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haogejin

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6 10: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温柔地思想 于 2003-1-25 00:40 写道:乡土教育是否有意义,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是没有发言权的,我们不应该“从远处”代替民众决策,正如我们无权从远处决定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知识什么不是一样。

   温柔兄有几处误解,第一,知识分子并没有高高在上,也未能获得高高在上的地位,这是谁都知道的事实。第二,在任何一个国家,决策者都不可能是民众自己,马克思说过,任何时代的思想都是统治者的思想,所以,我们不存在代或不代民众决策的问题。
   作为一门学术,我还是认为民俗学应从研究入手,坚持研究本位。教育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在更深的意义上是意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而不单单是个知识教育的问题,要不为什么这么多的学者写文章说岳飞长岳飞短都没事,可一旦把这个问题放入历史教育中,马上就引起惊天大浪?
   如果教育部“已经有计划,打算讨论如何使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此方面的知识正式进入教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我们如果能把它与民俗教育联系起来已经是很难能可贵了,千万不要指望得寸进尺,进而推动乡土教育的发展,任何事情都可能欲速则不达。
   事实上,乡土教育决不单单是一个民俗教育的问题,它牵涉的问题非常复杂,万不可以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去做力不能及的事情,试想,如果乡土教育得到发展,其后果可能是什么?考虑问题不能只考虑我们自己能看到的家乡,口子一撕开,后果不堪设想。
   你看看国家的行政区划,自古以来,从不把一个纯粹的民系划入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域,几乎所有大的行政区域都是多民系的杂糅,甚至有意将大的民系分割到不同的行政区域。
   只以广东及其附近为例,潮、彰其实是一个民系,但自古一个划在广东一个划在福建;客家是一个民系,但一个划在广东一个划在福建一个划在江西;广东西部与广西东南部也是一个民系,也不能划在一个行政区域。广东三大民系,其实每一个都可以重新更好地区划,让民系更纯粹,也即让乡土更纯粹,可以使有共同方言共同思维共同风俗习惯的人更团结地生活在一起,但如果真的按这种方式行事,我们恐怕早就回到春秋战国了。
   顾颉刚在30年代时曾有一个机会为国家筹划历史教材,他很天真地把自己的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化进了教材,结果一枪就被毙掉了,白做了一大堆的事,落得自己生气。前车之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所以我在这里多嘴一句,如果我们真有机会在某种重要场合发言,还是本份一点好,不要弄得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看准形势,有芝麻可拣时,就拣芝麻,别指望可以顺手抱西瓜。
   
[ 本帖由 施爱东 于 2003-1-26 14:5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26 18:57: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施大侠说话好冲 ;)
发表于 2003-1-26 21: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小竹子你这就不懂了,智慧火花是撞出来的,以温柔兄的八斗之才,不使劲去撞个口子,怎么倒得出来?让他自己流,那还不知流到什么时候呢。
是不是看我撞你二师傅,心疼来着?好歹我也是你师叔啊。
发表于 2003-1-26 22: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你们这群人什么时候拜了把子啦?
这个问题,说着说这就要说到政治上去了,不牵扯到政治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日本有少数民族的啊!这个师兄你说的是不算的。
这个问题我不参加讨论。


施答:
从未有过什么拜把子的事,但小竹子二次拜师是在网上的公开行为,至于师叔嘛,也就是我根据辈份算出来的,认不认与是不是,那是两回事。
[ 本帖由 施爱东 于 2003-1-27 09:07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26 23: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施大侠现在说话越来越不正经,一点师叔的样子都没有,还天天让小竹子屈就认你这个说不上来也道不明白不知是哪门子来的师叔,喊你施哥哥还是可以考虑的。小竹子无意间与温柔老师意见不谋而合,这实属罕见——以前不知与温柔老师拌过多少次嘴,可谓不打不相识。当然了,如果你什么时候来京请小竹子看《哈里·波特》之类的电影,小竹子还是可以考虑认你这个师叔的~~
发表于 2003-1-26 23: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他肯定宁可花几倍的钱请你吃饭,也不会请你看《哈里·波特》的。
发表于 2003-1-26 2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自从现代化以来,乡土文化从来都没有真正纳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视野之中,有的只是一时政治需要的权宜之计。只有当全球化时代到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压迫,国家才有可能运用本土文化来抵御外来文化,或者改造本土文化资源来顺应时代的变化。这里涉及到一个非常急切的问题,本土文化是否有力量抵御外来文化的入侵?本土文化如何适应正在变化的时代?如果仅仅只是为了保护,只需要建博物馆就够了,梁祝传说发源地的政府只需要出资让人在路头装模作样地讲述传说、表演戏剧就够了。更重要的应该是,通过文化事相的保护,传承一种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精神,而在这方面,似乎沦失得更为严重了。还要追问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乡土文化中,究竟有多少可以适应现代化的历史趋势?我们应该如何从现代性话语的压迫中解脱出来,真正发现乡土文化的价值所在?如果仅仅只是知识分子的怀乡情结驱使学者为口头非物质文化的命运担忧,那么,乡土文化可能面临的是新一轮的迷失。陈岸瑛先生有一句话,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场运动可能存在的误区,值得我们警醒:“其实,联合国也好,教科文组织也好,本就不是西方发达国家单方面的代表,其放弃国际标准、尊重本土价值原非特别可惊可怪之事,倒是我们的媒体似乎更愿意用一道想象中的‘国际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本土生活形式,并以此来决定它们的价值和去留。在媒体的炒作中,‘世界遗产名录’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似乎代表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进度’。然而,这不过是‘诺奖’、‘申奥’和‘入世’的另一个全球化神话的翻版而已。 ”(《人类口传及无形遗产”--保护什么?如何保护?》——北大中国学术城网站·“无形文化遗产”编者导言)

