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99|回复: 7

温州大学展示周之资源篇——温州民俗博物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25 12: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温州民俗博物馆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发表于 2010-4-25 16: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博物馆很重要,我想通过这次展示,很多的学校都会重视这个问题。
温大这方面的经验要好好交流一下,包括组织模式,发展途径等。
发表于 2010-4-25 17: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这个博物馆不错~~我们要向温大学习交流一下~
发表于 2010-4-25 18: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木雕。

田老师说的有道理,我们在四处奔走的时候,都很想通过一种方式,永久的保存下来这些珍贵的器物,虽然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失去了物质形态的非物质文化也没有多大作用,博物馆式的民间文物保护应该要提上日程。

而且从这个思维考量,近几年的非遗保护是不是忽视了还可以采取举办民俗博物馆的模式。再现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民间风俗的魅力。

两种方式:
有物质表现形态的非遗,可以拿实物展示;
没有物质形态的民俗或表演过程,我们当然可以采用数字视频,通过3D等现代媒体技术,把传承人的技艺和表演以三维立体的画面展现出来

这种保存不压于政府出资建设各种传承基地,最后把国家的钱弄进了地方文化部门的腰包
发表于 2010-4-25 18: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校可以做的

每个高校,特别是那些有民俗学教学研究基地的学校,很容易建立一个这样的民俗博物馆,从丰富校园文化的角度,学校也会支持,地方政府也会支持,一地必有一地的独特风俗,尤其独特的民间艺术,让大家直观的感受,欣赏,也是传承传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发表于 2010-4-27 12:5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田兆元 的帖子

向各位老师汇报:
我们博物馆的工作主要由赖施虬老师(赖老师简介可见师资篇中的专门介绍)负责,许多文物都是他亲自深入温州山乡各地,发现、联系、沟通而收集到的。赖老师是博物馆从开创到不断丰富壮大的大将军!他自有民间工艺背景,与许多民间手工艺人保持着经常性的友好往来,我们的很多展品正是由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家主动、自愿捐赠。还有一部分展品则由热心市民惠赠。
博物馆的组织、接待工作也主要由赖老师负责,由本科生和民俗学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经由赖老师挑选、培训、考核后才能正式“上岗”,成为博物馆的服务者和讲解员。每一年都有新的志愿者加入,我们的博物馆团队正在日益成熟、壮大。
欢迎各位老师来我们博物馆参观


相关新闻链接》》》
温州民俗博物馆开馆

300余件实物中有200余件为市民捐赠
http://www.66wz.com   2008年12月09日 10:42  
  
  东瓯风俗有了“实物目录”,市民闻讯纷纷献宝祝贺。经过一年多的筹建,位于温州大学的温州民俗博物馆昨日正式开馆,这是我国首家高校民俗博物馆,16位民间工艺美术家向博物馆捐献了19件作品。

  为抢救珍贵民俗资源、保护温州民俗文化传统、推进温州大学民俗学学科建设和温州本土文化研究,市人民政府与温州大学于去年7月联合创办温州民俗博物馆。该馆占地面积700平方米,集中展示了温州地区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民间工艺美术等,共收集民俗实物300余件,纸质民俗文物20余件,当代民间工艺作品近60余件以及全国著名民俗学家专著和温州人民俗研究专著200余部,其中有200余件民俗实物和30多件民间工艺美术品为市民自愿捐献。


  昨天的开馆仪式上,温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木雕、石雕等项目的16位民间工艺美术家,向博物馆无偿捐献了19件作品,其中不乏艺人珍藏多年的经典之作,如载入“温州民间艺术百年”的贝雕《云海流音》、使用五六十年的布袋戏手偶、温州独有“非遗”工艺笋壳雕《赵云》等。门神画艺人虞尉还特地按博物馆容纳比例制作一对“门神”。博物馆还聘请了市社科联主席洪振宁、市民俗专家叶大兵、市考古所所长蔡钢铁等10位本地专家学者作为博物馆顾问。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叶涛称赞说,温大民俗博物馆的建立,填补了国内高校民俗博物馆的空白,为民俗学教学、研究及向市民传播民俗文化建设范例。民俗博物馆也完成了温州民俗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共同的夙愿。温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一钢说:“终于有了一个窗口,能够专题性展示温州文化的独特性,也让后人看到祖先的民俗文化。”身为顾问的他呼吁市民向博物馆捐献民俗文物,也期待博物馆能进一步拓展规模展示温州民俗全貌。(记者 黄之宏 实习生 王科特 )



·延伸阅读·
保存风土人情记录乡俗故事

  近400件民俗实物、文物和民间工艺品,温州民俗博物馆如何穿越时空对话历史,呈现怎样的乡俗和怀乡记忆?记者日前探营藏秘于温大校园中的该博物馆,先睹温州民俗实物目录的奥秘。

