如來藏》、〈啟蒙行旅中的抉擇與超越—以芥川龍之介對唐人傳奇〈杜子春〉的改寫為例〉、〈影響的焦慮—以錢玄同、黃季剛對章太炎學術思想的傳承與拓新為例〉、〈「『和而不同』:儒學倫理的現代性轉向—以傳統雅、俗關係為中心的 展開〉等。

15.王曉葵
男,1964年11月出生於北京,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教授。1985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日本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研究院,獲學術碩士學位;2001年在同大學獲學術博士學位(Ph.D);主攻方向為日本思想史,比較文化史。主要著作:《記録と記憶の比較文化史》(合著,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4)、《明治維新と文化》(合著,吉川弘文館)。主要論文:《日本民俗學的新視野》、《明治啟蒙思想中的儒學與現代》、《趙德宇〈西學東漸與中日兩國的對應>評介》、《西村茂樹の初期思想形成とその特質》等。學術翻譯:《中國「陥湖」物語における環境意識》(原著《中國的”陷湖”故事中的環境意識》何紅一)、《民俗與民俗資料》(原著《民俗と民俗資料》宮本袈裟雄)等。

16.劉宗迪
男,1963年生,山東即墨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79年入南京大學氣象系,獲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入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系,獲哲學碩士學位;1998年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獲法學博士學位;2001年入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流動站;2003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主要專著有《失落的天書:<山海經>研究》等,主要論文有《鼓之舞之以盡神》、《黃帝蚩尤神話探源》、《〈山海經&#8226;大荒經〉與〈尚書&#8226;堯典〉的比較研究》等。

17.吳明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現任彰化師範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著作《台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曾榮獲九十五年生活藝術類著作第30屆金鼎獎。

18.鄭土有
男,1962年4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金華縣,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獲文藝學碩士學位,師從羅永麟先生;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對外漢語系文藝學專業,獲文藝學博士學位,師從陳勤建先生;2004年9月就職於復旦大學中文系。目前兼任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民俗保護研究開發中心兼職研究員、日本新瀉縣立歷史博物館共同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民間文學、民間信仰學。主要著作:《曉望洞天福地:中國的神仙和神仙信仰》、《中國城隍信仰》(合著)、《關公信仰》、《牛文化與人生》、《中國民俗大系&#8226;上海民俗》(主編)。主要論文:《馮夢龍的民間文學搜集整理理論初探》、《論孟薑女形象的深表層結構》、《論仙人和仙話》、《東王公的原型及其演變》、《漢代仙話繁榮的文化淵源及其價值》、《質的區別:仙話與神話》、《稻作漁撈的生產方式與吳越文化的個性特徵》、《中國神仙信仰的歷史發展》、《論民俗活動中的神仙信仰》、《仙話:神仙信仰的文學》、《衝突&#8226;並存&#8226;交融:上海民俗的產生及其特點》、《拼湊的藝術──從“調”論敍事吳歌的形成和特點》、《知名人士與民俗的形成》、《中國古代神話仙話化的演變規律》、《中國螺女故事與仙妻情節》、《論鍾敬文對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的貢獻》等。

19.劉曉春
男,1966年5月生,江西興國人,文學博士,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從事民俗學、民間文學研究,旁涉人類學。代表作有譯著:《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儀式與象徵的秩序》(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2004年獲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8226;第二屆學術著作獎二等獎,入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金水橋”計畫,翻譯成英文,向國外出版發行)、《一個人的民間視野》(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另有學術論文40餘篇。

20.烏日古木勒
烏日,女,蒙古族,1965年生,文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民間文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出版、發表專著《蒙古突厥史詩人生儀禮原型》及論文、譯文十數篇。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09: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21.劉曉峰
男,1962年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1986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2000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曾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助教、講師,現任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特別是對日本的民俗、民族性有精到的研究。著有《古代日本における中國年中行事の受容》(日本桂書房,2002)、《日本的危機》(主編,人民出版社2001)。譯有《內部版本》(日本女作家松浦理英子著,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在自己的樹下》(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著,海南 南海出版社 2004)等。

22.方川
男,1964年出生,安徽淮南人,現為中文系副教授。主要講授課程:民間文學、民俗學、文學理論、美學、廣告學、傳播學等。主要研究方向:文藝學,民俗學、民間文學,地域文化。主要學術兼職:中國民俗學會會員、省民協理事、淮南市文藝理論研究會主席、淮南師範學院思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成果:《媒妁史》(獲安徽省第五屆社科成果三等獎)、《文學理論教學革新研究》(合著。獲安徽省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民俗思維》(合著);在《民俗研究》、《尋根》、《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文史知識》、《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