[ 本帖由 何仙姑 于 2003-1-26 23:48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1-27 11: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各位所言极是。尤其施兄的高见,让我们都沉吟良久。
我现在终于弄明白了,原来传达的信息,很是不准确。我们现在知道,是高教出版社计划出版一些与民俗教育有关的读物。他们实际上是想与民协一道,推进“口头无形遗产工程”。他们出版社方面也在考虑让民俗知识在教材中有所体现。不过,以中国之大,诚如施兄所言,民系、经济文化类群各异,想搞出一个放诸海内而皆准的教材,何其难也?55个少数民族,也多需要自己的教材,这么一来,无异于提倡“解构”。
从历史的观点看,历来执政者都希望国家直接面对个人,所以强调“公民意识”。任何在国家和国民个人之间的中间层次,都或多或少令统治阶级觉得棘手。这种中间层次,可能是“民族”、可能是某种宗教信仰、也可能是某类帮会等等。总之,这些层次,只是会弱化统治,消解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想想——
我举步维艰的民俗学!
发表于 2003-1-27 12: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让施大侠劈头盖脸一阵棒喝,脑袋都大了,幸好斜刺里娇喝一声,杀出一个威风凛凛的小竹子,助在下逃过此劫,看来请客吃饭是免不了的了。
看了chao大侠的帖子,才知道我们原是自作多情,无事生非,民俗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原本是没影的事儿,chao大侠误传鸡毛信,让俺们演了一处《三岔口》,苦也。
发表于 2003-1-27 12: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乡土教育

甲乙

我觉得爱国,首先应该从爱自己的家乡开始。如果一个连自己家乡都鄙视的人说他爱国,这无论如何都不能不使人产生怀疑。

老舍爱北京,爱生他养他的小胡同,爱他周围的穷苦人,因此尽管当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仍然能于痛恨黑暗、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于娓娓故事的讲述中,倾诉沧桑的情怀和流淌着深深的爱意。在老一辈作家和学人的著作里,这种朴素的民族感情随处可见。由此而引申开去,一个人从自己的脚下起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把点滴的小事与自身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爱国爱家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说是这么说,然而言之于行,在今天却常常又不简单。风云激荡的社会变革,让旋涡中的人们,都多少出现了失衡的心态。牢骚、亵渎、诅咒……对人和事的诸种不满,已惯见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环境的确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是,人们讲过了、说完了、宣泄够了就与己无关了么?人们到底该做些什么?

这正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这一类的愤世嫉俗者,我们见得不少:一副非常爱国忧国的样子,批评这个错了那个错了,指斥你不对他不对,其悲天悯人之状溢于言表……想想其批评,的确有些道理;然而他们说完扭头走掉后,再看他们的行动,往往也在犯着和他们的言论并不相称的错误。

