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8|回复: 3

北京师范大学展示周之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0 17: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教学和科研的中心之一。这里聚集了一批实力雄厚、成果卓著的优秀民俗学者,近60年来,培养了大批民俗学界的专门人才,为中国民俗学事业的确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上对全国高校同行也起着积极的示范与带动作用。2003年,学科点在文学院下分设为两个研究所,我所名为“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该所现有在编教师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获得博士学位者5人。博士生导师有万建中教授、杨利慧教授,硕士生导师有康丽、岳永逸副教授。刘铁梁教授退休返聘,仍坚持在教学岗位上。万建中教授是北京市跨世纪人才,杨利慧教授是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兼职教授赵世瑜是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建所前后,共培养已毕业博士生近30人,硕士生50余人。目前在读博士生15人,硕士生30余人。目前,该所拥有民俗学博士点及硕士点、民间文学博士点及硕士点。
迄今为止,该所设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民间叙事学、民俗志学、历史人类学。三个方向彼此衔接,共同构成“民间叙事与历史记忆”的长远发展走向。这一走向继承和发扬了北师大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学术传统,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民众的历史记忆统一起来进行研究,注重个案与范式的研究,学术思想有先进性,能够促进民俗学与人类学、历史学、文艺学等学科的对话。
多年来,该所学者在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任所长万建中教授长期致力于民间文艺学、民俗史和地方文化的研究,学术成果丰硕。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是民间口头散文叙事,在运用主题学方法研究民间故事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刘铁梁教授在民间文学理论、民俗志学、村落考察等方面,有许多创造性的贡献,所提出的民俗学村落个案理论、中国农村村落庙会组织类型说、对“民间文学”概念的反思、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民俗文化的本质是身体性等,在国内居领先地位。杨利慧教授多年致力于神话学和民间叙事学的调查和研究,所运用的将古代典籍神话与现代民间口承神话想结合、将文本阐释与语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国内神话学界具有开拓和创新意义。她目前正在进行的有关民间叙事的传承与表演、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的流传与变异、中国的神话母题、民间文学与大众传媒等课题的研究,都在国内相关领域处于前沿水平。康丽副教授使用结构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在性别视角研究上对民间故事进行研究,在巧女故事和民俗在现代社会的演变上颇有创建。岳永逸副教授在民间社会制度、北京民俗文化、底边社会、宗教民俗学、城市民俗学等方面多有建树,是目前国内天桥研究、相声研究、庙会研究上的新锐。彭牧讲师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民俗学与民俗生活研究所,主要研究兴趣在民间信仰与实践、礼仪和节日、民间手工艺、中医与民间医疗、身体民俗等方面。
该所近年来承担并完成的国家级和省部委级科研项目有:日本学术振兴会项目“中国江南沿海村落民俗志研究”;中宣部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俗文化志区县本的调查与编写”;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北京商业民俗文化调查研究”(以上是刘铁梁教授主持或参与的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民间散文叙事的主题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民俗史”中的“民国卷”(以上是万建中教授主持和参与的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现代民间口承神话的传承与变异”;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民间叙事的讲述与表演”;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国的神话母题”(以上由杨利慧教授主持)等等。
该所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万建中教授编写的《民间文学引论》在2006年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被众多高校选为《民间文学》课程专用教材。大力开展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走向田野,投身实践,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
现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社会文化史导论、文化社会学、民间文艺学导论、民俗学导论、中国民俗学史、民间社会制度研究、民俗学田野作业方法论、民间叙事学、民间韵文学、当代文化人类学专题、宗教民俗学等。同时,承担了全校和文学院本科生的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神话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 本帖最后由 梯田 于 2010-1-11 12:52 编辑 ]
发表于 2010-1-11 09:4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呵呵
发表于 2010-1-11 12: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像大家庭的研究所…………
发表于 2010-1-12 14: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愿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越来越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5-1 17: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FolkCulture.c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