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74|回复: 15

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9 10: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篇几年前整理的小东西,当时发表以后,还曾引起圈内人士的非议。放在这儿供大家批评。文中阎云翔兄的那些观点,我想今天对我们的民俗学学科建设仍有启发。

    本来想用附件发,试了一阵子,不行,只好贴上去了。


                         民  俗  学  的  叛  徒

                            ——一段关于民俗学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小插曲

                                   叶  涛

    近年来,人类学在中国的学术界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尤其是由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具体承办的连续三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为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人有幸作为学员参加了这三届研讨班,亲身体验到北京大学那种兼融并蓄、完全开放的学术风气,并且为人类学这个学科在初创阶段就形成的这种良好的学术风气而艳羡。讲习班上国内外知名教授的演讲自然令我受益多多,但一个可能已经被大多数学员忘却了的小插曲,却因为和我所从事的民俗学专业相关的缘故,致使我在事情已经过去一年以后的今天,仍然有一种必须把它记录下来、并且应该让更多的民俗学同行了解这段插曲的冲动。

    1998年7月4日,北京大学举办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第三届高级研讨班的研讨活动已经到了结束的前一天,这天下午,主持研讨的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副教授高丙中博士,评议人是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人类学副教授阎云翔博士,第一个发言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的刘铁梁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民俗志描述方式”。为了使大家更加清晰的了解以下所说的“叛徒”一词的含义,在这里还有必要对这三个人的学术背景再进一步做点交代。高丙中,1962年生,先后在湖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师范大学获得文学学士、民间文学硕士和民俗学博士学位;阎云翔,1954年生,先在北京大学获得文学学士、民间文学硕士学位,然后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刘铁梁,1946年生,文革后北京师范大学第一批民间文学研究生,获得民间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正担任着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
    刘铁梁教授的发言是从民俗学和人类学的关系谈起的。他开头说了如下大意的话:我是搞民俗学研究的,今天到人类学的研讨班上来发言,可能会有人说这是民俗学向人类学投降。然后,刘教授在限定的20分钟的发言中,就当前中国民俗学界民俗志描述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谈了他的看法。刘教授的发言十分精彩,但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的却是此后紧接着的阎云翔博士对发言所做的评议。高丙中博士在向台下的学员推介评议人时是这样介绍的:“阎云翔博士本来是学民俗学的,现在是人类学者,是投降派的典型。反正民俗学和人类学本来就是扯不清楚的事情,现在我们就请阎博士来给我们扯扯。”下面就是阎云翔博士对刘铁梁教授的发言所做评议的全部内容:
    “刚才高丙中揭了我的老底,说我是投降派的典型。实际上他说的很客气,我岂止是投降,简直是当了叛徒。我确实原先是学民俗学的,现在干了别的。而且我后来想想,其实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叛变,我叛变了两次。我最初是在中文系学作家文学,但是后来学了民间文学,实际上我真正想学的是民俗学。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自己为什么要叛变两次呢,我觉得是因为,我始终不满意我学的东西,它不能够使我真正想做我要做的事情,我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农民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所以,可想而知,当你在中文系学作家文学的时候,这个愿望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学民俗学,我当时的希望也是这样,能给我一个比较有利的途径去真正研究中国当代农村社会。但是,我发现民俗学仍然是特别偏重于那些零零碎碎的表面上的现象,没有做一个系统的社会分析,这是我第二次叛变的主要原因。