23.鍾宗憲
男,1966年生,臺灣省台中市人,輔仁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編輯、石頭出版社企劃編輯、漢揚出版集團主編、世界宗教博物館籌備處顧問、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先秦兩漢學術研究室執行長、輔仁大學進修部全人教育中心國文科召集人。現任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學術論著:《炎帝神農的神話傳說與信仰》、《炎帝神農信仰》、《黃帝研究—黃帝神話傳說之嬗變與有關黃帝學術源流問題之辨正》、《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等。科普編撰:《現代應用文書》、《應用文》、《洪葉活用成語典》、《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現代小說讀本》、《中國古今文學史略》(講義本)、《苦海慈航—觀世音菩薩》、《神農大帝—五穀王》、《關聖帝君—關公》、《代天巡狩—王爺》、《保生大帝—大道公》等。

24.黃景春
男,1965年生,河南省确山縣人。曾任中學教師,1997年獲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專業:文藝民俗學),2004年獲博士學位(方向:文字訓詁學)。目前是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後,碩士生導師。主要著作有《早期買地券、鎮墓文整理與研究》、《民間傳說》、《中國古代小說仙道人物研究》、《道心人情——中國小說中的神仙與道士》(合著)、《道教風俗談》(合著),及論文十數篇。

25.秦燕春
女,1974年出生,山東濟南人,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現任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8226;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要著述有《晚清以來彈詞研究的概況與得失——“書場”缺失與“案頭”的百年分流》、《略論笠翁和隨園:以“飲食&#8226;男女”為中心》等。

26.朱鋼
男,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講師。

27.呂微
男,1952年1月出生,山東萊蕪人。1982年本科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民間文學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神話史、民間文學史。主要專著有《神話何為》等,主要論文有《“昆侖”語義釋源》(《民間文學論壇》1987年4期)、《楚地帛書、敦煌殘卷與佛教偽經中的伏羲、女禍故事》(《文學遺產》1996年4期)、《“息壤”研究》(《中國文化》1996年14期)、《農耕文化語境中的送窮習俗與如願故事》(《民俗曲藝》1998年111期)、《現代性論爭中的民間文學史寫作》(《河北學刊》1998年6期)等。

28.顏美娟
文化大學中研所文學博士,現任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曾任崑山科技大學講師、副教授、屏東商業技術大學講師、副教授。著作有《陳學禮夫婦傳統雜技曲藝(文學篇)》以及學術論文十餘篇。

29.陳益源
文化大學中研所文學博士,現任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兼祕書長。曾任中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中國文化大學講師、副教授,台灣敘事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副祕書長。著作有《中越漢文小說研究》、《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俗文學稀見文獻校考》、《王翠翹故事研究》等十餘部,學術論文近百篇。

30.田兆元
男,1959年9月生,湖北宜都人,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神話學、歷史民俗與信仰民俗研究。近年來,參加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2002),主持在研上海市教委社科基金專案1項(2004—),已出版學術著作《神話與中國社會》等,發表《關於大都市的文化遺產保護問題》、《詩經作者群的宗教情緒研究》、《論北朝民族融合過程中的神話認同》等論文20多篇。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09: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31.陳兆南
文化大學中研所文學博士,現任逢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32.游自熒
女,1981年12月出生,河南固始人,《民間文化論壇》編輯。譯著有《手工藝&#8226;歷史&#8226;文化&#8226;行為:我們應該怎樣研究民間藝術和技術》、《聚焦:電影與21世紀民俗研究的生存》、《什麼是民間藝術?它何時會消亡——論日常生活中的傳統審美行為》、《感受形式,渴望創造,需要表達:家居、工作場所的和聖殿中的藝術和審美》等,發表論文有《論中國喪葬禮俗中喪服的功用及其所包含的傳統觀念》等。

33.吉國秀
女,1971年出生,遼寧清原人,瀋陽師範大學副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專著有《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路重建》(獲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學術著作獎)等,發表論文若干。

34.劉恵萍
女,1967年生,桃園縣人。中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副教授。著作有《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桃花女鬥周公故事研究》等,另有學術論文十數篇。

35.陳江風
男,1953年生,湖南寧鄉人,曾任南陽陽師範學院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鄭州輕工學院副院長、文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專著有《天文與人文》、《天國的靈光》、《天文崇拜與文化交融》、《天人合一觀念與文化傳統》、《古俗遺風》、《天文與社會》、《漢畫與民俗》等,論文有《南陽天文畫像石考釋 》、《漢代畫像石研究》、《天體祭祀與民俗》、《大汶口一塊漢代畫像石辨正》、《漢畫像神話和民俗學》、《中國神話哲學述評》、《漢畫像中的玉璧與喪葬觀念》、《漢畫的民俗文化價值和藝術》等。

36.陳建憲  
男,1954年6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1982年在武漢大學圖書館學系本科畢業,1988年在華中師大中文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華中師大文學院教授、副院長,華中師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副主任,民俗學專業碩士點指導組副組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神話學和民俗學。主要論著有《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三聯書店,1994)、《神話解讀——母題分析方法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玉皇大帝信仰》(學苑出版社,1994)、“中國洪水神話的類型與分佈”(《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第3期)等,譯著有《中國文化象徵詞典》(湖南文藝出版社,1990)、《世界民俗學》(第一譯者,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中西敍事文學比較研究》(第一譯者,華中師大出版社,1994)等。社會兼職有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

