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82|回复: 12

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2-1 12: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逝水流年春去春又来多少变迁尽在其中

南方都市报    2003-02-01 09:45:01


  我们曾在哪里偶遇过?  
    我们曾有着怎样的生活?
  历史上的今天,你正走在广州的哪条街上说着怎样的拜年吉祥话?
  找个时间,你会与某个19X3年的广州遇上,这时候,世界小得像一条街的布景,我们相遇了,你点点头,省略了所有的往事,所有的问候。

1903年1月29日癸卯年(光绪二十九年)正月初一

  大年初一宫里抄出一道光绪皇帝的上谕,说本年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为“加惠艺林"(译成白话是改善知识分子待遇)特举行癸卯科的乡试。
  消息传到广州,除了秀才们,最雀跃的莫过于经营“围姓"的赌场老板了。自从两广总督李鸿章首开赌禁后,大多广州人都参加这种利用赴考者的姓名作彩票式的赌博,名曰“围姓"。本来乡试是每三年一次,“围姓"也就只能三年玩一次。哪知今年光绪老儿大发孝心,让广州人随着他也疯狂一把。于是这一年拜年,到处听到男人们争论着,今年贡院(清代乡试场所)会是什么姓氏的人中举。
  对于普通广州人家,年还是一样的过。年晚煎堆要炸,而且要又圆又大,预兆明岁的好意头;花街要行,吃过团年饭,人们阖家出动,到省城藩署(今省财政厅附近)行花街,凌晨后才尽兴散去。不时见到神色慌张的人,是避债者,为躲过债主的迫债而混迹人丛之中,直至家家户户鸣炮迎新年,才返家与亲人团聚。小孩不知大人愁,他们一手拿红鸡蛋,一手拿一炷香,边走边唱———“卖懒去,等齐来,今晚人人来卖懒,明朝早早拜新年,拜了新年尝大吉,尝了大吉尝银钱!"多少代人了,都相信年卅晚把“懒惰"卖掉后,来年必定勤劳致富。
  年卅晚广州城爆竹喧天的时候,回家省亲的南海先生康有为,独自一个骑马游登山顶。这座现在已经无史可考的小山埋葬着康有为早夭的亡儿康同吉。康有为《除夕诗》:骑马行行暮不归,萧萧红叶点人衣。风旋万里壑谷动,岚拥千峰楼阁微。

1913年2月6日癸丑年(民国二年)正月初一

拜年手信:腊味  拜年流行语:龙马精神、恭喜发财特别供应:罗汉斋  余兴节目:接财神  
  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两年了,除了辫子,市道还是没有多大改变。这一年的年初一,广州尤其萧条。两个月前,广州河北新豆栏存德堂药店失火,迅速蔓延至长堤西边以至河南洪德大街、大基头等600余家铺层,为广州数十年未遇之大火灾。珠江两岸,满目苍夷。
  老人们说:“今年不好望明年。"勒紧裤腰带过个好年,博个好兆头,明年兴许就时来运转呢!正月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就大鱼大肉直到脑满肠肥。男人们出去拜年不穿上长袍会被人笑话。穿不起新衣服,从箱子底下翻出一件看上去最完整的,用染料煮一下,使衣服上的补丁尽量不那么显眼。 
  越穷就越讲究好意头。大年初一,乡下的乞丐纷纷拥进省城,他们手上拿着暗淡无光的红纸,上书“财神"二字,逐户大喊“财神到"。商家接过“财神"纸片后,施给对方一角几分作“利市",极少有拒绝不纳的。这一年,有些人还把钱财都买了“番摊"和“字花"(类似拆字的彩票),结果被财神撞了一下腰,倾家荡产。
  为帮助穷人避年关躲债,上海《申报》列举了五大绝招:
  一装病法:假托有病住医院,住院包医。
  二装死法:佯卧榻上令家人儿女从旁哭泣,燃烧纸钱,债主临门一见自退。
  三犯法法:出至市上明目张胆将店家之物攫取而逃,警察必来干涉,拘入警察局数日释出,年关已过矣。
  四投井法:先备竹竿一根置井中,俟债主至则援竿而下,家人作惊惧状,四出呼救,债主见其可悯,掉头自去,则复援竿而上。
  五服毒法:热红糖一杯,待债主逼迫进,举杯对债主一饮而尽,债主以为服生鸦片烟也,恐吃人命官司,必骇而奔。

