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75|回复: 21

春节年夜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7 11: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在网上看到2003年CCTV.com专门策划了一次为期一周的“春节文化网上谈”在线系列。有许多民俗学大家就春节文化与网民互动,谈了许多精辟的见解,现发一小帖与大家共享。
春 节 话 今 昔
    [网络主持人: 曹云霞] 说话就要到春节了。CCTV.com为此专门策划了一次为期一周的“春节文化网上谈”在线系列。本次活动的目的就在于从学理、从文化、从民俗的角度对春节这个节日本身,对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个节俗现象进行探讨。在活动开始之前,让我们先热热身,首先回顾春节的来龙去脉,为“春节文化网上谈”活动作一个基础性的背景铺垫。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的林继富教授。下面就请你们二位专家给我们讲一讲春节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重新品味一下历史的余香。
[特邀嘉宾:刘魁立][特邀嘉宾:林继富]提前在观念中体验一下年味儿,对大家、对我们自己来说,都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正所谓:普天同庆!开门见喜!

[网络主持人: 曹云霞]“名不正言不顺”,我想,最好首先从名称的问题谈起。我们通常把最美好的事说成是“过年”,而不说“过春节”,请你说说“春节”名称的来历。
[特邀嘉宾:刘魁立]历史上惯用的名称是“过年”,年的首日称为元旦,把“过年”称为“过春节”,把“元旦”一词移过来专门指代阳历的一月一日,是较晚近的事。这和历法纪年制度有关。说起“过年”的历史来,话可就长了。至于“春节”一词,虽然早在汉代就出现,但当时主要是指立春的节日。将“年”改用“春节”来称呼,历史不过百年。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将正式的历法纪年改为阳历,将旧历的元旦(即所谓“年”的首日)改称“春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就通过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了“新年”和“春节”等节日的放假日期。旧历的“年”改称“节”,在名称上似乎降了一格,然而,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依然那么重要、那么神圣、那么令人向往。
[特邀嘉宾:林继富]在我国历史上,今日所说的“春节”,曾经有过数十种名称,先秦时代《尚书•舜典》记摘的“上日”,以及《诗经》提到的“改岁”等名称,都有春节的意思;两汉时期《汉书》等典籍称这一最重要的岁时节日为“三朝”、“岁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叫“元辰”、“元首”。唐宋元明时期,主要盛行“元旦”的称谓,这在当时的诗词中大量出现。至于“春节”的时间,也不全和现在一样,放在初春时节。汉武帝颁发《太初历》,才正式确认岁首为正月初一。以前并不全然都是放在春天的。比如先秦时期,周历曾经定十月为岁首,来庆祝一年之始。
[网络主持人: 曹云霞]“名”的问题清楚了,接下来再说“实”的问题。在历史上,为什么要过年?它的本意是什么?
[特邀嘉宾:林继富]最初,我们的“年”和“节”的来历与生产活动有最直接、最根本的联系。“年”是根据农业生产周期确定的岁时名称。“年”这个字的本义,《说文》解释为“谷熟”。也就是说,谷熟一次就是一年。这些古人所创造的文字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春节与农业至为密切的关系。
[特邀嘉宾:刘魁立]说到底,和大自然的变化、和季节的更迭、和日月的运行都有关系。冬季意味着万物凋零,一次循环周期的结束;春季意味着万物复苏,一个新的周期的开始。人们常说“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新旧交替的关口,人们自然要举行“渡过”的礼仪和庆祝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06-1-7 11: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网络主持人: 曹云霞]请勾勒一下过去是怎样过春节的。
[特邀嘉宾:刘魁立]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明确三个前提:首先,一个时代和另一个时代的习俗尽管有传承关系,但并不可能完全一样,它总是在稳定中有变化。其次,一个地区和另外一贯地区的同一习俗,在表现形态上也颇有异外,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在同一习俗的实践形式上,也会体现出诸多个性特点。过年在我们的习惯上,又是一个连续的群落性的庆祝活动,内容极其丰富,活动的形式及其性质也多种多样。所以,这里只能笼统地描述长期历史积淀下来的过年的大致情况。
[特邀嘉宾:林继富]进入旧历的腊月,过年的习俗就开始了。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从此拉开过年的序幕。年前的七天是最紧张的时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这一天俗称“过小年”。灶神是民间信仰中一个很重要的神祗,虽然在民间神灵系统中,他的地位不高,但是他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传统的信仰观念中,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各家各户的“常驻代表”,是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的神灵。这一天要焚烧灶神像,送他上天“汇报情况”。相关的仪式也还不少。

[网络主持人: 曹云霞]现在人们似乎已经不再供奉灶王了吧?
[特邀嘉宾:刘魁立]在农村,许多人家仍在供奉灶神。城市里大多数人家都免了这一项活动,但是仍然在大街小巷,在商店和货摊上,出售“灶糖”。原来用作娱神的供品, 现在改为娱人的时鲜食品,这仍然是祭灶习俗的另样的遗存。
[特邀嘉宾:林继富]腊月二十三以后,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各家各户都为准备过年而忙碌起来。各地都有不同的说法,来安排各项准备活动:打扫房屋、做年糕等各式各样的节日商品和肉制品、置办新衣服、新鞋帽,等等等等。

