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8|回复: 0

江西年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31 21: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应朋友之约写一篇关于老家过年的习俗,虽然过年的场景历历在目,但是从来没想过要把它写下来.今年对我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第一次出来做生意惨淡收场,爸爸妈妈也因为我50多岁了还南下工作,甚至打算不回家过年,爸妈年过半百却要第一次在外过年令我感觉甚是愧疚.
    可能是不回家过年的事情已经确定,所以没了往年那样的期盼,也因此没了往年为车票的焦虑,但是看到一个个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陆续回家,心里又不免望乡兴叹!正好想起朋友之邀,借以此聊表相思.
    下午跟妈妈聊起过年的往事,妈妈说明天腊月24,今天买了很多肉,明天做点好吃的,我小惊了一下,拿起手机确定,真没想到,不回家过年了对日期也淡薄了这么多.其实在老家我们对小年24的概念并不强烈,在我的记忆里,只知道老家对那些调皮的小孩子有句这样的话"要打一顿过24"之所以要打一顿是要告诫那些小孩子,过了24,就意味着到了真正的年岁了,不能调皮,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骂人之类的,但是后来发现,过了腊月24,该骂的还在骂,该挨打的孩子被挨打,可见,那一说也只是流传下来的唬小孩子的。
     进入腊月后,第一个稍有影响的节日应该属于"腊八"即腊月初八,但是我们那没有喝腊八粥的习俗,感觉很平淡的一天,但是进入腊月以后,村里会开始热闹起来,一个是在外的游子陆续回家,可以看到很多平时很难见到的面孔,因此可以看到很多小孩子的欢笑面孔,爸爸妈妈回家了,有新衣服穿,新玩具,还有很多好吃的糖果了.第二个是,过年的准备工作也便如火如荼的在进行着,今天这家杀猪了,明天水库开始捉鱼了,等等!说到杀猪,或许很多农村的朋友并不陌生,农村人家里,基本上都会养上一两头猪,一来可以消耗掉平时的剩饭剩菜,二来可以为家庭带来收入,万一有红白喜事之类的还不用去买,家里的猪吃的多是菜,草之类的比较纯天然的东西,因此家猪比饲养的猪的肉要膘肥鲜嫩些,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城市同样的猪肉价格不一样的缘故,当然一般人也难分辨.此处暂且不谈.我们那杀猪有专门的屠夫,他们平时并不以卖肉为生,而是到了过年的时候帮别人杀猪,收点手工钱,还能吃上两顿杀猪饭。我二伯就会杀猪,杀猪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因此他们都有搭档,有的是两个有的三个人.由于杀猪过程过于残忍,虽然长大,但是很少参与,只记得,杀完猪后的血我们会煮熟,然后我会去叫平时玩得好的小伙伴来家吃猪血。猪头是很神圣的,我们取下猪头后,洗干净,先要买草纸,香,鞭炮拿到土地庙去还愿,是感谢他们保佑了自家六畜兴旺!而猪头那时也不能叫猪头叫"猪首",猪首还愿回来还不能乱动,要在过年祭祀祖先之后才能吃它。家里杀猪早的人就会把它抹点盐挂在烟仓上面熏一熏,熏到有点黑了再挂在家里。
    我们那过小年和大年,小年并不时通常说的腊月24,而是大年的前三天中的一天,当然每个地方过小年的日子不尽相同,我家过的都是大年30的前一天,基本上是腊月29,也有月小的时候,就是腊月28。此处我都以月大为例。我姑姑和外公家都是腊月27过年,我四婶的娘家就是腊月28过年,我二姐夫家是腊月30的中午过年。正是由于不同日,所以也就造就了我们那过年特别热闹的场面,从我记事以来,每年的腊月27,我爸爸去外公家过年我去我姑姑家过年,本来我姑姑一家四口,要过个年也不算热闹,冷冷清清的,但是我们堂兄弟姐妹们一到,我姑姑就得开始为晚上住宿的问题犯愁了,最后经常是,想睡觉的人睡觉,不睡觉的人搓麻将。我姑姑家过年的方式跟我家大同小异,此处暂且不表,我得以我家我例.
