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90|回复: 6

朴素的深刻:叶涛教授《泰山香社研究》乱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6 11: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朴素的深刻:叶涛教授《泰山香社研究》乱弹

   久闻历史学界人士曰,《民俗研究》主编叶涛教授研究泰山香社多年,搜集泰山香社碑刻甚众,对于推动中国华北地区的近世民间信仰研究贡献颇大。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尝记得古之齐鲁儒生议言“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羂,方其易遵也”,而今山东大汉,气壮山河,挥斥方遒,一切牛鬼蛇神,通通降伏,于是有狂斩泰山之威、力辟通天索道之举。乡贤孔子垂耳谶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而今余音绕梁,泰山已颓,梁木已坏,惟哲人未萎,或可略慰夫子耳。叶教授之功,近乎!故今幸得其惠赠博士学位论文《泰山香社研究》,急不可待,匆匆拜读,竟不管真的“消化”得当了,权当解了,解了。
   在“思想家淡出,学问家凸显”的年代,“学术规范”,这四个字仿佛是悬于莘莘学子头上的一把达摩克斯剑。凡是称得上严谨的博士论文,其篇章结构,想必是越来越规范了,否则,便免不了挨批甚至枪毙的份。只是,近年来的学术,似乎并未因此而长进多少。闲来自翻“哀家”博士论文,有“学术史回顾与反思”、“基本思路与分析框架”云云,洋洋洒洒,竟达35页之多。博士卖驴,一番装腔作势、承起转折之后,尚有附录一二三等等,真可算是勤汉的裹脚步了。翩翩然之际,向来热心的江灿腾教授,早已打来越海电话,质问何时变得如此“八股”。虽然是满嘴“喏、喏”的唾沫,内心却当堂喊冤了。故而擎香开卷,喜知叶教授的大作,亦未脱此时代魔咒,心不免略宽。当然,这话说得有些不的道,仿佛是要硬拉一个对中国民俗学科贡献良多的前辈来垫背似的。其实,这份的不恭与不敬,只是为介绍叶教授的大作梗概故,以方便各位有闲看官。在这信息爆炸时代,凤凰网的广告文宣已够损绝的:“让李熬读书,我们读李熬”。所谓书评,以时下应有的功能,大抵也是如此经济吧。至于是否达到为作者抬轿子的目的,得看各位有闲看官的修行。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叶教授的大作,正文共有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交代选题意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资料体系和结构等。第二、三章是泰山香社历史沿革述略,分前当代篇和当代篇,描述泰山香社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当代泰山香社的活动状况。其侧重点是分别讨论泰山神和碧霞元君信仰与香社兴盛的关系。第四章是泰山香社的内部组织结构分析,着重讨论了泰山香社的结社原因、奉祀神主之演变、香社领袖权威的形成、香社的仪式分类及典型的香社组织――合山会的历史。第五章是介绍泰山香社的外部社会环境,如泰山庙会与香客店史略,香税与泰山管理等。第六章是余论,讨论泰山香社的基本特征,进而为民间信仰辨名。最后,尚不能忘却四个附录,即:一、邹城西关泰山香社香头刘绪奎访谈录(样稿),二、青州市五里镇井塘村民间香社调查资料,三、泰山香社碑碑文选录,四、泰山香社碑目录。所谓文如其人,内文之叙述,平和敦实,中规中矩,不加粉黛,未如我等,乡下人进大观园,见十二金钗温柔可人,假装古雅,爱吊书袋,不知所云;亦未似满街坊的假洋鬼子,回家省亲,左手一个idea,右手一个theory,深奥而又摩登得很。故此八股,非彼八股,凿实平添了几分的憨厚实在,属下的亦先敬上一个神主吧:朴素的深刻。
   古云,不可因言废人,或因人废言。素闻叶教授平时知足常乐,有若颜回,居然有一日,对酒当歌,亦“与点也”,倡言做“民俗学的叛徒”,要拜人类学为师,以致引来前辈连番的质疑,只是又忌于其坐阵《民俗研究》高堂有年,敢怒而不敢言罢了。其实,各位有闲看官亦有走眼之时,似乎并未警惕叶教授尚有另类潜水式的“背叛”。吾常记得师祖爷傅衣凌氏曰:“历史是一种综合的知识,任何文字记载、口碑传说、实物资料、正面记载和反面记载,包括一些破铜烂铁的东西,都是有用的”,“必须扩大眼界,广泛地利用有关辅助科学知识,以民俗乡例证史,以实物碑刻证史,以民间文献(契约文书)证史。”而治中国经济史的泰山北斗吴承明氏,更倡“史无定法”。孰不知叶教授与时下历史界所谓的闽粤学派或华南学派,怕亦是打得火热的,只是叶教授本性良善,“讷于言,敏于行”,似不如此派“值符使者”郑振满氏、陈春声氏、刘志伟氏等,以“推手”和“辨经”为乐,好言“没有问题,就没有史学”,以致让人难有及时雨式的“快感”?当然,所谓“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恐怕惟有如此漫长而厚重的泰山历史,方能承受此等“朴素的深刻”。叶教授大抵深谙其中三昧罢了,故而更强调整个泰山香社的民俗志之叙述的过程而非匆忙的反思和结论,此甚让笔者深以为是。因此,倘若将叶氏的大作略作粉粧与会通,无疑是一部厚实的《泰山香社史》了。当然,叶教授关注的其实不是齐鲁大地历史的一个精确的时间表,而是生养于其中的民众的信仰文化与信仰生活的背景与意义,于是这泰山脚下民间信仰组织__香社的时间地图的形成,业已变成一个延续与皴染的过程了。是故,所谓“关公战秦琼”的蒙太奇场景,部分的有闲看客难免会不知为何故而战,却仍然显得特别的真实和精彩。或许,这正是叶教授有意在平淡中潜藏其真常之心吧?