    “现在,站在一个叛徒的立场上,回过头来看自己原先的学科领域,倒反而有一些不同的角度。我觉得刘老师说得特别特别好,我非常赞成。但刘老师的发言准确地说还不是成熟的论文,更多地像是一个呼吁,就是我们应该做什么事情,我举双手赞成这个呼吁,并且特别赞成刘老师说的民俗志应该有理论分析和解释的能力,我认为一个好的民俗志就应该是这样的。并不是说你描述的好就是解释,在描述的基础上应该有理论解释的部分。问题在于,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解释建立在什么样的描述之上,刚才刘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来现有的大部分民俗志就是告诉你这个地区有什么,咱们这儿有庙会,咱们这儿有求雨仪式,咱们这儿有这个,咱们这儿有那个,给你的是一长串的名单,一二三四罗列下来,但是我们不知道他们之间有机的联系是什么,他们与当地整个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结构和其他各种各样的社会制度的运作又有什么关系,我们都不知道。这就是说,你是把民俗作为一个孤立的现象来处理的,这实际上违反了民俗学最初的初衷,当时的民俗学家说他们要还原一棵树,而不只是树上的一片树叶。实际上最后我们做来做去忘了这个初衷,记住的都是一些树叶──可能记住了500片树叶,但是还没有见到那棵树。我想,我们很难在现有的这种描述上面,达到比较好的理论解释能力的那个层次。
    “第二点我要评议的是,学科的认同危机实际上是当代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并不只是在中国的民俗学中存在。美国的民俗学现在陷于更大的危机之中,就在去年,美国四个可以授民俗学博士学位的学校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民俗学系解散了,这在美国民俗学界是一个特别大的震动,因为那是美国民俗学的一个重镇,培养了很多很多现在仍然非常活跃的教授,它去年招了最后一个外国学生──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成为他们的关门弟子,这个系以后不再招生了。为什么民俗学会陷入这种困境?当然其他学科也有危机。我昨天谈了人类学的危机,社会学也有危机,因为社会学觉得现在他们已经太大了,不知道自己究竟研究的是什么,它已经没有了自己的外延设计,包罗万象,最后就失去了自我。人类学觉得自己固有的传统研究对象在一点点地消失,受到后现代社会的侵袭之后呢,人类学发现没有独特的领地了。虽然都有各自的危机,但是,我认为民俗学的危机在于它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危机在哪儿!就我看到的非常有限的文献来讲,民俗学可能是探讨自己的危机最少的一个学科。别的学科嚷嚷的那么凶,至少表明他们有这个自觉,当你嚷嚷的时候,你就会想办法去解决。民俗学最初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人类学最初是从民俗学中逐渐脱胎出来的,脱胎出来之后也当了一次叛徒,然后就宣布自己是社会科学的一种,跟民俗学特别坚决地划清了关系。民俗学失利在始终没有自己的学科领域、学科理论与方法,没法使自己与别人区别开来,造成这种现状的具体原因我也不知道,但是它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危机在哪儿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觉得刘老师的文章特别及时,非常重要。”
    遗憾的是,被阎云翔博士所评议的刘铁梁教授的发言录音我找不到了,无法在这里把刘教授的主要观点一并介绍给大家。不过,从阎博士的评议中,我们也可以领会出刘教授发言的要旨。
当时出现上述这个关于民俗学叛徒的小小的插曲时,在座的民俗学者,除了上面坐在台上的三位,在台下的我也深深地为民俗学的学科发展所忧虑。如果说,在人类学的讲台上讲民俗表明是民俗学的投降的话,那么,这样的投降派还应该多出现几个。民俗学的学科危机不是不存在,而是我们民俗学者缺少一种危机意识。而且,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民俗学确实需要有一个十分宽阔的胸襟,例如,我们就可以把同样是研究民间文化的人类学者请到民俗学的讲台上来,吸收人类学的知识为我所用,用更多的其他学科的营养来喂养理论知识贫乏、嗷嗷待哺的民俗学。

                    (这篇短文中所记录的阎云翔博士的评议,是根据当时的录音整理的。)

