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63|回复: 26

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鲁迅杂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8 23: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仁人”钟敬文

张岱年

前几天,钟敬文先生的公子钟少华来电话,说定于本月十六日举行钟先生百岁寿辰纪念暨学术研讨会,问我能否参加,我说我愿意参加,没想到钟先生这么快就去世了。钟先生身体不错,就是体弱,没什么病。可能他自己也没想到去得这么快。他躺在医院里还说,身体好了,我就出去给学生们上课。

我是看报才知道这个消息的,心里很悲痛。这些年,每年春天都有个祝寿会,会上,钟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我都能见面。我还想跟他见面,可他去世了。

钟先生是中国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创建人,为这两门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建立了中国民俗学派,贡献很大。

民俗学研究对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它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文化研究分学术思想史研究和民俗研究。民俗学研究的是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它对文化研究关系很重大,与哲学思想也有密切的关系。钟先生活了一百岁,是光辉的百年,他在中国学术史上做出了光辉的贡献。他的贡献不限于民俗学,而是对整个中国文化、学术的研究都有重要贡献。

钟先生身上最可佩服的,是他九十五岁以后还在不断研究,写文章,带研究生。他重视教学工作,对中国民俗学研究充满信心,培养了很多研究生。

我和钟先生是在一九七九年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的研讨会上开始认识、交往的。钟先生品德高尚,性情开朗。他特别关心朋友的生活。他比我大六岁,可每次见面,都是他先问我:“近来身体好吧?”前两年,北京师范大学的邓九平拉我主编了一套丛书,里面有钟先生的《历史的公正》,内容包括钟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成就,我很佩服他。我跟他交往这么多年,感觉钟先生是一个心胸开阔、感情充沛的人,按旧标准,他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仁人”。能做到“仁人”不容易,钟先生做到了。

《人民日报》 (2002年01月17日第十二版)


[ 本帖由 淇园之竹 于 2003-1-9 21:0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8 23: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张岱年的文章,《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也有。
 楼主| 发表于 2003-1-9 00: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我现在正在写一篇论文,题目是《“孤独者”之死》,纪念鲁迅逝世66周年——非常非常迟到的   等到写完立马传上来,也不枉我看了近百本书!!同时也纪念钟老——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楼主| 发表于 2003-1-9 00: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钟敬文先生的鲁迅情结

钟敬文先生的鲁迅情结

袁良骏

拜读了钟敬文先生的《不废胸头一像高》(《中华读书报·家园》4月5日)一文,实在不能不为他七、八十年如一日的“鲁迅情结”所感动。钟先生为我们后辈学子树立了一个不计个人恩怨,知人论世,大义为先的光辉典范。

钟先生说:“我从年青时起,就是鲁迅的崇敬者……”这是一点不错的。翻开鲁迅1927年初的日记,就会看到多次“钟敬文来访”的记载。在第一次访问后,钟先生曾写了一篇《记找鲁迅先生》,记下了访问经过,也记下了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自己的强烈印象。关于为什么要去访问,文章这样说:

这很明白,一方面,想代表广东青年,对于这位思想界的先驱者,时代的战士(我觉得他之所以值得我们的敬佩,与其说在文艺上,毋宁说在激进的思想和不屈的态度上,至少,我个人是这样想),表示诚意的欢迎,一方面,瞻仰丰采,以释数年来倾仰的私怀。

在当时的广东进步青年中,钟先生的这个看法和态度,具有很大的代表性。正是基于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钟先生在是年五、六月间编成了《鲁迅在广东》一书,七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该书收录了关于鲁迅的访问记、印象记之类十二篇,鲁迅在广州和香港的讲演记录稿三篇,杂文一篇。这是继台静农先生编《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上海北新书局1926年出版)之后的又一本关于鲁迅的专集,在鲁迅研究史上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对这本书,鲁迅先生却甚为不满。他在给北新老板李小峰的信中提出了如下三条要求:

一、将书中的我的演说,文章等都删去。

二、将广告上的著者的署名(袁按:即“鲁迅著”)改正。

三、将这信在《语丝》上发表。

此外,鲁迅还说:“看了《鲁迅在广东》,是不足以很知道鲁迅之在广东的。我想,要后面再加上几十页白纸,才可以称为‘鲁迅在广东’。”