[网络主持人: 曹云霞]最重要的活动恐怕还是从除夕开始的。
[特邀嘉宾:刘魁立]确实如此。这一天,亥时的尽头、子时开始的当口,是最重要的关节。很多活动都要赶在这个时候进行:祭祖、迎神、给家里的长辈祝拜、吃团圆饭,还有通夜守岁。
[特邀嘉宾:林继富]我们中国人做看重的就是除夕与家人团聚,无论你身在何处,哪怕是在天涯海角,也要赶回来和家人一起过除夕。这时节最高兴的是孩子们。除了穿新衣、吃年饭、可以通宵不被赶去睡觉以外,当晚,给长辈祝拜辞年以后,还能得到“压岁钱”。“压岁钱”在唐代就已有萌芽,当时是以“洗儿钱”、“春日散钱”等名目流行,有镇邪驱魔的作用。现在,压岁钱的镇邪驱魔功能已经大大地淡化了。

[网络主持人: 曹云霞]春节的习俗里,贴年画也是很重要的。
[特邀嘉宾:林继富]确实是这样。年画早在尧舜时代就出现了。年画当中,又以贴门神为最早。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称门神”。这二位神灵,郁是迎接善神的,荼是驱除恶魔的。在人们的心目中,年画和门神有倾利避害的功用。门神到了唐代,神荼和郁垒被历史任务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替代。
[网络主持人: 曹云霞]贴春联呢?
[特邀嘉宾:刘魁立] 贴春联最初同样具有驱邪避害的作用。春联的原型是据信可以驱鬼的桃木。这当然是古人信仰观念中植物崇拜的一种反映。后来演变成为桃符,悬挂在门上,以免鬼邪进宅。每逢过年就像古诗所说,总把“新桃换旧符”。渐渐地又演化成为用红纸书写的对联。在中国民众传统信仰中,红色同样具有驱邪的功能。对联不仅帖在门上,而且在一切可能需要保护、可能需要关心的地方都贴。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中巫术的因素一步步地被抽掉,喜庆、吉祥的成分越来越加浓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7 11: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网络主持人: 曹云霞]过年燃放爆竹可是一个除旧迎新、增加欢庆气氛的重大节日。
[特邀嘉宾:林继富] 过年燃放爆竹的习俗由来已久。《荆楚岁时记》里就明确记录了燃放爆竹庆贺春节的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燥恶鬼”。这种燃放的爆竹主要是生长在南方的竹子,因此这个习俗最早诞生在南方可能没什么问题。其主要功能是驱邪避害。到了宋代火药做成的爆竹开始在市面上出现,这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有记载。元代以后,火药爆竹盛行于中国各地春节习俗中。其燃放爆竹从开始的驱邪避鬼的民俗内容,又加进了迎接神灵的手段,其娱乐喜庆的色彩越来越加大了。而且燃放的时间也比较长。从除夕迎神的时刻起,一直到正月十五总是时高时低连续不断。到了二月二“龙抬头”,才最终告一段落。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很多城市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明令在市区内禁止燃放鞭炮。有的人感到年味儿不足了。

[网络主持人: 曹云霞]拜年的习俗至今方兴未艾,而且形式多样,有登门拜年,有集体团拜,还有寄贺年片拜年,电话拜年,发礼仪电报拜年,通过电子邮件寄贺卡拜年,名堂越来越多,方式也越来越简便。
[特邀嘉宾:刘魁立]可是,百年活动并不因为方式的更换,而改变了它的实质性的功能。拜年习俗相传在西汉时已经产生。但在今天,它仍然是促进团结,亲密关系、增强和谐的一种情感交流的好方式。

