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40|回复: 1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16 06: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总序

广西人民出版社

丛书主编: 廖明君



    想必每一个人都能理解“田野”的涵义,但学术界常用的“田野研究”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田地”“山野”研究,而更充满着独特的文化意蕴,正如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先生所指出的:“广义而言,所有的实地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包括社会调查访问、各种问卷测验的施行、考古学实地发掘、民族学调查考察等都属之。”因此,所谓的“文化田野”,主要指的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环境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的过程和结果。


    文化乃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虽然成为一个“地球村”,但文化上的隔膜却依然存在。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各民族文化之间所存在的碰撞和整合,使得对于文化特别是底层文化的关注、跨文化生存和跨文化思考成为当代社会最为重要的主题。不少学人多年来一直坚持进行以文化为主题的田野考察研究,并希望能有机会把自己在田野考察研究过程中的文化思考和生命感悟表达出来,恰好广西人民出版社亦有同样的出版意向,于是,经过交流和讨论,一套《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就得以问世了。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采用学术随笔的写法,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传达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在注重细节真实和情节生动的同时讲求文字简洁流畅;对图片的处理,力求用有形的设计来表现无形的语言,使图片和文字有机地结合,相得益彰,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本丛书讲述的是在田野考察中发生的故事与感受,记录的是在田野考察中采访的人和事。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让田野中的人与物活起来,让田野中的景和情动起来,读者听到的不再是调查者个人的独白,还能听到来自访谈对象的声音;读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调查者考察的结果,还能看到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在考察中的互动与交流,并带给读者许许多多来自田野的文化信息以及强烈的心灵共鸣,从而使读者能够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


    鉴于内容的丰富多彩,根据丛书的具体情况,我们把其分为国内及海外两大部分,其中国内部分又分为“东部”和“西部”,这样,就形成了相互呼应的《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东部田野书系》和《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海外镜像书系》。


    用我的脚你的眼,用你的心我的心,走进田野,感触文化。



--------------------------------------------------------------------------------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12册)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

总策划:江淳
项目策划:李筱茜
整体设计:小茜工作室


·目录·


廖明君:《大山里的黑衣壮──那坡壮文化艺术考察》

郭  净:《去远方——一个人类学家的朝圣之旅》

徐新建:《山寨之间──西南行走录》

周凯模:《滇南听歌——云南民间音乐考察》

廖明君:《穿越红水河——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考察》

邓启耀:《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

朝戈金:《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

安德明:《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

萧亮中:《车轴──一个遥远村落的新民族志》

汤惠生:《经历原始——青海游牧地区文物调查随笔》

巴莫阿依:《彝人的信仰世界——凉山彝族宗教生活田野报告》

巴莫曲布嫫:《神图与鬼板——凉山彝族祝咒文学与宗教绘画考察》


(全套12册,各册定价为24.50)




 楼主| 发表于 2004-2-19 23: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出版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12册)

·内容简介·


廖明君:《大山里的黑衣壮──那坡壮文化艺术考察》

在中国的南大门,在中越边境,在千山万弄之中,千百年来生活着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族群——黑衣壮。黑衣壮以黑为美,以黑作为服饰和族群的标志,是壮族的一个支系,现有人口5万多人(那坡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黑衣壮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且特点鲜明的文化艺术。《大山里的黑衣壮》以一个壮族学者的独特视角,通过对广西那坡县黑衣壮地区所进行的田野考察,运用生动的文笔和精美的图片,描述了黑衣壮的历史和生存空间,记录了考察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体现了黑衣壮“以黑为美”、“以歌为命”的文化追求,揭示了黑衣壮的耕作、纺织、建筑以及酒俗、婚俗、丧俗等文化风貌。


郭  净:《去远方——一个人类学家的朝圣之旅》

旅行成为当今的时尚,催生出了有关人文地理的写作。这种写作以远方为对象,在漂泊的状态中揭示旅人的心境。本书作者是一个人类学者、记录片拍摄者,也是一个在荒漠里寻找秘境的朝圣者。多年来,他一直在云南、西藏、四川以及内地旅行,探索乡土文化的精神。为此,他曾在电子空间里建立了以旅行为主题的网页《去远方》,作为自己的“天空之城”,本书便是这个天空之城投在人间的影子。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双脚的行走,是作者旅行故事的汇集;思想的行走,是民间文化考察的汇集;诗歌的行走,是漂泊中灵感的汇集。其中100多幅图片,则浓缩了旅途中山川和人的美丽。