1923年2月16日癸亥年(民国十二年)正月初一 

  1923年,广州军政府把持下的广州初现现代化气息,近代中国第一个城市型政区在广州形成。马路铺上柏油,全市装上电灯,旧城墙拆了,珠江水清了,电话线通了。男人们穿着中山装拜年,如遇主人不在,留下贺年卡。
  这一年的年卅十,孙中山是在上海开往广州的客船上度过的。一个月前他策动滇、桂联军将陈炯明逐出广州,好好地报了被“炮轰总统府"之仇。除夕夜,海上生明月,海浪声中孙中山必有微醉的快意,重建大元帅府的美好图景就在新的一年等着他。
  正月初七“人日",广州人把人气都喷洒出来。年长者登上观音山(今越秀山)或白云山饮酒吟诗作赋,东山少爷西关小姐坐着花艇和紫洞艇云集花地江边,成群结队地赏花郊游,结下不少金玉良缘。花地黄大仙祠改为孤儿院后每年此时举行园游大会,义卖诗画手工艺品,所得款项皆用来捐助孤儿。这一天还评选“人日皇后",中选者主持花地一天的活动。彼时的花地有30多处大小园林,春节期间主人摆设“花局" (即民办花展),供人观赏。有些园主还特邀文人学士,面对园中诸花,一一题咏,书于花木之前,结集出版。后来还成立了不少诗社画苑,如花田、杏林、海楼诗社等。
  这一年广州人见面就问:“睇了‘斗花局'未啊?"花地的花农把奇花古树放在斗花局里展览,并进行评比,优胜者可得到烧酒和利市的奖赏。为求胜出,花农往往把花局摆设成某一出戏的场景或某一意境,还有真人真唱音乐伴奏,他们可能是广州最早期的广告策划人。

1933年1月26日癸酉年(民国二十二年)正月初一

1933年春节妇女新知  
  1、歌诀:廿四谢灶,廿五开炸,廿六扫屋,廿七洗涤,廿八蒸糕,廿九贴挥春(春联),三十团年。
  2、过年搞卫生,不要把鞭炮纸、瓜子皮往屋外扫。另外,若打碎了碗碟尤其是盐罐和油罐,要说“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或“岁(碎)岁平安"。
  3、学习西关小姐的流行装束:电个短发,像竹帘的样子把前发切下,配上高跟鞋和改良旗袍。切记,梳一条大辫子扎一朵素髻已经是很老土了!
  4、家庭主妇务必将油炸煎堆、油角、糖环、冬果、蛋散、芋虾、茶泡、煎糕八大样煎好炸好,年初一提着它们馈送亲戚朋友才不失体面。
  5、初一到初五不能出门拜年。款待拜年客人的八果盒里必备今年最风靡的“摩登瓜子"(即葵瓜子)。一请瓜子要说“拗金",再请客人拿要说“拗银"或“拗深"。
  最受欢迎年货:蔡廷锴将军牌香烟
  在中国民众烟公司的广告牌中有这段文字:“吸蔡廷锴将军牌香烟,即所以表示敬爱,蔡将军亦即所以表示爱国也。爱国民众请一致吸用。枝庄每包贰毫"
  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役中重创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是广东罗定人,此役令其成为国民英雄,于是吸“蔡廷锴将军牌香烟"也成为一种爱国行为。
  这一年在广州置办的年货里,绝对看不到一点日货。持续一年的抵制日货运动,并未因为日货贬值而消沉下去。有些抵不住日货诱惑的商人私贩日货,马上被抗日会查获,被锁困猪笼中当街示众。
  最普罗运动:走海珠桥
  海珠桥刚刚开通几个月,是广州第一座连接市区珠江两岸的跨江大桥,这一年春节,四乡里的人趁着到省城走亲戚的机会,都要到桥上走走。连续几天,海珠桥上都是万头攒动,好奇的人们硬是要呆到有巨轮过桥才肯罢休彼时海珠桥非今日海珠桥,它中间是活动的,就像伦敦桥那样,能向上分开,以利大船通过,开闭一次5分钟。