[网络主持人: 曹云霞]过去有些地方还有正月初三“送年”、正月初五“送穷”的习俗,现在似乎也非常少见了,倒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变成了过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大家广泛地庆祝着,民间活动也好像特别多。
[特邀嘉宾:林继富]是这样的,除夕是晦日,正月十五是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望日,月亮这位受到我们十分钟爱的神圣的星体,第一次圆圆满满地出现在当空,这不是需要特别加以庆祝、特别加以纪念的事吗!元宵节期间有许多欢庆活动,比如玩灯,将节日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像耍龙灯、耍狮子、划采莲船、踩高跷、打腰鼓、打莲湘、扭秧歌、玩秋千等活动把元宵节渲染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到晚上,人们在厅堂、门口悬挂多种姿多彩的花灯。大街、广场到处都是灯火通明。据说在西汉时期,元宵节晚上张灯的习俗,只有在皇宫里才有。到东汉明帝那里,他为提倡佛教,亲自到寺院张灯拜神。在当夜的宫廷和寺院也有“燃灯表神”活动。后来演变成民间盛大的灯节。元宵节晚上的猜灯谜,早先时候,主要是一些文人将谜条贴在花灯上,供观赏花灯的人猜射取乐。现在这项活动被推广到其它的游艺性节日中。吃元宵应该是元宵节最富有象征意味的民俗活动了,元宵俗称“汤圆子”。这个习俗大概在宋代开始盛行。民国初年,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因“元宵”同“袁消”同音,袁世凯感到不吉利,便在1913年元宵节时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袁世凯垮台后,又恢复了“元宵”这个名称。吃元宵取团圆和睦、生活甜蜜之意。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在民间信仰的观念体系当中,象征起者非常重要的作用,好象是象征无处不在,月亮是圆的,为了纪念她、祭祀她,祈求她的庇护和关爱,也用许多圆的事物来比拟她。灯笼是圆的,元宵是圆的,立春时,吃春饼也是圆的。其它类型的象征也非常多。
[特邀嘉宾:刘魁立]在过年的习俗中,有一个不十分醒目的惯例:沐浴、理发、换新衣。这项活动同样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自然界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周期,人也将成为一个新的人,一切重新开始。“万象更新”,人也更新。
过年除了祝祷自然界的更新、人自身的更新外,还要特别改善和增强家族内部、宗族内部、社会诸多群体内部的关系。吃年夜饭,期望进一步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和生活的美满。拜年可以加强亲族内部的联系和团结。团拜和贺年等形式,可以在社会群体内部消除误解和隔阂,增进亲善关系。甚至完全不熟悉的人们当中,在过年时见了面也要问一声“过年好”。大庭广众当中,听不见恶言恶语,彼此间都和蔼可亲。
 楼主| 发表于 2006-1-7 11: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过年好像还有很多禁忌,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说道很多。
[特邀嘉宾:刘魁立]是的,你说的对。围绕关键的事象、围绕关键的人物、围绕关键的时刻,从来都有很多禁忌,惟恐这些事象、这些人物、这些时刻有什么不测,所以要多加防范,这就是禁忌的来历。过年时心情愉快,多说吉利话,一年都会顺顺当当。除夕过了子时,就再不许把屋里的杂物向外扫,而只能向屋内扫,这也是禁忌,象征财富的不外流。
[特邀嘉宾:林继富]南方在在做年糕,敬神时,大人要再三地嘱咐孩子不要随便说话,否则得罪神灵,会降灾于家庭,给新的一年带来不利,这是语言禁忌的突出表现。
[特邀嘉宾:刘魁立]传统的过年,要同上界的神灵打交道,还要同“下界”,同故去的祖先打交道,过年要请财神(如果买神像,就不能说“买”,只能说“请”),供祖先牌位,似乎他们都有能力赏赐给人间福寿安康,他们会在整个一年里保护全家人逢凶化吉,吉祥如意。蒙诸神的关爱,蒙祖先的庇护,自身经过更新,家庭能不兴隆,事业能不发达吗!为了这一切,能不把春节过得庄严而隆重吗!于是,春节就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一个非常崇高、非常神圣的岁时庆典。
[特邀嘉宾:刘魁立][特邀嘉宾:林继富]在这里我们和主持人一道,向大家恭贺新禧!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春节是一个大话题,许多传统文化事象都群聚在这里,大家也有很多意见要发表,很多问题要讨论,让我们大家来做一次愉快的网上游,来一次提前的“网上过年”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1-7 11: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希望能够看到参加这一次春节网上在线的所有特邀嘉宾与网民的谈话.
发表于 2006-1-7 11:29: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寄奴兄,感谢你又勾起了对美好年节的记忆,我记得参加上次网上论坛的专家有刘魁立、陶立番、高丙中、万建中、萧放、陈连山、陈泳超、陈岗龙、苑利、刘宗迪、林继富。还有其他人没?请补充。
发表于 2006-1-8 12: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师姐,我找到了全部的,我来补充啊!!!
发表于 2006-1-8 12: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各位朋友大家好!网络主持人和现场所有的人在电脑的另一端向您问候了。今天的特邀嘉宾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丙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林继富;两位网友嘉宾是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宝山先生和龚浩群女士。欢迎他们的到来,也欢迎网上的新老朋友。今天的话题是“节日文化中的人——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专家吧。

  【特邀嘉宾:高丙中】开场白: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特别高兴来到央视国际网站跟大家一起聊一聊“节日文化中的人”这个话题。这是我第一次上网参加这种聊天节目,满怀着好奇和兴奋,希望我们能一起度过一个有意思的晚上。

  【特邀嘉宾:林继富】开场白:很高兴能够以这种方式与大家见面。中国人常说:“文如其人”,很有道理,通过你们传送过来的文字,仿佛你就坐在我的对面,彼此交流对中国节日民俗的思想了。相信通过今晚的谈话,我们会成为朋友。我是从事民俗学教学和研究的,我的知识源泉离不开民众,因此,我将从你们那里获取知识,学到我书本上见不到的东西,今晚,也算是一次现代化手段下的田野作业吧。谢谢大家了,给大家提前拜个早年。

  【网友嘉宾:龚浩群】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畅谈我们的节日文化,希望在交流中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在我旁边是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李列博士生,是一位来自哀牢山的彝族同胞。我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生龚浩群。

  【网友嘉宾:宝山】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宝山,很高兴来到央视国际网络春节文化论坛和大家交流。