                                                              1999.7.8-9





[ 本帖由 叶涛 于 2003-1-10 00:22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9 10: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一直以来几乎都是在民间文艺学的范畴内讨论。现在叶先生提出了民俗学学科建设的话题。虽为朝花夕拾,却颇具现实意义。民俗学比之于民间文学和人类学,前途似乎渺茫。但作为一个 局外人,建议民俗学是不是应该讨论一下民俗学自身有什么致命的缺陷?:cool:
发表于 2003-1-9 12: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阎博士的话大部分都同意,但他认为“人类学最初是从民俗学中逐渐脱胎出来的”却有不知情之处,不细说了,单说人类学为什么后来居上。
因为从事人类学的一班人都是精英,而从事民俗学的大部分人都是平民知识分子。所以人类学的成果少,但历时长,民俗学的成果多而寿命短,回过头来我们就发现,人类学有东西而民俗学没东西。
这里面,顾先生钟先生都是有责任的,他们太注重普及,忽视了提高,但他们那个时代有他们那个时代的特定的背景,我们今天还死抱着这种思想来发展学术就有大问题。
如果我们把民俗学界当成是一个学术交流圈来看待的话,现在要做的是:
清理门户!
当然,这种清理不是政治行为不是肉体消灭不是宗派斗争,而是在思想上清理自己,要把自己从平民思想普及观念中摆脱出来,不如此无以发展学术。
要去吃饭了,先说到这。
发表于 2003-1-9 12: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早就看过阎云翔的《礼物的流动》,很好的一本书,但没有想到他居然就是我的大师兄。他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去年招了最后一个外国学生──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成为他们的关门弟子,这个系以后不再招生了”,这是不是就是彭牧老师?她离开北大好像才一年半,真没有想到事情是这样的……
发表于 2003-1-9 12: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叶涛 于 2003-1-9 10:09 写道:把民俗作为一个孤立的现象来处理的,这实际上违反了民俗学最初的初衷,当时的民俗学家说他们要还原一棵树,而不只是树上的一片树叶。实际上最后我们做来做去忘了这个初衷,记住的都是一些树叶──可能记住了500片树叶,但是还没有见到那棵树。我想,我们很难在现有的这种描述上面,达到比较好的理论解释能力的那个层次。
深有感触!!
发表于 2003-1-9 12: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叶老师提出了“请进来”的药方。我想谈谈“走出去”的感受。钟先生曾这样谈到学科方法论问题(我的理解),研究对象本身是一个综合体,很难划分是哪个学科的对象,但每个学科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方法论体系。那么可否设计这样一个赛台,桌上摆一个花瓶,让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就此花瓶“百家争鸣”,民俗学者能在其中立一席之地方为英雄。几次经历学位论文答辩,现在又走出师大回望民俗学,我慢慢体会到的是学科的自觉也包含着与其他学科对话的重要性。对于我所看重的民间文艺和民俗事象,提出来的认识不说惊世赅俗,至少应该在人文学科里可以引起共鸣(自我批判)。应该庆幸的是,叶老师讲到的几位“叛徒”(其实还可以列数好多),自觉或不自觉地还有“恋母”情结,不忘从“敌营”送来重要情报。同时,盼望更多的民俗学者充当地下工作者,为民俗学阵营而战。
发表于 2003-1-9 12: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叶涛 于 2003-1-9 10:09 写道:民俗学最初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人类学最初是从民俗学中逐渐脱胎出来的,脱胎出来之后也当了一次叛徒,然后就宣布自己是社会科学的一种,跟民俗学特别坚决地划清了关系
在世界范围内,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发展确实如此
发表于 2003-1-9 12: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叶涛 于 2003-1-9 10:09 写道:我叛变了两次。我最初是在中文系学作家文学,但是后来学了民间文学,实际上我真正想学的是民俗学。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自己为什么要叛变两次呢,我觉得是因为,我始终不满意我学的东西,它不能够使我真正想做我要做的事情,我想做的事情就是去研究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研究农民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所以,可想而知,当你在中文系学作家文学的时候,这个愿望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学民俗学,我当时的希望也是这样,能给我一个比较有利的途径去真正研究中国当代农村社会。但是,我发现民俗学仍然是特别偏重于那些零零碎碎的表面上的现象,没有做一个系统的社会分析,这是我第二次叛变的主要原因。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语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发表于 2003-1-9 13: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继续前面的话题,本着为学术而不为尊者讳的精神,说说钟老在这方面的失策:
钟老在民俗学的发展上,也有摊子铺得太大,收得不紧的失策,民俗学的学科定位左右摇摆,举棋不定,就钟先生自己的最后二十年中,就曾使用过多个名词来规划学科: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学、民俗学、民俗文化学、民间文化学等等,不一而足。
就人员组成来说,钟先生一样有这个毛病,总想团结越多的人越好,事实上在学术的发展中,并不是人多好办事,人员组成鱼龙混杂的结果是学术含量的良莠不齐。在这一点上,钟先生受了政治的一些影响,事事想平衡关系。关系平衡了,圈子内太太平平,表面看来欣欣向荣,实质上跳出圈外来看问题,太平的背后是整体学术上的平庸。钟先生作为一个出色的“组织者”,事实上成了五世同堂的老太爷,这于学术来说是不利的。
特别声明的事,我绝无对先生的任何不敬。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我们在此,只是想提出问题,有了问题才有对策,有了对策才有发展,有了发展才对得起先生的事业,而事业是先生的真正生命之所在,我想,先生在世也不会怪罪的。其实后一个问题我在先生在世时隐约提过,先生不知是没有听明白还是怎么,他没表态,但起码没反对,没生气。
发表于 2003-1-9 16: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作为叶老师的学生,老师的这篇文章还是第一次读到。我是半路改学民俗学的,进了门以后才系统读民俗学的著作,而老师布置的书目也曾经让我们暗自诧异:为什么要读这么多人类学的书?看了阎云翔老师的评议,对于人类学与民俗学的关系似有所悟。
 楼主| 发表于 2003-1-10 00: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小庞“走出去”的说法我很欣赏,民俗学也确实应该有勇气和兄弟学科对话。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和人家对话的资本太少,总是在人家的话语圈子里转,转来转去,就找不着北了。当然,我们原来的北在哪儿也没准地方。
   爱东兄出言犀利,击中要害。“清理门户”用心良苦,这和他的“告别田野”如出一辄,只是如此语言又容易引起歧义。
    对于老一辈学者,我们不可对他们太苛求,他们有时代的烙印,有自己多得难以胜数的苦衷。我刚刚在“龙门阵”上贴了一篇过去访问钟老的访谈录,其中便有钟老对民俗学发展历史上他个人的一些苦衷的解释。
发表于 2003-1-14 17: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读完叶老师的这篇文章,我对阎云翔博士谈到的第一点感触颇深。我觉得民俗学研究的境界与魅力不仅仅在于对那些民俗事象的简单描述,而是在于把这些民俗事象与地方社会结合起来,去阐释它的文化内涵。这样当然也不只是对“俗”的描述,而是涉及到了“民”的其他活动。现在学术界已经认识到民俗的内涵不仅仅限于神话、故事、仪式等,那么民俗学领域研究的问题就越来越多了。学科的未来就有希望了。这是我的一点心得,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但是我一直有个问题,人类学与民俗学到底有什么区别?除了研究异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区别之外,是不是在研究方法上还有一些区别?(是不是说人类学注重人类的共性,所以他们要进行多文化的,多地域的比较研究,而民俗学则以特定地域的民俗文化阐释为主)假如同样的一个民俗事象,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关注点会有那些不一样呢?另外,我们也可以对一个小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比如医学人类学与民俗医疗;教育人类学与民俗教育;女性人类学与社会性别民俗等等。
这些问题一直让我感到很困惑,希望向各位大虾请教!多谢多谢!
发表于 2003-1-14 21: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我是从人类学、社会学领域进入民俗学的,现在又回到了社会学。自身经过一番走进去又走出来的折腾以后,觉得相对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实际上有其独特的视角,那就是它对民众精神文化的重视:包括民间文学、民间信仰等。但民俗学也存在重大的危机,这就是叶老师说的:“民俗学失利在始终没有自己的学科领域、学科理论与方法”,而一个学科要存在下去,这是最基本的。钟先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想要确认民俗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各位同仁共同努力的。
发表于 2003-10-2 17: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这篇文章确实道出了一直堵在我心中的一点感受。我一直都认为民俗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这种叛徒的感觉已经折磨我很久了,我希望有种解脱。诸位,给我点建议!
发表于 2003-11-7 12: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旧文一篇:民俗学的叛徒

我也来说一下吧。在我们学校是这样的:文学人类学这个专业下分了三个部分:文学人类学、民俗学、宗教人类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9 04: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