1943年2月5日癸未年(民国三十二年)正月初一

  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战前全市人,112万,沦陷后不到20万,大批广州市民逃难到香港,十室九空。从全市最高建筑物14层的爱群酒店望过去,广州一片荒凉。战前最繁华的西堤二马路、海珠桥脚一带(历年举行花市的地方)在沦陷时发生大火,商铺民居皆化为灰烬,1943年的春节,延续了百余年的花市暂别广州。
  
  年卅晚,因为没有足够的“军票"和“伪币",年货特别地少。没有花市可行,小孩亦不敢上街“卖懒",伪政府晚上10点钟后实行灯火管制,广州人在黑暗中迎来了1943年。子时,爆竹声响起,稀稀拉拉的,偶尔传来几声枪声和狗吠声,让人不寒而栗。  
  宁为太平犬,胜做乱世人。“出入平安"成为广州人挂在嘴边上的新年祷词。战前西关五步一楼的茶楼被迫停业,市区各街道皆有凶神恶煞的日军把守,查良民证和搜身检查是否佩带武器。这一年春节,串门拜年那是自找霉头吃。广州人窝在家里怀念茶楼的“一盅两件",怀念一起饮茶的亲朋。
  “百金一盒的烟,几十元一只的橘子都被那些所谓的高等华人搬销一空……甚至春宴一席非千金而不办,亦比比皆是,其豪华奢侈之习惯竟忘了广大同胞正浸陷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年初一,《大公报》的这篇文章引起许多法租界有良心人的共鸣,有一无名氏发起“春节一元济贫运动",号召每日一元自动捐款,给无家可归的穷人做一些救济,马上有小朋友把8元压岁钱捐助给申报馆的济贫金和助学金。 (下转B23版) 1953年1月14日癸巳年正月初一
  这一年,我们跟苏联老大哥正处于蜜月期,爱你没商量,连过年置办的新装也是清一色的列宁装、工人装、乌克兰装。
  本年春节恰逢中苏友好条约签订三周年,除夕晚上北京举行庆祝大会,中苏友协会长刘少奇和苏联大使在会上讲话。春节的电影院上映三部电影,其中苏联片子就占了两,即喜剧故事片《光明之路》、五彩艺术纪录片《苏联大马戏团》。广州人还津津乐道于不久前莅穗的苏联军队红旗歌舞团和芭蕾舞艺术大师乌兰诺娃领衔的苏联艺术家代表团,连续一个月,200多名苏联老大哥的大腕在越秀山体育场演出,每场观众都超过5万人,气氛异常热烈。苏军红旗歌舞团的演出还由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现场转播,轰动广州城。
  公私合营后,广州人的生活必需品都是从合作社购买,老广州认的还是老字号改造过来的合作社。春节前,到一德路京果门市部买些腊味,到中山三路致美斋买点酱油。

  1953年的大年初一

正赶上日偏食,除了新疆和西藏,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大清早起来拜年,都发现与往常有了一点不一样,从7点27分开始,日偏食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50年代的人们特别有幸福感。过年的时候,买肉也好,买衣也好,逛公园也好,看电影、睇大戏也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以前边度(哪里)敢样(这样)想啊",“今年又比旧年强"。街上遇到朋友,不用除帽鞠躬,大大方方上前握住同志的手,说声“新年好"。
  最普罗运动:游园
  春节期间各工厂都要举办文艺晚会演出。郊区举行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各文化馆则进行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演出,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广州岭南文物宫(今文化公园)组织的春节游园大会,通常表演的节目有车技、武术、双杠、举重、走钢丝、木马、幌板、篮球比赛等。最受欢迎的还是那些有奖品拿的游戏。

