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0|回复: 11

钟敬文:民俗学缺少田野作业(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2-9 01: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gmw.com.cn/wxb/wzbhomepage.nsf/documentview/2002-05-12-06-D24A791DD1731AEE48256BB7000BAF09?OpenDocument
                              钟敬文:民俗学缺少田野作业

     经过百年努力,中国民俗学已经从一门名不见经传的小学,一举成为20世纪末中国人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生长点。

  中国典籍丰富,又有考据传统,因此,考据便成了中国民俗学的一大特色。但中国民俗学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田野作业的欠缺。首先,从数量上看,与文本研究相比,我们的田野作业明显偏少,其结果,自然影响到研究范围的拓展和人们对民俗事项的整体把握。其次,由于搜集者多半是热心民俗但又缺少学术训练的民间人士,他们所关注的是文本本身,而对相关语境则缺少起码关注,所以在搜集质量上便不能不打上许多折扣。

  田野作业的欠缺,不但失去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使民俗学研究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生长点而只能在文本之中徘徊。(《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


   
发表于 2002-12-9 12: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民俗学缺少田野作业(转贴)

田野作业与文本研究本是一对伉俪,只有二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丰硕的成果,为什么偏偏有人要把他们截然分开呢?!
发表于 2002-12-9 16: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本和田野并不矛盾,也不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本身只能是互相补足的,少了谁都不行。
做田野除了找资料,还有一点就是对前人的记录进行检验和匡正,并且补充新的材料。没有不断进行的田野调查,民俗学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民俗是变的,不变就死了。相应的,资料也是要变的,不变就死了。研究死民俗的民俗学也只能是死的。
田野要做,估计即使是师兄也不会反对的。问题只在于怎么做,回来以后资料怎么用。这点温柔兄论述了不少,但还可以更多啊老兄!
发表于 2002-12-9 20: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民俗学缺少田野作业(转贴)

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的方法之一,并不是惟一的方法。我们在确定研究对象是就有方法论的选择,有所偏重。如果我们作的是先秦的民俗史的研究,没有田野作业,也不算有过错。即使是现代民俗学,田野作业也只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对资料的整理、分类、抽绎出理性认识等,都需要详细的案头工作。研究工作是民俗学的主体,田野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本人对将田野视为研究工作的一部分的观点,不大同意。田野是搜集资料的方法,如何搜集有它的科学要求,但毕竟不是民俗学研究的主体部分。
发表于 2002-12-15 16:53: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民俗学缺少田野作业(转贴)

     我觉得不应该把田野作业只是看成搜集资料的方法,去田野时的目的可能只是捞材料去了,但是到了田野以后的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启发问题意识的。一些成熟的学者把田野作业本身视为刺激,去那里找灵感。他们一方面知道那里会捞到材料,同时他们也预期发现问题。另外,田野作业从准备工作到过程当中,从一次踩点到反复深入,从跳入跳出到验证和反观,即使对象不一,地点不一,在方法上仍然是具有共通性,是有一定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强调田野作业的研究意义还是有必要的。一点点个人心得,希望听到更多方家对“田野作业”的意见,并推荐一些著作或介绍田野研究成果,先行谢过。
发表于 2002-12-15 19: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民俗学缺少田野作业(转贴)

【接着pangjc妹妹的话往下说】所以,我觉得用“田野作业”这个词不如用“田野研究”这个词合适,田野和书房是分不开的,你在书房里,就已经在田野了,同样,你在田野中,你也还没有离开书房。“田野作业”这个词容易让人觉得只是指资料的收集,只是研究的准备阶段。
发表于 2002-12-15 21: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民俗学缺少田野作业(转贴)

“田野研究”比“田野作业”更有意义,我觉得陈守仁先生提议的“实地考察”很不错。
发表于 2002-12-17 12: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民俗学缺少田野作业(转贴)

    我还没想过用什么词来命名比较好,先听听诸兄高见了。不过,我希望保留“田野”二字,比较浪漫,给学术研究一些气氛。
    最近比较关心历史时期的民间文艺现象,一开始觉得很困惑,因为总不如自己去田野时得到的文本是新鲜的、活态的和立体的。但是我转念想,如果我就生在当时,可以从事田野,那么我会做些什么。这么一想,我便开始把现有的多方面的史料当成田野现场,然后依据自己在实际的田野作业中搜集和探究民间文艺的经验,去拼接组合这些史料,我发现,这些历史的民间文艺文本在一定程度上活起来了,成为有背景、有语境、有文本,还有创作者、表演者和观众等多因素互动的活态现象。(只是比起当代民间文艺研究来讲,受史料限制,这种重构是有限的,而当前活态的民间文艺则还有田野的机会。)
    因此,我个人比较赞同提高田野作业的研究地位,它给人一种刺激:从生活中(从田野中?)发现民间文艺。(这个发现可不仅仅是指记录几则故事、几首歌谣。)田野和书房分不开,在田野肯定没离开书房,但是在书房里未必就能在田野,我是指如果一次真正意义的田野作业也没有的话,在书房里的田野就只能是学者想象的。


 楼主| 发表于 2002-12-17 13: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就是被这种“浪漫”给坑来的

当初听了民俗学的课,就被这田野作业的浪漫想象给吸引了。当然那时并没有田野的经验。
所以听到施大虾说“告别田野”就慌了。后来细细分辨却是要剔除那种为田野而田野毫无生命力的做法,这才放下心来。

现在偶也经验缺缺呀,希望诸位老田野日后多多提携呢。(斑竹有“老田鼠”之说,是不是很可爱? ;)

[ 本帖由 流萤 于 2002-12-28 21:11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2-12-24 23: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民俗学缺少田野作业(转贴)

施大侠有“告别田野”之说?!在何处可以一睹其观点之全貌,请明家指示。民俗学若告别田野,不知施大侠用什么高招来代替。不过,真若告别田野,我等民俗学子真真是大解放——但不知道解放区的天是不是依然的晴朗,到时候,民俗学的看家本领丢了,拿什么去见解放区的主子呢?
发表于 2002-12-25 11: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民俗学缺少田野作业(转贴)

大汉好久没来了,到哪去田野了?施大侠的宏文在聚义厅可以看到。
发表于 2002-12-25 23: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钟敬文:民俗学缺少田野作业(转贴)

     昨天在下卤莽,没有见到施大侠的“告别田野”原文便乱发议论。今天在“聚义厅”得睹大作全貌,颇感快意。施大侠快像我们东北人了,豪言仗义,为学科两肋插刀,佩服。
    无论是民俗学,还是民间文学,正如大侠所言,现在最需要的是真正的“研究”和“研究人员”(如今的教授和研究员太多,我等山野之人已经无法辨明他们是不是搞研究的)。对此,在下完全赞同。只有做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我们学科才能够在学科建设方面上层次,才能够有资格与其他学科对话,才会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有自己的位置。
    不过,施大侠“告别”一词有些意气用事了,容易引起歧义。民俗学(含民间文学)需要研究,应该重视研究,但是,田野绝对不可告别,即使是在四套集成(四套?)大面积丰收的今天,我们仍然要提倡田野,尤其是不可对已有的集成的成果抱过高的期望。想想我们集成的生产过程吧,到底有多少集成是可以被用作进行科学分析的呢?建立在这种不科学的搜集手段所得来的资料基础上的研究,其可信度值得怀疑(或许此说有些绝对,但事实不容乐观)。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研究者还必须对现在广泛应用的材料进行甄别,甚至需要就材料的可信度问题重回田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3 09: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