    到了过年这天,整个村庄一片喜庆,一片忙碌,都在张罗着晚上的饭菜,张罗归张罗,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猪首洗干净,在下午两三点的时候开始用水煮,煮猪首也有讲究,在祭祀祖先之前要尽量确保它的完整性,不能用筷子试探它的生熟程度,不能要勺子刮破它。由于并不是每家每户都杀猪,因此没杀猪的家庭也都会去买个猪脖子来煮。晚上八点整的时候,村里有个“号手”吹喇叭,像战争年代的冲锋号,号声一响,每家每户便把煮好的猪首用个大盆子装起来,盛点米饭放点煮熟的猪血和几块肉,再拿一把菜刀,连同准备好的草纸,6根香和鞭炮,一起拿到祖厅。我们村庄有个很大的祖厅,也叫“香屋厅”,跟以前的祠堂差不多,祖厅能摆45桌八仙桌的宴席,所以,村里的红白喜事宴席都在里头。祖厅的最里边有个高约1米5左右像戏台一样的台子,两边有水泥阶梯可以上去,台子上面有个大木架,上面供奉着我们祖先的排位。过年的这天,祖厅早早地被打扫干净,祖厅中央也放了许多长桌子,用来让村民放盛猪首的盆子.另外祖宗牌位前与祖厅正中央各有一个香炉,我们把猪首放在桌子上,在祖宗前的香炉和纸灰炉前烧好纸点燃香,拜上三拜,把香插在香炉里,然后又在中间的香火炉前燃纸插香。等村民都差不多到齐后,开始燃放鞭炮。鞭炮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东西,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在浓烟滚滚的危险区域捡未被炸掉的鞭炮。有调皮的小孩子甚至用脚去踩正在燃放的鞭炮,我现在想来都心有余悸。鞭炮放完后,我们就会集中在一起边向祖宗,天地鞠躬边大声喊道:过年了!!然后互道“过年好”,“平安”之类的吉祥话。祭祀完后,各自找到自家带来的盆回到自家门口,搁在放在门口的椅子上,再燃纸插香放鞭炮。本来我们祭祀完祖宗后需要拿猪首去土地庙祭祀土地公公的,由于土地庙离村有段距离,所以出于安全考虑后来村里主张都在自家门前供奉.只能请土地公公他老人家自己上门来吃了,相信土地公公他老人家宽宏大量能够原谅,不会因此而不保佑我们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现在想起祭祀物品,陡然发现,似乎少了样东西,酒!保不定哪个祖先好这口,过年吃了这么多猪首,下个酒应该比较合适,下次回家过年祭祀的时候一定带瓶酒去祭祀,说不定,祖宗会格外关照关照我!
    祭祀完祖宗,土地后才是属于我们过年的时候,摆好酒菜以后,先去喊来奶奶家过年的姑姑一家以及爷爷奶奶去喝点酒,当然少不了也得在那喝上几杯,过年过得是热闹,所以酒无量大小,都是开开心心的,面红耳赤显得更喜庆。过年对儿时的我来说最自由,“大赦”的日子,所以可以为所欲为,当然长大了对于还没成家的人来说,仍然很自由,酒足饭饱后,可以约上几个人开始修长城,长城修好了又推,推倒了再筑,一遍一遍,乐在其中!