鲁迅、巴金没写过爱国宣言,但他们作品中的爱国意识,无时不在呐喊着黑暗社会的死灭和速朽、呼唤新世纪的到来中倾述。沈从文则更多地用动情的笔描摹湘西山水,以游子情来寄托家乡的感怀,在揭露罪恶和腐朽的同时流露着真爱。他们并没躲进象牙塔,只享受小家的温暖。他们知道家国是一种什么样的血肉关系。这种乡土的教育,胜于无数空泛的爱国口号,尽管这其中不乏浅显。可你无法否认,人往往更亲近于浅显和生动的启蒙。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黑暗农奴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山是美的,水是美的,雪原林海的瑰丽风光,使呻吟中的俄罗斯人,从屠格涅夫笔下看到了国家的希望。刘绍棠活着的时候,曾不止一次地说他与大运河的纽带情结。他说他是喝着大运河的水长大的,没有大运河的抚育,就没有他刘绍棠的今天。他没有表白自己多么地爱国,但他对家园乡土的浓浓情感,已经深深地浸透在他的作品里了。

在家里,对小女的爱国教育,我是从点滴小事开始的。我说在家,你要爱父母,父母把你养大不容易;在学校,你要尊敬老师,关心同学,好好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班集体;大家都爱集体,就是爱学校,学校的荣誉,也是你生活城市的光荣;你生活的城市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小女好像心领神会。可我还要强调,当然还不止这些,但你还小,只能先做这些事情。

想来,对孩子讲的这些道理,是无需说给大人的。

大人应该有大道理。可有时大人的所为,却不如孩子。

我们姑且抛开大道理,只从热爱生活、做个文明人的起码要求看一些人随地吐痰、乱扔烟头、丢弃纸屑、不走人行横道……恐怕为数众多的大人,还要从这些点滴的小事先做起来。

《人民日报》(19970811十二版)

发表于 2003-1-27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老舍借笔下人物的口说,我是爱这个国呀,可是谁来爱我?
彭湃在离开海丰的时候黯然道:“辛苦总为君,可怜君不知。”
我们都知道,国并没有抛弃他们。屈原的离骚难道唱给人民大众听吗?
我们现在提倡乡土教育,是绕过国家这样一个政权机器去直接爱一个实物,这让那些自认为是国家的东西何以生存?所以,乡土教育应该缓行。
发表于 2003-1-27 19: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爪哇堂 于 2003-1-27 12:55 写道:
我们现在提倡乡土教育,是绕过国家这样一个政权机器去直接爱一个实物,这让那些自认为是国家的东西何以生存?所以,乡土教育应该缓行。

恐怕不是应该,而是不得不。
缓行还有来日,现在来日不知在哪里。
发表于 2003-1-28 21: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施爱东 写道:从未有过什么拜把子的事,但小竹子二次拜师是在网上的公开行为,至于师叔嘛,也就是我根据辈份算出来的,认不认与是不是,那是两回事
这一次小竹子是维护定了温柔老师,当然也是为了捍卫温柔老师与小竹子的共同想法。小竹子赞同乡土教育,很多原因温柔老师都提到了,而小竹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乡土教育的实施对象,来认可乡土教育的。不论各位大侠从学理或政策或现实的角度如何评论乡土教育,小竹子作为一名进入北大之前一直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认为乡土教育是必要的,学生需要乡土教育,他们喜欢这类的教育——毕竟是与他们距离最近、天天感受的东西。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不进入教材,本是无所谓的事情:如果将其合法化、教材化,那当然很好;如果官方并不关注,一切还是可以照常进行的,谁能保证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进入教材的一天?
施大侠,如果你再敢如此向温柔老师发难,小竹子就冲到你家去,把你家好吃的东西全部吃光,让你没的吃,好好饿饿你
让我喊你师叔,那你家宝贝不还照样喊我阿姨,这又怎么算,哼哼
发表于 2003-1-28 22: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何仙姑 于 2003-1-26 23:46 写道:
自从现代化以来,乡土文化从来都没有真正纳入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视野之中,有的只是一时政治需要的权宜之计。只有当全球化时代到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压迫,国家才有可能运用本土文化来抵御外来文化,或者改造本土文化 ......
仙姑姐姐实际上道出了整个中国文化与精神的迷失
发表于 2003-1-28 22: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将进入教材!

温柔地思想 于 2003-1-27 12:14 写道:我觉得爱国,首先应该从爱自己的家乡开始。如果一个连自己家乡都鄙视的人说他爱国,这无论如何都不能不使人产生怀疑。老舍爱北京,爱生他养他的小胡同,爱他周围的穷苦人,因此尽管当时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他仍然能于痛恨黑暗、揭露丑恶现实的同时,于娓娓故事的讲述中,倾诉沧桑的情怀和流淌着深深的爱意。在老一辈作家和学人的著作里,这种朴素的民族感情随处可见。由此而引申开去,一个人从自己的脚下起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把点滴的小事与自身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爱国爱家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质朴的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9 05: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