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4|回复: 4

【原创】六盘山民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6 20: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曹两个多时成两口

日头爷上来慢性性,   晒得花儿汗晶晶。
天上的云彩打转转,   花儿穿上花汗衫。
天上的云彩起朵朵, 花儿穿上了花裹肚。
天上的云往西走,   曹两个多时成两口?
                                演唱者:阎永太
                                 采录者:陈  静
                         1988年2 月26日采录于四河乡涧沟村


人一搭好不过王三姐

铁一搭好不过镰刀铁,人一搭好不过王三姐。
王三姐的好手段,      扎下的肚肚嬉牡丹。
上扎石榴尖对尖,        下扎入水绕长安。
                                     演唱者:陈小芹
                                    采录者:陈  静
                             1988年2  月2 日采录于四河乡涧沟村


我给你纳个满腰转

白杨树树解板哩,  你的吃穿我管哩。
我的吃穿你耗管,我给你纳个满腰转。
                                  演唱者:王  京
                               搜集者:陈  静
                             1986年采录


要扎石榴尖对尖

牡丹开花颜色艳,    人人说你好针线。
我的针线你没见,我给你扎一个满腰转。
上扎石榴尖对尖,     下扎孔雀对牡丹。
四角扎下四条龙,    当中扎个实心人。
                                  演唱者:刘元基
                                  采录者:王知三
                              1987年3月10日采录于曹务乡张岙村


咱俩好上一辈子

白布汗衫双钮子,   咱俩世上两口子。
山里野鸡红翎子,   花儿穿着红裙子。
山里野鸡白脖子, 给花儿打个银镯子。
打呢打上一只子,    好呢好上一时子。
打呢打上一对子,    咱俩好上一辈子。
                             演唱者:刘占德  刘进元
                        采录者:王知三
                       1980年5  月6 日采录于曹务乡张岙村李嘴

跟上小哥哥有福享

黄河畔上铁蛋蛋,  花儿穿件烂汗衫。
我有心给你买一件,害怕有人讲谣言。

管他人把谣言讲, 吃了碌碡石心肠。
偷过爹娘跟上走, 跟上哥哥有福享。
                                演唱者:刘元基
                                采录者:王知三
                           1981年9月7日采录于曹务乡张岙村庄科


挣不上钱了人回来

小哥哥赶脚出门了,  听说去了西宁了。
第一站赶到会宁堡,  骡子出力人受苦。
两三站赶出盐锅峡,  骡子出力人困乏。
四五站到了西宁街,挣不上钱了人折回。

骡子戴的铃来了,小哥哥出着门来了。
花儿你站到店门上,你革车首我革铃。
你取麸子我揽草,  你看咱俩好不好?
                              演唱者:刘进元
                              采录者:王知三
                              1981年4月20日采录于曹务乡张岙村


这一回麦场赶烂了

年年的麦场赶惯了,这一回麦场赶烂了。
汗出了钱没了,      汗衫当在徽县了。
袜子烂了鞋烂了,裤子儿挂不住针钱了。
                                演唱者:刘  让
                               采录者:陈  静
                              1988年2  月2  日采录于四河乡涧沟村


旧社会的女娃子

旧社会,王法差,  婚姻不能由自家。
女娃子长到十七八,她爹给她寻婆家。
别的事情他不管,一定要卖两担“花”。
贼媒人,来说媒,     不图两家子图吃喝,
进馆子,吃啥呀?       的是八宝甜盘子,
吃的是瘦肉蒸鸡炸丸子。说了个婆家家底好,
一年吃喝用不了,        水浇地,辘辘井,
还有两挂子水车井。      高门楼,大观园,
屋里穿绸又换缎。        青石桥,靠北墙,
房上架的是构木梁。      格子门,哐当当,
黑了睡觉雕木床。      说了个女婿长得俊,
又在西安上学校。        花钱用人都能办,
开得两个金箔店。       过了门,没一年,
受得那折磨说不完。     公公婆婆抽大烟,
炖酽茶,把饭端,     不对就拿耳把子扇。
这公公,心肠恶,     不对就用牙签子戳。
扫帚镢头铁锨把,     打得女娃子真害怕。
挨了打,把话下,       女婿回来还要骂。
这女婿,真荒唐,       一天胡游闲浪荡。
拍拍手,打麻将,       吃喝嫖赌样样精。
不劳动,不生产,       家里事情他不管,
他不管。
                                演唱者:张  成
                               采录者:戚学武
                           1987年7月4日采录于田堡乡芦湾村


忙          歌

朝日忙,暮日忙,        朝忙暮忙两忙忙。
昨日我从忙山过,      见两个忙人做商量。
一个为儿置下千顷地,一个为女栽下满院桑。
临危二老病床上,        叫来儿女做商量,
叫儿替死儿不死,        叫女替亡女不亡,
早知道替不下生和死,  悔不该给他来栽桑,
人在世上枉一场。
                               演唱者:王尔南
                               采录者:王知三
                          1987年3月6日采录于曹务乡张岔村下庄社