  【总版主:邱纯】我们的嘉宾是这样一群人--中国民俗文化研究者。也许你见过他,那是在学校的教室里,他讲你听;也许你看见过这个名字,那是在书本上,他写你看。但是,在今天这个“春节文化网上谈”的平台上,你和他却能直接对话,他说你也说,平等交流。各位网友想说话请在这里发言!
41_62_200212146525.jpg
发表于 2006-1-8 12: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先请专家给大家解构一下今天的主题吧,怎么理解“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

  【特邀嘉宾:林继富】我觉得“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这个词,虽然比较难以把握,但是我觉得它还是能够表述出我们今天晚上所要谈论的“节日文化与人”这个主题的。我认为这种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公民身份究竟是什么?它应该是一种具有法律规定的和年龄限制的一个概念;第二,所谓文化维度应该是指文化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诸如,人的文化维度包括不同职业、不同的身份等。

  【特邀嘉宾:高丙中】所谓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是从公民身份的构成而言的。公民身份有多个维度,如:法律的维度(比如说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早期过程当中,个人往往在法律上并不是平等的,比如说有贵族、有平民、有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但是公民概念提出之后大家在民法上都是平等的),政治的维度(人人都有投票的权利,并且人人都有投一票的权利),社会的维度(每个人都有平等的享受社会福利的权利,例如平等受教育权、基本的劳动保障、基本的医疗保障)。而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主要两层意思:一、每一个人或者每一个群体,都有保留他自己特有的文化(例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权利;二、每个人或者每个群体都享有整个社会文化的权利,如:参观博物馆、欣赏艺术、游览国家的名胜古迹等权利。反过来说,也就是国家有为每个公民获得这种文化提供条件的义务。

  【春节小精灵】能否请专家谈谈在西方节日中公民身份的文化维度?

  【特邀嘉宾:高丙中】西方包括的国家很多,我也只去过日本、美国,拿美国加州和夏威夷的例子来说,各个族群可以保留自己特有的文化习俗,并且在自己的节日里,展示自己所特有的民族文化。在学校里,老师也鼓励各个族群的学生,在学校展示自己的民族艺术。他们的理论是公共空间和学校是属于公众的,公众有权利展示自己的文化。地方政府有义务为这种展示提供条件、给予支持,所以在这些地方总是隔三差五地看到各种各样的游行队伍,各种各样的汽车方队,各种各样的旗帜标语。

  【2003年的幸运小羊儿】您讲的这些是环境,但是我更想了解“人”在节日中的位置和文化意义!

  【笑春风!】请林老师谈谈藏历新年中人这个主体的文化维度是什么?

  【特邀嘉宾:林继富】我很荣幸能够回答你这个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一个提问,对这个问题我感到十分的亲切,因为,我曾经在西藏工作过三千多个日日夜夜,亲身经历过八个藏历新年,每一次新年我都能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在藏历新年中,虽然因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但是,人在藏历新年,所展现出来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节日的主旋律,很值得去学习。人在藏历新年中是平等的,他们彼此的尊重,互敬互爱,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思想非常鲜明,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人来进行的。虽然藏历新年中也有不少的敬神的活动,但是,它最终表现的是人的思想,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正是藏历新年中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主体的这样一种精神核质,才使藏历新年在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发展。

  【笑春风!】谢谢林教授的解答。我虽没到过西藏,但从你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她的文化。我父亲曾参加过解放西藏的战斗,是他引发了我对那片神秘土地的好奇和向往。
41_62_2002121465643.jpg
发表于 2006-1-8 12:28: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节日文化的主体——人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我们的“春节文化网上谈”系列在线论坛已经进行了四期。前几期专家分别就仪式、百姓生活、习俗演变、多元文化融合等几个角度与网友和主持人进行了探讨交流。今天我想请两位专家首先从节日的主体——人的角度来对“节日”、“春节”进行一个总体的论述。

  【特邀嘉宾:林继富】节日文化始终以关注人为中心,人是节日文化的主体,人创造了节日文化,反过来节日文化又在塑造人。节日文化塑造人的方式有很多渠道,有诸多的因素,也就是说,它将一个自然的人塑造为一个文化人,这并非是一朝一夕完成的,而是一个综合系统而又漫长的的过程。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隆重、最具有全息性的一种节日文化,因此,春节中人的活动应该是所有节日中最突出的,是体现人的个性、人的精神的一个最好的时期。人在这个节日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个性实质上体现了一种民族的性格。

  【特邀嘉宾:高丙中】前几天,大家主要谈的是仪式,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仪式中的人。谈仪式可以是离开人的年龄、社会阶层、民族特性等社会性因素,但是谈仪式中的人恰恰是要谈参与主持仪式的人,他们在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甚至兴趣等方面都是有差别的。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大家谈仪式的时候也谈了民族特征、时代特性,也就是说民族差别、地区差别,但是,与我们以人的差别为主要论题在侧重点上还是不一样的。简言之,谈仪式中的人,就是要提醒我们各位我们并不是作为一个平均人、同质人而出现在文化活动中,这里边既有社会多样性的问题,也有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热情薯片】我觉得仪式虽然看似死板,但却会无意间保存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感情。节日中的仪式也使我们感到了人在一起的力量与团结,优秀的传统仪式就象是一副内涵深刻的抽象画,我想很多东西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品德与精神!

   【s秋水伊人s】在节日文化中,哪种人应是创造这种民族文化的主体?