1963年1月25日癸卯年正月初一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初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春节最大的好处是“解馋"。每到春节,有些地方城镇居民每人多给半斤油、半斤肉,每户的购货本上还能多二斤面粉、一斤黄豆、二斤绿豆、几斤大米,勤快的主妇们全凭巧心思操办全家过年的一日三餐。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春节的物质供应丰富了一些。三年难见的煎堆、芋头扣肉摆上了年夜饭,四菜一汤的菜式把主妇忙坏了;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没有新衣裳,春节前主妇把攒了一年的布票变成红色、蓝色的灯心绒或小碎花布;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吃不上一顿团圆饭。过年,好不容易聚齐全家人,收拾整齐到影相铺影一张“全家福",这张照片,将伴随子女跋山涉水“到广阔天地里去"。
  腊月二十九已是除夕,这天上午周总理来到上海总工会和市先进生产者共进“年饭"。周恩来举杯向大家祝贺新春,勉励大家高举三面红旗,在新的一年取得更大的胜利。大家频频举杯为毛主席的健康,为刘主席的健康,为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一年获得更大成就干杯。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年度新年礼物:半斤蛋糕,一斤猪肉,一张改良的年画。
  年度拜年方式:团拜。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大家坐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领导们倡议“要讲科学,不要封建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节“四要四不要",散会后还能用小手绢包回点儿花生瓜子给孩子。
  年度贺年词:新年进步
  年轻人见了面都热烈地握手,除了“同志,新年进步!"之外,一定得说上一句:“你们那儿的劳动竞赛搞得怎么样?"或者是:“你们的党(团)支部搞了什么新的活动?"老年人还是不太好意思学年轻人的新潮作派,点头鞠躬之后也不忘说一句:“听说你们家小三儿评上劳动模范啦!年年进步啊!"年度春联:美景看万方新貌高歌举三面红旗坚定立场,明辨两条道路加强团结,高擎三面红旗

1973年2月3日癸丑年正月初一

  革命化的春节六大注意:
  一、不得请客送礼、串门吃喝,警惕阶级敌人的“礼尚往来";
  二、不得祭祖拜神,不得炸煎堆油角,置办年货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统一调配;
  三、坚持毛主席语录的“天天读"活动,拜年问候语的标准格式是:毛主席语录+“新年好";  四、春联要反映“文化大革命"的大好形势,不能有“发财"“富贵"等资产阶级字眼;
  五、不得穿西装、短裙和高跟鞋等“资产阶级的奇装异服",统一穿中山装、军干装或红卫兵装;
  六、不搞游园活动。有条件的单位应组织群众观看样板戏、革命电影。条件不允许的单位可组织“忆苦思甜"大会,让大家在泪光中过一个革命春节。 
  70年代短缺经济下,人的消费主题是“抢购",要想吃一顿稍好的年饭对人有许多要求:好身体、好耐心、早起床等。但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里中国人仍是隆重对待的。当时,吃的消费占国人收入的大部分,为了获得丰盛年饭,人们必须付出“起早贪黑"排长队购食品的代价。年度春联: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
  最普罗运动:行花市
  奇怪的是,在一片“割掉资本主义尾巴"的叫嚣声中,广州花市不仅没被扼杀,反而从原来的教育路、西湖路扩大到东山区的东华南路、荔湾区的荔湾北路、海珠区的江南中路等七个花市。吃过团年饭,广州市民欢天喜地“趁花街",将一把把的“资产阶级的花花草草"带回家中。代表人情社会之最高传统的春节能在广州苟延残喘,实在是广州人的骄傲。
  年度时尚装束:夜光手表,灯芯绒,的确凉衬衫
  那年北京手表厂生产的夜光手表是春节市场的新鲜玩意,好不容易通过关系买到夜光表的叻仔叻女一进人家里拜年就直喊“关灯",好让夜光表闪闪发亮。七十年代“工农兵"最喜欢穿“挺、爽、滑"的棉的确凉,本年的确凉增加了不少新品种:如有闪光效果和立体花纹的的确凉,还有后来风行一时的的确凉卡其的卡。虽然确实很凉,广州爱靓的男女还是把的确凉穿成过年的新装里面是挺括的的确凉衬衫领子,外面套件毛衣。
  洗后不用烫的定型工艺刚刚获得成功,南方大厦的服装门市挂的几件用定型衣料做的衬衫和裤子都是展销用的,一般人穿不上。更多的人都是凭布票扯上几尺灯芯绒,印花灯芯绒和提花灯芯绒还得凭点关系才买得上。

