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13|回复: 6

日本的古镜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2-21 23: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出土的四神兽古镜
丹后铜镜1.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1 23:4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的古镜

日本丹後出土的古镜(注意花纹的变化)
丹后铜镜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1 23: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丹後出土的古镜

日本丹後出土的古镜
丹后铜镜3.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12-21 23: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的古镜

日本丹後出土的古镜
丹后铜镜4.jpg
发表于 2005-11-7 19: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日本的古镜1

请问日本四神兽镜上那是什么神兽?这几面镜子是同一时代的?下面的规矩镜和中国汉代的规矩镜的特点很一致呀。
神兽镜在中国汉代时也很流行的。我见过有三虎一龙的四神兽镜。 ;)
发表于 2005-11-8 13: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日本的古镜1

可爱又可恨的日本文化啊.让我说什么好呢?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1 11: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日本的古镜1

以下是旧作《端午在日本》中的一段,谨供秋水伊人参考。


我们知道,在大规模引进中国文化之前,日本没有文字记载历史,这使得许多历史事实茫不可考。但是这一缺憾随着考古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到弥补。大量的出土文物,向我们揭示了那一时代日本的生活情况。日本的出土文物中,很重要的一个大项是铜镜。为什么日本会有大量的铜镜出土呢?这是因为铜镜和日本文化关系极深。铜镜是古代日本天皇一族传世的剑、镜、玺这三种神器之一。日本为数众多的神社正殿其他宗教供奉神像的位置,通常安放的就是一枚铜镜。说来日本文化的核心信仰是日神崇拜。古镜一般多取像于太阳,形状为圆形。镜子可以反射日光,古代人通常认为它有神秘的力量,而崇拜日神者更是如此。在日本,传世的铜镜数量非常之多,据载仅奈良法隆寺到1897年为止收藏的铜镜就有2500枚之多。铜镜还是古代中日文化物质交流的品种之一。根据《三国志·魏志》的记载,景初二年,曹魏赐赠倭女王卑弥呼遣使的物品中,就有“铜镜百枚”。
在日本留存的铜镜之中,有一种 “三角缘神兽镜”特别引人注目。学界对这种铜镜的产地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大多数“三角缘神兽镜”是曹魏所制,有人认为是孙吴所制,还有人认为是日本仿制的。铜镜的背后的铭文和范式的多岐为各种解释都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这里我想谈一下于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的广丰古坟出土的一面“三角缘神兽镜”。这枚铜镜的后面用隶书体逆时针方向刻有如下铭文:
景初四年五月丙午之日,陈是做镜,吏人铭之,位至三公,母人铭之,保子宜孙,寿如金石兮。
这枚古镜,被认为是日本人或渡海到日本的中国工匠在日本所制。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中国历史上曹魏明帝景初的年号只用了三年(237-239年),并没有景初四年。这种常识性错误不可能产生于中国。二是和“吏人铭之”相对举的“母人铭之”的“母人”,用后来写汉诗的日本人的话说,这种用法带有“和臭”,是日本人对中国话想当然的错用,而且迄今为止,尚无人在中国古典中找到“母人”的提法。
费这么多笔墨来确认这面古镜的国籍,是因为铭文中有“五月丙午之日”这六个字,而这六个字与端午相关的观念何时传入日本有很深的关系。
我们知道,古代的岁时节日的设定大多与阴阳消息的变换有关。首先,五月正如《礼记·乐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所记载,是天地间“死生分”的重大变化之月。依照汉人的观念,五月于律为“蕤宾”,《玉烛宝典》引班固《白虎通》对此解释说∶“蕤者下也。宾者敬也。言阳气上极,阴气始起,故宾敬之也。”说的也是阴阳消息的变换。这阴阳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午日。徐慎《说文解字》释“午”云:“牾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出”。端午本是取五月的第一个午日,这是因为这一天被认为是阳气至极,此后阴气生出,并会日强一日。古人于五月午日炼剑、炼镜、采药,都是为了取其至极之阳气,以禳解阴毒之气。《论衡·率性篇》云:“阳遂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真取火之道也。”丙与午于方向并属南,于五行并属火,在五月丙午日日中这一阳之极至的时辰制镜,为的是在最好的时间取“火”。可见制镜者特地标明“五月丙午之日”不是没有缘故的,是对端午这一时令有意识的选择。至于把端午定于五月五日,应该是同把上巳节定于三月三日一样,是后来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7 08:5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