  【特邀嘉宾:林继富】作为传统文化的节日文化的创造,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构建的基础是多侧面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无疑是它的核心,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在为节日文化的形成、发展、繁荣作出贡献。不同的人,为节日文化的发展有不同的推动作用,他们以各自不同的价值判断来欢度节日。但是我认为创造节日文化的主体应该是生活在社会基层的广大民众。

  【热情薯片】或许真正的主体都是劳动人民,在他们当中只有每天不停地工作、不停地操劳生活,他们很少有人会有艺术,他们都是纯朴的,艺术是要去给他们享受的,哪怕是一种新鲜感。艺术家想象空间中:拿起锄头就是为人民,我认为这并不局限,因为劳动者也都需要扩展自己,需要了解更多的,所以艺术就算是对农民来说,创造者也不可以想当然。就象是中国的动画片一样,给小孩子看的就弄个小猫小狗,奶油配声,这完全是艺术家个人的想当然,也完全是站在不理解、也懒于理解的层面上。这样对孩子看动画片时来说是冷漠的,对劳动完一天的劳动者来说一天下来打开电视机,说是为人民的电视,但实质却是不公平的!每天都能听到五个一,可真正谁是真的用真诚的态度呢?这点搞艺术的人自己衡量吧!我现在还不是劳动者,但是通过小时候看动画片特别是和国外人情味的动画片相比较已经能够得知。个人意见,仅作参考!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节日活动中的人有无职、级别之分,如果有你认为有哪几种?

  【特邀嘉宾:林继富】节日文化活动中,人的身份主要通过空间的转移而得到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意味着人角色的转换和职能的移,这种转移主要有国家公务人员、祭祀人员、 普通百姓等,他们在节日活动中是平等的,他们的转移主要是他们从一个社会的人转向为一个情感中人。也就是说,在节日文化中,人的社会角色、家庭角色逐渐被淡化,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忘记了自己所承担的一切社会职务和家庭责任,代之而的是他们主要以表达情感为中心,这种情感有亲情、友情和恋情等。因此节日文化在传达情感的同时,就能够达到狂欢,乃至忘我的境地。

  【特邀嘉宾:林继富】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节日活动中,有一些有着明显的职别之分,诸如祭祀、演员等,对此我觉得这种区别是暂时的,一旦祭祀完毕、演出结束,他们和一般民众一样参与到其他的节日活动之中。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祭祀、演员等职别并不是他们身份的标志,他们所从事的这类活动,在节日文化中,主要体现在民众对他们的价值判断上。我觉得在节日活动中,人的身份是平等的,换句话说,节日活动中的人是没有身份的。他表现为地位平等、性别平等、年龄平等等。这种平等,我们在节日文化所出现的概念中得到很好的印证,诸如政治、皇权、王爷等带有政治和地位、身份色彩的上行概念很难找到;相反,节日文化中的下行概念却特别地盛行,诸如人们、土地、收获等。因此节日文化中的民俗承担者各自遵行着自身的文化逻辑来参与节日活动和丰富节日内容。

  【特邀嘉宾:高丙中】传统的春节文化有它的伦理,主要尺度是尊卑长幼,如:辈分、亲疏。可是当代的春节文化活动包含着多种社会尺度,除了家庭伦理之外,行政级别的高低也在春节社交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节日活动中,人是如何在转换自己的角色?

  【特邀嘉宾:林继富】节日活动中,人往往表现出与平常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正好说明人是通过了角色的转换以后造成的,那么,人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其角色的转换呢?换衣服:节日中人的服饰往往是最富文化色彩的,他们穿上崭新的衣服,使自己的面貌焕然一新,也达到了自己进入新角色的境地。洗澡:在一些节日或喜庆活动前,人们不仅要清扫房子,而且要清洗自己身上的污垢,以便干干净净地欢度节日。这里面是否包含着舍弃旧的东西,重塑新我的过程呢?这种民俗有许多旁证,诸如,西藏的沐浴节,传说一个长得丑陋的女孩,在河里洗了一个澡而变得如花似玉,从而使自己完全变成了一个新我。祭祀活动:节日中的祭祀活动在不同的民族和人群中有强有弱,其祭祀人数可以是一个或几个代表,也可以是全体民众参与。他们通过祭祀,既是对过去一年的神灵佑助的酬谢,也是期望神灵赐予来年的福禄。通过祭祀,民众觉得自我角色在发生变化。时间的转换:这种现象在节日文化中十分普遍,但又往往不被民众所察觉。在中国民众那里,时间被认为是死的,也就是说,一旦某一个时间消逝,它就意味着以前的终结。因此每一个新时间的到来,就意味着新的生活可能开始,持续多年的生活也将要发生某些变化。故此,民众通过节日中“日”的变化和转移,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使民众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对生命永远充满激情。继之,民众在新的时间里,转换了自己的角色。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您认为哪类人群在传承传统春节文化或习俗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妇女、孩童、男子、老人……?