徐新建:《山寨之间──西南行走录》

在当今中国的版图中,西南是远离中原的山区腹地,亦是民族杂居的文化边疆。行走西南,就不可避免地要穿行于山林和村寨之间。古往今来,已有那么多的先行者在这里走过,并留下了值得记忆的深深印记。
笔者也在西南行走:探访四川阿坝的藏羌碉楼,考察贵州以那的穿青庆坛,还在广西三江纪录侗族歌会的现场盛况……
生活的原貌本不便记述,村寨中的欢歌笑语、喜怒哀乐更难以真实再现。任何有限的描叙都只能是以文图为视窗,让读者由此去眺望远方的高山、村寨和场景。
人是行走的动物,有灵性,会结群。为了知彼和知己,你需要走出各自居所,去异地、去他乡。这时,西南只是你的出发地。


周凯模:《滇南听歌——云南民间音乐考察》

人生如歌!《滇南听歌》如是说。走在云南充满神秘诱惑的大山林里,这种感觉尤甚。《滇南听歌》中像小野人一样在云南大山里跑了20余年的笔者,将用她多年听来的看到的和亲身经历的、在火辣辣的、痴迷的、生动的、神秘的柔情的和肝肠寸断的歌中的故事,逐一向你展示原始山野里古老而现代的纵情欢歌:哈尼族、彝族、傣族和爱尼人等“歌俗合一”的音乐民俗、对生命的执着与对爱情的野性追求、对灵性世界的尊崇和折射着中国艺术哲学思维特征的“音乐书法”――罕见的多声部民歌复杂的线性构成及独特音调,更有女子们对生儿育女的痴情和恐慌(尤对民俗禁忌的恐惧)……有多少铭心刻骨的经历就有多少离奇的故事离奇的歌,这些歌为山野民族独有。大山民族有的可能连汉话都不会说,可世世代代用火热的心肠歌唱着生命的故事穿越着岁月声声不息生生不灭……。


廖明君:《穿越红水河——红水河民族文化艺术考察》

在中国南方,有一条穿越云贵高原和岭南丘陵地带的大河,她就是珠江,其中上游段名叫红水河。红水河,因水力资源丰富而被誉为中国水能资源的富矿,更因聚居着壮、瑶、汉、苗、布依、侗、彝、水、仫佬、毛南、回、纥佬等12个民族而被称之为民族长廊。《穿越红水河》以一个民族学者的视角来审视养育了自己的这条河流,通过对红水河流域民族文化艺术所进行的田野考察,运用生动的文笔和精美的图片,描述了红水河流域各族人民的生存空间和历史传说,记录了考察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揭示了红水河流域各民族所创造的师公文化、铜鼓文化、歌谣文化、图腾文化以及“歌圩”、“求花”、“不落户家”、“落浴”等丰富多彩的民族习俗。

邓启耀:《古道遗城——茶马古道滇藏线巍山古城考察》

在云南,最著名的古道有两条:一条由东向西,叫“南方陆上丝绸路”;一条从南到北,叫“茶马古道”。处于两条古道交汇处的巍山,唐宋时代曾风云一时,是南诏大理国的发祥地。1994年,巍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道遗城》在介绍巍山古城的名楼古刹的基础上,以古城中的传统街区、民居及其老百姓寻常日子的古朴风貌作为最为重要的考察对象,剖析了“南诏”、“大理”等这样一些古老的词所蕴藏着的文化意蕴;揭示了如南诏大理国的遗物给人们带来的一种站在亚洲十字路口的感觉,指出巍山古城的价值在于它是古道上马帮走出来的高原城市,是一个在21世纪还保留了传统生活方式的老百姓的遗城,是一座活态的古城。


朝戈金:《千年绝唱英雄歌——卫拉特蒙古史诗传统田野散记》

在巍峨的天山两麓,生活着一支叫做“卫拉特”的蒙古人,今天他们的人口虽仅有十多万,似乎也不大为外界所知晓,然而历史上的“四卫拉特”即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曾一度在广袤的中亚地区崛起,驰骋风云,威名远扬,势力范围东起兴安岭,西越阿尔泰山至巴尔喀什湖、葱岭,北起安卡拉河、贝加尔湖,南抵大漠,史称“卫拉特联盟”或“西蒙古”。一个民族崛起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卫拉特蒙古人中,千百年来一直传唱着一位盖世英雄──江格尔及其麾下骁骑勇将的宏伟诗篇,讲述了先辈们为保卫美丽而富饶的世居圣地“宝木巴”而谱写的伟大战功和历史业绩。这一系列口耳相传的英雄歌,以主人公的英名为题构筑了名鼎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江格尔》。作者多年追踪和研究蒙古史诗演唱传统,几度深入天山南北寻访史诗歌手和卫拉特牧人祖辈相传的英雄之歌,以其散逸、流畅的记叙文字写下了这些生动、纪实的田野散记和民族志访谈报告,其间透发着一位蒙古族学者执着的史诗情怀,传达着追寻英雄传统的直接体悟和学理性思考,也浓缩着一个伟大而悠久的史诗演唱传统在历史风尘中留下的恢宏。