1983年2月13日癸亥年正月初一

  最畅销年画:《誓为四化献青春》、《生一个孩子好》   
  最卖座年货:晴纶羊毛衫、照相机
  最卖座礼品:暖瓶、脸盆、枕巾、挂历  
  最卖座电影:《高山下的花环》
  最流行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
  最时髦发型:洋菜花头(电影《瞧这一家子》刘晓庆造型)   最时髦形象:穿喇叭裤提双卡录音机播邓丽君的歌跳迪斯科  最时髦娱乐:到青年文化宫“青池音乐茶座"听轻音乐 
  年度娱乐:春节联欢晚会诞生
  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收到观众来信16万封……大年三十,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
  这第一次春节晚会的导演是黄一鹤,晚会主持人是马季、姜昆、刘晓庆、王景愚。参加晚会的文艺界名人有胡松华、马玉涛、李谷一、蒋大为、袁世海、凌子风、侯宝林、郭兰英、斯琴高娃等。
  晚会上一炮而红的哑剧小品《吃鸡》其实早在文革中就演出过,当时批判《吃鸡》是用一只煮不烂、作不熟、咬不动的鸡讽刺当时的社会,没想到相隔几年,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倒是替那些平常受尽了售货员气的老百姓好好地出了一口气。
  当时有人说《乡恋》歌词“缠绕着不健康的情绪,隐约含着毒素",晚会导演打算,如果有超过60%的点播率,就跟现场领导商议是否播出,结果点播的人很多,领导也同意,李谷一终于在晚会上唱起了这支歌。
  80年代经典除夕场景: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饭,预备好记录晚会公布的谜语的纸和笔,为谁坐在离电视最近的位置争执一番之后各就各位。这一晚上,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一番冥思苦想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
  广州本地年度运动:参观白天鹅宾馆
  白天鹅的室内瀑布怎么能天天有水?地板怎么光滑得可以当镜子照?自从2月6日国内首家向市民开放的高级宾馆白天鹅开张营业,广州人就开始了对白天鹅的观摩与讨论。大年初一,拖家带口的市民把白天鹅围了个水泄不通。