  【特邀嘉宾:高丙中】说哪类人群更重要那要看是对谁更重要。超然一点说,各有各的重要性,从当事人的角度来说,每个人可能都觉得自己适得其所,这正是传统的魅力之所在。因为既然是传统,就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不同于偶然行为的随机性,它是无数次的互动所磨合而成的,只有在参与者各得其所的情况下,才能形成稳定的习俗模式,代代相传。从传统的“父权”社会来说,当然是父亲的责任更重要,因为他是重要仪式的执行者,而母亲只是服务者。恰恰是这个服务者的角色,子女的感受是母亲的作用更重要。
41_62_2002121465814.jpg
发表于 2006-1-8 12: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节日中不同的民族群体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节日为不同的民族群体或社会阶层提供呈现自己的公共空间,实际上不同的民族群体和阶层能够占有的呈现机会是很不同的。我们怎样来解读这种不同?这种不同在哪些方面代表着正面的意义,又在哪些方面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的问题?

  【特邀嘉宾:高丙中】一般人过节都是自己高兴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但是从社会的层面来看,你会发现有些群体,可能人数很少,但他们所引起的注意,占有公众空间里的时间是很不成比例的。在节日活动中,你在公共空间中有很多群体你根本看不到,如果你是从节日的公共展示中来认知我们的社会,你得到的印象与社会事实相比是极端扭曲的,这里面就有一个社会文化不平等问题。当然,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从公民身份这个概念来看待这种现象,我们就会有不同的认识,也就对我们的社会产生新的预期。

  【特邀嘉宾:林继富】节日为不同的民族群体和阶层提供呈现自己的公共空间,这是现实存在的,也是民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自觉自愿选择的结果。这种不同,我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环境造成的,这种环境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民俗环境。自然环境就是不同民族群体所生活区域的民众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背景,诸如气候、植被、蓝天、白云、山水等;社会环境,主要是影响民众生存的政治与宗教文化的环境,它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有时强制性的色彩相当浓厚;民俗环境在基层民众的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分量,也是制约民众生活的主要手段,它往往表现为一种不自觉性质,具有长期传承的特点,它的力量是潜在和隐性的。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孕育出什么样的文化。其二,不同阶层在节日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差异的另一个原因应该说有一种人为的因素在里面。一部分人通过节日中的文化活动刻意显示其地位、身份的差异。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参与节日活动,诸如提供金钱、场地、组织等,从而显现出与一般民众的差异性,同时这种现状的出现也与这一部分人的民俗心理有关。这种不同并不全是好事,但也并不全是坏事。我要强调的是,这种现实存在并非现在才有,它是历史自愿选择的结果。比如这一部分人如果用自己优越的地位和条件为民众的节日活动提供无偿的资助和组织安排,正确引导节日文化发展的主流意识,那么,应该说他们对节日文化的发展是有积极和建设性意义的,我国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人士。但是,节日文化发展到今天,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那种充满铜臭味的做法不时充斥节日文化之中,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金钱、职务之便,借用节日聚会之机,大开利己之门。这一部分人的这种做法,只能损害节日文化的发展,有碍于民族文化的建设。

41_62_200212147135.jpg
发表于 2006-1-8 12:32: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正面引导节日文化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公民有选择自己节日活动方式的权利,国家和他人有尊重公民的节日习俗的义务,我们对于国家在这些年在这个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呢?

  【特邀嘉宾:林继富】公民有选择自己的节日活动方式的权利,国家和他人有尊重公民的节日习俗的义务。尽管这些年我们国家在这方面有不少的进步,但是仍然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应该对节日文化进行适当的正面引导;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节日文化虽然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选择的结果,但是这种选择,并不是盲目的,而是不断有一些有思想、有自觉意识的人参与进节日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之中。这也就使节日中良莠不齐的文化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摈弃掉,这里面难道没有同时代有思想人士的正面引导吗?在当今社会文化大开放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对其节日文化进行正面的引导;其次,有意识地引进优秀的文化,使传统节日文化更具活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节日文化活动也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如果还是用以前的民俗活动来主导节日文化的流程,不引进新的文化活动,这种节日就不能与时俱进,也就失去它生存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适时、因地引进优秀的文化活动充实节日内容;再次,应该充分发挥节日在凝聚民众、团结民众方面的作用。因为在当今社会中,民众在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情,只有在聚会的节日场所,来自不同地区的民众才能交流情感和展现自我。这是一个团结民众的绝好平台,我们应该给予充分地利用和改进。

  【现场版主:诗曼】有位网友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春节文化发展演化的过程中,一些人为干预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民的某些习俗,不知各位嘉宾及网友如何看待人为干预在文化进程中的作用?”

  【特邀嘉宾:林继富】春节文化在演化的过程中,一些人为干预因素是存在的,这是不容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我觉得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因素存在,节日文化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制约。也就是说,我认为人为干预因素对节日文化的发展不是一件很坏的事情,关键是我们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抱着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进行干预。比如说,经历了一千多年沧桑变化的春节习俗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该是一个什么样子?人为的干预春节习俗主要应该进行正面的引导,有意识的将一些民众喜闻乐见的习俗通过民众常见的一种民俗方式与其他的固有的春节习俗交融一体,使其成为春节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强行和过大的对春节习俗进行干预也是不对的。

41_62_2002121472028.jpg
发表于 2006-1-8 12: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春节的民工潮现象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您如何看待春节的民工潮现象?