   但回过头来细细掂量,叶教授的先师钟敬文氏云民俗是“集体的,类型的,继承的和传布的”,而其学长高丙中氏进而强调“民俗事象研究”与“民俗整体研究”的互补,重视文本与表演的结合研究,方能把握中国新民俗学的命门。叶教授在钩沉泰山香社与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不解之缘的同时,更详致地深描了“邹城西关泰山香社进香之旅”和“泰山南麓王母池庙会的进香活动”,特别是作者有关当代香社会首被泰山神灵“上身”和“附体”的描述,让人更直观地体认到中国“民神杂糅”的巫史传统的内生活力。这种有关民俗志的静态描述和动态分析,何尝不是要让人深切地感受和想像齐鲁民众集体习惯和信仰心性?而我们研究民俗学的目的,不恰也是这个吗?!想来叶教授是深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智慧,于是索性也做个双面“间谍”,透过“他者”来反观自己?民俗学之所以成为一门贴近生活之学,或许正源于它是“一国的历史学”和“一国的民俗学”,故惟有借助于朴素的叙述,反而才显现并构成它真实的面相?
   诚如叶教授所自称的,其研究的抱负,是力图通过所搜集到的史料,厘清泰山香社这种民间信仰组织从兴起到繁盛,直至传承延续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探求民间信仰与国家祀典、东岳大帝与碧霞元君信仰消长的规律,从泰山崇拜和整个泰山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认识泰山香社。另者,系要用民俗志的方式,回答历史上和今天的泰山香社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着的,它的内部组织结构是如何动作的,外部社会环境又如何与香社之间产生互动的。从文本来看,作者的研究理路尽管还未完全的明晰化和逻辑化,特别是作者对于宋元以来思想史及文化史的新变格局尚缺乏理论上的自觉,但毕竟产生了“透过民俗看历史”的客观效果,既看泰山香社的流变,也看中国历史从唐宋转型以来的流变。
   在朴素的叙述中,叶教授终究让我们欣赏到一些相当精彩的思想鳞光。比如,叶氏指出,“神灵信仰直接导致了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等泰山神灵的出现,使国家与民众两个方面都可以在泰山寻求到自己的崇祀对象,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国家与民众共享泰山的先河”。“历代帝王对泰山的加封和推崇,必然对民众的泰山信仰起到了推动作用,加快了泰山信仰在地域上的扩布,也为奉祀以泰山神灵为主神的民间泰山香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唐宋历史所发生的在社会与文化上的某种“断裂性”,特别是宋代以来“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使得“许多民间神灵以其‘灵’力逐渐由地方神发展成为区域神,碧霞元君就是在宋代这种大的社会文化和具体信仰背景之下孕育而生的神灵”。而从碧霞元君信仰兴起之后,普通民众一直是泰山信仰活动的主体,以至于到了明代中期,当时的文人就发出这样的惊叹:“岱为东方,主发生之地,故祈嗣者必祷于是,而其后乃傅会为碧霞元君之神,以诳愚俗。故古之祠泰山者为岳也,而今之祠泰山者为元君也,岳不能自有其尊,而令它姓女主,偃然据其上,而奔走四方之人,其倒置亦甚矣。” 碧霞元君信仰势力的扩大,亦使得王朝统治者加紧了对碧霞元君的敕封和利用,从而反过来促进了民众香社活动的繁盛。特别是泰山香税的设立,表明国试图“对民众进香泰山,朝拜碧霞元君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虽然其直接的结果是国家和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但还有被人们所忽视了的另一方面的结果,便是国家通过征收香税的形式,向民间传递出重视碧霞元君的信息,这对于提高碧霞元君地位、引发民间香社进香泰山的高潮的到来,无疑是起到促进作用”。叶教授这些朴素而又到位的描述,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泰山地区,原本建立于儒家礼制传统基础上的泰山东岳大帝崇拜,除了自身被道教所收编外,最后竟让位于带有道教及民间信仰色彩的泰山玉女碧霞元君崇拜的过程,一则反映了传统精英在民众信仰活动压力下(如香社)不得不的妥协和容忍,二则也反映道教及民间信仰对民众社会生活的实际控制力和影响力。
   然而,又不能不略带遗憾地指出,叶教授在描述泰山神灵信仰的变迁过程时,对于构成这种信仰变迁的社会思想史背景__“唐宋转型”,显然缺乏相关的学术史的足够的准备。比如,叶教授似乎并未意识到,自身所进行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有关泰山神灵信仰及香社活动的历史研究,能否对诸如内藤湖南、宫崎正定及包弼德等有关唐宋转型的理论解释提供什么样的回应和修证。另者,从历史叙述部分而言,作者似乎应该更加重视历史上的泰山香社如何构成一个“组织中介”,从而影响泰山周边地区有关泰山神灵信仰转变的问题,而不是相反。倘若能够略略比较一下明清时期北京东岳庙和泰山碧霞元君庙的祭祀组织情况,我们是否有可能得出另外一些有趣的结论呢。无论如何称颂叶教授搜集泰山香社碑刻文献之功,皆不为过。倘若叶教授能够为363块香社碑所载的进香组织来源地制作一张“民俗地图”,我们无疑会更加清楚地了解泰山香社在历史及现实中的活动状态。当然,这些何偿不是因为笔者在对叶教授大作“乱弹”后的苛求呢?其实,叶教授的大作,最精彩的部分并非是有关泰山香社的历史的静态叙述,而是有关当代泰山香社活动状况的动态描述。笔者“其倒置亦甚矣”。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历史廦”罢。