1993年1月23日癸酉年正月初一

  “希望你们不要丧失机遇,对于中国来说,大发展的机遇并不多。"邓小平1月22日除夕在上海的讲话,为浦东未来十年的飞速发展提出了要求。
  尽管民以食为天,但1993年春节,广州市民花在食品上的钱还不到1/5,1/3的钱被用来交朋友了。吃,已不再重要,人们把钱和精力用在了交往娱乐上,一个休闲化的春节正在走来。 
  从1991年开始,广州就禁止在市区(包括郊区及下属4市城区)销售燃放烟花爆竹,违反规定的单位会被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违规的个人视情节轻重也要处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这个有点“不近人情"的规定施行到了1993年春节,已经被广州人普遍接受。但是觉得耳朵太清静的人还是会找盘录满了爆竹声的磁带,从年三十响到年初七。
  最时尚娱乐方式:卡拉OK。大款们到广州首家夜总会“金嗓子"大庭广众地唱,一般人买个卡拉OK伴唱机呼朋唤友地唱,春节滞留广州的民工站在街上花一块钱声情并茂地唱。当每个人都以卡拉OK这种方式吼上几嗓子时,一个务实的、人性的、多元的十年到来了。 
  最省事过年方式:在酒家吃团年饭,一般每桌在800到1500元之间,有的市民还在宾馆订了房间,洗澡、吃年夜饭、唱通宵卡拉OK,年初一喝早茶,然后打的回家。
  最先进拜年:用电话或CALL机拜年。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到桂林玩山,到海南避寒,到衡山看雪。春节,从旅游的淡季变为“黄金季节"。1992年的年三十,五个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的年轻人是新闻人物。1993年的春节,机票价格开始上浮,东南亚以及海南、西双版纳、武夷山等国内路线已爆满。
  最普罗运动:打保龄球
  吃过年夜饭,邀三五球友上保龄球馆耍上几把,初五上班,发现许多人直喊肩膀疼大腿酸。这年春节从年前到元宵,广州保龄球馆球道道道爆满。广州人真是吃饱了撑着了。
  最时尚新年装束:皮夹克。
  手持“大哥大"身穿亚光皮夹克的男士绝对会惹来100%的回头率;头顶“爆炸头"上披皮衣下着皮裙脚蹭高跟皮靴的靓女更会招来200%的回头率。

2003年2月1日壬午年 正月初一  

  火车票、飞机票还是难买,说明大多数人还是过春节的。报纸上许多人在讨论,延续了2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还有无必要办下去,贺岁电影却无人质疑,《英雄》等待着春节票房大收,承包花市档口的中学生们不卖能感受到传统气氛的是满街的金桔卖公仔。和热闹的花市。市民的烟花爆竹情结不减,为此广州市政府于大年初一在白鹅潭江面上举办春节焰火晚会。广州客轮公司推出的“看烟花航班"火爆。“庙会经济"蔓延到广州,天河公园有了首届广州庙会。
  北饺南下。广州人的“拿来主义"有特色。深圳大家乐文化广场举办的“千人饺子宴"引人注目,已吸引600多人报名,珠海举办的外国人包饺子大赛有五十多位在珠海工作的外国人一试身手。   


专题撰文/爪哇堂

       
[ 本帖由 爪哇堂 于 2003-2-1 22:36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2-1 12: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施管家婆说的一些关于“过年”的话

今天是大年初一,是阴历的第一天,是一年中最幸福的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一个节日可以跟春节相比。关于春节起源的传说有无数种,但主题只有一个:欢庆。如何欢庆春节,是所有中国人都关心的。本专题正是从一百年来广州人过春节的行为转变,民俗变化,折射出百年中国百年广州的变化。百年的春节,就如百岁老人,它的身上划满了历史痕迹,多少甘苦尽在其中。     
———编者

  对话人:施爱东,中山大学中文系讲师

  记者:在您眼中,怎样才叫过年?
  施:那要看是传统家庭的年还是现代家庭的年。
  如果我们检讨一下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从时间上来看,几乎所有的节庆,都安排在农闲时刻,以南方大节而论,端午节放在春耕夏收之间;中秋节放在秋收之后;冬春之交农事最少,所以春节节事最大。从主题上来看,无论节庆民俗如何的五花八门,各呈异彩,但都可以概括出“喜庆"和“吉祥"这一共同的主题。传统节庆本质上就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是农忙间隙的一次集体休闲,用行话说,叫“狂欢"。把一年中对美好生活的欲望都发泄在这个季节。
  再看现代家庭的年节活动。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城镇的新生代们,对农事闲忙的体会几乎为零,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早已不把吃大餐、穿新衣、走亲戚,而是可以去哪儿玩、玩什么、怎么玩?人们对年节的安排逐渐由物质享受过渡为精神享乐。也就是说,狂欢的本质没有变,而狂欢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记者:你指的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吗?
  施:是的,巴赫金狂欢节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狂欢节是一种全民性、大众化的生活常态“倒置":平时的生活是体制化的“严肃"的生活,是常态的生活;而在节日之时,这种常态被非体制化的快乐生活所取代了,人们会抛弃许多平日的烦恼,进入一种狂欢状态。“被严格的节日日期限定的一段段的时间分散在全年,节日期间世界才被允许脱离官方常轨"。
  巴赫金说:“倒置前,整个世界会因习以为常而自动化,熟视无睹,……倒置使原来以为如此的生活受到了质疑。被压制被放逐的低层的民间生活重新回到了这个世界,并开始用自己的声腔说话,它那曾经被压抑、封冻的生命激情开始复苏并爆喷出来。爆喷不是漫无目标、了无朝向的随意渲涌,它首先指向曾经是主导和主流的旧生活,它要撕开旧生活的伪饰与假面,揭出它的荒谬,葬送它,为新生活的降生清理场地。"