  【特邀嘉宾:高丙中】春节民工潮问题及其讨论,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在公共空间被扭曲、被归罪的例子。对于春节民工潮成为问题或者它的问题化,有一个被不公平地对待的过程。在社会巨大变动的时期,一种群体会作为攻击目标和社会问题的替罪羊,并因此起到遮掩和延缓社会矛盾的功能。当某种社会责任或社会问题进入公众话题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时候,人们总要把罪名归于某个可以指证的对象。实际上,该对象可能是罪有应得,可能只有部分责任,也可能完全是无辜的,甚至是受害者。有时是一些社会势力蓄意转移责任。可是,公众有时候满足于有这么一个对象,而不太理论事实或真理。这样做符合该势力本身的利益,有时候也因为它转移了目标而使矛盾一时没有爆发成冲突。

  【特邀嘉宾:林继富】春节民工潮在社会舆论中就是这种遭遇的结果:春节期间的交通危机要怪民工潮,而民工潮的形成在于春节阖家团圆的观念和习俗作祟。这一舆论显然使一系列首先应该纳入讨论和同样应该纳入讨论的问题如造成城乡壁垒的二元结构的历史责任、交通部门的问题、大学生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探亲高峰都逃脱了干系。这样的结论大家容易接受,因为传统习俗本身不会抗争,抗争的只能是其代表者,而民工根本挤不进讨论圈。这是不公正的,但是,社会或者说一些社会势力需要这样做。  
发表于 2006-1-8 12:33: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春节联欢晚会公共空间的衡量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您认为春节这个节日是全民的节日吗?春节联欢晚会是一项全民的春节活动吗?

  【网友嘉宾:龚浩群】春节是全民的节日,但春节晚会很难说是全民活动,或者说是大众媒介试图把春节晚会塑造为一项全民活动。

  【特邀嘉宾:林继富】我认为,春节应该是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因为,春节的形成是民众在历史进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他们的自觉意识在春节中体现的非常鲜明,他们视春节是人生旅途的重要驿站,是一年更迭的关节点,他们在这个时候可以享受一年来的收获、愉悦,是筹划新的一年的生活的起点,因此,无论哪个民族只要有春节文化的存在,它的受众就是全民的。春节联欢晚会不是一项全民的春节活动,首先,它受到了传媒的限制,因为在许多民族地区,还没有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条件。其次,即使能够收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地区的民众也不是全民都参与的,因为它并不是一项约定俗成的民俗。

  【网络主持人:曹云霞】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通常谁(哪个群体)容易成为被取笑的对象?从这里面可以看出公共空间中社会呈现的不平等问题吗?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通常也是公共空间中的弱势群体吗?我们能够拿“平等的参与”和“有尊严的参与”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公共空间吗?

  【热情薯片】我的感觉:最强的人才会被取笑,一般观众席上上来的人地位最低,也最不容易被人平等和尊重,这是每个电视台目中普遍的现象,我不知道是好是坏。

  【特邀嘉宾:林继富】在春节联欢晚会上,通常有许多节目在抨击那些不良社会现象和丑陋的习俗。而这些制造不良社会现象和丑陋习俗的人群往往是被取笑的对象,诸如贪官、小偷、暴力行为者、坑蒙拐骗者等违背公共道德者。通过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只能部分看出公共空间的不平等现象。因为春节联欢晚会有时间和表现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将复杂而多彩的世界呈现在民众面前。弱势群体者,主要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生理等不平等原因而不能充分享受一般人的权力而易受伤害者。我认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其公共空间一方面表现出弱势,因为我们的公共空间存在于社会的诸多方面,像老人、儿童、妇女在公共车站等场所,明显地感到力不从心,易受伤害;另一方面,在公共空间内,弱势群体并没有显现出弱势的态势,比如在节日活动中,他们不仅得到人们的悉心照顾,同时他们也在与强势群体一起参与节日活动,分享节日带来的快乐。拿“平等的参与”和“有尊严的参与”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春节联欢晚会这个公共空间是不可以的,因为春节晚会参加表演的演员与观众之间,不仅有空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有社会的距离,观众不可能像演员那样全身心的投入。节日文化中的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这时的人已经进入到情感世界中去,如果说节日文化中的人表现出“有尊严的参与”,那么在节日文化选择人的文化活动中,这一部分人将被淘汰掉。

  【热情薯片】我想我已经能够理解教授从更详细的角度剖析,我希望最后有个愿望,能够创造轻松的环境让上台的观众减少紧张,更有自信更自由。

  【特邀嘉宾:高丙中】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农民往往成为喜剧形象,成为笑料的来源。如果从推理上说,哪个社会阶层都是潜在的喜剧现象,农民成为喜剧形象没有什么奇怪的,可是,联系到整套节目,又联系到多少年的节目,你会发现农民在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中,除了作为喜剧形象出现,似乎也无法以别的形象出现。他不能以别的形象出现这一事实见证了我们的公共空间的社会不平等问题。这正是社会弱视群体也是公共领域的形象塑造的弱视群体的体现。我们应该从这个例子中吸取教训,我们既要让中国社会的各个群体进入这个公共空间,并且还要体现平等和尊严的原则。

  【热情薯片】其实我认为还是可以引用我刚刚说的,想要给农民看的并不一定是锄头啊,从更详尽、更人性化、从农民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是更好么?当然春节还是应该要有农民形象,只不过对象是城里人。让彼此觉得对方生活得真美好,加深印象不是更好?  
41_62_2002121472146.jpg
发表于 2006-1-8 12: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春节年夜饭

   节日与人

       【高正奎】节日中的文化人,是不是文化人的出现改变了我们节日的进程?或者在改变着我们过年的习惯?