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喜欢钟先生编的这本书?十五年前,我曾在《鲁迅研究史》上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简单论及,现在有必要稍加补充:

1)鲁迅认为收入书中的他的讲演记录稿皆未经他过目、审阅,很不准确;特别那篇名曰“杂文”的《读书与革命》,多有出入;

2)售书广告上署名“鲁迅著”更要不得(但这与编者钟先生无关);

3)鲁迅在广州亲历了“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目睹了许多革命青年被杀害,在对这些青年营救无效后,他愤而辞去了中山大学教务主任和中文系主任的职务。这深深的感慨与义愤,需要“几十页白纸”才可写尽,现在的《鲁迅在广东》怎能表现呢?

4)鲁迅把钟敬文当成了顾颉刚的好朋友,而他和顾颉刚则一向不睦。

前三点都不难理解,而第四点却大大委屈了钟敬文先生。其实,钟先生虽与顾颉刚先生相友善,但充其量只是文友,谈不到任何不正当关系,更没有联手反对鲁迅,大可不必“爱乌及屋”,对他编的有关自己的书态度冷淡。何况鲁迅、顾颉刚二人的交恶,虽有原则是非,但也夹有不少误会呢?至于《鲁迅在广东》收入的鲁迅的几篇讲演(那篇杂文也是据讲演稿整理的)记录稿,虽有很多不准确处,但并非有意歪曲,应予体谅和指正,未可一概抹煞。至于事先未经鲁迅先生本人审阅,是一较大疏漏,但恐怕也与急于出书有关,并无什么恶意。再说,当时鲁迅先生于中大辞职后,移居广州东郊白云楼,闭门谢客,钟先生想要访问请教也有困难。总之,钟先生编辑《鲁迅在广东》功不可没,鲁迅先生是应该予以体谅、肯定的。

难能可贵的是,钟先生始终不介意鲁迅先生对《鲁迅在广东》的不满和冷淡,他始终把自己当成不断从鲁迅的“言论和行动中得到滋养和启发的学生”。他不断撰写悼念鲁迅的诗词,研究鲁迅的论文,1981年鲁迅百年诞辰纪念时,他更出版了论文集《关于鲁迅的论考与回想》以及译文《鲁迅的印象》。对于鲁迅,他有自己长期形成的总体评价:

对于评论像鲁迅这样的文化巨人特别是民族文化斗士,首先———或主要应该看到他那不可企及的地方,看到他对当时乃至于未来的巨大作用……要着眼于他的大处,要处!至于其它一些次要的事情,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失误,那就应该看得轻淡些……不要轻重无别,乃至于轻重倒置。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总体评价,钟先生才能够七、八十年如一日,“不废胸头一像高”。这是钟先生多么令人敬重的“鲁迅情结”!

中华读书报

发表于 2003-1-9 10: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贡献一点旧事“新闻”:(以下文字仅凭记忆,还没抽时间整理录音,不得引用他处,否则文责由引用者自负)
先生住院的时候,我曾就他与鲁迅的关系问题专门请教过,先生对鲁迅的评价脱口而出的两个字是“小器(气?)”。
我抓住时机马上发问:您在6、70年代发起的那些关于鲁迅与民间文学的研究活动是不是策略性的?因为就我所知,鲁迅并不怎么关心民间文学研究。
先生的回答是:那时候政治环境对我们不利,不做这些工作,民间文学就会被人取消。
我又问:那些郭沫若与民间文学、高尔基与间文学之类的文章是不是都算是策略性的?
答:嗯。
问:您有没有怨恨鲁迅?
答:没有,我一直很崇拜他。鲁迅是很伟大的。
问:鲁迅对您的猜忌是不是主要来自于您与顾先生的关系?
答:我也是后来才知道的,鲁迅怀疑我是奸细。
问:鲁迅和顾先生在厦大的时候的关系,您知道吗?
答:不知道,顾先生没有告诉我。顾先生叫我照顾照顾鲁迅。因为我是广东本地人,鲁迅不懂广东话。
问:我看过一个叫尸一的人写的一篇文章,说你们去见鲁迅时,鲁迅不大高兴,酒席上就你一个人话最多。
答:我不知道他和顾先生的关系,我说顾先生学问很好,鲁迅说了一句很幽默的话。
问:他怎么说的?
答:他说哈哈哈哈,要是这样就好了。
问:你还没听出其中的意思吗?
答:……他们有误会,没有政治上的分歧。
发表于 2003-1-9 11: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鲁迅与顾颉刚