  记者:广州人过年的年味保存在哪里?
  施:年味一年年不一样,还是经济条件决定年节内容吧。你看过去一到入冬,家家门前一串腊肉,那是因为猪肉金贵,平时舍不得吃,如今肉价不如青菜,谁还自己晒腊肉?偶尔想换口味,超市可以为你提供各种各样的品种,根本用不着自己动手。再如花市,过去只以花农卖花为主,现在几乎有一半的摊位是由俊男靓女们在摆卖节日玩具,其实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未必就能挣钱,但这无所谓,大家开心就好。我读书时曾与同学逛花市,人贴人人挤人,我们前面走着几个女孩,我们在后面肆无忌惮地用语言垂涎她们的美貌,她们也毫无愠色地笑我们“好色",有个同学大胆地把手放到一个女孩的脖子里,女孩也就大喊了一句“冷啊!”要是在平时,肯定喊“抓流氓!"。

  记者:现在已经是商业社会了,作为农业社会的春节有没有生存的空间?
  施:当然有,集体休闲嘛。个体的狂欢可能是随机的,但集体的狂欢必须有共同的时间、共同的空间。春节就为大家提供了这样一个共同的时间。另外,每年春节,大家都要急着回老家,会朋友,每到春运,交通总是无比的繁忙,因为大家约定俗成地要在特定的时间赶往特定的空间,实现集体的狂欢。狂欢是人的本性需求,春节给了它一个借口。

  记者: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就行,那五一节也是,它与春节的区别在哪里?
  施:这就是民俗的力量了,民俗一旦形成,它本身就成了一套符号系统。比如,中秋特定为家庭团圆的节日,重阳是登高的节日,端午原本是驱邪的节日,后又成为竞技的节日,春节则特指为喜庆团聚的节日,诸如此类。如果有人试图打破这一规约,它就无法与别人在同一时空上保持一致,也就无法达到集体狂欢的目的。比如你非要在中秋节划龙船,那就只能你自己一条船去划,没人跟你赛。五一与春节的区别,一是符号本身所表达的内容不一样,二是能够共享的人群不一样,农民没有五一节,他就无法与你在时空上达成一致。
  个人可以脱离这一时空,但个人无法组织这一时空。也就是说,今年你可以不过春节,你可以独自去旅游,但你不能说,我想五月过春节,大家都改到五月吧。你一旦错过就无法再来,所以大多数人都很珍惜这一机会,它是一个无法重组的时空。

  记者:民俗学者会不会比较坚持过年的传统?
  施:传统是流动的而不是固定的,但它的流动又是在特定河流中的涌动。前者我们称之为变异性,后者我们称之为传承性。所有的民间文化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性。年纪大的人关注传统多一点,年纪轻的人变异的可能性大一点,年轻人长大了,他又把他年轻的经历当作了传统。民俗学者只关注客观规律,不注重自己的爱好,个人是无力回天的。

  记者:这两年兴起的民俗热、民间文化热会不会把过年的老传统找回来?
  施:我不认为这两年有什么民俗热,过年的性质年年都一样,可能这两年大家腰包里面的钱多一点了,过得热闹一点吧。