安德明:《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

回家,是许多人都曾经有过的经历,但每个人回家时的心境却有着千差万别。《重返故园── 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描述的是作者带着民俗学田野作业的目的回到家乡甘肃天水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甘肃天水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这里生活的广大人民,至今保留着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其中既包括求雨、祛雹、禳虫等各种应付非常事件的活动,也包括大量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本书作者从作为民俗学者同时又身为当地人的双重视角,运用优美抒情的文笔和丰富精美的图片,揭示了家乡各种风俗的具体内容与深刻涵义,记述了自己同家乡父老交往互动以及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调查和发现并不寻常的诗意的复杂过程。

萧亮中:《车轴──一个遥远村落的新民族志》

本书是在对云南中甸金沙江边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村落缜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作者延承了人类学对家族、信仰等的经典探讨,又对地方文献、文物、口碑资料进行饶有兴致的调查考证,还对今日地方族群生活常态及社区文化变迁有着细致、有趣的描述。作者首次总结了当地的“家号”体系,提出了“家族袭夺”等新的概念,最后分析了地方社区历史变迁的分期范式。书中人类学的基本问题融合在充满亲切的社区民俗生活描述中加以讨论,编排也注意到人类学写文化时图文配合的一些原则的活用。作者对撰写方式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写作形态讲究,文笔流畅、优美,全书充满新意,是一本旨在既保持人类学的学术视角,又使作品本身具有普及性与可读性的田野志作品。


汤惠生:《经历原始——青海游牧地区文物调查随笔》

青海省的游牧地区是神秘青藏的一部分,之所以神秘,因为那里山高水长,地域广阔,有美丽的原始自然风光,也有严酷的自然环境;有传承千年的古老文化,有千年如一的淳朴民风;那里有勤劳美丽的女人,那里有虔诚向善的男人;那里有剽悍骁勇放荡不羁的牧人,那里有睿智达观洞察天地的圣人……该书是作者在青藏高原十余年的考古考察中,踏遍了青海牧区的山山水水,除了考察远古文化以外,也体验了今天的民族文化。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民族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远古乃至原始文化的延续。所以在青藏高原进行考古工作,所经历的不仅是现代,同时也是原始和古代;所研究的,不仅是原始和古代,同时也是现代和今天。“古今一体”就是青海游牧地区民族文化中最富特色的一个方面,这本书向你展示的也正是这个方面。


巴莫阿依:《彝人的信仰世界——凉山彝族宗教生活田野报告》

位于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群山绵延,峡谷纵深,不仅形成了峻厉的自然景致,更孕育出一幅壮美的文化景观。本书作者以散记的笔法与随文配图的形式,再现凉山彝人祭祀祖先神灵、禳除魔鬼邪怪的心性信仰与仪式画卷,展示独特的仪式经书和精美的宗教法具,传递祭司毕摩招魂祈福的诵经声和萨满苏尼送鬼治病的击鼓声。书中还生动地记录了作者16年来多次长期在家乡进行宗教田野考察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与深切的感受。《彝人的信仰世界》将为您展现一个独特民族的独特的信仰的世界。


巴莫曲布嫫:《神图与鬼板──凉山彝族祝咒文学与宗教绘画考察》

一则关于“美女与鬼源”的神话叙事,将作者带入了彝族祭司毕摩集宗教绘画与祝咒诗歌为一体的文化传承中:“把调查定位于彝人的鬼灵信仰、祝咒仪式及相关的祝咒文学现象后,我只身在山里的日子也开始有了一种特别的色彩。在毕摩仪式活动中,我从画鬼板进而发现了扎草鬼、塑泥鬼、雕祖灵、绘神图、制剪纸等宗教艺术造型手段。兴奋之余,我开始认真地追寻山里人的万物有灵观念与鬼神崇拜,严肃地思考每一神图、鬼板上所凝结的文化内涵与民间心意,倾心释读每一段咒经咒词中所唱诵的生存困境与生命意蕴……”彝族诗画合璧的神图与鬼板是一种源远流长、蕴涵深刻的本土宗教绘画艺术,以其古雅深奥的诗句、神秘诡谲的图像、画骨写意的线条、泼墨凝重的字符、原始拙朴的形制,联结着神话原型与仪式象征的内在关联,从中可以寻绎出诸多民间信仰、民俗观念及传统文化理念的解码,其主题一向是对人类生命繁衍的讴歌,对族群生活理想的希翼。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田野经历,为读者了解彝族传统文化、仪式文学和宗教美术,打开了一道别有洞天的山门。


西部田野丛书(套) 0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9 19: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