吆  老  牛

阳山川,吆犍牛,一吆吆到静宁州。
静宁州,街儿吊,当街修了城隍庙。
城隍庙,修成了,一走走到威戎子。
威戎人,推碾子,一走走到新店子。
新店人,拉的拉,扛的扛,
扛的我老汉腰腿痛,一心要走水洛城。
走水洛,没盘缠,一心想着翻关山。
翻关山,走车路,上来下去走的和尚铺。
和尚铺,没枉光,一走走到雷大梁上。
雷大梁上一道洼,上来下去走的曲家岔。
曲家人,卖筷子,我的熟嘴子说了半辈子。
                                    演唱者:张作彪
                                    采录者:王知三
                                 1987年4月23日采录于曹务乡张岙村


板 登 子 板

板登子板,板红花,出门碰着张亲家,
亲家亲家你坐下,拿你的鞭杆我挂下,
咱两个商量一句话:你的儿子会写字,
我的女子会扎花,一扎扎了个牡丹花,
摇起车儿纺棉花,一纺纺了个线疙瘩,
大大拿着县里夸。骑了一匹骡骑了一匹马,
骑着亲家门上下了马,亲家门上一朵花,
折着进去哄娃娃,窗子上爬了个狗王八。
扯皮皮,扎  枷,扎下的 枷稳稳的,
打下的麦颗红红的,推下的面白白的,
吃下的娃娃胖胖的。
                             演唱者:蔡有源
                             采录者:蔡淑萍
                               1987年4月15日采录于田堡乡蔡河村


发表于 2003-11-9 00: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六盘山民歌

好歌!
发表于 2003-11-9 01: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六盘山民歌

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所依赖的主要力量,是各个地区(各县、各乡或村)当地的知识分子。他们利用外来调查者难以具备的优势,为大量发掘和采集地方民间文学资源做出了巨大的成绩。在这种全民动员(不少地区都大量借助了中学生甚至高年级小学生的力量)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出与五四歌谣学运动一脉相承的调查思路,也可以看到五十年代新民歌运动的影子。作为普查,采用这样的方式无疑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尽管这种方法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它所做出的成绩也是不容忽视的。
发表于 2003-11-10 10: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六盘山民歌

六盘山民歌是我们六盘山区山民心中的歌!好听,好唱!
发表于 2003-11-10 10:48: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六盘山民歌