顾先生在日记中自述鲁迅为什么会如此排挤他(内部参考,不得引用他处):
鲁迅对于我排挤如此,推其原因,约有数端:
1,揭出《小说史略》之抄袭盐谷氏书。
2,我为适之先生之学生。
3,与他同为厦大研究教授,以后辈与前辈抗行。
4,我不说空话,他无可攻击。且相形之下,他以空话提倡科学者自然见绌。
总之,他不许别人好,要他自己在各方面都是第一人,永远享有自己的骄傲与他人的崇拜。这种思想实在是极旧的思想,他号“时代之先驱者”而有此,洵青年之盲目也。我性长于研究,他性长于创作,各适其道,不相过问而己,何必妬我忌我!
发表于 2003-1-9 11: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鲁迅离开中大主要还是因为顾颉刚,而不是为了所谓的“目睹了许多革命青年被杀害”,因为鲁迅离开中大之后一段时间还向中大放话:只要解聘顾氏,他还会再回来。
刚才我正详细打着这段史料,不知为何突然掉线,心绪全无,了了数语,就告诉大家是这么回事。
发表于 2003-1-9 12: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顾先生的话有偏激处,但鲁迅更偏执。
顾先生对鲁迅从未有过人身攻击,但鲁迅对顾先生却从不留情。
顾先生曾准备与鲁迅打官司的,许多人劝了,才没告他。
顾因为与鲁迅的这段关系,解放后吃了好多苦头。其实正如钟先生所说,鲁迅与顾颉刚之间并无政治和原则的分歧,主要还是个人恩怨。其中有位顾颉刚的好朋友,也是如雷贯耳的一位知名学者,多次在鲁顾两人之间挑拨关系,顾知道后,对此人恨之入骨,直在日记中大骂此公为“小人”。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楼主| 发表于 2003-1-9 12: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从古至今,中国就没有停止过窝里斗!可惜可惜
 楼主| 发表于 2003-1-9 12:31: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在我看来,鲁迅南下是为了许广平,离开中大也是为了许广平——英雄自古难过美人关
发表于 2003-1-9 13:28: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小竹竹的直觉真不赖,鲁迅南下未必是因为许广平,但鲁迅去广州却很可能是因为许广平。
在容肇祖先生的一份手稿(现存袁熙之先生处,未发表)中提到,鲁迅曾多次表示不会去广州,但有一天,鲁迅突然收到一件从广州寄来的毛衣,很高兴,孙伏园向容肇祖挤眉弄眼地说,是广州一个女学生寄来的,接着,鲁迅马让就宣布要去广州了。哈哈,这可是从未公布的史料啊。
发表于 2003-1-9 15: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师兄,前面的是公案也就罢了,最后这段就有狗崽队的嫌疑了吧?鲁迅即便是为许广平去广州,也不是什么可供咀嚼的事。看你也不是食古不化的迂夫子,拿这个说道就有点不象话了。这毕竟不是饭桌,是吧?
而且,还是在容老未发表的文稿里来的,就更不象话了。
[ 本帖由 小人家 于 2003-1-9 15:2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1-9 16: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教训得是,而况那个女学生也未必就是许小姐。
发表于 2003-1-9 19: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你就贫吧!
我要这本书:http://bookcity.dayoo.com/books/book.asp?bookID=373413&sm=10
发表于 2003-1-9 20: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岱年: “仁人”钟敬文

再八一下,据北京某位鲁迅研究权威的最新成果,鲁迅与许广平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在广州的白云楼。楼仍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3 09: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