  【热情薯片】文化人是指搞学术的还是艺术家?

  【现场版主:诗曼】“人”既包括文化人也包括其他群体的人,我们今天探讨的关于“人”概念是很宽泛的。

  【热情薯片】是人创造了财富、是人创造了精神、是人创造了文化,人所创造的奇迹不是一两个人创造的,而是集体创造的,文化也并不是一代人所创造的,而是祖祖辈辈无数人所缔造的。

  让文化放发出本有的光彩,为人服务,这样也不浪费人类的资源。

  【米兰嗨嗨】说到节日文化,我觉得过节的时候传统文化对自己的影响比不过节的时候更多一些。平时我觉得我一点也不传统,但是在过节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网友嘉宾:龚浩群】在平时,每个人张扬的是自己的个性。但是,在节日当中,人们更需要一种相互的认同,传统更能创造普遍的认同感。节日中的传统文化使我们能突破时空的距离把心连在一起,所谓的天涯共此时表达的正是这种感受。

  【特邀嘉宾:林继富】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节日文化的产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要么是纪念性的,要么是宗教性的,要么是庆贺性的等等,由于这些性质的决定,就使人在节日期间将自己的思想、愿望通过大量的文化模式得以展现,这些文化模式都是我们的老祖先,在千百年的传承、涤新过程中,在大浪淘沙的文化浪潮中继承下来的,它代表了民众的一种价值观,一种生命观,这毫无疑问使我们节日更具有文化意味,其信仰的传统的色彩非常浓厚,因此,节日期间是一个很好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绝好平台。

  【热情薯片】先说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提出“人文主义”的人,已经把人和文化看作是一个整体了;所以如果把人看得重要,那么就请先尊重我们的国家、民族的文化吧!一个连文化也都放弃的人,何来爱国家?何来为人民?

  【黑雪39】节日文化是人与物质,时间共同结合产生的吧,人要在一定的时间里(比如丰收季节,每年或季节的时间更替)由于获得物质而产生一系列活动才有节日文化的产生,过于强调人在节日文化中的作用而忽略其他是不是对呢?

  【网友嘉宾:龚浩群】但是物质也是人创造的呀!

  【黑雪39】那么一年有365天为什么会选在冬春之季而不是夏天过春节呢?

  【网友嘉宾:龚浩群】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复苏,万象更新,人们开始了对新的一年的向住,并开始了新的创造。人们之所以选择冬春之季是因为这符合了物质生产的安排。

  【米兰嗨嗨】我觉得现在过节真的是在感受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平常日子里是没有的,日常的生活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氛围。春节一年才一次但是是不能缺的。

  【蝈蝈111123】我自己觉得没什么缺不缺的,生日还一年一次那,不就图个乐和吗?!

  【米兰嗨嗨】我觉得过年和过生日不一样,过年真的有一种文化,所能感受到的远不是一个“乐”字。或者可以说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我才能找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感。很能理解你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因为我每年春节都在天津(我奶奶家)过,但是偶尔在北京过年时,也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

  【蝈蝈111123】其实我也知道不一样,可现在的春节实在不敢去想,只能用"图个乐和"这个词来形容。

  【热情薯片】我觉得其实很多人确实都很忽视人,举个昨天讲过的例子吧:说人文是当代人说惯了的用词,为什么当代人不关心古人身上的头饰,而宁愿只关心没有身体温度的插花?难道同情珍视民族的文化只要关心插花么?

  【黑雪39】因为古代人并没有留下,留下的是那些风俗习惯。

  【热情薯片】可那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古书上何尝不是对“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令痛心疾首,可我们现在说是要保护传统文化,可就连这么样最惨无人道的一幕破坏也不在乎,对古人最后一丝的呼唤呐喊置之不理我真的觉得很伤心。

  【现场版主:诗曼】我们选择这个论题并不是否定其他因素,而是选择了“人”与节日这样的一个角度!

  【特邀嘉宾:高丙中】大家谈“春节文化”,大多谈的是外在的仪式,而忽视了仪式是由人来表演,而人在社会上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对仪式的参与和表演来说,是非常关键的。这就是我们不仅要强调人而且是要强调有差别的人的出发点。

  【特邀嘉宾:林继富】你这个问题很拗口,也很具有文采,我不知道你提出这个问题是你的感觉还是你的现实的经历,就我来看,我做过两本关于西藏节日的著作,在藏族一百多个传统节日中,人并没有被忽视,他始终是节日活动的中心,虽然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文化的关注视角不同,但是,我们并没有忽略节日中人的主位,只不过是人们关注节日文化的点和面多了,才会有这种感觉。

41_62_200212147562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9 04: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