37.戶曉輝
男,1966年生,河南汝南人,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際民俗學者組織(FFN)通訊會員。專著有《現代性與民間文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中國人審美心理的發生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地母之歌:中國彩陶與岩畫的生死母題》(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岩畫與生殖巫術》(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93)等;譯著有《民俗解析》(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審美的人》(商務印書館,2004)等。

38.柯小杰
男,1962年3月出生,漢族,湖北省大冶市人,1984年10月參加工作,大專學歷(畢業于湖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副研究館員,現任湖北省大冶市文化館館長。主要論文有《山海經與湖北民間崇拜習俗的關係擷論》、《荊楚木瓦工行話淺析》、《瓜.壺.子孫粑——生殖崇拜的詮釋》、《鄂東南村落建築風水探秘》等。

39.謝明勳
文化大學中研所文學博士,現任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曾任靜宜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著作有《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等,另有學術論文四十餘篇。

40.吳真
女,香港中文大學 文化及宗教研究學系,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楼主| 发表于 2013-3-14 09: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41.陳連山
男,1963年生,河南洛陽人。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副教授,民間文學教研室主任,中國民俗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神話和民間文學研究,代表作有《結構神話學:列維—斯特勞斯與神話學問題》(中國外文出版社1998年)和《遊戲》,另有論文多篇。

42.楊玉君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博士,現任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專長:歐美漢學、明清小說、民俗學、民間文學。著作有:傳統節日叢書十種、〈中古世紀早期的寒食節〉、〈南管曲譜所收集梨園戲佚曲表初稿〉、〈南管梨園戲基本科步示範〉、〈民間故事中反映的祭灶心理〉、〈幾個秀才的剪影-談日據時代的舊式知識份子〉等。

43.洪淑苓
女,1962年生,台北市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暨台灣文學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民間文學與現代詩,著有《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與鄭毓瑜、蔡瑜、梅家玲、康韻梅、陳翠英合著《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並有多篇期刊論文如〈 美人計的敘事模式與性別政治──從西施故事談起 〉、〈女性與智者──巧女故事的兩個介面〉、〈織女信仰與女性民俗文化──兼及七夕詩文的性別批評〉等。

44.施愛東
男,1968年生,理學學士,文學碩士、博士,原任教於中山大學中文系,2002年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後工作站,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學術史、故事學、通俗小說研究。代表性論文主要有《疊加單元:史詩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機制》、《故事的無序生長及其最優策略》、《民間故事的記憶與重構》、《英雄殺嫂——從“蕭峰殺敏”看金庸小說對傳統英雄母題的繼承和改造》、《故事傳播實驗的報告與分析》等。博士論文《論中國現代民俗學的學科創立與學術轉型——以中山大學民俗學會為中心》、博士後出站報告《中國現代民俗學檢討》。

45.葉濤
男,1963年10月出生于山東省費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法學(民俗學)博士。現為山東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所長,民俗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1985年參與創辦《民俗研究》雜誌,現任該刊主編。主要著作有《山東民俗》(合著,山東友誼書社,1988)、《孔子故里風俗》(華語教學出版社,1993)、《孔府》(華語教學出版社,1993)、《中國京劇習俗》(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山東省志&#8226;民俗志》(合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江湖社會習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等。

46.陳嘉琪
女,1980年生。曾獲民間文化新秀獎、第一屆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獎。現為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生。

47.王善民
筆名山民,男,漢族,1949年正月十六日生。山東嶧縣人。出身于民間中醫之家,做過鄉村醫生、代課教師、參加工作後從事過戲劇創作研究、《抱犢》文學雜誌副主編、文學專業創作、民俗學研究,現在北京學苑出版社任《民間文化論壇》主編。一級作家。
先後在《詩刊》、《當代》、《小說界》、《明清文學研究》、及美國《世界週報》、《僑報》、《明報》、臺灣《聯合文學》、《明道文藝》、《國文天地》、《中華日報》,香港《香港筆薈》等發表詩歌、散文、小說等百余萬字,主持搜集整理、編輯出版民間文學資料集15卷480多萬字,發表民俗學論文十餘篇。出版個人專著兩部。其中,《狐狸信仰之謎》獲“山花獎學術著作獎三等獎”。中篇小說《古河》獲臺灣《聯合文學》1993年度中篇小說首獎,北京《中華文學選刊》全文轉載。

48.柯榮三
男,1977年生,台灣彰化人。現為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49.楊雅儒
女,1981年生,臺灣人。東吳大學中文系畢,目前就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三年級,碩士論文研究方向為小說、民間文學和民間信仰。

50.常峻
女,1969年出生,上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文化、文藝學。發表論文有《張愛玲作品比喻的民俗特色》(《修辭學習》2001年第3期)、《“入世”與隨俗——淺析中國民俗旅遊資源的開發》(《上海大學學報》2001年第8卷增刊)等。著有《中國生肖文化》(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12月)。參加編寫教材:《中國文化教程》(漢語大字典出版社,2002年4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4-28 02: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