发表于 2005-12-26 20: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朴素的深刻:叶涛教授《泰山香社研究》乱弹

我有幸担任了叶涛博士的论文答辩秘书,记录了五位答辩委员的《答辩决议书》,如下(这是公开宣读的文本,应该不算泄秘吧?如果政策不允许在此张贴,请知情者告知,当立即删去):



  叶涛的博士学位论文《泰山香社研究》,首次全面开拓了关于泰山香社的研究。
  论文揭示了泰山文化如何被广大民众活态传承的深刻历史原因,推进了关于中国民间宗教结社问题的讨论,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
  论文通过对泰山香社的研究,系统地描述了民众的进香活动,弥补了泰山文化研究中对于民间信仰行为观察、描述和学理分析的缺失,揭示了以泰山香社为代表的中国民间信仰组织的基本形态。答辩人对民间信仰组织生成、发展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社会基础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与分析,并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审视了国家对民间信仰的不同态度,这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理解民间信仰的运行机制与功能。
  该课题难度较大,答辩人长期生活和工作在所研究地区,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调查线索和第一手资料,有很深厚的前期科研基础;答辩人专业技能娴熟,理论基础厚实,学风朴实,立论可信。
  答辩人所发现并据以分析民间香社的360余通香社碑长期没有得到重视和认识,是十分珍贵的文物资料,对它们的搜集和研究是对学术界的一大贡献。它不仅为今后的进一步解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今天的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作中也有理论借鉴意义和应用价值。
  答辩人对泰山香社的历史传承与现当代存在状况的结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值得称道的进展,结论正确可靠。
  由于该课题难度较大,材料新颖,特色鲜明,因而也必然有一些可商榷之处,论文结论部分的理论深化还可进一步加强。
  《泰山香社研究》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对叶涛的答辩表示满意;经五位答辩委员无记名投票,一致同意叶涛通过答辩,建议授予叶涛同学博士学位。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6 22: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朴素的深刻:叶涛教授《泰山香社研究》乱弹

《答辩决议书》,完全 同意
发表于 2005-12-28 08:52: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朴素的深刻:叶涛教授《泰山香社研究》乱弹

jjydong 于 2005-12-26 22:16 写道:
《答辩决议书》,完全 同意

第六个答辩委员?
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0 15:50: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朴素的深刻:叶涛教授《泰山香社研究》乱弹

不敢。只是认真读了叶教授的大作。感觉是真不错,目前像如此结合历史和现实的扎实的研究,其实是太少了。有关华北地区民间信仰的研究,给我印象较深的博士论文还有尹虎彬师有关河北后土信仰的研究。二文都有值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地方。
[ 本帖由 jjydong 于 2005-12-30 16:1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6-1-5 12: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朴素的深刻:叶涛教授《泰山香社研究》乱弹

忽然发现了这个帖子,读过还是有点意思的。jjydong绵里藏刀,切中要害。褒的有理,贬的有据。可惜看不刀叶大佬的论文全文,可惜。
 楼主| 发表于 2007-5-5 1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朴素的深刻:叶涛教授《泰山香社研究》乱弹

闻叶教授的石敢当一书,已经出版,恭喜.
另据说泰山香社研究在年内也将出版,又是一喜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2 08: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