    大年三十下午我们那有个风俗叫:“团岁”,就是带着饭菜到已故上三代的长辈坟前祭祀,祈求保佑家庭平安.也是在向祖宗汇报这一年的状况。年夜饭相对过年就不算那么丰盛和热闹了,来过小年的亲朋好友都各自回家了,只有自家少数的几个人围着一大桌子菜吃。吃完后围着火盆看着电视“守岁”,守岁是对即将逝去的一年的怀念,也是对新一年的向往,所以这一晚,很少有人凌晨0点以前睡觉,都想好好回味上一年的酸甜苦辣然后快快乐乐地迎接属于自己新年的到来。对于年轻人来说,过年的热闹不在于吃喝,而在于玩乐,平时都在外面辛苦拼搏,过年回家彼此都串门聊天,有的打牌,我们那年三十晚上打牌也有讲究,虽然谈不上是习俗,但是感觉挺有意思,也一并与大家分享一下,在谁家打牌就等于陪那家守岁,所以过了12点,家主人就得给我们牌友们弄宵夜,两个鸡蛋些许肉是不能少的。有的家主人已经睡觉了,我们也吆喝他们起床,过年嘛图得是个热闹,虽然都不是十分情愿爬出暖烘烘的被窝,但是最后都还是得乐呵乐呵地起来给我们做宵夜。年三十晚上我们还有个重要的习俗是“开门”,也就是开门迎春的意思,过了晚上12点就可以陆陆续续听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开门迎春的鞭炮可不能小气,没睡觉的都会听鞭炮燃放的时间,听声音辨别大致的位置,然后会讨论谁家的鞭炮真好之类的。由于过了晚上零点就是新年,所以有一次我想在第一时间迎春,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当春晚倒计时的时候,我就把提前准备好的鞭炮放在大门前,等主持人刚数到零的时候,我家的开门鞭炮已经燃响,那时候感觉特别自豪。记得小时候,因为喜欢鞭炮,年三十晚上我们几个伙伴带着手电筒,等到12点以后,哪家放完鞭炮我们就去哪家捡没爆炸的鞭炮,现在想起,不仅佩服起小时候的我的执着,如果现在工作也有这样的精神那还愁啥。燃完鞭炮以后,大门不能紧闭,要虚掩着,大概意思是:把春迎来了不能让它吃闭门羹吧!
    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在老家也是相当热闹,早上八点钟,号手拉号,我们都拿着折好的草纸和六根香来到祖厅,在燃完纸插好香后,统一把鞭炮放在祖厅外面放,无论刮风下雪,祖厅门前都会围着许多的人群,看热闹的,沾喜气的!你会发现,在这群人中,小孩子是最光鲜,最活跃的,他们的爸爸妈妈一早就帮他们梳好了头,穿上了干干净净的衣服!他们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大人也会时不时说上一句“哎呀!某某,你今天穿得真漂亮”之类的。小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上洋溢着无限的自豪!鞭炮放完后,男人们都涌进祖厅,在村长的带领下,向祖宗天地拜年,大声说“拜年了!新年好!”然后村长再叫村里50岁以上的人站在祖厅的左边,50岁以下的站右边,晚辈向长辈鞠躬拜年,长辈也鞠躬还礼。散场各家后,我们就开始梳妆打扮,把自己整得干干净净,在家吃完早饭,带着礼品去奶奶家拜年,爷爷奶奶们也都穿得非常喜庆,每个来拜年的都要散烟倒水,不管你平时抽不抽烟都得接着,也是图个吉利,正月初一不能被拒绝!有的外嫁的女儿也会在婆家给祖宗拜完年后赶到娘家来给爸爸妈妈拜年!在我们都忙着拜年的时候,村里另一件重要的事情也在进行着:抬族谱。我们村都一个姓,相传是兄弟仨人共同来到那片土地后定居下来的。族谱从上一年看管的家里抬出,上一年照看的家长必须放鞭炮欢送,然后在礼乐队的吹揍下由两人抬到祖厅。放族谱的柜子像过去的轿子,比轿子稍矮些,轿子用的是帘子,族谱柜是双开门,族谱柜全身暗红色,透着庄重神圣的气息,柜顶前方有个半弧形的雕刻板,柜子的每个棱边都有弧面钢钉固定,显得特别的结实.在柜身的左右两面各有两个铁环,供抬族谱柜的木棍穿过,抬族谱柜的木棍也有讲究,木棍长两米左右,涂着深红色油漆,是在早些年,结婚还不用车的时候用来抬嫁妆用的。所以特别的粗壮结实.在我的人生中,也有幸当过一次“轿夫”!现在想来也十分荣幸。族谱抬到祖厅后,由村长打开柜锁,拿出族谱后,上好锁再抬到新年看管族谱的家中,当然,这一家也得燃放鞭炮迎接。然后抬进家,放在一张特意准备的桌子上。族谱看管也有讲究,最早到村里定居的三兄弟一人看管一年,后来子孙越来越多,但是族谱还是按照最早的规定,一家照看一年,但是后来最早的三兄弟的子孙中有一家一直都是单传,所以他们家每三年就得照看一次。在年小的时候曾远远地看到过族谱,但是由于纸张过于陈旧,极易破损,那时候都不让小孩子靠近,到大了也不曾亲手翻看,现在想想甚是遗憾。后来听经常去填补族谱的爸爸说“族谱里只记载着村里每一个男人的姓名”现在看来男尊女卑的陋习在农村还是根深蒂固,希望有朝一日,里面也能开始出现女人的姓名。拿出族谱后由村里相对比较有文化的长者和辈分比较高的人来填补族谱,首先是删除上一年故去的男人的姓名,写上亡故日期以及原因,然后是增添上一年村里出生的新生儿子。新生儿子家里会买非常大的鞭炮以及好烟点心等来犒劳填补族谱的长者!