  尽揽乡风乡俗

  展厅内藏着间“大屋人家”

  瓯绣、瓯塑、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百工之乡”的灵巧在工艺品中延续;夹缬雕版、瓷、泽雅造纸器具、活字印刷字模……东瓯历代的生活气息在实物里还原;百家宴、拦街福、陈十四信俗、杨府爷信仰……温州生产、生活习俗文化借图文模型重新演绎。

  水墨江南青砖黛瓦映入眼帘,小小围墙里另有乾坤,藏着浙南人家的生活习俗。温州民俗博物馆在700多平方米的空间里,陈列了300余件民俗实物,20余件纸质民俗文物,近60余件民间工艺作品及200余部全国民俗学家专著和温州民俗研究专著,展厅正中典型浙南民居“大屋人家”是最别出心裁的设计。

  颗颗鹅卵石在小院落拼成“鹿回头”的图案,延续“白鹿衔花”的传奇;“前间”八仙桌的高脚碗,是温州人分岁酒的盛器;过道一旁摆木盆、鹤兜、花鼓桶等木嫁妆,显示姑娘陪嫁的风俗;另一边挑水桶、脸盆架、脸盆和一个三斗米的酒缸,满载着好客的盛情;正房里一张两进金漆雕花床,象征精致生活的美好祝愿;仓库里扁担、谷印、打谷桶、谷架等等农具陈列出耕作的辛劳;不大的厨房盐罐、猪油罐、清油壶、格橱、吹火棍等等一应俱全,灶台的上方还贴了一张崭新的灶王爷……

  “这样的灶神像,温州只在新年出现,我们老师搜了一圈,最后在玉环找到。”民俗博物馆负责人赖施虬介绍,民居按照1:1比例建造,把真实的物品在模拟空间还原,是为了让置身其中的观众由物及俗展开联想。

  便存乡情乡意

  市民纷捐“压箱底”老家当

  记录风俗民情的细纹刻纸《四季八节》,神韵独具的黄杨木雕《寒江独钓》,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陈余华和高公博的代表作;20多件唐宋时期瓯窑的瓯瓷,是一位民间藏家多年的宝贝……漫步展厅,不少展品铭牌上都标注着“捐献人”,展品在承载乡风乡俗的同时还传递了乡情乡意。

  博物馆筹建时,曾在本报刊登了征物启事,不少市民自愿将老家什送来保存。在夹缬展品中,一床蓝夹缬尤其显眼,除了常见的“和合”图,鲤鱼跳龙门的花纹印着鱼变龙的步步转化。

  这床夹缬被是苍南马站、70多岁的老人林必娥压箱底的嫁妆。“老人年纪大、语言也不通,但知道我们要存温州老民俗的东西,就热情地拉着我们进屋翻箱倒柜。”赖施虬回忆道。

  除了捐出老家当,一批民间工艺美术师捐献了价值不菲的作品;有的民间艺人则献艺出力,耗时数月义务修复木器、漆器;一些温大的学生走亲访友、甚至到大罗山“考古”挖出古时的木梭碎片。

  “我想了半天,想到书房里有一个外婆留下的暖手壶。”温大民俗学研究生叶力前为此还和母亲争执了几次,她劝母亲:“外婆的遗物在家里只是摆设,放到博物馆就可以让更多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怀念长辈。”

  拓延乡学乡忆

  不少物品藏有新学问

  “现代化进程加快,民俗风物消失的速度也在加快。”温州大学民俗学教授邱国珍介绍说,市政府与温州大学联合创办民俗博物馆的初衷,旨在将保存民俗特色与推进地方民俗研究相结合,建立一个展示本地文化的平台。

  “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现代民俗状况的理解也在深化。”赖施虬坦陈,博物馆征集过程中一些学术上的疑点找到了实物佐证,一些原来地域民俗的认识被重新整理,还有不少田租、地契的乡规民约为进一步研究温州提供了新的资料,但除了这些收获之外,他们在探索如何向市民普及这些知识。

  “珍贵的民俗资源正在消亡,但民俗也在同现代人的生活结合出现新的转化,我们就站在这个尴尬的阶段上。”赖施虬说,民俗博物馆希望成为温州民俗的代言人,记录整体东瓯文化和温州风俗,用不同角度的民俗事象呈现这种变化的谱系,而这个工程呼唤更多市民的力量。

  温州民俗博物馆位于温州大学北校区信息楼A座三楼,前往参观的市民可致电86680987,联系参观时间。
发表于 2010-4-27 16: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五一的浙江之行能到温州,特别想去看看这个博物馆
发表于 2010-4-27 18: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热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8 15: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