  记者:那你怎么解释2002年的唐装流行?
  施:时尚人士总是在尝试各种不同风格的衣饰、吃不同的菜式,玩不同的花样。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人们的审美方式也越来越显得多元,多元的另一个指向就是审美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审美可能是没有信仰基础和文化理由的。正如当你的筷子偶尔地伸向了豆腐的时候,并不表明你突然意识到了只有豆腐才是你充满希望的食粮。

  记者:你自己对过年的期望是什么?
  施:开心就好。


[ 本帖由 爪哇堂 于 2003-2-1 21:1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2-1 15:47: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师兄又祭起了他的豆腐论。
 楼主| 发表于 2003-2-1 16: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筷子论还是豆腐论?
发表于 2003-2-1 18: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献丑献丑,想不到爪哇堂兄会把这种东西贴出来。
声明,这篇东西是半访谈半拼凑,一半的东西都是我在论坛上的发言,爪兄把它弄成访谈,然后再让我在电话中作了一点补充,真是现丑。
但既然爪兄把它贴了出来,我也不好意思删去,显得我小器。好在大部分搬抄的是自己的话(搬抄巴氏的话已注明)。
正如何仙姑说的,大家权当看猴戏,好歹过年也还与民俗学有点联系。
发表于 2003-2-10 23: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爪哇堂的这篇文章,行文让我想起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构思让我想起电视剧《千秋家国梦》,可惜本来最该出彩的2003年却只有简单的几句话了事,遗憾遗憾!现代社会的发展风驰电掣,每一年的变化都很大,如果以后再用短短的十年中的十天概括一个世纪的风云变迁,真是难上加难了
发表于 2003-2-11 00:03: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施爱东 于 2003-2-1 18:44 写道:
献丑献丑,想不到爪哇堂兄会把这种东西贴出来。
声明,这篇东西是半访谈半拼凑,一半的东西都是我在论坛上的发言,爪兄把它弄成访谈,然后再让我在电话中作了一点补充,真是现丑。
但既然爪兄把它贴了出来,我也不 ......
施大侠的访谈中最精彩的就是最后四个字——开心就好;最失败的就是生吞活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发表于 2003-2-11 01: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惭愧惭愧!小竹竹一针见血,说得我老脸都钻到裤裆里头了。
小的下次再不敢这样“答记者问”了。
发表于 2003-2-11 05: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施爱东 于 2003-2-11 01:13 写道:
惭愧惭愧!小竹竹一针见血,说得我老脸都钻到裤裆里头了。
小的下次再不敢这样“答记者问”了。
士别三日,自当刮目相看。施大侠如今为人可是谦和很多

[ 本帖由 淇园之竹 于 2003-2-11 05:1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2-11 10:55: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小竹子,你们老家肯定是不禁鞭的吧!
[ 本帖由 何仙姑 于 2003-2-11 10:57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2-11 11: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今年似乎对鞭炮管理松多了,是不是因为诸大侠在央视网站等官方媒体的呼吁?
年初三晚,我亲手放了一次真正的烟火,到半空开花很响的那种,周围的人都吓呆了,我也成木鸡了,就等着警察叔叔来找。过了半小时还是没有。我们这里已经禁了七年了。今年为了锻炼三岁的小外甥胆量,我姐夫特地买了火力最强的鞭炮和烟火放给小孩看。
也许过几年,小孩的成年礼就是让他亲手放一串鞭炮!
发表于 2003-2-12 13: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何仙姑 于 2003-2-11 10:55 写道:
小竹子,你们老家肯定是不禁鞭的吧!
仙姑姐姐说的极是,小竹子在家天天都能听到鞭炮声,而且过年时又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雪,真是很有年节气氛~~
发表于 2003-2-12 13: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帮人写的应节稿,凑凑热闹

爪哇堂 于 2003-2-11 11:18 写道:也许过几年,小孩的成年礼就是让他亲手放一串鞭炮!
这个提议很不错,只是在家里小孩们肆意乱玩炮,搞得我天天心惊肉跳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21 02:0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