    正月里,迎来送往,喜庆一片,到处都是热闹的碰杯声。无论走到哪一家,家长都会热情地递烟倒茶叫我们吃水果点心,哪怕你仅仅是坐一坐找个人。
    正月初八,在我们那是个比较特殊的日子是,我们那叫‘拜新年”是到三年内亡故的人家里给已故的亡灵拜年!这种拜年方式是以家族为单位,一个大家庭(就是爸爸的兄弟们)合买一挂鞭炮,在亡故了亲人的家门口燃放,已故的人的亲属也要递烟以示感谢!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那没有传统的花灯,更没有文人墨客的“诗谜”,这一天,我们会做我老家的一种特产“米耙”,跟饺子类似,是有馅的,但是米耙是用米做的,饺子是用面粉做的。也比饺子大好几倍,馅有“南瓜馅”“韭菜馅”“萝卜虾米馅”“酸菜肉丝馅”等等,做好后,把米耙放在用竹子做的圆圆的的蒸器上,它的功能类似于现在的电饭锅送的那个有许多窟窿眼的蒸器!蒸器的直径的两端各有一个像耳朵一样的半圆把手,是为提拿方便而设,米耙做好后放在已经在上面铺好薄薄的棉布的蒸器上,再放在已放少许水的家用大锅里。由于家里的大铁锅是上大下小的,所以圆的蒸器放到铁锅里只能放到离铁锅底部的三分之一处的地方。因此铁锅里的水是不可以漫过放进去的蒸器的。放好以后。盖上锅盖,旺火蒸20分钟左右,开锅后,每个米耙上面都冒着晶莹的水汽,让现在的我也不禁口水直流!这一天除了做米耙以外还有个特别的事情:用和好的米粉捏12生肖里的小动物。我爸爸经常捏:猴子吹喇叭,猴子爬稻草堆,牛 公鸡,狗,和老鼠,捏好的动物都栩栩如生,活泼可爱,这些动物也得蒸熟,但当天不能吃,要先在元宵节下午祭祀祖宗。祈求祖宗护佑家禽兴旺,人丁平安。然后过了正月18才能吃,那些动物由于都是米粉团捏的,虽然好看,但是并不十分好吃,所以到了那天经常会吃不完,不过正好,年年有余嘛!下午的时候,家族里会互相约个时间一起去上三代的亡故长辈坟前上香。我们那叫“散灯”。晚上的宴席本来也相当重要,在古代,元宵也是团聚的日子,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村里得年轻人都早早地外出务工,有的初六就走,有的吃了元宵饭后就得上路,所以元宵团圆饭变成了饯行酒席,所以满桌的饭菜吃了的也是少之又少。想想有点凄凉。
    从腊月24到元宵佳节,短短的20天却牵绊着十几亿的中国人民的心,经济的发展让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让人活得越来越累,虽然20几天可能要花掉普通人2个月甚至更多的薪水,但是我们需要这样一个节日来抚慰一年来所受的种种委屈,需要这样一个人节日来体验真正的团聚的快乐!
    喜庆的开始似乎总是以悲凉收场,我也从兴奋的心情中缓缓地低沉下来,想起每年到家那刻的兴奋,想起每次离家的不舍,不免让我酸楚涌向鼻尖。虽然今年不回家过年,不用经历从兴奋到不舍离开的过程,但是我没感到一丝丝的庆幸,反而让想家的心更加冲动。仿佛此刻的村民们在做些什么事我都清清楚楚!仿佛过年喜庆的一幕幕场景就在跟前。越来越多的人在淡薄过年的概念,觉得回不回家都无所谓,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个过程的悲凉,但是仍然有更多的人,在看清楚这样一个过程后仍然义无反顾地奔向人山人海的火车站,奔向回家的路……!
    谨以此,缅怀已逝的青春!缅怀快乐的童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1 18:5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