                               六盘山区口弦
  口弦在隆德南部山区回族聚居的地方,不论是在风和日丽的白天,还是星明月朗的夜晚,也不论是在金色的场院上还是在淙淙的溪水旁。每 当人们闲暇之时,你都会听到一种令人神往的“滴滴滴、咚咚咚”的声音,那就是回族姑娘在弹奏她们喜爱的口弦。
口弦,也叫“口琴”,川区还叫它“口口,或“口衔子”,是一种衔在嘴边弹奏的小乐器,有竹制和铁制的两种。竹制的有三寸长,扯线弹奏。铁制的有一寸半长,以手拨勾簧,经弹拨,中间的勾簧里外颤动,用口腔作共鸣箱并利用口腔的变化,舌头一顶一抽,气息的呼出和吸进,来调节声音的变化,形成音阶。会弹的人能弹得轻松悦耳,随心所欲。她们经常弹奏的有“廊檐滴水”、 “骆驼铃”、“珍珠倒卷帘”等口弦令。她们还喜欢在口弦上,拴上五颜六色的丝穗子和五彩珠子,其中有的珠子是用草子勺沙枣核、山核桃等串起来的,打上清油和颜色。回族妇女把它当装饰品,挂在胸前的纽扣上,很是好看。
据说口弦的来源是由于回族妇女在旧社会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家女不见外男,青丝不见青天”,使她们既见不到外边的事情,也难听到外边的声音,。只好用梳头的破篾子背,做成—头窄中间有个簧、两头扯线线的乐器,来消忧解愁,这就是后来的口弦。有的姑娘婚事不如意,或者思念情人,有的小媳妇受了婆婆的气却又无处诉说,就只好倚门靠窗用口弦来诉说自己的心事。
解放后,回族妇女那种“倚门靠窗掩面而泣”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她们取得了和男人一样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精神面貌也和过去大不—样。妇女们在劳动之余,常常三五成群围坐一起,用口弦斗嘴开心或弹奏歌谣。有时,—人领弹大家合弹:说说笑笑、兴高彩烈。有时,你也会看见这样有趣的场面,一个妇女拿着口弦向大家—晃,弹上几下,紧接着一个姑娘跳起来追打她,一个跑一个追,跑的人躲在其他人身后,只要一停下来就弹,逗得大家直笑。她实际上是用口弦揭发别人的秘密,那个被触动秘密的人就穷追不放,只要抓住被追的人,就得让她吃一顿“好果子”  (拳头象树上摇落的果子似的擂在对方的身上),这时,看的人不但不拉,还“呕欠—一呕欠”地叫着助兴。当外人问起时,姑娘们往往只笑不回答。年纪大的媳妇会告诉你,她才寻了个对象,我们同她耍笑呢!
口弦确实能传情达意,是用气说话的乐器,它能够通过特殊的节奏,“说”出话来,而且你必须要懂得方言,区分开什么是“说音”、“唱音”,什么是“过音”也叫“气音”。“说音”也就是具体要说的字,“过音”是字与字之间的过度音。只有弄清楚这些关系,才能听懂它要说的意思。
口弦弹乐曲,实际是用喉气音打节奏,但用口弦唱歌就复杂多了,如∶高“号”不过蓝“汉”天“汉”/深“汉”不过海“号”/美“嘿”不“呼”过“何”/党“夯”的“西”政“哼”策“嗨” 。(句中打引号者为“过音”或称“气音” )。
口弦的弹奏:方法也因人因地而不同,山区弹奏是呼吸很深,发出的声音很深远,并带有颤音,夜晚传得很远。川区弹奏的气息多半在口腔里(如唤小猫时的发音,一个象叹气,一个象嗽口,两种用气。川区气浅,口腔动作大,弹出的声音明亮、欢快、能做很多技巧性的演奏。铁口弦和竹口弦演奏的效果差不多,只是成年妇女喜欢弹竹口弦,姑娘们一般喜欢弹“铁口弦” (铁口弦只在山区有,尤其是西吉一带的回族),弹法也不一样,有会拨勾的,有会扯线的,也有两样都会的。
过去只有妇女们才弹口弦,如今放羊的小尕子,赶脚的小伙子,以及其他男青年也愿意弹着耍,他们用口弦宽心、解乏、传情,因此口弦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市面上也就有了制做和出售口弦的小商贩。  
竹口弦的制做有特殊的:工艺要求,必须用“油竹子”做原料,就是要用滚开的清油把竹子炸透,去掉原竹子的“青气”,因此也叫“熟竹子”。经过处理的竹子有几大好处:①制做时竹子不易破裂,②阴天晴天都不变音(一般竹子天阴时声音暗哑),③声音明亮,音量大,清脆悦耳,④好看,炸过的竹子象上了一层棕红色的油漆一样光滑美观。
口弦虽小,但在回族妇女的心目中地位可不低,有一首“花儿”就是形容竹口弦的:
“三寸竹片片,两头扯线线。一端口中衔,消罪解麻缠。”
因为它前三句的第—个字加起来正好是“三二—”所以,这种“花儿”叫《三二一》令。  
听人说早年间,隆德有个名叫祖哈尔的回族妇女,口弦弹得很出名,当时回族妇女是不准看戏的,更不能“打脸子”  (化妆演出),她却大胆地在公开场合作为文艺形式来演出。她说口弦能“消罪”,是吉祥的声音。凡是听过她弹奏的老人,至今还念念不忘。
口弦吸引了隆德不少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为了能把它搬到舞台上做为—个正式节目让广大观众欣赏,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九八三年西吉县文工队赴京参加全国“乌兰牧骑”式演出队调演时,又演出了这个节目,影响很大,报社纷纷前来采访,很多文艺演出单位前来录音,要演唱资料。这个节目还被选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庆献礼演出,受到中央首长和外宾的赞赏。
口弦,在其它地区、民族以及国家中也同样存在,如,我国的云南、内蒙、新疆就有,其它如日本、意大利等国家也有,一般以使用铁口弦为多,至于竹口弦,则主要是回族使用。
由于口弦音量小,又没有明显的音调,在文艺创作和演出中,有局限性,因此,多以舞蹈形式出现,而口弦只做为道具,很少用它做乐器。既然回族人民喜爱它,今后还有待于很好的改革,使它既保留原来的音色和形象特征,又能在舞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收到更好的效果。《口弦》是回族一种弹拨乐器(即竹制口簧),是流传在隆德南部川地、山区一带回族妇女中一种常见的乐舞形式。每当在冬季的长夜、夏日的傍晚和阴雨天,妇女们三一堆、五一伙围坐在火炉旁,歇凉在园亭或盘坐在炕头上便弹起“口弦”,通过坐、站、分、聚、走等动势来相互传情达意,抒发自己的心声。有的独弹,像在表露自己羞涩的情感或倾吐苦闷的心情,有的对弹恰似对歌;有的齐弹像是“众雀欢噪”。其曲调内容十分丰富广泛,如“骆驼铃”、“珍珠倒卷帘”、“雀舌头”、“廊檐滴水”等。
就回族妇女以口弦相互传递情感,抒发心声的情况来看,有表现欢乐愉快的心情,也有传达悲哀压抑的情绪。前者或许是庆祝丰收、倾吐爱慕、祝贺新居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者则可能在哀悼亡灵、思念亲人或表达对自身不幸命运的怨恨。但造成这种悲哀压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从历史角度分析,是与他们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在精神上遭到一定摧残和压抑不无关系的。旧社会的回族妇女青丝不见天,家女不见外男。那时回族青年男女婚姻得不到自由,尤其妇女很少与外界交往,更谈不上与男性接触。新中国成立后,虽说妇女得到了解放,人身有了自由,但封建意识、宗教束缚的残余仍顽固拘禁着她们的心灵。在此情况下,她们的感情要得到释放,她们的心声需有处诉说,通过“口弦”这种形式来倾诉,也就不难理解了。


[ 本帖由 海燕 于 2003-11-12 17:47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6-2 10: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